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宋襄公:荒唐的仁義政治遇到紅牌

宋襄公,名茲父。前650年至前636年在位。他的父親宋桓公曾追隨齊桓公救邢、封衛、伐楚等,父親死後,宋襄公準備把國君地位讓給自己的庶兄目夷,目夷不受,他遂上台執政。齊桓公死後,宋襄公一心接替齊宋襄公是齊桓公之後第一個公開創霸的人物,雄心很大,但由於戰略和策略上的一係列失誤,由於個性素質上的缺陷,他終未能真正走上霸主地位。

樹威不成,反倒失眾

齊桓公死後,齊國大亂,齊世子昭逃奔宋國,宋襄公準備派兵護送昭回國為君,他向自己手下的大臣們說:“此舉若遂,名動諸侯,便可倡率會盟,以紹桓公之伯業。”(第三十二回)他扶立了齊孝公昭為君後,自以為立下了絕大的功勞,便想號召諸侯,代替齊桓公為盟主,但又恐怕大國不支持他,於是先約了四個小國會盟,這些國家是滕(今山東滕縣西南)、曹(今山東定陶一帶)、邾(又名鄒,占有今山東費、鄒、滕、濟寧、金鄉等縣地)、鄫(今山東蒼山西北),當時宋國占有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之間的地盤,這四個國家都毗鄰宋國的東方。

會盟期間,曹邾二君先到,滕君嬰齊到後,宋襄公嫌其來遲,拘捕了他,鄫君懼宋之威,也趕來赴會,已遲到了二天,宋襄公對部下人講:“寡人甫倡盟好,鄫小國,輒敢怠慢,後期二日,不重懲之,何以立威!”(第三十三回)於是讓邾文公將鄫君殺而烹,以祭睢水之神,滕君嬰齊以重賄被釋。會盟是在曹國的地盤上,曹國君臣見宋襄公如此對待諸侯,私下議論說:“宋躁而虐,事必無成”,於是不具地主之禮而辭歸。宋襄公一怒之下,興兵伐曹,宋軍與曹相持三月,無功而返。宋襄公在小國中稱霸的企圖遂告失敗。

宋襄公想繼齊桓公的霸業,其誌可謂不小,然而他在實施目標的過程中,一開始就出現了一些重大的失誤;第一,沒有考慮到具了霸主的資格,這是極為淺薄的認識。第二,他沒有考慮到自己創霸的戰略重點是要與南方的強楚相抗衡,從而沒有想到為完成這一戰略重點作長期的和艱苦的軍事準備、外交準備。他一開始就去對付不起眼的弱小鄰國,忽視了強楚的戰略威脅,甚至在後來還想借重楚國的力量召集諸侯稱霸,這是一種無知而天真的幻想。第三,他不知道創霸的要害在於對中原諸侯的人心的征服,而這種征服要靠在長期政治活動中廣樹恩德來實現。他在創霸的開始就肆虐鄰邦,烹殺諸侯,這無異於緣木而求魚。

宋襄公要創霸,也並非完全沒有戰略上的總體考慮。開始,宋大夫公子蕩提議殺掉鄫君,以便使東方小國懼而服從,然後借這些東夷小國的力量征服諸侯,從而成就霸業。公子目夷反對公子蕩的意見,他舉例反駁說:“齊桓公主盟四十年,存亡繼絕,歲有德施於天下。今君才一舉盟會,而遂戮諸侯以媚妖神,臣見諸侯之懼而叛我,未見其服也。”但公子蕩提出了一個新奇的觀點來論證自己的意見,他對宋襄公說:“君之圖伯與齊異,齊桓公製國二十餘年,然後主盟,君能待乎?夫緩則用德,急則用威。”(第三十三回)宋襄公圖霸心切,不願像齊桓公那樣做長期的準備,於是相信了公子蕩的話,采納了他的全部策略和主張。這是一次關鍵的抉擇,宋襄公的這次抉擇導致了以後政治行為中戰略、策略和方針的一係列失誤,在急忿心理的作用下,可謂一錯百錯。

誌大才疏導致三大失誤

宋襄公原想威服東夷小國,再借東夷小國而征討諸侯,這一企圖在一開始實行就告失敗,反而促使魯、齊等大國與楚國結盟君誠不惜卑詞厚幣,以求諸侯於楚,楚必許之。借楚力以聚諸侯,複借諸侯以壓楚,此一時權宜之計也。(第三十三回)宋襄公深信此計,遂送重賂於楚成王,開始實施他圖霸的第二個方案。

楚成王接受了厚賂後;先與宋襄公在齊國的鹿上舉行了盟會諸侯前的預備會;齊孝公也參加了預備會。數月後,楚成王如約帶領他的隨從國在宋國的盂地(今河南睢縣西北)與宋襄公會盟,宋襄公效仿齊桓公的“衣裳之會”,不帶甲兵,會盟期間被楚成王暗中準備的武裝力量所劫持拘捕,不僅未爭到盟主,反而受到人身欺侮。至此,宋襄公在諸侯中威信喪盡,他的第二個圖霸方案遂告破產。

宋襄公由於少智寡謀,在批準和實施這一方案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少的失誤:第一,他沒有看到霸主地位的取得實質上是大國間政治力量的較量,而隻有政治較量的勝利者才會成為霸主,他認為用錢幣重賂於楚,楚王就會在政治較量中棄權,拱手將霸主地位讓與宋國,這是一種極幼稚的想法。公子目夷當初反對這一方案,問他說:“楚有諸侯,安肯與我?我求諸侯於楚,楚安肯為我之下?”這本是最實際的問題,但宋襄公一是圖霸心切,急不擇方,二是他對爭霸抱著一種幼稚的看法,根本聽不進目夷的意見。第二,鹿上預備會上,宋襄公得到了楚成王願讓諸侯於宋的口頭許諾,便在盂地積極籌劃“衣裳之會”,堅決拒絕隨帶兵車的建議,大臣目夷提醒他要預防楚國的武力欺詐,宋襄公回答:“寡人以忠信待人,人其忍欺寡人哉?”(第三十三回)他看不到政治鬥爭的殘酷無情,企圖以自己的誠信來感化政治對手,這是一種天真的想法。

他既想自己占有霸主的地位,又希望他的政治對手不要前來爭奪,這種想法也是荒唐而不實際的。第三,他缺乏從事政治鬥爭應具備的手段和策略。鹿上預備會上有宋襄公、楚成王和齊孝公靠齊孝公,借重齊孝公推舉,楚成王必然無可奈何。但在排定盟君位次時,宋襄公並不謙讓,不給齊孝公提供推舉的機會,徑自寫了第一位。對第二個位次,齊孝公和楚成王互相推讓;良久不決,宋襄公遂提議二君並列署名,口頭上這樣說著,但卻把署名之牘先送給楚成王,齊孝公看到宋襄公實際上是重楚輕齊,心裏老大不高興,最後托言說,自己是靠宋國扶持而立的,對宋言聽計從,不必再在簡牘上署名。宋襄公自以為有恩於齊,視孝公的話為衷心之語,也就未讓齊君署名。宋襄公本可以在這些活動中依靠齊國,借重齊國的力量去打擊楚國,但他缺乏這類政治鬥爭的策略,反倒重楚輕齊,終於喪失了一個友好大國的支持。齊國後來未參加盂地會盟,致使宋襄公在盂地會盟上孤立無援,被囚受辱。

天真爛漫的仁義觀念誤己誤國

春秋之世,傳統的仁義觀念失去了對社會尤其是對政治人物的規範性,人們僅僅將其作為替自己的行為作辯護的工具,然而,宋襄公對仁義觀念一直懷著篤誠的態度。他是宋桓公的嫡生世子,但上台之前他主動願將國君地位讓給庶兄目夷,這種“讓國之美”一時在諸侯中傳為佳話。又如,齊桓公的兒子很多,為了保證身後世子昭的國君地位,他在葵丘之會上將此事托付給宋襄公,要他以後支持世子昭立國。齊桓公死後,昭懼亂投奔於宋,宋襄公對大臣們講:“昔齊桓公曾以公子昭囑托寡人,立為太子,屈指十年矣,寡人中心藏之,不敢忘也。”(第三十二回)為了遵守對於齊桓公的信用,他不惜兩次出重兵護送昭回國繼位。盂地會盟前,他堅決不帶兵車,要信守與諸侯的諾言,他對部下解釋說:“寡車百乘於三裏之外。以備緩急何如?”宋襄公仍然不同意,他反對說:“子用兵車,與寡人用之何異?必不可!”(第三十三回)臨行之際,宋襄公又怕目夷在國內暗中起兵接應,失了他的信義,堅持要帶目夷同往赴會。這真是仁義到家、信用到家了。

盂地會盟,宋襄公受盡楚國欺辱,但他並沒有真正在事實麵前清醒過來。為了向楚報仇,他拒絕目夷的勸諫,率兵攻打積極追隨楚國的鄭國,與前來救鄭的楚軍對陣於泓水(約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兩岸。隨軍大將公孫固分析兩軍情況說:“吾之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不如楚強,宋人畏楚如畏蛇蠍,建議以釋鄭為條件與楚講和,不要硬拚。”宋襄公反對說:“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寡人兵甲不足,仁義有餘。”堅持與楚軍相約作戰,並命人豎一麵大旗,旗上大寫“仁義”二字,公孫固暗暗叫苦。當時楚將全不把宋軍放在眼裏,他們並不按常規黎明前渡水布陣,一直等到天明才陸續渡水,公孫固急忙建議說:“楚兵天明始渡,其意甚輕。我今乘其半渡,突前擊之,是吾以全軍而製楚之半也。”宋襄公指著大旗對公孫固說:“汝見‘仁義’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陣,豈有半濟而擊之理?”公孫固又暗暗叫苦。楚軍渡完後,楚將指揮布陣,旁若無人,公孫固又建議說:“楚方布陣,尚未成列,急鼓之必亂。”

宋襄公唾其麵罵道:“咄!汝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耶?寡人堂堂之陣,豈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第三十四回)公孫固又暗暗叫苦。楚軍陣勢列就,人強馬壯,宋襄公率眾殺入陣中,身上被傷數處,多虧眾官死力相救得脫,宋軍喪失十之八九,大敗而歸。

宋襄公不是把仁義作為政治鬥爭中可以利用的手段,也不懂得別人隻是把仁義作為政治鬥爭的手段,他虔誠地按仁義的要求來規範自己,作繭自縛,使自己在政治鬥爭中處處被動,數次受辱。事實上,政治鬥爭無仁義可言,宋襄公奉仁義行事,結果因仁施恩於人贏取部下忠心。

與篤誠的仁義信念相一致,宋襄公在非政治鬥爭的私人交往中也極有恩禮,他平時對待部下非常親厚,極有恩德,因而,盡管他本人在才略、能力上有很大局限,但部下始終忠誠於他,從未離心。盂地會盟上宋襄公被楚劫持拘禁,楚國以他為要挾,要求宋國獻城;大臣們定計奉公子目夷暫攝君位,借以杜絕楚的要求。

宋襄公被釋後,聽說目夷已即君位,遂想投奔衛國以避之,目夷急派人告訴他:“臣所以攝位者,為君守也。國固君之國,何為不入?”(第三十四回)並備駕迎襄公歸國。泓水之戰中,宋襄公衝入楚陣,被楚軍團團包圍,身邊的人平時受襄公厚恩,此時皆盡死力,許多將官以死報效。戰前被唾罵指責的公孫固,此時殺入重圍,將身負重傷的宋襄公扶於自己車上,以身遮掩,舍命救出。襄公平時對部下施仁結恩,贏得了部下的忠誠擁戴。

晉公子重耳由於國內的迫害,他四處飄蕩,周遊列國,許多國家都不接納。宋襄公素聞重耳之賢,聽說重耳遠道來宋,在傷重不起的情況下,急忙命公孫固在遠郊相迎,以國君之禮相待,第二天聽說重耳要走,又命公孫固再三挽留,私下打聽當初齊桓公如何相待重耳,了解到齊國曾向重耳納妾贈馬之事,當即表示:“公子昔年已婚宋國,納女吾不能,馬則如數可也。”(第三十五回)以二十乘馬相贈。重耳住了數日,饋問不絕。後來重耳一行堅持要走,宋襄公又贈送給他大量衣履糧資之類。重耳返國為君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其中有四位國君對他友好親善,一個是齊桓公,一個是楚成王,一個是秦穆公,再一個就是宋襄公,前三位在春秋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政績輝煌,作為很大,宋襄公在禮待賢士這點上不是說:“吾不聽目夷之言,以及於此,汝嗣位,當以國委之。”其二是說:“楚,大仇也,世世勿與通好。”其三是說:“晉公子重耳若返國,必然得位,得位必能合諸侯。吾子孫謙事之,可以少安。”(第三十五回)他雖然沒有深刻檢討出自己誠信仁義的思想方法上的失誤,沒有看到與楚的戰略對立,但他已然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他也預察到了宋國在列國爭霸中的劣勢,設定了依靠晉國的長遠戰略。人之將死,其言也誠。我們至此已無法對宋襄公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宋襄公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領導人,但他無疑是一位誠實可愛的人。

宋襄公是春秋時代一位特別的人物,他篤信仁義,少智寡謀,誌大才疏。他謀求霸業的宏圖破產了,但他以自身事業的破產向人們告訴了仁義政治的荒唐,啟示後來的政治家秣馬厲兵,強國重武,鑽研軍事。宋襄公所追求的事業失敗了,而他對後來者的啟迪永在。
更多

編輯推薦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2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3正說明朝十八臣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