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夷,字子魚,宋襄公的庶兄。他的父親宋桓公死後,宋國按照立嫡不立長的原則,欲奉宋襄公茲父即君位,襄公欲將君位讓給目夷,目夷固辭不受,襄公遂封他為上卿。目夷在輔佐宋襄公的整個過程中竭盡忠誠和智能,宋襄公死時,囑咐兒子宋成公以國委之。
在當時的宋國君臣中,目夷是較有能力的人物。早年南宮長問其原因,目夷解釋說:“勇力人所敬也,宋之所棄,陳必庇之。空手而行,何愛於我?”(第十七回)宋桓公大悟,遂讓使者持重寶行賄於陳君,方才捉回了長萬。在宋襄公的創霸活動中,他多次勸諫襄公所采取的錯誤策略和行為,在宋襄公準備扶立公子昭為齊君而創霸前,他分析了宋國創霸條件的不成熟,在襄公殺烹鄫君、派兵伐曹和謀借楚力聚會諸侯前,他都表示了自己相反的意見,在襄公盂地會盟前,他堅持要率兵赴會,以防不測,後來又勸阻襄公伐鄭戰楚,這些建議均未被襄公采納,導致了宋國在政治鬥爭中的屢屢失策和失利,宋襄公在傷重臨死時追悔說:“吾不聽子魚之言,以及於此!”(第三十五回)表示了對目夷先前建議之正確性的肯定。
目夷是一位擁有才智、極具傳統禮儀觀念的人物。在宋襄公欲繼齊桓公之業而創霸時,他反對說:“宋有三不如齊,焉能伯諸侯乎?”他分析了宋國三方麵的不足,認為:“齊有泰山渤海之險,琅邪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之饒,我國小土薄,兵少糧稀,一不如也。齊有高國世卿以幹其國,有管仲、寧戚、隰朋、鮑叔牙以謀其事,我文武不具,賢才不登,二不如也。”他還認為齊國成霸先有征兆,而“我今年春正月,五星隕地,俱化為石,二月又有大風之異,六鷁退飛,此乃上而降下,求進反退之象,三不如也。有此三不如齊,自保且不暇,何暇顧他人乎?”(第三十二回)目夷看到了宋國在地理和人才方麵的劣勢,認為創霸的條件尚不成熟,這是很有見地的分析,他將自然現象看作社會現象的征兆,恪守著殷周之際天命觀的殘餘思想,表現了他對傳統觀念的迷信和固守。他勸宋襄公不要為扶立公子昭而伐齊興兵,襄公回答他說:“寡人以仁義為主,不救遺孤,非仁也;受人囑而棄之,非義也。”聽到這些尊仁循義之辭,他再也提不出反對的意見了,足見他對傳統仁義觀君以伐我,有挾而求也。為了粉碎楚之陰謀,他暫攝君位,以國君的身份主持國政。楚將鬥勃率軍臨宋城喊話說:“爾君已被我拘執在此,生殺在我手,早早獻土納降,保全汝君性命!”公孫固奉目夷之命回答說:“賴社稷神靈,國人已立新君矣。生殺任你,欲降不可得也。”(第三十四回)鬥勃又問道:“某等願送汝君歸國,何以相酬?”公孫固回答:“故君被執,已辱社稷,雖歸亦不得為君矣。歸與不歸,唯楚所命。若要決戰,我城中甲車未曾損折,情願決一死敵。”楚國見捉禁宋襄公無損於宋,又要挾不到什麽好處,最後放掉了宋襄公。宋襄公聽說國內目夷已即君位,獲釋後準備奔他國以回避,目夷派使說明心跡,隆重迎歸襄公,自己退居臣列。這一事件的妥善處理,表現了目夷的高才和仁德。
目夷是宋襄公手下的首位大臣,是宋國君臣中較有才智、頭腦清醒的人物,對傳統禮儀的過分遵從限製了他才能的發揮,這其中亦有深刻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