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8章 二十四橋明月

  一

  馬上看英雄,月下看美人。這是中國人貫有的欣賞方式。馬上的英雄,如果馳騁在遼闊無際的草原。那一份剽悍與瀟灑,不但讓人眼熱,而且心儀。月下的美人,如果在繡樓上倚窗憑眺,或者在花園裏對花懷想,美固然美,但總覺得過於孤獨。或者說,那一份冷豔有點拒人千裏。但是,如果讓月下的美人站在一座彎彎的小石橋上,帶著荷香的風吹動她美麗的霓裳,玲瓏的櫻桃小嘴上,橫著一管竹質的洞簫,那一份風韻,那一份嫵媚,立刻,會把你帶進一種陶醉,一種向往。

  晚唐的詩人杜牧,是第一個用絕妙的詩句表達這種陶醉的人,他是這樣吟唱的: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就因為這首詩,許多人愛上了揚州,都想在空濛的月色下走上二十四橋,尋找那月色下吹簫的美人。

  但是,揚州的二十四橋究竟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呢?自唐朝至今,這個話題一直爭論不休。

  今天的揚州城內,有兩座橋,都叫二十四橋。

  一座在揚子江路上,古時候是一座石拱橋,現改為鋼筋混凝土大橋。為證明其身份,橋欄上還立有石刻的美人吹簫圖。另一座橋在瘦西湖上,雖然也是新建,但其形製仍有古代石拱橋的韻致。

  二十四橋是一座橋的說法,自南宋開始。此前,沒有任何記載。倒是有不少人認為,二十四橋即二十四座橋。

  北宋的著名科學家沈括,曾在揚州擔任過司理參軍這樣的一個官職。他經過認真考察,在其不朽的科技著作《夢溪筆談》中詳細地列舉了二十四座橋的名字,並考察出每一座橋的架設地點與興廢的時間。茲後,沈括的觀點為大家所接受。但是,到了明朝末年,一位化名齊東野人的書生寫了一本《隋煬帝豔史》。有這樣一段記載:

  某夜,煬帝偕蕭後及十六大院夫人等,至新造石板橋賞月,命朱貴兒吹紫竹簫,其聲悠揚動聽。時橋無名,簫後請煬帝命名,因同遊者二十四人,故名二十四橋。

  這顯然是小說家言,但許多人竟然相信。從此,二十四橋為一座橋的說法,竟然也得到很多人的認同。清朝人李鬥在其著作《揚州畫舫錄》中,認為一座橋與二十四座橋“兩說皆非”。但是,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卻同意沈括的觀點,認為揚州城中的確有二十四座橋存在。如果隻是一座橋,杜牧就不會說“玉人何處教吹簫”了。

  隋代以後,隨著南北運河的貫通,揚州得地利之便,成為中國最為繁華的水城。水多橋就多,所以,不少人讚同揚州城內有二十四座橋的說法。古時造橋,考慮的因素隻有兩個,一是不影響河道上船隻的航運,二是橋麵上的通行能力。為了給過往的木船留下足夠的空間,古橋大都做成半圓的拱券,這大約就是石拱橋產生的原故。為了讓行人或者轎馬過橋時不至於打滑,同時也讓橋麵更為合理與美觀,故拱橋的橋麵大都設計成台階。經過千百年的風風雨雨,以及無數行人的踐踏,這些石階都被磨得光滑潔淨。任何時候,隻要踏上它,就會感到它的溫柔可親以及那種默默地承擔。

  我確信,千年前的揚州,一定有二十四座彎彎的石橋或者磚橋。某一個月明星稀的秋夜,詩人杜牧在某一處酒肆中獨酌。忽然,隱隱約約地簫聲象柳絮一樣飄來,杜牧想象吹簫的美人,禁不住憑窗聆聽,並暗自忖道:吹簫的美人啊,此刻,你在哪一座橋上呢?

  二

  比杜牧稍早一些的另一名唐代詩人張若虛,是揚州人。他日夕感受揚州的煙花水月,寫了一首《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被譽為唐詩的壓卷之作。設想一下,在一個春江花月之夜。一位妙齡女站在彎彎的小石橋上吹奏一支竹簫,無論是不勝嬌羞的形態還是低迴婉轉的旋律,都讓人想起另一位詩人的名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無奈是揚州。

  揚州的溫婉在於水,而一座座彎彎的石拱橋構成了水上的童話。童話的顏色是姹紫嫣紅的春花。童話的意境是空濛的月色,童話的主人便是那吹簫的少女了。

  因為張若虛和杜牧的引導,曆史中有多少醉心於藝術生活的人,都紛紛來到揚州尋夢。揚州的輝煌,在唐與清兩個朝代的中期達到了鼎盛,由藝術家與商人聯合打造的嘉年華,讓市井生活的熱情極度地宣泄。在這兩個時期,揚州城內留下不少輝煌的建築的詩篇。而大量的石橋的建成,為這座城市的造型藝術增添了很多優美的弧線。

  盛唐之後,揚州城有過多次慘遭屠戮的記憶。市民的鮮血與石橋的碎片同時沉入悲慘的歲月。沒有任何一個偉大的建築能夠逃避浩劫。揚州城中沒有任何一座橋梁,不管是石橋、磚橋還是木橋,能夠在慘烈的戰鬥中僥幸存在。

  當然,毀掉的不隻是橋梁,還有那些寺廟、園林和王侯們的宏偉的陵墓。這些精美建築的毀滅,會給屠城者帶來罪惡的喜悅。

  透過曆史的煙雲,我們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城市一旦被毀滅,便永遠成為了廢墟,甚至最後連廢墟也完全消失。但有的城市卻有著浴火重生的能力。不管它被毀滅多少次,總會奇跡般地再度崛起和興盛。揚州就屬於這樣的城市。

  被焚燒的寺廟重新建設,被破壞的園林重新營造,被損毀的橋梁重新修砌。雖然,揚州在曆史上經受了多次浩劫。但浩劫過後,揚州用更加炫目的美景來撫平曆史的創傷。

  瘦西湖上,有一座四橋煙雨樓。這座始建於康熙年間的重樓,也叫黃園,原是一位黃姓鹽商的湖邊別墅。從樓中眺望,可以看到瘦西湖上虹橋、長春橋、春波橋、蓮花橋四座橋梁。四橋煙雨樓由此而得名。

  四橋煙雨樓是黃園的主體建築。黃園是乾隆年間揚州最負盛名的私家園林之一。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黃園中遊覽,留下禦製詩一首:

  多有名園綠水浜,清遊不事羽林紛。

  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雲開亦覺欣。

  得句便前無係戀,遇花且止足芳芬。

  問予喜處誠奚托,宜雨宜暘利種耘。

  單從詩歌本身評價,這首詩算不上好詩。但它的意義在於詩作者的身份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一位商人在自己的別墅裏接待了皇帝並得到它的墨寶,在中國古代與是一種難得的殊榮。乾隆皇帝站在四橋煙雨樓中欣賞了瘦西湖的景色,特別是眺望了水光花色中的四座橋梁之後,遂將黃園改為“趣園”。這位熱愛旅遊的皇帝,大概認為在一座樓中能看到四座造型各異的橋梁,是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

  在乾隆時期,站在煙雨樓中眺望的虹橋、長春橋、蓮花橋、春波橋都是亭橋。近在咫尺的,是聯係趣園小島與堤岸的春波橋。這是一座在揚州很少見到的橋梁。

  曆史上真正的春波橋並不在揚州,而是在紹興城內。那座橋原名羅漢橋,靠近沈園。南宋的大詩人陸遊出來作官之前,曾經媒妁之言娶美麗聰慧的唐婉為妻,兩人琴瑟和諧,為難得的紅顏知已。但陸遊的母親並不喜歡唐婉,要陸遊將唐婉休棄。母命難違,陸遊與唐婉隻得勞燕分飛。唐婉改嫁十年之後,與陸遊邂逅於沈園,追憶前情,陸遊寫了一首《釵頭鳳》的詞送給唐婉,唐婉看後亦和了一首《釵頭鳳》回贈。分手不久,唐婉陷入無盡的思戀,終於憂傷地死去。陸遊在七十二歲時再遊沈園。懷念死去多年的故妻,含淚寫下了《沈園》一詩: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複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後人便根據陸遊這首詩,將羅漢橋改名為春波橋。紹興城中,也有很多著名的古橋,但是,因為陸遊與唐婉那一段淒婉的愛情,春波橋名聞天下。曆代都有一些好事的文人,每來紹興,都會來到這春波橋憑吊一番。

  瘦西湖上的這一座春波橋,顯然是從紹興春波橋借來的靈感。江南的文人,於情則喜歡溫婉,如果有一些哀豔,則更是愜意;於山水,則喜歡玲瓏和空濛。這就是瘦西湖產生的原因。

  如果說大虹橋因為修禊而聞名,春波橋因為含了愛情的典故而引來遊人的顧盼。那麽,

  真正在中國橋梁史上有著顯著地位而又成為瘦西湖上最為亮麗的景觀的,則是蓮花橋了。

  三

  在瘦西湖白塔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座橋,如同錦繡錯綜的空中樓閣,橫跨在瘦西湖的南北兩岸。因這座橋建在蓮花埂上,故被稱作蓮花橋。又因為橋上建有五座亭子。當地人也叫它五亭橋。久而久之,五亭橋的名字越叫越響,因此也就取代蓮花橋,成為這座橋約定俗成的名字。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稱讚五亭橋是“古代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它象一首立體的詩,矗立在瘦西湖的山光水色之中,向世人傳遞著中國古代造橋藝術的魅力。誠如一位古橋鑒賞家家的讚歎:它的厚重的橋基、空靈的拱券,直線的拚縫、轉角的弧線,大小的搭配、圖形的變換,既獨具匠心又不著痕跡。使得眼前的這座五亭橋象一條五彩的腰帶,緊束瘦西湖的腰肢。

  揚州的曆史上,很少建造大型的石拱橋。五亭橋大概是存世中惟一的一座了。如果要在今天的揚州,挑選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築,五亭橋應該是首選。但是,遊客們在欣賞五亭橋的美景時,大概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座橋的建造曾引發了一次官場的地震。

  卻說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巡遊江南,對剛剛修葺一新的大虹橋與瘦西湖的園林風光讚不絕口。遺憾的是,瘦西湖因沒有疏浚,航道時斷時續,一心想乘坐遊船前往平山堂的乾隆,隻得在蓮花埂舍舟登岸,這多少掃了他的遊興。六年之後,乾隆又下江南各州,他這第二次南下的詔旨到達揚州,地方上各衙門的官員便湊在一起商量接待方案。當時揚州各種衙門眾多,但最大的衙門仍屬兩淮巡鹽禦史。接待乾隆的主要責任人,當然是剛剛蒞任的兩淮鹽禦史高桓了。

  高桓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他的姐姐是乾隆寵愛的貴妃。高桓為了讓姐夫第二次巡遊揚州玩得開心,決定疏浚瘦西湖的航道,並挖開蓮花埂讓遊船直接航行到平山堂所在的蜀岡之下。為了不影響遊人的通行,遂決定在被挖開的蓮花埂上建一座橋梁,這就是五亭橋的由來。

  在瘦西湖的中段應該建一座什麽樣的橋,才能與這裏的自然風光和諧地融為一體呢?長期住在北京的高桓,經反複斟酌,決定吸收北海五龍橋以及萬歲山五亭的建造方式,再配之以金剛寶座塔式的橋基。將這三樣統一於一座橋上,施工難度極大,但卻形成了中國獨一無二的橋梁式樣,並為揚州留下建築的奇跡。

  關於五亭橋的建造工藝,《揚州古橋》一書是這樣介紹的:

  如此巨大的石拱橋需要牢固的橋梁基礎,揚州工匠采用了擴大基礎加木樁的技術……建成後的五亭橋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杆,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全長57.99米,寬6到18.6米不等。15個拱形橋孔中,中心拱橋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型,直貫東西,便於大型船隻通過。旁邊12個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麵,跨徑3米左右,可洞洞相通,亦呈小的半圓型,可過小遊船。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麵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態各殊。

  建造這樣一個風格獨特的五亭橋,需要巨大的經費。乾隆皇帝詔旨說得明白,他南下江南的一應費用,由國庫支付,不用地方承擔。但建造五亭橋的經費顯然不能上奏朝廷,列入國家預算。高桓自作主張,動用兩淮巡鹽禦史衙門的小金庫,這是一筆隱瞞了朝廷的額外收入,即巡鹽禦史衙門向鹽商發放鹽引時,除上交朝廷的例銀之處,每引多加紋銀三兩,僅此一項,每年可收銀二十多萬兩。

  乾隆皇帝第二次到達揚州,當他乘坐畫舫穿過五亭橋時,不禁“龍顏大悅”,命令停舟上岸,在五亭橋上聽了一曲笙歌,並對營建此項工程的地方官員給予了褒獎。

  但是,幾年後,一個偶然的原因,使“兩淮鹽引案”曝光。乾隆震怒,下旨將擔任過兩淮鹽運禦史的普福、高桓、盧見曾三任長官革職下獄,被牽進此案的官員達數十人之多,一時間,此案成為乾隆親自過問的朝廷第一腐敗大案。但是,追查的結果更令乾隆皇帝難堪,因為這些“小金庫”的數百萬兩銀子,多半花在他每次下江南的接待和備辦貢品上,其中當然也包括修建五亭橋及疏浚瘦西湖而花掉的數萬兩銀子。此案最終草草收場。但普福、高桓、盧見曾三位鹽運禦史都為此丟掉了性命。

  因為一座橋而讓三位朝廷重臣命赴黃泉,在中國留下的眾多古橋中,這恐怕是唯一的個案了。但是,隻要拋開政治與藝術之間那種最為隱秘的血緣關係,在燦爛的陽光下,我們仍能陶醉於純粹的藝術的美。力與美、壯與秀,在五亭橋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死去的高桓,聽不到後人對五亭橋的讚美:

  揚州好,高跨五亭橋。

  麵麵清波涵月影,

  頭頭空洞過雲橈。

  夜吹玉人簫。

  四

  浮漾在簫聲中的波光,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從盛唐的二十四橋到康乾盛世的大虹橋、五亭橋,煙雨也罷,修禊也罷,笙歌也罷,它們都象是中國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化為古橋上精美的浮雕。一些橋消失了,一些橋又誕生了;一些橋上走過了愛情,一些橋上又走過了仇恨。橋上的中國,時而衰老,時而新生。翻開曆史的典籍,揚州有據可查的古橋,唐朝有二十六座之多,宋朝有五座,元朝有六座,明朝有十三座,清朝有十九座。自隋至清,揚州的六朝舊夢,幾乎都可以在這些生而複死,死而複生的古橋上得到詮釋和延伸。麵對那些巧奪天工的古橋,你可以真正地體會到橋是凝固的詩,詩是無形的橋。橋與詩融為一體,如一幅水墨,如一曲洞簫的,仍然要數杜牧的那首精美的七絕。讓二十四橋浸在空濛的月光裏,讓吹簫的美人站在彎彎的小石橋上,這樣玲瓏空靈的意境,正是中國人所欣賞的含蓄的古典之美。我個人認為,在以橋為對象的唐代詩歌中,能夠與杜牧這首詩相媲美的,大概隻有張繼的《楓橋夜泊》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處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姑蘇即今天的蘇州。在寒山寺之側的架設在運河上的楓橋,因為張繼的詩句,千年來一直得到遊人的青睞。杜牧與張繼兩位詩人,都是橋的知音,兩人都寫江南的橋,都選擇了晚秋時節親近橋韻。所不同的是,杜牧讓橋與吹簫的玉人相戀,而張繼則讓橋與佛寺的鍾聲相連。杜牧的意境溫潤,富於浪漫;張繼的意境蕭瑟,略含惆悵。兩者同樣的動人,同樣的婉轉,沒有高下之分。因為這兩首詩,如今的楓橋與二十四橋,都成了遊人向往的景區。

  楓橋比二十四橋幸運,它千年來一直屹立在那兒,寒山寺的晚鍾,成為它抗拒衰老的最好的營養。而二十四橋一直存在著爭論,明朝以後,好事者在揚州城內建了一座二十四橋。後來,為了還原杜牧的詩意,又在瘦西湖上專門建了一座小巧玲瓏的二十四橋。

  這是一座單孔玉石拱橋,與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造型頗為相似。為了突現二十四橋這個數字,造橋者讓橋身長二十四米,寬兩百四十厘米,兩端各二十四級台階,橋兩側立有二十四根欄柱。由於這樣精心的設計,臥於鱗鱗波光中的這座二十四橋,便成了揚州園林的典範。每逢看到這座橋,我就想,每日總是半醉的杜牧,究竟是否踏過這樣的拱橋,尋找那縹縹遝遝的簫聲呢。

  乾隆皇帝來到揚州之前,對這座水城知之甚微,他隻知道一座二十四橋。因此從北京出發前寫詩表達心情:“明朝又放征帆下,去向揚州廿四橋。”帝王級的旅遊者,霸氣有餘而繾綣不足。文人出身的鬱達夫,心中縈念二十四橋,發為詩歌,便覺得非常藝術:

  亂擲黃金買阿嬌,窮來吳市再吹簫,

  簫聲遠渡江淮去,吹到揚州廿四橋。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