s 閱讀頁

炎黃二帝與中華姓氏文化

霍彥儒

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言其博大精深,是說中華姓氏來源浩繁龐雜,既有一姓多源者,又有幾姓同出一源者,還有在曆史進程中發生變異者。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華民族的姓氏多達11939個④謝鈞祥:《中原尋根》,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45頁。其內涵之豐富,一個姓可以說就是一部曆史。為此,自古以來,就有專門研究姓氏文化的譜牒學、姓氏學;言其源遠流長,是說中華姓氏起源很早。現在一般研究者認為,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於母係氏族社會。其姓氏製度的形成,為傳說中伏羲、炎黃時期。伏羲“智嫁娶,正姓氏”,黃帝“吹律定姓”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引《易是類謀》,《炎黃匯典》(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頁。隨後經過炎、黃及夏商時期,使中華姓氏得以發展,到周朝,使中華姓氏得以普及和定型,至今,中華姓氏已形成為一個龐大的姓氏文化體係,成為一門顯學。本文就炎帝、黃帝與薑、姬二姓及中華姓氏的關係加以疏理和探討。因為,姓氏既是血緣符號,又是地緣符號,所以,探討炎黃二帝與中華姓氏的關係,不僅對認識炎黃二帝在中華姓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對認識炎黃二帝在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薑”姓之祖,分支易姓均源於“薑”

薑姓是中國22個古姓(媯、姒、子、姬、風、嬴、己、任、姞、祁、羋、曹、女雲、董、薑、偃、歸、曼、熊、隗、漆、允)顧炎武:《日知錄》,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989頁。之一。目前,據有關資料顯示,按人口多少排列,在中國100個大姓中,薑姓排列第60位。④

薑姓來源,從史料記載看,有兩種:一是出自於炎帝神農氏,一是桓氏改姓。這裏主要探討前者,對於後者因僅在宋代鄭樵《通誌》卷二十七《氏族修第三》載有“桓庭昌唐上元中準製改氏”的話,再無其他史料,故在此不加以討論。

關於薑姓始於炎帝的記載,較早見於《國語·晉語四》:“炎帝以薑水成……炎帝為薑。”其後的《竹書紀年》、《世本》、《說文解字》、《帝王世紀》等古籍皆言“炎帝神農氏居薑水以為姓。”是說炎帝以地為姓。在今人的研究中,還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歸納起來,大致有四個方麵:一是認為炎帝以圖騰為姓楊亞長:《炎帝·黃帝傳說的初步分析與考古學觀察》,《炎黃匯典》(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頁;吳汝祚主編《炎黃匯典》(六),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頁。薑字從羊從女,表明炎帝族以羊為圖騰。二是認為以羌改薑。對此,又有三種看法:其一,因地域不同而改。《西羌傳》雲:“西羌之本,出自三苗,薑姓之別也。”因而,有學者認為“薑與羌本屬同源,為西方著名的氏族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增訂本),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頁。”,“住在甘肅的羌人一直稱羌,而住在陝西(可能包括甘肅東部)的羌人,則別稱為薑了。”鄒衡:《論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351-352頁。其二,因生產方式不同而改。認為羌和薑是同人群的兩個分支,從遊牧經濟走向畜牧經濟的羌人稱為“羌”,而從遊牧經濟走向農耕經濟的羌人則稱為“薑”。後者就是炎帝氏族。王小盾:《高原人和平原人的共同祖先》,《尋根》1995年第4期。其三,由音轉而來。有學者認為:“薑”是“羌”的音符(其聲紐為牙音的同類相轉)”,“‘薑’由羌、碫音轉”劉起钅於:《炎黃二帝時代地點考》,《炎黃文化研究》,《炎黃春秋》雜誌增刊1994年第1期。此外,還有學者依據司空季子和司馬遷所說,認為炎帝與黃帝是出於同父(或同氏族)的兄弟關係,“本姓”相同,都姓“公孫”;後長大因炎帝住到薑水,便以居地而將公孫改為“薑”錢杭:《論中國古史上的“姓”與“氏”》,《學術月刊》1999年第10期。三是賜姓。鄭康成駁《五經異義》雲:“炎帝薑姓,太昊所賜。”四是從母姓。炎帝薑姓,為薑女所生。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炎黃匯典》(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頁。《說文》雲:“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以上諸說,盡管分歧,除了第四點從母姓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均認為薑姓(桓氏改薑除外)源於炎帝神農氏,這是毋庸置疑的。

關於薑姓的流變,《國語·周語下》雲:“禹治水土,其共工之從孫,四嶽佐之”,帝堯為表彰禹治水有功,在“賜姓曰姒,氏曰有夏”的同時,亦“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薑,氏曰有呂”。韋昭注:“薑,四嶽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後變易,至四嶽有德,帝複賜之祖姓,使紹炎帝之後。以國為氏也。”由此可知,炎帝雖或因薑水或因圖騰或因從母而為薑姓,但其子孫卻因“世衰”而“變易他姓”,直到其後裔伯夷(四嶽,亦尊稱太嶽)在今河南南陽建立呂國後,才又被賜姓薑。炎帝之後,見於史書最早的薑姓人物是伯夷孫薑尚(薑尚因是呂國的子孫,亦名呂尚、呂望)。

據宋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十三載:薑姓自夏、商到西周,分為齊、許、申、甫四國。其居戎狄者為薑戎氏。許國在今河南許昌一帶;申國原居今陝西、山西間;甫國在今河南南陽西,因宣王時改呂邑為甫邑,建甫國。此外,炎帝後裔薑姓在東方建國的還有:析(在河南內鄉、淅川)、封(在河南封邱)、隰(在河南武陟)、厲(在湖北隨縣)、高(在山東濟南)、劇(在山東)、南瓦(在山東)、崔(在山東濟南),盧(在山東)、廩邱(在山東鄆城)、向(在安徽向縣)、焦(在安徽亳縣)、黃、姒、蓐、沈(均在山西汾河流域)。這些均以國為姓,分為24姓。齊國建都於今山東淄博市東北的臨淄一帶。田和滅齊,薑子牙後代分散各地,支裔歧分,子孫繁衍,先後分為71姓。有研究者查閱,周代金文嵌姓的女性稱謂有455例,其中薑姓的出現數量已占到五分之一強。曹兆蘭:《金文女性稱謂中的古姓》,《先秦·秦漢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2年,第38頁。據秦嘉謨輯補的《世本》,僅炎帝後裔薑姓一支,匯集為十六個屬地(即地區或方國),107個氏。每個氏又發展為姓,即107個姓。

漢初,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薑氏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豪族),遷至關中,遂居今甘肅天水。三國時代蜀漢大將軍襄平侯薑維,居上砏(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族人世居天水郡,稱“天水”為其堂號。另外,廣漢(今四川省)薑氏、九真(今越南清化省)薑氏亦都是天水薑氏的分支,從魏、晉至唐、宋,逐漸播遷分布於今江蘇、四川、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廣東等地。到了明清時期,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薑姓的聚居點。在此期間,薑氏族人還紛紛向中國南部閩、粵和台灣遷徙,而渡海到台灣者又以來自粵籍居多。據有關資料記載,第一個到達台灣來的薑姓始祖是薑朝鳳。他是薑世良(明代洪武年間,先遷到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發跡後,其子孫後代又遷居廣東陸豐縣鹽敦鄉,繁榮發展後,其子孫最先又遷居台灣)的第11代孫,於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航海過峽,遷居台灣。先居台灣新竹縣紅毛港,後子孫繁衍,又分遷居台北等地。自薑朝鳳入台後,薑姓人氏來台不斷增多,成為台灣的一個重要姓氏。目前,在台灣姓氏中排第62位。後裔分支命氏計73個姓氏。

依據《世本》、《史記》、《路史》、《姓史考略》、《通誌》、《萬姓統譜》、《姓氏急就篇》、《路史》、《風俗通》及《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源》、《姓篆》等古籍和台灣學者薑竹先生提供的《炎帝神農薑姓諸氏淵源表》、何光嶽先生《炎黃源流史》的考證、歸納,炎帝神農氏後裔分支命氏散布在全國各地及鄰國的姓氏大約有366個,分別為:“薑、魁傀、魁、炎、神、農、厲山、厲、賴、烈山、烈、列山、列、山、列禦、裂、麗山、麗、伊耆、耆、大庭、大、節、縉雲、三苗、三饒、三烏、危、蚩、白、白乙、柱、稷、封、封父、富父、钜、巨、舟、藥、穆、畜、阪泉、钅且丘、籍丘、公幹、俟汾、俟豆、佚豆、潞、路、路中、戎子、斛律、斛、解批、皋落、落、烏鑊、狄、方、句龍、句、糸句、共、洪、後、誇、逢、蜂、有邰、邰、有台、台、駘、怡、帖、默怡、墨胎、墨台、墨、伯、玄氐、氐、羌戎、羌、乞、彡、函井、同蹄、呂、甫、旅、刑、許、甘、申、申屠、齊、謝、紀、崔、冏阝、戲、露、薄姑、薄、蒲、孤竹、竹、竺、州、淳於、淳、氵亨、焦、國、章仇、章、井、百裏、明、西乞、灌檀、檀、太公、望、牙、尚、紹、茶、浦、柯、指、彥、青、年、角、氵並、丘、邱、大陸、陸、東郭、鐸、閭公、閭丘、閭葵、餘丘、佘丘、佘、蛇丘、蛇、其、即、略、於陵、易、翰公、公翰、丁、亻及、丁若、崔、左子、左、右子、右、駱、將具、癸、樂利、獻、高、高堂、尹文、盧、柴、仲孫、諸兒、無知、毋知、無圉、齊季、桓、亙(互、)、旦、棠、盧蒲、蒲、蒲盧、盧胥、善弋、古蒲、隰、朋、慶、慶父、賀、孝、懿、子襄、襄、欒、子雅、子屋、子旗、旗、子工、子功、子泉、子公、子韓、雍門、子夏、子淵、淵、子乾、靈、臼季、移、公牛、公牽、公皙、皙、公紀、士疆、士強、彊(強)、士、景、晏、平、公旗、壬、仲長、麻、甗、東宮、鹹丘、梁丘、虞丘、東門、唐孫、暢、萊、斜、呂相、女句、薑林、薑範、神農、神民、勵、連山、酈山、驪山、庭、阜、曲阜、縉、雲、三魚堯、怪、丙、邴、邴意、向、嗣汾、宇文、榆、钅句、龔、土、蒙、逢公、逢丘、逢門、逢孫、亮、噎、鳴、嶽、公孫、休、楊、禮、錫我、止、文、苴、且、苴人、無阝、叔、函、申鮮、宇、貌、齊貌、射、蒲如、蒲姑、苻、亳、州公、於、鄣、彰、補、氵平、湃、糕、勾龍、北—、、耨、閭、將其、將、钅巨、盧門、但、堂、襄隰、囊、賓、捷、接、楫戈、揖戈、我、子牽、艾、稟丘、劇、禚、南史、西郭、北郭、北、弦、蓋、析、子剡、儲、氵省、氏、是、琅、罩阝、譚、覃、闞、福子、連、晝、汲、酈、朱襄、戎、文、充、聶、查等。以上這些姓氏或以國、或以邑、或以地、或以人名、或以草木等等為姓,他們隨著曆史的演進,有些消失了,有些又分支變易他姓,有些還成為名門望族或大族、豪族,如薑齊支裔的崔、盧、呂、高、賀、齊等姓。但不管怎樣的發展變化,其祖源均來自於炎帝薑之本姓。謝鈞祥:《中原尋根》,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3頁。引《薑氏會訊》統計:薑姓自炎帝神農氏以降,後裔分支命氏共計為247個姓氏。

二、黃帝“姬”姓之祖,分支易姓均源於“姬”

姬姓亦是我國22個古姓之一。但從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姬姓未進入100個大姓之列,其原因是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黃帝姬姓子孫被分封各地,多數以國或地為姓氏所造成的。《史記·五紀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三代世表》:“舜、禹、契、後稷,皆黃帝子孫也。”據司馬遷這一天下皆同姓、同姓皆一家的民族大一統思想,中華民族無論是華夏族(漢族前身),還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古代中原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根同一係,本自一源;中國人的姓氏產生於唐、虞、夏、商、周的上古時期,而唐、虞、夏、商、周的古帝之姓,皆為黃帝姬姓分衍而來。

關於姬姓的來源,從現有資料看,有兩種:一是源於黃帝姬姓。《左傳·昭公十七年》:“昔年,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杜預注:“黃帝,姬姓之祖也……”。一是以周姓改姬。據《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這裏我們主要來討論黃帝姬姓的來源。

黃帝姬姓的來源,古今研究者亦有多種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五種觀點:其一,以地為姓。《國語·晉語四》雲:“黃帝以姬水成……黃帝為姬。”是說黃帝生姬水,故姓姬氏。王相箋注《百家姓考略》,中國書店出版1991年版,第47頁。其二,“改姓”或分化而來。《史記·五帝本紀》雲:“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司馬貞《索隱》案:“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是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通鑒外紀》雲:“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改姓姬。”從少典與黃帝的關係,似乎說明少典的“公孫”是比黃帝的“姬”更古老的一個姓。黃帝出生在壽丘,“本姓”公孫,後來在姬水邊長大成人,故“改姓”為姬。參見錢杭:《論中國古史上的“姓”與“氏”》,《學術月刊》1999年第10期。其三,以圖騰為姓。據文獻記載,姬字從女從,《說文》謂:“,也,象形”,即人的麵頰。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則以為“姬本像梳比之形(《甲骨文字釋林·釋姬》)。然而,字在商代青銅器銘文中有的作“形”(見《犭臣大父丁卣》三代·一三·三),在一些西周青銅器銘文中作“形”(見《格伯作晉姬鼎》三代·九·一六)。我們認為,由於在甲骨文字和青銅器銘文中有一個慣例,就是為了便於書寫和契刻,一般動物的形象都作豎立形。那麽,上述青銅器銘文中的字實際上應當為熊的豎立形象。由於黃帝為姬姓,而字最早則為熊的形象,因而可證明黃帝氏族應當以熊為圖騰參見楊亞長:《炎帝·黃帝傳說的初步分析與考古學觀察》,《炎黃匯典》(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頁。還有學者認為,據《左傳·昭公十七年》雲:“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雲師而雲名。”說明黃帝氏族先以熊為圖騰,其後又以雲為圖騰。王充《論衡·龍虛篇》雲:“故易曰:‘雲從龍,風從虎’。又言:虎嘯卷風至,龍興景雲起。龍與雲相招……雲雨感龍,龍亦起雲而升天。”由於雲與龍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黃帝部落從雲的圖騰而轉化為龍的圖騰。黃帝的姬則由龍演化而來。參見吳汝祚主編:《炎黃匯典》(六),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頁。其四,鄭康成駁《五經異義》雲:“黃帝姬姓,炎帝所賜。”其五,音轉而來。劉起钅於先生認為,“典”是“氐”的音轉(二聲紐全同,韻部作了陰陽旁對轉),“姬”由氐、典音轉。劉起钅於:《炎黃二帝時代地點考》,《炎黃文化研究》,《炎黃春秋》雜誌增刊1994年第1期。上諸說盡管分歧,但有一個共同點,都認定姬姓之祖、之源來自於黃帝。

隨著黃帝子孫的增多,由姬姓又分出多個姓氏。《國語·晉語四》雲:“司空季子曰:‘……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女吉、儇、依是也。’”《史記·五帝本紀》亦雲:“黃帝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這些新的姓氏實際上就是從黃帝族分化出來的。他們從黃帝族分化獨立出來以後,或者隨著時間的變遷,或者由於分居新的地域,久而久之,便采用新的姓氏來命以族名。據記載,黃帝的25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得姓12個,分化為12個胞族,散居各地,發展到101個屬地(方國、諸侯),派生出510個氏,其中,僅一個姬姓,就衍分出198個氏。參見謝鈞祥:《中原尋根》,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頁。

夏、商、西周時期是中華姓氏的發展、普及和定型時期。關於夏、商、周三代古帝之姓的來曆,司馬遷根據《帝係姓》、《五帝係牒》等牒記、曆數之書,在《史記》中作了如下的考察:據《夏本紀》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顓頊既生窮蟬,傳帝舜一係,又生鯀,鯀生文命,文命即代鯀治水有功而開創夏朝的夏後帝禹,姒姓。據《殷本紀》載:商朝的始祖姓子,名契;而契是高辛次妃陳鋒氏之女所生。“帝嚳高辛氏,黃帝之曾孫也。”據《周本紀》載:周王的始祖後稷(名棄)為高辛氏元妃有邰氏之女薑矰所生,姓姬。《禮記·祭法》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由此可見,顓頊、帝嚳、堯舜及夏、商、周民族都將黃帝奉為自己的祖先神,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初創階段的古帝之姓,皆同根共祖,源出黃帝。

據秦嘉謨輯補的《世本》,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契等族(周族未計)總共18性,他們的後代占據152個屬地,組成了152個方國,包括875個氏。這裏說的18姓,實際上是早期的有血緣關係的18個係統;所謂屬地就是指地區,或稱方國,或稱諸侯國。這800多個氏的名稱,有一部分在後來被淘汰了,有的被簡化了,絕大部分被簡化為單姓,少數保留為複姓。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姓,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包括在這八百多個氏以內參見許順湛:《論中華人文始祖與炎黃子孫》,《中華人文始祖——炎黃二帝巨塑奠基紀念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62頁,(氏和姓的內涵本來是不一樣的,但後來氏的名稱都演化為姓了)。

關於周之“姬”姓之來曆,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出自於黃帝的姬姓。《國語·周語下》雲:“我姬氏出自天黿”。“天黿”,韋昭注謂十二次的玄枵。郭沫若認為西周青銅器銘文的族徽“”形字當之,並說“‘天黿’即軒轅也。《周語》:‘我姬氏出自天黿,猶言出自黃帝’”。馬敘倫亦從此說。參見王貴民、楊誌清主編:《炎黃匯典》(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頁。以此可知,黃帝為姬周之遠祖。一是說與圖騰或生育行為的特征有關。王充在《論衡·詰術篇》中說:“古者因生以賜姓,因其所生賜之姓也……周履大人跡,則姬姓也。”這是說,古人生下來就有了姓,是由其所出生之物而名之,周始祖的母親踩上了圖騰足跡而生,故以“姬”(“跡”)為姓。周人滅商後,成康之際,為了鞏固其統治政權,“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黂、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春秋左傳》(一),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頁。《荀子·儒效篇》:周公“兼製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所封的同姓子孫,或以地為姓,或以國為姓,其後均成為姬周的裔支姓氏,如:“管、蔡、黂、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邗、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吳、虞、虢、鄭、燕、魏、芮、彤、荀、賈、耿、滑、焦、楊、密、隨、巴”顧炎武:《日知錄》,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989頁。姓。據今人研究,周代金文中出現的女性稱謂姬姓使用數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占到當時455例的32.75%。從這一側麵,可見當時姬姓使用之普遍。這與周王室及姬姓諸侯貴族掌握政權有關。周朝實行的分封製度,與宗法製度的緊密結合,是各國同姓便為兄弟,異姓則為甥舅,彼此之間都有了血統關係。

據《史記》記載,不但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上古的華夏族古帝是源出黃帝這位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中國”以外的周邊地區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黃帝一係。少昊族(東夷)的後代,據《路史》的統計:偃姓國二十二個,嬴姓國五十七個,李姓國四個,紀姓國六個,蔑姓國二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國九個,總共六姓一百個國。《世本》雲:“少昊,黃帝之子”。說明這六姓都與黃帝姬姓有關。北狄是指北方的民族,《山海經》雲:“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世本》亦雲:“翟(狄)氏,黃帝之後,代居翟(狄)地。”是說北狄為黃帝子孫。司馬遷說:“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2879頁。是說處在北方的匈奴亦是黃帝的後代。南方的吳、越、楚、巴、蜀、苗民,亦自認是黃帝子孫。如《楚世家》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在高陽的後裔中,有個叫吳回的,號祝融氏。祝融生陸終,陸終生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等六子,今衍出己、董、彭、禿、舥、曹、斟、羋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連(羋姓)的後裔鬻熊為楚國的開創者。又如《越王勾踐世家》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東越列傳》又載:“閩越王無諸及越東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東越出自勾踐,勾踐出自夏禹,夏禹出自黃帝,一脈相承。

秦漢以後的魏、遼、金、夏、元、清等少數民族,在他們入主中原,取得政權後,亦都表明為黃帝後裔。如魏晉南北朝時的夏國赫連勃勃、鮮卑慕容氏、氐秦苻氏、匈奴劉淵、羯人石勒、契丹以及在世界屋脊上建立的藏族政權,都自認為是炎帝、黃帝的苗裔。滿人建立的清王朝,僅在康熙朝就先後遣使17次祭祀炎帝陵和黃帝陵。據調查,在曆朝曆代中,少數民族多達6636多個兩字以上的漢字姓,其中5100多個均為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的漢譯。今天尚在使用的複字姓僅剩250多個,其中除80%的是原有漢姓和近代新創造的以外,古代留存下來的僅有50多個,其餘的5050個全部都改從了漢姓。②參見王泉根:《姓氏譜係與中國文化之根》,《尋根》,1994年第2期。這反映了他們對漢族姓氏的認同。

據1983年5月3日《人民日報》的統計資料表明,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又據有關資料顯示,十大姓中的前五姓,其人口合計超過3.5億,若再加上後五姓(以每姓為4000萬人口計算),這十姓合計約達5.5億人,幾乎為全中國人口的一半。而這十大姓的來源,均可上溯至黃帝。分別是:李——始祖皋陶——女華——大業——顓頊;王——一支始祖太子晉——周靈王——周太王亶父……後稷,一支始祖齊國田氏……媯滿……帝舜,一支始祖比幹……商湯王天乙……契;張——始祖揮——帝少昊(玄囂);劉——一支始祖士會……劉累……帝堯,一支始祖王季——周成王……周太王亶父……後稷;陳——始祖媯完……媯滿……帝舜;楊——一支始祖尚父……周宣王……周太王亶父……後稷,一支始祖伯僑……周成王弟叔虞……周太王亶父……後稷;趙——始祖造父……季勝——蜚廉……皋陶……顓頊;黃——始祖陸終後裔——吳回——老童——顓頊;周——一支始祖太王亶父……後稷,一支始祖烈——周平王……周太王亶父……後稷;吳——始祖太伯、仲雍——周太王亶父……後稷②。

三、姬、薑通婚,構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血緣”基礎

《國語·晉語四》雲:“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從季子的話裏,我們可以知道,黃帝和炎帝是從少典、有蟲喬氏族分化出來的兩個“雙胞族”,因住在兩個相鄰而又不同的水係即薑水流域和姬水流域獨立發展,而成為“異姓”、異德”。“德”依據《易·係辭下》、《莊子·天地》、《韓非子·解老》等古籍的解釋,其初義便是“生”,指種的繁衍,也可引申為族群的姓質,趙世超:《炎帝與炎帝傳說的南遷》,《炎黃匯典》(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8頁。也就是指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特征等。參見霍彥儒:《姬薑二族的“三緣”關係》,《薑炎文化論》,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頁。“異姓(生)則異德”,據古代社會同姓不婚,姬、薑二族便成了兩個長期的通婚族(“族外婚”),並以聯姻而結為部落聯盟,互為相濟,彼此救援。趙世超:《炎帝與炎帝傳說的南遷》,《炎黃匯典》(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8頁。

姬、薑二族的婚姻關係,從文獻記載可溯至“五帝”時期的帝嚳高辛氏。《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雲:“帝嚳高辛氏,姬姓也。”又雲:帝嚳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薑嫄,生後稷”。邰,《說文》雲“炎帝之後,薑姓所生,周棄外家國。”可見,周人始祖後稷(棄)為姬薑二族通婚所生。

姬、薑二族的這種聯姻,從周的建國前到建國後即西周時期就更為頻繁。古公亶父為“周家曆史第一代”,他的妻子是古公在岐下娶的,她是薑水邊長大的薑姓女子。因這是第一位從薑姓族(有邰氏)裏嫁給姬周族的女子《詩經·大雅·綿》,《詩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頁,所以後人稱她為“太薑”。又據《帝王世紀》載:“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薑……生太子誦(成王)。”可見,在周的建國前,姬姓貴族與薑姓貴族是世為婚姻。周朝建立之後,姬姓諸侯,仍以與申、呂、齊、許等薑姓諸侯通婚為常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周朝是姬薑兩姓族聯盟建立起來的王朝。同時,曆史也說明,隨著姬薑聯盟的破裂,西周也就走向滅亡。周宣王之母為薑氏,其皇後又為薑氏。宣王子幽王之後為申後,是申伯的孫子,生下平王宜臼。由於幽王寵愛褒姒而廢棄申後及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之子餘臣為太子,這就破壞了姬、薑聯姻的感情紐帶,引起姬、薑兩姓情感的破裂。於是,申侯大怒,聯絡繒、西夷、犬戎等薑姓聯軍攻破鎬京,殺幽王於驪山之下,導致西周滅亡。這一正一反的例子,說明姬、薑聯姻是姬薑二族政治聯盟的基礎,在西周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姬、薑兩姓的通婚,除西周時的周王室外,姬、薑為了維護東周王朝政權和鞏固各諸侯國的統治,並把這種聯姻推及到春秋時的各諸侯國。如“姬姓之國娶薑姓者,衛國有莊薑、敬薑、夷薑、宣薑、定薑,魯國有文薑、聲薑、哀薑、穆薑、敬薑,晉國有薑氏(穆公夫人)、齊薑,鄭國有武薑(申侯之女)、齊薑。薑姓之國娶姬姓者,齊國有季姬、王姬、蔡姬、衛姬、孟姬、虞姬、東郭姬等。”何光嶽:《炎黃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15頁。

我們從前文知道,姓從中國的史前傳說時代就已開始。由於那時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將一些代表氏族標誌和符號的“圖騰”轉化為姓,以此來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即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係祖先。如《左傳·隱公八年》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說文》載:“姓,人所生也。”隨著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融合,姓亦得到了普及和擴大;秦漢以後,隨著“姓”和“氏”的“混而為一”,將姓由最初的圖騰得姓變為多種的得姓方式以後,姓的“生”的本義亦逐漸變得模糊起來,也就是說,姓從“族”的方麵說,其表示血緣關係的功能已基本消失,僅剩下一個“符號”而已。盡管如此,若追溯一個民族的起源,其最早形成民族的氏族或部落,則是以血緣關係為“臍帶”的。也就是說,形成一個民族的內核或者說“基因”就是血緣。《原姓篇》雲:“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這裏所說的“姓”實際上指的是“血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姓”則是這種血緣關係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也是如此。

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是漢族。漢族先世,主要淵源於先秦時期的華夏族。而華夏族的來源,據古史傳說則淵源於炎黃氏族集團。從上文我們已知道,這兩個氏族即薑姓、姬姓集團是從少典、有蟲喬氏分裂出來的,並從炎黃時代起,就是兩個通婚族,建立了具有血緣關係的華夏聯盟集團。以姬、薑華夏聯盟集團為核心,為基礎,通過融合東夷、苗蠻、百越等族,至春秋戰國,形成了以夏、商、周三族融為一體的、並有“四夷”參加的華夏族;至秦漢時期,又形成了漢民族。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以至宋、元、明、清,漢民族無論是作為統治民族還是處於被統治民族,都是人口占絕大多數,漢地經濟是曆代王朝立國之基,漢文化始終起主導作用。其“中間經曆兩次由大分裂到重新南北多民族統一,終至實現大統一,漢族始終發揮了中華民族凝聚核心和主體民族的作用……近現代中華民族從自發到自覺大聯合,漢族同樣起著凝聚核心和主體民族的作用。”陳連開:《中國民族史綱要》,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頁。漢民族之所以能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成為各民族共同的凝聚核心,其形成原因既與漢民族所處優越地理環境、穩定的共同地域、擁有強大的國家政權、發達的社會經濟、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以及善於與各族人民相處、彼此間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相互依存,共同反對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與掠奪等所結成的難以分割的血肉聯係,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血濃於水,與形成漢民族之內核和“基因”的姬、薑二姓的血緣關係有著一定的作用。再說,前者所舉因素可能會因時因地、或其他某種因素而發生變異,但唯獨五千年“血脈”源遠流長,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其血管裏永遠流淌的是“龍”的血液。所以,我們說姬、薑二姓之通婚,構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血緣”基礎。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9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10綠眼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

  • 絕對權力

    作者:周梅森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李東方臨危受命,出任某省會城市市委書記,被迫麵對著幾屆前任留下的一堆垃圾政績工程和一團亂麻的腐敗局麵。火炭落到自己腳上,李東方知道疼了,於是絕地反擊,頂著各種壓力,收拾殘局,前任們的垃圾政績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