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69章 嶓溪半日

  趁到寶雞講學之便,我順便遊了一趟嶓溪。

  嶓溪發源於秦嶺北麓青峰山,為渭水的一條支流。傳說薑太公曾於此垂釣。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呂氏春秋》:“太公釣於茲泉”。關於茲泉,鸝道元的《水經注》記載甚詳:“渭水之右,嶓溪水注之。水出南山茲穀,乘高激流,注於溪中,溪中有泉,謂之茲泉。”這兩條記載,是薑太公於此垂釣的確證。

  由於命運的不可捉摸與未來的不可知性,民間對於那些“神機妙算”的人物,大都頂禮膜拜。這樣的人,很容易被神化。縱觀曆史,神化得最成功的,應數薑太公、諸葛亮與劉伯溫三人。這三個人都是軍師出身,都輔佐君王完成了改朝換代的事功。當然,諸葛亮在這一點上欠缺一些。他欲北伐中原統一中國,結果病死在五丈原,給後人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感慨唏噓。三個人中,薑太公年代最為久遠,也最富傳奇性。太史公司馬遷在其不朽的著作《史記》中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薑太公在嶓溪垂釣遇到文王的故事。傳說文王被商紂王弄到河南羑裏蹲監獄的時候,已經八十歲了。在羑裏他坐牢七年,演出了《周易》,待他回到故裏岐山,已是過了八十七歲了。他於嶓溪訪得薑太公並聘為國師時,肯定是在八十歲之後,而薑太公也是八十高齡的雞膚老人。這麽一對耄耋之年的老政治家,湊在一起居然還能風雲際會,完成推翻商紂王暴政的工作,真可謂奇跡中的奇跡。正因為如此,薑太公才始終沒有退出民間記憶,一代一代口碑相傳。

  大約在兒時,我就知道薑太公八十遇文王的故事,但當時對這件事的意義純然不知。即至長大入世,見的事多了,才明白對於一個有著經邦濟世宏大理想的人,機遇是多麽地重要。曆代的書生,相信以太公自詡的人,一定不少,但青絲等到白頭,終於等到文王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這大概就是嶓溪的吸引人之處了。

  我來時正值暮春,秦嶺雖無南方山中此一時節那轟轟烈烈的杜鵑花,但鬱鬱青蔥中的花事,倒也芳菲勃發。一入溪口,山便曲折,水亦縈廻。山中香味,撲鼻而來;水中清氣,繞袖而生。鳥聲上樹,落花入澗,處處的景色,便讓我想到,薑太公在此即便遇不著文王,也算找到了上好的歸隱之地。

  從西漢開始,嶓溪的太公垂釣處便有紀念性建築,是名釣魚台。唐朝貞觀年間在釣魚台建築太公廟,並列入國家祭祠範圍。自此,曆代都有增建與修葺。至今已有古建築二十餘處,成為一個規模不小的風景區了。而曆代的文人,如李白、權德輿、蘇軾、陸遊等,都曾到此朝拜並留下詩作。他們幾乎都是借薑太公的幸運來感歎自己的有誌難伸。倒是唐朝詩人溫庭筠,遊過嶓溪之後,寫了三首絕句,卻是別開襟抱。現錄其第三首:

  煙水何曾息世機,暫時相向亦依依。

  所嗟白首嶓溪臾,一下漁舟便不歸。

  同樣拿薑太公說事兒,所不同的是,溫庭筠並不羨慕薑太公這匹老千裏馬終於遇到了伯樂,而是嘲笑他“一下漁舟便不歸”。八十歲還想建功立業,戀棧社稷,溫庭筠覺得匪夷所思。這使我想到另一位唐朝詩人李商隱,他當過國家圖書館館長一類的小官,大材小用,便覺得官場沒意思,於是寫出了“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這樣的詩句。他想棄官歸隱,去當一名江湖上的釣翁。當然,不是像薑太公這樣意在釣龍,而是真正地釣魚。

  不過,今天到嶓溪來遊覽的人,既不像寫出“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的李白,感歎自己的昧沒;也不像溫庭筠那樣譏諷。我看到那些爭著在太公釣魚台處照像的遊人,誰也不會發思古之幽情,他們的目的,僅僅隻是“到此一遊”而已。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