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炎帝與神農氏考略

徐日輝

神農氏是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肇始者,而炎帝神農氏則是神農氏族中最大貢獻和最具影響力的傑出代表。我們還認為,每一處神農氏活動過的地方,祭祀的可能都是最有影響力或最後一位神農氏,而這些前前後後為中華民族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神農氏們,他們在長期的曆史積澱中逐漸被淡化,最終都被偉大的炎帝所替代,這便是各地炎帝神農氏的由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但從年代上講,目前大多學者認為以距今5000年為下限,以黃帝為標準。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進展,這一年代有望提前。作為科學研究,為什麽中華民族習慣上稱為“炎黃”而不稱其他,這就告訴我們,在肇啟中華文明的過程中有著炎帝的傑出貢獻,所以炎黃並稱於世,缺一不可。因此,我們要給予炎帝足夠的關注,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認同炎黃為一個整體的前提下,自稱炎黃子孫,隻有這樣才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團結海內外的華人華裔,為複興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而共同奮鬥。

一、炎帝與神農氏

我們說炎帝是中華文明的肇始者,這就涉及到一個有關文明時代的大問題。對於文明的界定有多種說法,其中比較通行的標準,即英國考古學家丹尼爾在《最初的文明:文明起源的考古學》一書中提出的:“一個稱作文明的社會,必須具有下列三項中的兩項:有五千以上居民的城市,文字,複雜的禮儀中心”。所以有學者將夏商作為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上限。其中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要數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中對人類社會三個時代,即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的劃分。具體是:“低級野蠻社會始於製陶術的發明,終於下一期的開始。中級野蠻社會東半球始於動物的飼養,西半球始於用灌溉法種植玉蜀黍等作物以及使用土坯和石頭來從事建築,終於下一期的開始。高級野蠻社會始於冶鐵術的發明和鐵器的使用,終於下一期的開始”。在摩爾根的階段劃分中,運用這幾個標準非常重要,也是他建立三個時代的基石。不過像“高級野蠻社會始於冶鐵術的發明和鐵器的使用”這樣的標準,來對應中國的社會顯然是不符合實情的,因為中國冶鐵術的使用在春秋時期,大大晚於文字的使用。他對文明社會的結論是:“文明社會,始於標音字母的發明和文字的使用,直到今天”(美)摩爾根:《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10-12頁。今天,指摩爾根完成《古代社會》的1864年前後。顯而易見,摩爾根又將文字的發明和使用作為文明的開始,這一概念被後來的很多學者所采納。但是,人類在發展的曆程中由於外部條件的製約與差異,造成了發展水平與速度的不盡相同。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佟柱臣先生曾在其220萬字的巨著《中國新石器研究·結語》的最後一段話中說道: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是不平衡。江西萬年仙人洞在距今一萬一二千年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但是距今6000年前,台灣仍有大坌坑先陶文化。就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豫西二裏頭文化已經進入夏王朝,但是周圍的馬家窯文化、良渚文化、石峽文化,仍處於原始階段。……雖然各大洲的曆史有長有短,但是如果承認人類是從人猿轉變而來的話,那麽世界上現存各個人種的曆史長度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樣悠久的,隻是生產方式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佟柱臣:《中國新石器研究》,巴蜀書社1998年版,第1768頁。

誠如先生所言,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是一條基本規律。因此上溯到距今5000年前後,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達到我們今天的共識。李學勤先生指出:“中國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有數的獨立興起的古代文明之一。……對於在考古學上如何判斷一個文化是否屬於文明時代的問題,恐怕也不能簡單套用流行的界說”李學勤、郭誌坤:《中國古史尋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頁。李先生言之有理。現在一般學者都認為中國的文明時代是從距今5000年開始的。但是,這也是一個正在討論中的問題,爭論的聚焦點還是文明社會的標準問題。何星亮先生在討論炎帝與中華文明關係時曾總結文明起源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階級衝突理論;外部衝突理論;水利文明論;環境限製論;人口壓力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探討文明的起源不能主要根據文字,冶金術,政治組織等,而應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三個方麵來探索”,他的主要觀點是“文明源於農業革命”何星亮:《炎帝與中華文明的起源》,霍彥儒主編:《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炎帝為神農氏,自然也就是中華文明社會的起源,是一批學者的觀點。尤其在探討炎帝時,都以神農氏發明農業生產為史實來認定這一文明的,包括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是這樣。中國是農業國家,中華文明離不開農業,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其一,炎帝是否就是神農氏,還是神農氏之後裔之神農氏;其二,炎帝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其年代距今多少年,即中華文明的上限年代。隻有圓滿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其他諸疑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炎帝與神農是什麽關係呢,鄒衡先生認為:

古代傳說中,通常把炎帝和所謂三皇中的神農氏等同起來。《世本·帝係》就“認為炎帝即神農氏”。《漢書·古今人表》也稱:“炎帝神農氏”。其實,炎帝和神農氏是兩個人,他們事跡有些相同,混同了,成一個人。年代也很不同,神農要早一些,炎帝晚一些,最終混成一個人鄒衡:《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裏?》,霍彥儒主編:《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查《史記》明確記載炎帝與神農不是一個人。《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豸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嚐寧居。

這段記載十分明確,神農氏時期,或者說神農氏族無法控製當時各地所謂“諸侯”的叛離。特別是三大諸侯,或者說是炎帝、黃帝、蚩尤三大部。蚩尤為南方之戰神,與本文討論關係不大,茲從略。問題是如何來理解司馬遷的記載。顯而易見,在司馬遷時代人們的認識是炎帝在黃帝之前,而且都在神農氏之後,炎黃隻是在神農氏衰落之後才發展起來的。

另外,後在《封禪書》中亦有記載: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虙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炎帝封泰山,禪雲雲……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這裏的記載也很清楚,神農氏是在炎黃之前。司馬遷沒有否定炎帝的存在,並且承認炎帝作為諸侯封禪泰山,再次表明炎帝的存在是曆史事實。但是,到了班固寫《漢書》時卻把神農氏與炎帝合為一人,其《禮樂誌》稱:

《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傳》曰:昭子問少昊氏鳥名何故,對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言郯子據少昊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黃帝,上及太昊。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炎帝《易》曰:“炮犧氏沒,神農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雖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

班固所依資料是《易·係辭》裏的一段話。原文是: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以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田以漁蓋取諸《離》。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這是1979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本子。據專家們考證,該帛書“抄在漢文帝初年”李學勤、郭誌坤:《中國古史尋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頁。漢文帝初年,即公元前175年左右。該《周易》是請人專門抄寫後用於陪葬的,是當時通行的本子。司馬遷距漢文帝年代不遠,該本子應該說是見過的。因為他在《自序》中說:“《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這段話本見於《易·係辭下》,通行本是:

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帛書《易·係辭》第五章與之相同。這說明司馬遷是見過流行的帛書之類的《易》,並采信於《史記》當中,作為天下之“道”予以引用。

現在的問題是,司馬遷沒有將炎帝與神農氏合為一人,而是明確地指出神農氏之後才是炎、黃二帝,可見《易》的本意也是這樣,司馬遷隻是做了文獻上的疏理而已。另外,查《易》,也沒有明確神農氏就是炎帝。隻是說伏羲氏之後是神農,而神農教人稼穡,交易為市等。神農氏沒而黃帝、堯、舜作。細讀《易》文,可以明確伏羲、神農、黃帝各代表一個時代。而《史記》所記載是炎帝與黃帝同屬於一個時代,所以才有諸多典籍記載黃帝大戰炎帝於阪泉之野的曆史記載。

其實司馬遷的記載也是有本可尋的。他說: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儒者或不傳。餘嚐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係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史記·五帝本紀》。

我們知道,司馬遷是中國最偉大的曆史學家,班固評論他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通過對《史記》及司馬遷的了解,可以看出司馬遷在炎帝是否就是神農氏的問題上態度是嚴謹的。盡管他承認炎帝存在,並且在黃帝之先,但沒有認同炎帝就是神農氏。由於資料不豐富,就連《五帝本紀》中黃帝也是“擇其言尤雅者”整合而成。因此東漢張衡曾上書漢順帝說要將三皇補入《史記》,但沒有成功。這是中國傳統的史學觀的體現。傳統的史學觀是注重大一統,黃帝是大一統的領袖,因此由他開國紀事符合帝王興衰時代替接規律,而炎帝是戰敗者,因此少筆屈尊。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代表著勝利者的思想,這在《漢書·古今人表》中體現得十分明確。

炎帝的存在是曆史事實,但為何又與神農氏成為一人。仔細考察,道理也很簡單。《帝王世紀》的一段記載很能說明問題。稱:

神農氏,薑姓也。母曰任姒,有蟲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農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薑水,因以氏焉。

按照該書的記載,神農氏是薑姓,而炎帝是神農氏的兒子,長於薑水,因以為氏。炎帝壯大後襲其父神農氏之號,作為神農氏的接班人,成為了新一代的神農氏。因此,後人才得其稱之為“神農氏”,這正是“炎帝神農氏”的由來。由於年代的久遠,及炎帝影響力的增大,其老的神農氏逐漸被人們所淡忘,繼而代之的炎帝便名正言順地成為世代相傳的神農氏了。這在《帝王世紀》中講得很明白,曰:

神農氏衰,黃帝修德化民,諸侯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

從這段記載看,明顯是有兩個神農氏,一個是勢落衰敗的神農氏,一個是與黃帝三戰而敗的盛強神農氏。可以想見,勢衰的神農氏是無法與黃帝相抗衡的,更何況是“三戰”。顯而易見,這個神農氏就是前輩之神農氏,或者是原來具有權威的神農氏,而與黃帝大戰者正是原神農氏勢衰後新興的炎帝神農氏,也就是今天人們議論最多的炎帝神農氏。

二、神農氏與炎帝

通過上麵的考辨,我們得知炎帝神農氏是神農氏的延續和發展,因此,我們看到的大量的有關神農氏及炎帝對農業文明的貢獻也就順理成章了。炎帝作為神農氏的後裔農耕部落的領袖,他繼承和發展了該氏族注重農業文明的優良傳統,因而被稱之為“神農氏”。其實,所謂神農氏之“神農”,也是曆史上人們對他所作貢獻的褒獎,所以又被譽為農耕之神,這在曆史典籍中多有記載:

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故謂之神農也班固:《白虎通》。

庖犧氏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係辭下》。

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钅且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逸周書·嚐麥篇》。

神農之時,甘雨時降,五穀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終獻功,以時嚐穀《淮南子·主術訓》。

神農氏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管子·輕重戊》。

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莊子·盜蹠》。

神農之世,公耕而食,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書·畫策》。

神農理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穀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製,萬物鹹利,故謂之神農《屍子·重治篇》。

神農之數: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十倍。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十倍。夷疏滿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管子·揆度》。

神農之教: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織,所以見致民利也《呂氏春秋·愛類》。

神農之禁: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六韜·虎韜》。

神農之法: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饑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義》。

上引典籍充分說明以炎帝為最後代表的神農氏,在發展中華民族農耕文化方麵作出了種種不朽的成就。但是,這其中有不少是先民們長期生產生活的實踐,也有其他氏族的發明創造,但都歸功於炎帝,如《神農書》、《神農之教》、《神農之禁》、《神農兵法》、《神農本草經》、《神農教田相土耕種》等,就是最好的說明。

從年代上講,有專家認為炎黃是不同的兩個時代,“炎帝尚無銅器,黃帝卻已有銅器了,他們代表著兩個不同時代;炎帝時代大概是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和銅石並用時代的早期”張正明:《炎帝散論》,霍彥儒主編:《炎帝與漢民族論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這一說法自有道理,但不確切。這是因為神農氏與黃帝確實不屬於一個時期,但是,炎帝與黃帝卻是同時期的兩大氏族的首領,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神農氏與黃帝不在同一時期是有根據的,不但有文獻的支持(前邊已經指出),而且也得到了考古資料的印證。

目前,我們考察炎帝的年代,是以炎帝的發祥地陝西省寶雞市的考古發現為標準,而考古資料給出的年代均早於距今5000年。這是以北首嶺為代表的。北首嶺位於寶雞市區東北部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上,高出河床20多米。遺址南距渭河2公裏,中心麵積為25000多平方米,共發掘房屋23座,窖穴15個,墓葬439座,生產工具,生活用具1700多件陝西考古學會編:《陝西考古重大發現(1949-1984)》,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頁。北首嶺為新石器時代遺址,最早距今7100年,最晚距今57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寶雞工作隊:《一九七七年度寶雞北首嶺發掘簡報》,《考古》1979年第2期。作為寶雞地區的北首嶺遺址,已經被專家們認定與炎帝息息相關。考古大家石興邦先生認為:第一,炎帝部落是以渭水河穀為中心,逐步向四周相鄰地區發展。第二,距今6000—5000年,從渭水流域向東發展,進入黃河中遊與下遊的河濟之間與以海岱地區為中心的兩昊集團相接觸,鬥爭融合,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原始共同體。第三,在距今6000—5000年一支向黃河上遊及甘肅地區和四川西北一帶發展,形成氐羌部落集團。第四,這些地區和民族,以農業經濟為主,並部分兼營牧業。炎帝族以粟作為主,多在廣袤肥沃的黃土高原河穀原野石興邦:《有關炎帝文化的幾個問題》,《神農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頁。石先生是當今考古界一代大師,他的看法具有權威性。值得注意的是石先生將炎帝定在距今6000—5000年之間,而且是從渭水流域壯大後向東和周邊發展的,並形成了三代文明和氐羌部落集團。葛文華先生則認為:

北首嶺考古文化年代與我們推斷的炎帝的年代相當。根據碳14年代測定,北首嶺早期距今6970±145—7100±140;中期距今6120±140年—6790±145年;晚期距今5745±110年—6035±140年葛文華:《北首嶺仰韶文化與炎帝的蹤跡》,《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頁。

葛文華先生認為炎帝的年代在距今7000—5700年之間。張序民先生持有相同的觀點,不過他主要指的是炎帝成長壯大的時間,這一點與石興邦先生、葛文華先生的看法有所不同。他說:

薑水是炎帝族的發源地,薑水的地望在今寶雞境內,寶雞的炎帝應是創業階段的炎帝。……考古證明寶雞新石器時代的先民群其生息與繁衍的時間正是距今7000—5700年左右的1000多年時間內,這與曆史傳說“炎帝以薑水成”(成長壯大)的時間相符合張序民:《寶雞:炎帝族之源》,《尋根》1997年第1期。

而張天恩先生則認為神農時代應始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結束在仰韶早期,即10000—6000多年之間。他提出:

仰韶早期的半坡類型絕對年代為距今6970—6240年,取一個中間數6500年左右,作為黃帝取代神農氏的時間,那麽,我國上古史上限,以母係為特征,以發明農業為標誌的神農時代,從距今約一萬年的時候開始,經曆了大約3500年的漫長歲月張天恩:《神農時代及其他》,《炎帝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如果以距今10000年作為神農氏的開始,那麽,到距今5000年前文獻所記載的炎黃二帝大戰,之間有長達5000年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從神農氏到炎帝時代的確經曆了一段相當漫長的歲月。當然,這裏邊還有一個考古資料與文獻如何相對應的問題。

以現有的考古資料與文獻記載對比分析,並考察其曆史發展的軌跡,可以認定神農氏早於黃帝是不爭的事實;而炎帝神農氏與黃帝同時也是不爭的事實。《逸周書·嚐麥》篇稱:

王若曰:宗掩、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末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

赤帝就是炎帝。可見有關炎、黃的曆史記載至少在周初成王時期就已經得到了認同,同時說明在西周時期存在著炎帝與黃帝的官方記載。如果不是同一個時代,則何來的炎黃大戰。問題是神農氏作為古老的氏族其時間跨度較長,大體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一直延續的黃帝時期,所以才造成了與黃帝年代對接的不合。

另外,以炎帝為代表的神農氏與黃帝同處於一個時代,而且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在曆史典籍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如《國語·晉語》載:

昔少典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城。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

這是季子勸重耳的一段話。季子與重耳都是姬姓,黃帝的後裔,他們對自己的曆史應該是清楚的。所以,《帝王世紀》稱:

神農氏,薑姓也。母曰任姒,有蟲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農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薑水,因以氏焉。

黃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鬥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以為名,又以為號。

這段關於炎黃發祥地和最早生活區域的記載,受到曆代史學家的重視。《水經·渭水注》考證說:

岐水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按《世本》,炎帝薑姓。《帝王世紀》曰:“神農氏,薑姓,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薑水。”

通過文獻與考古資料的比對,可以認定炎黃發祥於同一地域,從大的方麵講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區,從小的方麵講就在渭水中上遊流域。所以薑姬二族世世通婚共同發展,形成了早於其他文化的炎黃文化,並發展為中華文化之根,而且已經得到了考古學上的佐證。安誌敏先生指出:在人類發展史上,“特別是中國的黃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化中心之一”安誌敏:《中國西部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報》1987年第2期。。而渭水又是黃河流域古文明的源頭之一。渭水流域孕育了華夏族的主幹炎黃集團,而炎黃集團又是中華民族的主幹,盡管這個形成有八千年前融合說,或是六七千年前融合說③佟柱臣:《從考古學上看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統一》,《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頁,但是作為融合的代表炎黃,則是誰也無法否認的③。對此霍彥儒、景天勳二先生認為:

姬薑二族經過炎黃時代、先周、西周時期長達4000多年“地緣”、“血緣”、“業緣”的融合發展,逐漸形成了有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經濟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締造了華夏族霍彥儒、景天勳:《姬薑二族的“三緣”關係》,《尋根》1997年第1期。

誠如所言,以炎黃為主體的華夏族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曆史融合過程,代表便是炎黃二帝。作為信史,假如我們用5000年的標準來衡量炎帝是否為文明的肇始者,確實存在著年代上差異。也就是說,用5000年的標準可以將炎帝排除在肇始文明之外,對於這樣的結論我們是不能讚同的,因為炎黃是共同創造中華文明的一個整體,不能以此為限,不能人為地割裂開來,況且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中華文明的年代完全有可能超越5000年。因此,我個人認為今天人們所說的炎帝神農氏,實際上是神農氏(即幾代、幾世)延續記憶下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大貢獻的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首領。我們還認為,在神農氏活動過的地方,凡是受到祭祀的可能都是最有影響力或最後一位神農氏,而這些前前後後為中華民族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神農氏們,他們在長期的曆史積澱中被淡化,逐漸被偉大的炎帝所替代,這便是各地炎帝神農氏的由來,同時也是神農氏與炎帝神農氏混為一談的根本所在。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9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10綠眼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

  • 絕對權力

    作者:周梅森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李東方臨危受命,出任某省會城市市委書記,被迫麵對著幾屆前任留下的一堆垃圾政績工程和一團亂麻的腐敗局麵。火炭落到自己腳上,李東方知道疼了,於是絕地反擊,頂著各種壓力,收拾殘局,前任們的垃圾政績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