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多年來,俄羅斯人民苦苦探索,曆盡艱難,俄羅斯改革到底還有沒有希望?改革者們在這幾年中到底幹了些什麽?俄羅斯的社會生活及經濟生活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讓我們一起來做些初步分析。因為俄羅斯經濟轉軌遠未完成,下結論有些過早,但做些初步探討是必要的。
第一,在改革之後俄羅斯的市場供應關係得到了改善,基本改變了商品嚴重匱乏的現象,商店櫃台裏擺滿了貨物。蘇維埃時代排長隊的現象基本上消失了。許多高檔商品、進口消費品、進口小汽車隨處可見,可以滿足不同檔次消費者的需求。俄國內總體上看供大於求,市場一派繁榮景象,從而結束了前蘇聯時代的短缺經濟。這一切為建立一種健康的經濟機製打下了基礎。
第二,這幾年物價改革取得成效,商品貨幣關係得到了發展。由於放開了物價及外匯管理製度,尊重價值規律,消除了價格遠離價值這個弊病,從根本上調動企業及生產者的積極性,使俄羅斯經濟終於具備了自新經濟政策被否定以來從未有過的活力。到1 994 年底,俄羅斯出現了市場經濟機構,共有300 0 多家商業銀行,800 多家保險公司,600 多家共同基金會,200 多家農副產品及證券交易所。這些機構還不成熟,因為 4 年前這類私人經濟活動機關會被視為是一種犯罪活動。在莫斯科就有 10多家卡西諾賭場,其他城市也有。應該說俄羅斯已出現了現代化的市場網絡,沒有這種市場結構的發展,國家經濟體製就不能進行正常的血液循環,也無法建立起穩定的金融貨幣體係,國家也無法籌集到必要的投資資金。改革10 年來,俄羅斯各地湧現出眾多的商業銀行、證券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公司、養老基金會、消費信貸合作社、仲裁律師事務所等,這些機構在蘇聯20 年代曾經有過,遺憾的是過了半個世紀俄羅斯又不得不從頭開始,再次向市場經濟轉軌。
到1 997 年7 月,俄羅斯的經濟基本穩定,銀行開始注重信貸業務,金融機構的商業特點減弱,金融中介特色增強。在改革短短6 年裏,俄羅斯各地出現了 17 00 多家擁有自主權的銀行。由於經濟轉軌中問題多,俄銀行幾乎天天都有醜聞曝出。有的被指控按低價收購國有資產,有的對預算資金管理不善,有的賄賂政府官員,腐蝕新聞。到 19 97 年,這些銀行不再以迅速獲利為目標,而是在正常的信貸業務中尋找自己的位置。19 96—1 99 7年中有4 50 家經營不善的銀行倒閉。到目前,俄羅斯為二級銀行體製,一級為中央銀行。二級由 15 00 多家商業銀行構成,其中隻有俄儲蓄銀行、外貿銀行、商業銀行等五六家有實力,多數經營不好。俄羅斯金融體係的改革還需加強。
第三,10 年改革使俄羅斯經濟生活發生了另一重大變化,那就是私人經濟、私人企業明顯增長。從 1992 年2 月 1 日起,對資金在50 0 萬盧布以上企業成為可以上市的股份製企業。到1 99 5年,私營企業(包括股份製公司)產值已占全俄國民總收入的60%(其中真正的私人企業產值占總產值比例應是 25%)。除了中小企業改造之外,在全俄各地還湧現了 10 0 多萬家小商店、咖啡店,4000 多萬俄羅斯人擁有自己的股票,1暢7 萬個中小型企業完全改製或改為私人企業,或改為國有民營。另外,俄大型企業中的7 0%改為股份公司。在農村,也出現了 25 萬個私人農場。這些私人企業的出現與發展,對俄羅斯原來僵化的經濟機製是個衝擊,給市場及社會生活帶來了生氣與活力,對國有經濟是個重要的補充。數以百萬計的名聲不佳的倒爺成了相當富有的商人,難以計數的街頭攤販、建築工、各種服務人員都幹得不錯,活得瀟灑。最難得的是他們有了競爭意識。這是俄羅斯人心理上的一次深刻革命。俄羅斯普通百姓及各級領導人唯精神論、唯政治論、唯意誌論的心理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全俄羅斯都在加速學習“按市場規律來思考問題”,都在追求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1 99 5年1 月5 日俄羅斯的枟共青團真理報枠以“前蘇聯共青團幹部下海多”為題報道了前蘇聯團中央幹部丟掉鐵飯碗,下海經商的情況。前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紮圖林下海 3 年,成了俄羅斯一名大企業家,並被選入國家杜馬。前烏拉爾團委書記成了國際商業銀行總裁。最後一任團中央書記久金下海組建國際青年合作基金會,並辦了許多公司。前團中央大學生部部長斯米爾諾夫,現成為俄羅斯工商會主席,他深受葉利欽的賞識。據統計,前團中央80%人下海經商,多數擔任交易所、證券所、保險公司、廣告公司的總經理之職。
1997 年9 月10 日法國枟世界報枠報道了俄羅斯股份製改革先進典型——俄紅十月糖果罐頭廠。該廠位於莫斯科市中心,是一個始建於1867 年的老廠,原先產品供應俄國宮廷及蘇聯政府官員。1 99 2 年時該廠被改為上市的股份公司。職工購買了企業51%的股份,1994年該公司股票已銷到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由於公司經理善於經營,注重市場開發,該公司生產一直很好。近年俄許多企業虧損,但該公司卻連年贏利:19 94 年贏利2500 萬美元,1995 年時已達 3500 萬美元,1996 年又掙純利潤4 00 0萬美元。199 4 年該公司每份股票隻值3 美元。到19 97 年6 月可買到2 2~24 美元。在經過革新的車間裏,身著雪白工作服的工人們正在現代化和信息化生產線上忙碌著;在管理大樓裏,年輕的工程師、法律工作者及經濟學專家正在嶄新的電腦前觀察金融市場、原料市場及消費市場的變化情況。短短幾年公司已成為可與西方企業相比的最佳經營單位。
第四,俄羅斯10 年改革取得的另一項重要成果就是他們對俄羅斯經濟進行的結構性改革。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所繼承的經濟是一種過分工業化的經濟。有人講,蘇聯經濟患的是“結構病”。1994 年1月8 日枟參考消息枠的一篇文章講:過去蘇聯工業產值一般都占國民總收入的52%,而第三產業(即服務行業)幾乎是一片空白。到1 994 年,俄工業僅占國民收入的30%,而服務行業、旅遊行業已占總收入的50%,這在過去70 年中從來沒有過。結構改革使俄羅斯的產值結構已接近世界上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水平。結構改革也是一個艱難痛苦的過程,而且會伴隨一些重大失誤。但是這種改革非搞下去不可。一位俄羅斯經濟學家講,如果不搞結構改革,如果不把一些毫無競爭力的部門堅決壓縮下來的話,俄羅斯經濟將永無翻身之日。
俄羅斯經濟結構改革很成功的一點就是壓縮軍工生產,緊縮軍費開支。眾所周知,前蘇聯經濟體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半軍事性經濟,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時代中這種體製弊病越來越明顯。改革後,俄羅斯將軍費開支從占國民總收入18%~20%降為3%~5%。把軍工企業減少大半,並把留下的軍工企業推向國際市場,為國家掙外匯,參與國際競爭。在這裏,順便說說俄羅斯的軍工企業和軍火生意。解體前蘇聯是個名副其實的軍事大國。1985 年時它擁有530 萬名軍人,實際人數比這個統計還高。199 7 年軍隊向國家提出的預算開支數額為48 0 億美元,占國家預算總數的 25%,但實際上政府軍費撥款僅180 億美元。俄羅斯軍事力量明顯減弱,但它仍是軍事大國及核超級大國。
據查,在蘇聯時代,其80%的工業生產都與軍事有關,經濟軍事化是蘇聯經濟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俄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 3/4 的大企業都是軍工企業。全蘇軍工企業工人有1640 萬,技術人員總數達 730 萬,連同家屬軍工企業人口能到全國總人口的 1/3.在向市場經濟轉軌時軍工企業問題最大。多數轉為民用品生產的軍工企業不贏利,隻有少數企業情況良好。在改革年代裏,軍工企業總人數已減到不足300 萬人了。
1 99 7 年9 月3 日,俄羅斯國防部軍備局局長西特諾夫上將對新聞媒介公開宣布:俄已下決心削減軍工係統人員的60%,並削減軍工企業數目及其任務。他明確講必須把軍工係統人數從2 70 萬減為90 萬,軍工企業必須從160 0 家減為3 00 家,軍工設計部門必須從 20 000 個減為 250 個。到 19 98 年必須使國防生產不超過國內生產總產值的 3暢5%。他最後表示:俄羅斯目前的改革正在致力於徹底擺脫前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嚴重超員和資金不足的國防工業及軍事體製。早在 198 6 年時前蘇聯總理雷日科夫就講過,我們在世界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隻有兩樣東西,這就是原料及武器。據他回憶,在80 年代,蘇聯軍火交易額年均達9 0 億盧布。但據枟莫斯科真理報枠19 96 年 2 月 10日報道,80 年代中期,蘇聯軍火供應在世界上名列前茅,19 89 年軍火出口180 億美元,1990 年降為160 億美元,1991 年為78 億美元。年均供應額1 50 億美元。但許多軍工產品是白送的,至少其中50%屬無償援助。有的軍火隻換回來些檸檬、橙子、酒煙等消費品,能得到的現金每年不足30 億美元。
1992 年俄軍火生意跌入低穀,僅為90 億美元。而美國則超過200 億美元。俄已降為世界第五武器出口國,位於美、英、法、以色列之後。從1993 年起,俄羅斯改革者們下決心改造軍工企業,專門組建軍火出口公司、米格航空生產聯合公司等,他們擁有直接進出口經營權。短短幾年內,俄羅斯軍火出口量增一倍,為國家掙回大量外匯。1993 年2 月 17 日,當時俄羅斯國防部部長格拉喬夫親自率領代表團參加了阿聯酋首都阿布紮爾開幕的軍工產品博覽會,蘇方參展的新式武器達370 多種,其中多數產品性能超過美國同類產品,如無論嚴寒還是沙漠中都能正常使用的“T-80 型坦克”,配備有通風及空氣過濾器的新型步兵戰車,命中率達9 0%的 C -300 及托爾式防空導彈綜合設施等等。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對物美價廉的俄式武器發生了強烈興趣,印度為購買原先從蘇聯那裏購買的武器配件支付了80 00萬美元。1 996 年俄印談成購買 40 架殲擊機生意,若落實俄將獲利1 0 億美元。伊朗一次購買俄羅斯3 艘潛水艇,支付了 12億美元。這次俄國防部長答應要用現代化的武器來裝備阿聯酋部隊。1 99 2 年中國就曾花費 18 億美元購買俄羅斯新式武器,以更新自己5 0 年代的裝備。其中包括 26 架蘇 -27 型戰鬥機。1 99 4 年俄羅斯軍火出口額達1 7 億美元,199 5 年增加到30暢5 億美元,19 96 年達35 億美元。這裏的數字是指真正流入俄羅斯軍工企業中的錢(即純利潤),至於說軍火訂貨1 996 年度就有70 億美元。應該說俄羅斯軍工企業的改革及參與國際競爭是有成效的,至少這對美國獨占國際軍火市場是個挑戰。
1 99 6 年3 月 24 日,俄羅斯軍官以地道的商人麵孔出現在印度新德裏國防設備展覽會上,他們手執移動電話,身後緊跟一批隨員,他們在展廳中說起話來跟賣力的推銷員沒啥兩樣,他們成了推銷商,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已不感興趣。印度報紙報道,解體後的俄羅斯仍是世界最大的、生產武器種類最全的軍工集團。與之相比,在場的美國、中國、英法軍火推銷商都相形見絀。
英國防務分析家說伊朗仍是俄羅斯的最大客戶,俄羅斯還幫助中國實現從潛艇到運輸機的現代化。它還向伊拉克提供8 0%的國防設備。朝鮮所有武器都是從俄羅斯進口的。19 94年俄羅斯向科威特出口多功能火箭發射裝置。東南亞、拉丁美洲、南非等國也都成為俄羅斯軍火的大買主。軍工企業成為俄羅斯經濟振興的一大支柱產業。1 996 年俄羅斯政府為了促進軍火銷售,批準俄五家大軍火公司有權自主地直接與外國購買者簽署購買合同。過去隻有俄羅斯武器和技術兵器進出口公司及米格飛機工業製造公司這兩家有出口權。這 5 家軍火公司是:俄羅斯直升機公司、製造防空係統的安泰公司、製造液壓係統的國家機械製造廠設計院、生產噴氣式發動機的尤菲姆公司、製造反坦克武器的圖拉儀器設計局。199 4 年馬來西亞購買了18 架米格 -29 型軍用飛機。1995 年12 月,馬來西亞主辦了國際航空航海產品展覽,俄羅斯在會上展示了新製造的蘇 -27 型飛機。1 99 5 年枟實業界枠雜誌透露的數字為:19 94 年俄武器出口額270 億美元,1995 年可達350 億美元。
軍用飛機是俄羅斯軍火工業的強項。19 98 年 1 月 17 日,俄中央電視台首次播放了蘇霍伊飛機製造廠推出最新式蘇 -37型飛機的消息。外國情報機關認為這是一條轟動新聞,因為許多飛機製造公司早就寧願出百萬美元買蘇 -37 型戰機的機密。單是蘇 -37 型殲擊機的外表就足以說明它確是舉世無雙的,因為它是前掠翼型。專家認為,前掠翼加上其他一些先進技術,使該機具有超級機動靈活性。其性能比世界上所有的第五代戰鬥機都好。它把超音速戰鬥機與隱形飛機的性能融為一體,它不會被防空雷達發現。俄國防部準備用蘇 -37 型殲擊機裝備空軍部隊。
坦克一直是國際軍事專家評估俄羅斯兵器威力的主要標準。二戰後,蘇製坦克一直是該國常規兵器的最高標誌,也是世界坦克群體中的王牌產品。1995 年10 月5 日俄枟紅星報枠報道了下諾夫哥羅德(原高爾基市)生產的 T-90 型坦克,它的各種性能舉世無雙,其整體水平已具有21 世紀的威力,比西方坦克超前20 多年,優於國外其他坦克。該坦克裝有淨化器,可節省5 0%的燃料。其運行速度每小時60 公裏,一次補充燃料可行駛5 50 公裏。這種坦克的重大優勢在於,它使用可控殺傷儀器在急速行進中能迅速準確擊中4 公裏以內的任何目標。可見,俄羅斯軍火工業潛力還很大,軍工產品仍是俄羅斯的拳頭產品,很有競爭力。最近有文章講,用不了幾年,俄羅斯一定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頭號軍火商人。
第五點應強調的是10 多年改革使俄羅斯摔掉了內外包袱,使俄羅斯經濟避免了周期性的放血。這是俄改革家們的一大曆史性功績。內包袱是指前蘇聯另外14 個加盟共和國,外包袱指原經互會各國及第三世界。70 年裏,前蘇聯始終處理不好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即處理不好俄羅斯與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之間的關係。就是在本根係斯拉夫人三個兄弟民族之間(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也因利害衝突而不和睦,最終落了個解體下場。不過解體也就徹底解決了“誰養活了誰”的無休止的爭論。俄枟自由思想枠1996年第7 期上有篇論文算了兩筆賬,一筆是蘇聯從斯大林時代起每年以補助及優惠價格形式向其他加盟共和國提供了5 00 億美元的優惠,另一筆是蘇聯為了維護自己大國地位,每年平均要向經互會各國及第三世界提供2 50 億~3 00 億美元的優惠,這種輸血使蘇聯經濟元氣大傷。所謂的“經援”、“軍援”嚴重地削弱了自身的發展,這是一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愚蠢政策。解體後的俄羅斯摔掉了包袱,輕裝上陣,可集中全力發展自身的實力。
前蘇聯與原經互會各國在經濟上有扯不完的皮。東歐各國認為蘇聯榨取了他們的成果,而蘇聯經濟學家估計,蘇聯原先多年來一直以低於世界市場價 30%供應東歐各國石油、天然氣,僅此項俄年均損失7 0 億~80 億盧布,3 0 年最少損失了近30 00億美元。到199 0 年初,古巴欠蘇聯1 55 億美元,越南欠蘇聯1 00億美元,第三世界欠蘇聯850 億美元。1989 年以前蘇聯每年以平價供應古巴1470 萬噸石油。匈牙利95%的石油是由前蘇聯提供的。蒙古是經互會中最窮的一個國家,蒙古沒有一個化工企業,其化工產品及石油成品 1 00%由蘇聯提供。到 19 89 年,蒙古已欠蘇聯外債1 58 億美元,而蒙古自身每年國民總收入僅8 億美元,這筆賬是還不清的。蒙古人還不滿意這種關係。有人戲稱蒙古是蘇聯的一頭奶牛,因為蒙古人要用畜產品償還債務。看來不尊重價值規律,不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國際關係也處不好,鄰國關係一直緊張。
在蘇維埃時代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一直沒有解決好。這裏邊大俄羅斯沙文主義起了很壞作用。當時莫斯科與各加盟共和國在稅收分配上比例在 95%∶5%左右,即 95%的稅收上繳俄羅斯,這裏應該是蘇聯解體的一個深層次原因。而在西方國家裏這種比例應該35∶65,即稅收65%上繳中央、35%留地方。在美國大致是50∶50.當然,前蘇聯中央政府把稅收拿回來,又給地方以大量補貼,人為造成了許多問題及包袱。解體以後,俄羅斯聯邦內部也實施4 5∶55 分配比例了(地方拿55%)。
俄羅斯經濟改革的第六項重要成果是在對外貿易及對外經濟關係上。在解體之前,蘇聯經濟實質上是一種自我封閉式的經濟。其對外貿易及對外經濟關係所發揮的作用很小,蘇聯產品在世界市場所占的份額量最多也隻有 1/6,況且蘇聯出口的多為原材料、礦產品及石油,1995 年6 月21 日枟真理報枠上講俄羅斯出口90%為原料,其中50%為能源。蘇聯進口的卻是機器設備,消費品。幾十年來蘇聯與外部世界的科學技術幾乎沒有什麽聯係,幾十年裏蘇聯幾乎也沒有外資企業,盧布也非可兌換性貨幣,在國際市場上不流通。
前蘇聯的外貿體製也不對頭。過去一個企業的產品要出口,則無論該產品國際價格如何,都隻按國內價格結算,而蘇聯價格又遠離價值,因此,蘇聯企業出口不贏利。據蘇聯經濟學家阿甘別吉楊統計,蘇出口產品價最多是世界價格的1/2 或 1/3.還有,過去企業出口所得硬通貨幣也幾乎全部上繳中央,企業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增加了企業負擔。這種體製嚴重地阻礙了前蘇聯的外貿活動。
封閉體製導致了蘇聯經濟的自給自足型,使蘇無法有效利用國際分工。這種隔絕狀況也嚴重影響蘇聯經濟的發展。最直接的影響表現在蘇聯的產品質量上,因為蘇製產品不必要參與國際競爭,遠離國際標準,一些產品幾十年如一日,產品傻大粗笨出了名。不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必然會導致生產技術落後和產品質量的低劣。自給自足型經濟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期尤為有害。在高科技時代,產品質量要求日新月異,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如果一個生產者隻考慮國內需求,他總感到自己是個壟斷者,可以年複一年地複製那些陳舊過時的產品,從來不需要改進自己的產品質量。有人統計,正是這種狀況,使蘇聯一些產品落後國際標準1 5—20年。無須進入國際市場去進行競爭,國家為企業的工人及技術人員提供了溫室般環境,企業無法享用國際先進技術與經驗,其產品也無法與發達國家的先進產品去競爭,沒有自己的名牌拳頭產品,隻好出口資源及初級產品。
改革之後俄羅斯人已經認識到了現代世界是一個整體,俄羅斯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俄羅斯落後的外貿關係與俄羅斯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俄羅斯必須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體係及國際競爭,不但在經濟上,而且在信息情報、文化科技各個領域加強對外合作,共同享受國際先進生產經驗及最新科技成果。基於這些認識,在解體之前蘇聯就批準了1 00 多個大企業及聯合體可以直接從事外貿,有產品出口許可證,並且把相當一部分外匯收入留給了企業。1992 年俄羅斯政府製定計劃準備把俄羅斯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從 1989 年占4%提高到2 00 0年的6%,將產品出口占國民經濟產值中占6%上升到2 000 年的 9%,並決定加大化工產品、機電產品的出口比重。計劃還決定發揮俄羅斯科技優勢,爭取多與外國簽訂科技含量高的合同,比如航天技術、核電技術等等。
蓋達爾政府計劃於19 92 年7 月 1 日前取消所有出口限額及出口許可證,但對一些產品出於安全方麵的因素有所限製。對進口的數量及品種,前提是他們自己花外匯進口,國家不再大量補貼。因為 1991 年俄羅斯出口減少 1/3,國家外匯收入減少,政府又要償還大量外債,19 89 年蘇欠外債 537 億美元,19 91年10 月為680 億美元,到 1991 年 11 月外債已高達 1200 億美元,進口減少40%,國家外匯儲備枯竭。俄羅斯政府呼籲國際社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援助,幫助俄羅斯渡過改革難關,並主動將俄羅斯經濟交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監督與控製。蓋達爾認為這是俄羅斯經濟改革最終成功的保障,但也有人認為它是俄羅斯改革無法成功的根源之一。
1 99 3 年初切爾諾梅爾金擔任總理之後,他采取了八項措施來提高俄對外經濟聯係的效率,穩定國家外匯。其一,完善國家對外貿調節,停止提供新的優惠,取消對出口企業無根據的優惠,加強海關關稅的征收工作。實行進口產品增值稅和消費稅,以便為國內市場的競爭及預算收入的增加創造平等機會,加強技術出口、俄製產品及成品的出口,加強對出口及外匯的管理,建立進口銀行。其二,刺激俄羅斯外匯市場的建立,向私人外匯兌換處發放外匯業務許可證,擴大官方外匯市場,發展期貨市場在內的跨銀行外匯市場,保證僑民進入外匯市場,以增加外匯收入。其三,保證充分籌集國內外資金,堅持國家對貴重金屬及寶石業務的壟斷;保證私人存款的利益,防止存款被充公。避免外匯凍結及將外匯強行兌換成盧布的做法,使外匯存款利率盡快靠攏國際標準。其四,加強對出口掙得外匯管理與監督,企業出口外匯收入中國外滯留不得超過3 個月,否則將被視為非法,並將其作為衡量對外經濟活動效益的統一標準,爭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外資援助。其五,著手清理俄羅斯外部債務,將每年債務嚐還額降到俄羅斯所能接受的水平。其六,減少對外的無謂的“經援”和“軍援”。其七,千方百計地引進外資,為外國資本的流入創造法律、機構及技術條件。切爾諾梅爾金的綱領使俄羅斯的對外經濟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 95 年俄引進外資20 億美元,比前年翻了一番。其中瑞士和美國投資占總額的5 1%(同期白俄羅斯引進外資20 00 萬美元,烏克蘭2 億美元)。
在實踐上,改革初期俄羅斯外貿逐年下降,1991 年比 1990年下降 40%,總額為 731 億美元。1992 年比 1991 年又下降2 3%,199 3 年比199 2 年下降 12%,外貿總額降為 70 0 億美元。到1 995 年,俄出口增長 18%,達到 78 0 億美元。到 1 995 年 10月,俄羅斯中央銀行外匯儲備達134 億美元。到 1996 年4 月5日,俄羅斯政府宣布,俄外債總數達1340 億美元,其中多為前蘇聯時代,甚至還包括十月革命之前所欠的外債。俄羅斯近年來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喜憂參半,進出口中多為食品及日用消費品,這兩項出口量所占比例從 1993 年的 19%上升到 1994 年的54%,由於競爭激烈,國內企業在食品及消費品銷售上少掙了2 00 億盧布。但進口食品及消費品中 80%的質量不合格,僅1994 年度全俄有 80 萬人因食用不合格食品及酒類產品而中毒。其原因是在俄羅斯商業網點上隻有 50%的產品質量受到監督。俄商業部長涅海在19 94 年5 月29 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80%進口食品質量不合格。他呼籲政府要加強對進口商品的質量檢查工作。據俄通社19 91 年5 月24 日報道,現在 80%的俄羅斯人穿的是靠 20 00 名國際倒爺提供的外國服裝。這類倒爺近幾年每年從俄羅斯出口80億美元的各類材料及商品,而進口商品總額年均1 30 億美元。由於國際倒爺的出現,俄交通部門、飯店管理等部門收入增加,但俄政府一直致力於將國際倒爺活動向現代文明的企業活動靠攏。俄羅斯一些對外貿易活動仍處於初級階段。
1 99 6 年冶金產品的出口成為俄羅斯第二創匯部門,成為俄羅斯經濟振興的又一標誌。1 996 年俄羅斯鋁產量增長 3%、鉛和鋅產量增長10%。1997 年第一季度俄黑色金屬冶金業普遍增長。1 99 6 年及 1 997 年上半年俄成為世界上頭號冶金出口國。俄羅斯冶金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的增長趨勢引人注目。1995 年俄黑色冶金品出口量為2180 萬噸,到1996 年達2500 萬噸,一年內增加320 萬噸。僅冶金品出口一項在1996 年中為俄羅斯帶來了1 60 億美元的外匯收入,為俄羅斯預算提供了大約1/5 的硬通貨,僅次於石油天然氣出口部門。這種情況表明,俄羅斯冶金部門已對世界市場做出有效的反應,已與國際經濟接上了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俄羅斯冶金業出口取得如此成就,主要依賴政府對外開放的決心。由於國內資金短缺,冶金企業紛紛轉向國際市場。目前,俄羅斯冶金企業總產量的 53%以上都運往俄羅斯境外(包括獨聯體)銷售的。俄羅斯的鋼鐵產品首先銷售到遠東各國,其中向中國出口量最大,其次才是美國和歐洲。俄羅斯有色金屬出口順序依次是美國、歐洲各國、遠東各國。1 996 年俄羅斯共出口了230 萬噸鋁。這項出口使俄鋁廠設備開工率達95%。鋁銷售改變了隻出口鋁錠的傳統做法,而改為來料加工,出口成品。僅這一項加工工序就為俄羅斯創造了十幾萬個就業崗位。這在俄羅斯冶金行業中引起連鎖反應,他們現在不再出口礦石、生鐵、鋼錠,而是出口冶金軋材,向國際標準並軌。
以上我們初步分析了俄羅斯經濟 10 多年來改革上的主要成果。盡管俄羅斯改革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這些改革成就及對舊體製的突破是有目共睹的。我們相信,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俄羅斯經濟會有一次新的飛躍和大的發展。到2 00 0 年俄羅斯經濟和社會改革進入了普京時代。
§§第6章 遠親不如近鄰——中蘇、中俄關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