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六軍團是1933年夏由湘贛、湘鄂贛地區的紅八軍、紅十六軍、紅十八軍合編而成。其中紅八軍是由湘贛紅軍一、三兩師及地方武裝組成的,共2200餘人,1933年6月改編為紅六軍團的第十七師;紅十六軍由湘鄂贛的紅軍加上平江、修水、銅鼓等縣赤衛隊合編而成,1933年夏編入紅六軍團為第十六師,1934年8月紅六軍團西征時,該師留在湘贛地區活動;紅十八軍是由湘鄂贛根據地的瀏陽、宜豐、萬載、平江、銅鼓、修水各縣遊擊隊發展起來的,共3000餘人,1933年7月編入紅六軍團為第十八師。
1933 年秋,湖南軍閥劉建緒為配合敵軍主力對中央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以10萬兵力,向湘贛根據地發起進攻。紅六軍團采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遊擊戰術,先在永新、茶陵邊境地區殲敵近千人,接著又在萬安縣潞田殲敵一個團,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取得反“圍剿”首戰的勝利。但是,後期由於執行王明“左”傾軍事路線,搞單純防禦,短促突擊,以堡壘對堡壘,五六月間,紅軍在金華山、鬆山等戰鬥中接連失利,根據地中心永新縣城為敵所占領。7 月初,紅軍被8 個師的敵人所迫,轉移到永新東南麵的牛津、渣洞地區,準備恢複和依托井岡山根據地堅持鬥爭。至此,湘贛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鬥失敗。
湘贛省委和軍區接到中央電令後,積極進行轉移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主持下,召開了紅十七師、紅十八師政治工作人員會議,他作了“爭取新的決戰勝利,消滅湖南敵人,創造新的根據地”的報告,分析了當前形勢,傳達了西征的任務,指出了有利條件和困難條件,號召全軍團結起來,依靠人民群眾,克服困難,完成突圍轉移的戰略任務。隨後,對紅六軍團進行兵員補充和整頓。從湘贛地區抽調了一批幹部,從地方動員了2000多人和500多支槍,充實紅六軍團。紅十八師增編了第五十四團。還從地方抽調250多名幹部組成隨軍工作團,準備在西征途中協助政治機關宣傳、組織群眾,擴大紅軍,維護紀律,處理戰俘,籌款籌糧等。經過調整機關、縮減與合並各直屬部隊、清理傷病員,紅六軍團西征出發前由不到7000人擴充到9700多人,轄第十七、十八兩個師,共6 個團,健全和充實了各團政治處。根據轉移的需要,對部隊進行了必要的軍事訓練,準備了大量的草鞋和幹糧、彈藥等軍需物資;妥善安置醫院和傷病員。對紅六軍團西征後湘贛區的地方工作也作出了安排,並提出了省委組成人員名單,決定在8 月初召開湘贛省委擴大會議。以上準備情況,任弼時、王震在7月28日、30日、31日分三次用電報向中央作了報告。
關於西征突圍的方向,紅六軍團領導也進行了周密、慎重的研究。鑒於敵人已基本完成了對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包圍和封鎖,僅馬家洲、五鬥江、息鑼線尚未完成,紅六軍團領導認為,按照中央訓令的指示從遂川的黃坳、上下七及其附近地域突圍已不可能,加上該方向山高路險,不便大部隊運動,而且容易過早暴露紅軍行動的意圖。而南麵粵軍和湘軍的接合部五鬥江到白牛嶺一線,敵人防守力量薄弱,並且該方向上的地形也更有利於紅軍迅速運動,不至於過早地暴露紅六軍團西征的意圖。因此,決定向南突圍,然後西進。
經過以上充分準備後,1934年8月7日下午3時,紅六軍團在任弼時等率領指揮下,告別了休戚與共的湘贛革命根據地人民,在由桂東調回來的獨立四團的引導下,從江西遂川的橫石和新江口地區出發,踏上了西征的征途。
紅六軍團西征,揭開了紅軍長征的序幕。
紅軍不顧酷暑炎熱,饑餓疲勞,晝夜兼程,很快突破了敵人在遂川至七嶺一線布下的封鎖線。8月9日又在桂東、上猶交界的猴子嶺突破敵人從寒口至廣東橋之間的封鎖線,於11日上午進入桂東增口 的 搖 籃 坑(今 金蘭),沿途擊敗、燒毀數個由當地民團把守的碉堡。中午,軍團主力經新坑鋪抵達桂東縣城以南的寨前圩。
紅軍到達寨前圩後,鑒 於“病 員 太多”、“部隊疲勞”等情況,決定部隊在此宿營,稍作休整和籌集糧食。此時,紅六軍團派往中央紅軍學校學習的部分幹部學員,因西征的需要,尚未結業也趕了回來,他們一行10 餘人,由劉轉連帶隊,從瑞金到達寨前,加入西征隊伍。
8 月12 日上午,在寨前圩的河灘上,紅六軍團召開了連以上幹部西征誓師大會,慶祝突圍成功。會上,任弼時正式宣布成立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蕭克任軍團長兼第十七師師長,原湘贛軍區代司令員王震任軍團政治委員兼第十七師政治委員,李達任軍團參謀長,張子意任軍團政治部主任;龍雲任第十八師師長,甘泗淇任師政治委員。同時傳達了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命令與西征的任務,還宣布了行軍紀律,對全軍下一步行動作了戰鬥動員。
寨前誓師大會使廣大指戰員明確了這次突圍遠征,不單純是到外線牽製敵人,而且也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挽救革命,實現極為重要的戰略大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