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82章 訪成都杜甫草堂

  一

  春來惆悵浣花鄉,無限江山一草堂。

  細雨酥泥紅滿路,竹籬楠影綠盈窗。

  每因戰亂傷襟抱,曆盡滄桑壯酒腸。

  流寓錦城聽杜宇,詩人獨自話淒涼。

  坐在杜甫草堂的茶館裏,我寫下這首詩。數年來借助銀翼,頻到成都,也曾抽空三訪杜甫草堂。詩人出身的我,一直想為這草堂寫點什麽,但不知為何,總找不到感覺。此番從峨嵋山歸來,心如青衣江上的行舟,還航行在盛唐的煙雨裏。再來到這成都的杜甫草堂,細細瀏覽柴門花徑,穿過一叢叢凝煙滴翠的新竹,看高大的楠樹把四月的煙雨中的春光,撐了一個滿庭,心中便突然生起無盡的惆悵。於是,就有了上麵這首詩。

  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詩人是繞舌的一群。中國以詩國著稱,詩歌在中國,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一種生存狀態。在古代,中國的為官者,幾乎沒有誰不會寫詩,他們中產生了許多大詩人,像屈原、宋玉、鮑照、庾信等等。這情形在唐宋兩代尤為突出。在唐有張九齡、王維、柳宗元、元禛、白居易、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等;在宋有王安石、晏殊、歐陽修、範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陸遊等等,都是詩壇中雄視千古的人物,同時又都是高官。同以上這些人相比,杜甫官職卑微,所謂工部,比之如今,充其量是個處長級別。但論詩不論官,何足掛齒的小官並不妨礙他獲得“詩聖”的地位。

  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十分優秀,但同時又極盡虛榮之能事,凡事都要誇張。譬如聖人,全世界獲此封號的,加起來恐怕也沒有咱中國多。周公旦是中國政治家中的第一位聖人,孔夫子是中國文化的第一位聖人,有“萬世宗師”之美譽。另外,諸如書聖、草聖、詩聖、棋聖、藝聖、畫聖、歌聖等等,不一而足。發展到當世,愈演愈烈。這種現象的產生,實乃是遠古生民圖騰崇拜的餘緒。聖人是崇高的,不可企及的。我輩仰望,竊竊慚愧自己的愚笨。可是站在這杜甫草堂中,馬上就想到一個問題:為何這草堂,從來沒人稱它為“詩聖草堂”而要直稱為“工部草堂”?難道聖人的頭銜,還敵不過一個級別卑下的工部員外郎?

  二

  公元758年冬,從華州司功參軍任上棄官流浪的杜甫,攜家帶口來到成都,借寓於浣花溪畔。翌年春,在友人的資助下,在浣花溪上遊選了一塊地,蓋起了幾間茅屋。這便是最初的杜甫草堂。杜甫在這裏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寫下了兩百四十多首詩。在他死後,草堂數度易主終成廢墟。直到一百多年後,來成都做官的晚唐詩人韋莊,在浣花溪畔找到了草堂遺址。緬懷先賢,他在遺址上頭蓋了一間茅屋,這是後人紀念杜甫的第一座建築。又一百七十年過去,到了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有一位名叫呂大防的進士仕宦錦城,在再度傾圯的韋莊版的草堂遺址上又一次重建。這一次規模略大,其壁間繪有杜甫遺像,供人瞻拜。半個世紀後,已是南宋初年,時任成都知府的張燾來到浣花溪邊,麵對草堂凋敝之甚,遂再度培修,新增二十六通石碑,遍刻杜詩一千四百多首,曆時四月而成。經過這次修葺,草堂漸有氣勢,大殊於從前。元明改朝換代之際,草堂毀於戰火。明初,朱元璋的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到了成都,下令重建草堂,這次規模更為宏大。自此,終明一朝,草堂修葺擴建了七次,亭館祠堂,曲水園囿,草堂已成勝景。明末,張獻忠入蜀,殺人如麻,川中浩劫,草堂亦不能免。1670年,清康熙朝川湖總督蔡毓榮履任成都,聯絡四川布政使金淩、成都知府冀應熊倡儀重修。清代曆朝擴建五次。民國期間,地方人士籌款對草堂中的工部祠與詩史堂進行了重建。新中國成立後,草堂成了杜甫紀念館,成立了管理處,向遊人開放。1961年,杜甫草堂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我們所見的草堂建築群,為清嘉慶十六年重修所留下。這穿逗式的民居建築,典型的川西風格,層軒累閣,華堂麗廡,清流散綺,雨浥紅蕖。此般景象,華貴有如王府,與詩人的故居相去甚遠。

  三

  唐代詩人中,最窮的有兩個,一個是杜甫,另一個是杜荀鶇。如果給他們劃成份,都是貧農。在新中國,他們可算是無產階級詩人。宋代,曾主持過草堂重修工作的喻汝礪,為這草堂寫了十二首詩,第一首頭兩句“燦燦詩翁錦城西,隻緣詩好合窮棲。”開宗明義就點明了杜甫的身份,這個“燦燦詩翁”窮棲於人世。同時表述了一個觀點:唯其窮棲,才能寫出好詩。杜甫自己也說過“文章憎命達”。這無異於告訴人們:文學是窮人的事業,這觀點與孔夫子的“倉廩實然後知禮節”顯然違背。文學與財富的關係,也就是說杜甫的立論是否正確,值得另寫一篇文章探討,這裏略下不表。在這裏,我想指出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的詩聖,一個瘦骨嶙嶙的窮老頭子,生前顛沛流離,為五鬥米折腰尚嫌不能,強抑嗽齒的窮愁,在達官貴人麵前強顏歡笑的這位在大熱天吃腐牛肉中毒而死的詩人,為何寓居三年多的一座草堂,竟有如此的宏敞亮麗?在這草堂裏,杜甫寫下了那首呼天愴地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如果草堂是今天這般氣象,杜甫會如此痛哉惜哉,捎帶著還把搶走茅草的鄰家的孩子咒罵一番?

  答案隻有一個:這座草堂是後人蓋的。從第二節裏列舉的曆代重修情況來看,基本上都是官府所為。這樣就引出了第二個有趣的問題:我們的官府,為什麽在杜甫生前如此吝嗇,任其窮愁潦倒。但在他死後,又要如此大費財力,不厭其煩的修繕、擴建這一座已沒有杜甫的杜甫草堂呢?生前窮愁死後榮耀都達到了極致,這究竟是荒誕的黑色幽默呢,還是原汁原味的中國特色?

  前麵已經講過,詩在中國,首先是一種生存方式,其次才是藝術。且不說官場的附庸風雅已成痼疾,就是天生龍種威加四海的皇帝老兒,同樣也要往詩人堆中湊。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幾乎是兩個文盲,然而都有詩傳世,劉邦的《大風歌》寫得還不賴。禦製詩應算是中國詩歌中特殊的一種。乾隆皇帝禦製詩一萬多首,這數量超過了曆史上任何一位大詩人。盡管中國的統治階級愛好詩歌,但愛詩與愛詩人是兩碼事。曆史上,愛詩人的皇帝不多,但給詩人製造苦難的皇帝卻枚不勝舉。遠的不說,就說開創新中國的毛澤東,他自己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可是,這並不妨礙他無情打擊胡風、艾青等數以萬計的詩人、作家。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政權而殘酷迫害手無寸鐵的文人,從來都不會有道德上的障礙。

  基於以上考慮,漫步在這杜甫草堂中,我的確產生了“詩人獨自話淒涼”的感覺。

  四

  僅就園林而言,杜甫草堂堪稱西南勝景。鄧小平以八十高齡來遊草堂時,說:“來成都沒到杜甫草堂,就等於沒來成都。”我不知道這句話確切的含義是什麽。既可以理解成對杜甫的推崇,提示國人不可丟掉了憂患意識。又可理解為對這一片園林建築的讚美。是的,田舍農居風格的草堂,如含蓄淡遠的水墨畫,有著閑逸的韻致。特別是1996年動工興建的茅屋景區,曲水林塘,莫不充滿杜詩的意境。在洞庭湖上客死孤舟的杜甫,絕對想不到,他靠友人讚助而建起的流寓蝸居,竟然被改造成錦城佳構,從而吸引了八方權貴,萬國衣冠。僅從這一點看,詩人的榮幸,此地可稱為“海內孤本”。

  我在草堂中時,正值暮春,煙雨濛濛,園中遊人熙攘。我細心觀察,遊人最少的地方,是杜詩碑林。啊,他們並不為尋詩而來,像遊魚唼喋浮萍,他們需要的是這裏春光的溪流,娛情的小徑。細心一想可以理解,在中國曆史中,詩人是一種時尚。而在當今,在利益追逐成為社會首選的今天,詩人早已變成了社會中的邊緣人物。再沒有人願意欣賞鏗鏘的音韻,更沒有閑人來傾聽詩人的訴求。盡管這訴求發自心靈,注滿憂患,也不借助於語言暴力,但是,仍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因為,產生於情感的詩,畢竟離銅臭太遠。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