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渡過湘江後,即進入了越城嶺山區。
越城嶺,當地叫老山界,是南嶺山脈的一部分。東西長300多公裏,南北寬100 多公裏,其最高峰苗兒山海拔2142 米,山巒重疊,山高林密,是中央紅軍長征中遇到的第一座高山。
疲憊的中央紅軍穿行在大山裏,雖然還不時地聽到空中敵機的轟鳴,但激烈的槍炮聲已漸漸稀落。湘江之役失敗的痛苦鬱積在心中,大家懷念犧牲的戰友,更惦記著被敵人隔斷在湘江之東的部隊,心裏充滿著悲慟、惆悵和疑問。
黨中央的領導人在進行血戰後的認真反思。作為黨的最高首腦人物,博古親眼目睹湘江之戰的慘烈,4萬餘紅軍喪生在他的指揮棒下,深感責任重大,陷入絕望和沮喪之中。有一次,他竟然從腰間掏出手槍,朝著自己的腦門比劃,“想去見馬克思”。雖然經過聶榮臻的勸說恢複了理智,但不懂軍事的他束手無策,無計可施。仍然把希望寄托在與紅二、六軍團的會合上。李德除了唉聲歎氣,也無可奈何。因此,渡過湘江之後的中央紅軍繼續沿西延、龍勝山區在向湘西前進。
前方的敵情卻很嚴重。蔣介石企圖把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地區的計劃宣告破產後,立即調整部署,下達新的“追剿”計劃,先後調集16 個師計十幾萬大軍,並修築了四道防禦碉堡線,在廣西以北、湘西以南之間擺開了一道弧形的阻擊陣地,把中央紅軍與在湘西一帶的紅二、六軍團嚴加阻隔。如果不顧湘西道上敵情嚴重等情況,堅持北上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的原定方針,中央紅軍就將與五六倍於己的強大敵人作戰,已連續行軍作戰2個多月的3萬多紅軍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危急關頭,毛澤東挺身而出加以製止。
針對國民黨軍隊張網以待“請君入甕”的緊急形勢,他認為應竭力避免危局,去湘西方向是敵人的防堵重點,紅軍不能北上與敵人硬拚,而應該改變戰略方向,避強擊弱,西進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去。他首先與王稼祥交換看法,說明蔣介石已在湘西布置好了大口袋,等著我們去鑽,我們應該“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敵人在湘西布下口袋陣,我們就另辟生路由他去。在貴州方麵,黔軍也在防堵。貴州當時有兵力1個軍,但派係林立,貴州省主席兼國民黨軍第二十五軍軍長王家烈為一派,副軍長侯之擔是一派,猶國才、蔣在珍又各成一家。各派口頭上聽命於王家烈,實際上王家烈不能調動他們的部隊。貴州方麵是蔣介石圍堵部署中最弱的一路,更沒有堡壘工事和設防體係,我們滿可以乘虛而入,改變路線,不去湘西,折向貴州,讓蔣介石白白操勞撲個空。王稼祥正為紅軍在湘江的損失痛心,為紅軍的出路苦苦思索。毛澤東的真知灼見使他看到了出路所在,他立即讚同地說:“應該這麽辦,來個避實就虛。”
毛澤東又去找張聞天交談,說明應該西進貴州,並應召開軍事會議進行討論的意見。張聞天同意毛澤東的意見,說:“紅軍損失很大,同意召集會議研究。”
1934年12月11日,紅軍占領通道縣後,中央領導人在這裏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進軍方向問題。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朱德、毛澤東、王稼祥、李德等出席了會議。
會上出現了激烈的爭論。李德堅持北上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的原定計劃。他在《中國紀事》中寫道:“在到達黎平之前,我們舉行了一次飛行會議,會上討論了以後的作戰方案。在談到原來的計劃時,我提請大家考慮:是否可以讓那些在平行路線上追擊我們的或向西部戰略要地急趕的周(渾元)所部和其他敵軍超過我們,我們自己在他們背後轉向北方,與紅二軍團建立聯係。我們依靠紅二軍團的根據地,再加上賀龍與蕭克的部隊,就可以在廣闊的區域向敵人進攻,並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帶創建一大片蘇區。”博古支持李德的意見。按照通常的做法,李德一發表意見,博古一表態支持,問題就決定了。然而從通道會議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
久已失去對紅軍的指揮權和黨內發言權的毛澤東,在會上發了言。
他分析了嚴酷的形勢: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方向上,蔣介石布置了五六倍於紅軍的主力,從兵力上來說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從陣勢上看,蔣介石擺設的是一個口袋形,是“請君入甕”。另外,我們的紅軍戰士撿到了許多傳單,內容有“‘共匪’們,我們奉總司令的命令等你們好久了,請你們快來!”“來!來!來!來進我們安排好的天羅地網”等等,這些傳單的宣傳對於已成疲憊之師、屢戰屢敗的紅軍戰士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形勢已是如此嚴峻,再繼續去湘西,隻能是自投羅網,自找絕路,當前情形下,絕路逢生的唯一辦法是:主動放棄去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的意圖,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爭取打幾個勝仗,使部隊得到必要的休整,再尋找戰機,扭轉戰局,獲得主動。
毛澤東要求改變行軍路線,否定“三人團”最初的計劃,這是紅軍長征以來李德遇到的第一次戰略性的挑戰。
在李德看來,湘江敗績雖然不光彩,但也是作戰中難免的,他不覺得自己應承擔什麽責任。剛愎自用的李德對毛澤東越來越尖銳的批評不耐煩,會上與毛澤東激烈地爭論起來,繼續堅持原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但李德沒有想到的是,血戰後,廣大指戰員對他的瞎指揮已經慢慢產生了懷疑,特別是王稼祥和張聞天公開站出來支持毛澤東的建議,甚至“三人團”成員周恩來都站到了毛澤東一邊,同他唱起了對台戲。這讓李德感到孤立和沮喪,認為他們“背叛”了自己,不等會議結束,便憤然離開了會場。
博古因部隊受損,讚同改向貴州進軍的意見,不過博古改道貴州,目標仍是北上湘西,他認為,“從貴州出發可以一直向北,在那裏才真正有可能遇到很小的抵抗”,可以減少紅軍傷亡。
於是,與會多數人讚成毛澤東的意見,毛澤東的建議被通過了。
李德雖然中途退出會場,但他很關心會議的最後決定。會後他去問周恩來,一向鎮定自若的周恩來有些激動,說:“中央紅軍需要休整,很可能在貴州進行,因為那裏敵人的兵力比較薄弱。”
當天下午7 時半,中革軍委發出“萬萬火急”電令,規定:“我軍明13 號繼續西進。”
在通道會議上,毛澤東的建議被接受了。這是自寧都會議被排擠出紅軍領導崗位後,他關於軍事方麵的意見在中央會議上第一次受到尊重,第一次對中央的戰略決策發生重大影響。通道會議是中共中央戰略轉變的開端,為以後糾正錯誤的軍事路線,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基礎。此後,毛澤東的發言權越來越大,對長征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的決策是正確的。貴州敵人的兵力是最薄弱的。貴州,是古夜郎國的故土。紅軍長征時,黔軍二十五軍分為王(家烈)、猶(國材)、侯(之擔)、蔣(左珍)四派。黔軍雖有 5 師之眾,王家烈實際上能指揮動的隻有2個師。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蔣介石即命令貴州軍閥擇要堵截。王家烈接電後,心煩意亂,他既感到自己力量單薄,不是紅軍對手,阻擋不了紅軍前進,又認為蔣介石總想排除異己,攫取貴州,但又不方便也不能拒絕中央軍尾迫入黔。經過苦思後,他下了決心:“在當時形勢下,我決定執行蔣介石的命令,一麵盡力給紅軍以打擊,使其早日離開黔境;一麵相機同兩廣聯係,保存實力,以圖生存。”於是,他調兵至黔東防堵。至12 月中旬,黔東南的從江、黎平、錦屏、天柱一線的兵力,還隻有“湘黔邊區剿匪司令”何知重師直屬的2個營和周芳仁旅的2個團以及各縣的民團。防線很長,兵力薄弱。此外,黔軍待遇低下、槍械寡劣,士兵吸食鴉片煙,戰鬥力普遍不強。
這一切,就為紅軍以黔北為中心的長時間轉戰提供了可能,使紅軍在極度危險的進程中獲得了重振旗鼓的生機。正是在這裏,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連戰連捷,終於擺脫危局,領導紅軍走向勝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