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章 宣宗的《憫農詩》

  一

  宣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的父親仁宗皇帝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大兒子。仁宗長得太胖,臃腫的身材使他在騎馬擊劍中屢屢敗北。一向以驍勇好戰著稱的朱棣,經常召聚皇室子弟們比武,仁宗苦不堪言,因此朱棣不怎麽喜歡他。但朱棣對皇太孫——也就是後來的宣宗卻一直寵愛有加。認為這個宣宗無論是聰明才智,還是性格剛毅,都比他的父親強。

  朱棣從侄兒建文帝手上奪取政權之後,麵臨著儲君的選拔問題,按他的父親朱元璋的規矩,應傳位給大兒子朱高熾。但他有心傳給二兒子朱高煦。其因是這個朱高煦性格很像他。在三年的“靖難之役”中朱高煦一直緊跟著他,鞍前馬後,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盡管朱高煦的擁躉也不少,但廢長立次畢竟不占理。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朱棣還是將朱高熾立為太子。但是,立儲之後,朱棣又有些後悔,覺得這樣對不起二兒子。在舉棋不定的時候,他找來了一向倚重的太常寺卿袁珙,這個袁珙是姚廣孝推薦給朱棣的一個江湖術士,看相言人禍福,無不奇中。朱棣讓袁珙給仁宗看相,袁珙看過後,對朱棣說了四個字“後代皇帝”,意思很明確,接班人就是他了,不能換。朱棣不死心,又讓他看宣宗的相,袁珙又說了四個字:“萬年天子”,這個判語下得更好,既然仁宗有這麽個好兒子,朱棣一脈的皇祚就可保之久遠,也徹底就打消了換掉仁宗接班人的念頭。

  從過後發展的曆史來看,袁珙這是做了一件好事。仁宗朱高熾雖然懦弱,但心地善良。

  且說朱棣奪位之後,一直在北方征戰,留下當時還是太子的仁宗監國。仁宗多半時間住在南京,一次應召前往北京,途經山東鄒縣,看到路邊上有不少男女老幼提著籃子挑野菜,仁宗便停下馬來問緣由,被問者跪下回答:“歲荒無以為食,隻好以此充饑。”仁宗聽後惻然,下馬走進一家民舍,看到屋內百姓皆鍋灶冷清,衣不遮體。不由感歎說:“百姓如此疾苦,朝廷竟不聞乎?”如是找來山東布政使石執中,責問道:“你的治下老百姓這麽貧窮,你怎麽隱瞞不報?”石執中回答:“凡是受災之處,臣已奏請停收今年秋稅。”仁宗說:“老百姓都快餓死了,僅停收秋稅是遠水難救近火,要立即放賑。”石執中奏答:“臣遵旨,每戶放賑三鬥。”仁宗答:“三鬥不夠,每戶六鬥。”石執中感到為難,因為仁宗雖然監國,但皇上畢竟是成祖朱棣。這個朱棣連年征戰,朝廷財政入不敷出。各地方官為了征收糧賦,以滿足朱棣強大的軍費開支,常常不擇手段。監國的仁宗深知此中原因,也隻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作一些調整。當成祖去世仁宗繼位後,他對北方的少數民族的軍事行動由攻轉守,讓老百姓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他對戶部的官員說:“民恃田土而得衣食,饑年衣食不給,或加以疫癘而死亡歟?自今一切科徭務必撙節。仍令有司,凡政令不便於民者,條具以聞。受災之處早奏賑恤,有敢違者,守令處重罪。”

  仁宗享祚時間不長,不到一年時間。 但他的親民思想影響了宣宗。登基不久,宣宗親自處理的一件事就極得民心。當時,河南省新安縣知縣陶熔眼見本縣農民因受災而無法度過春荒,決定打開函關驛的糧倉放賑。開倉之後,陶熔才上奏朝廷,並說明秋後如數補上。陶熔這麽做可謂犯了大忌,因函關驛的糧倉雖然在新安縣境內,但縣衙隻有管轄權,而沒有使用權。陶熔知道這一點,所以才先斬後奏。從常理上講,陶熔這是親民的舉措,但卻觸犯了朝廷法紀,有司準備對他按律治罪。宣宗知道後,立即找來有關大臣當麵下諭:“近年有司不體人情,苟有饑荒,必須申報,輾轉勘實,賑濟失時。知縣急於濟人,先賑後聞,是能稱任使,卿勿拘文法責其專擅。”由於宣宗的強力幹預,陶熔不但沒受到懲罰,反而升了官。

  大凡一個王朝的政治走向,都有大致的脈絡可行,明代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一生致力於政權的穩定與製度的建設,第二個皇帝朱棣,登基後最關注的事情一是處理北方九邊的軍務,二是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遷都之舉,也是為了控製北方邊疆的局勢。這兩個皇帝所作的功業,有其連續性,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讓朱明政權有一個生存的環境。應該說,經過兩位皇帝五十餘年的努力,這一點已基本做到。輪到仁宗登位,套用舊小說裏的話,可謂“河清海晏,四海升平”,內憂外患,大致平息。

  完全可以說,仁宗皇帝完成了由“立國”到“親民”的轉換。而第四代的宣宗皇帝,更是大力宏揚仁宗皇帝的親民政策,並將老百姓的福祉作為自己執政的第一目標。

  專門紀述明皇帝語錄的《典故紀聞》,關於宣宗的親民,有如下幾條記載:

  宣宗即位,工部言內府供用紵絲短缺,請下蘇杭等府織造。宣宗曰:“供用之物雖不可缺,然當念民力,今百姓艱難,可減半造。”

  宣宗嚐召戶部尚書夏原吉,諭之曰:“朕念自古國家,未有不由民之富庶以享太平,亦未有不由民之困窮以致禍亂,是以夙夜憂畏,用圖政理,所冀天時協和,年穀半熟。去年冬天多雪,今春益以雨澤,似覺秋收可望。然一歲之計在於春,尚慮小民苦於饑寒,困於徭役,不能盡力農畝。爾移文戒飭郡邑,省征徭、勸課農桑,貧乏不給者,發倉稟賑貸之。”

  宣德時,內官張善往饒州監造磁器,貪黷酷虐,下人不堪。所造禦用器,多以分饋其同列。事聞,宣宗命斬於都市,梟首以徇。

  宣德四年,宣宗諭六部都察院曰:“國以民為本,民安則國安。朕君主天下,孜孜夙夜,以安民為念。顧國家用度有不得已取於民者,朕猶惓惓體恤民艱。比聞中外奸弊紛然,嗟怨盈路,皆由爾等不體朕心。凡朝廷科買一物,輒差數人督辦,所差之人,又各委無賴十數輩為之鷹犬,百倍科征。民被勒索,不勝其毒。百分之一歸官,餘皆中飽私囊。民之困苦,無處可訴。爾等非不知之,蓋實縱其所為。風憲耳目,非不聞之,亦略不糾查,此豈仁人君子之心哉?自今當洗心悔過,以革前弊。朝廷有緊切重務,慎選廉政官員催辦。不急之事,悉不許差人,假公濟私,擾吾良民,違者罪之。”

  內官袁琦,內使阮巨隊,初往廣東等處公幹,以采辦為名,掠起軍民財物。

  事覺,宣宗命淩遲袁琦,斬阮巨隊等十人。

  從以上五則來看,宣宗皇帝是一手抓利民,一手抓廉政。任何一個朝代的任何一個皇帝,若要處理好國家大事,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官與民這一對矛盾。官的主要問題一在昏庸,一在腐敗。民的首要問題是要有安居樂業的條件。而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前提,是當官的要勤政廉潔,心中裝著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貪欲。宣宗從小在祖父與父親兩代皇帝的教導與示範下,於政事的曆練,已是駕輕路熟。他的始終如一的親民思想,決不是做秀,而是發自內心的冀求。所以,他對於擾民害民的官員非常痛恨,懲治起來決不心慈手軟。就說那個被他殺掉的袁琦,是他小時候的“大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男保姆。袁琦一直伴隨宣宗度過童年、少年和青年。宣宗對袁琦非常信任,甫一登極,就任命他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個職位稱為“內相”,是皇上的大內總管。袁琦自以為深得宣宗寵信,故在廣東采辦禦用物品時大肆敲詐百姓,宣宗於是將他淩遲處死。通過這件事,所有為官之人都知道宣宗的肅貪是動真格的,於是有所收斂,賄門與倖門一時間堵塞了許多。

  宣宗懲治了官身上的“貪”字,回過頭來再治理老百姓身上的“貧”字,阻力就會小得多。

  二

  卻說宣德六年早春的一天早上,京城尚在嚴寒之中。宣宗將部院大臣召到皇宮左順門。宣宗在門廳裏坐下後,招手讓吏部尚書郭璡走上前,從懷中取出一卷紙劄說:“朕昨夜不寐,思農民之艱難,若能使之得其所,重在賢守令。因此朕作了一首詩。卿為朕擇賢選官,千萬記住勿使農民受罪。”

  郭璡誠惶誠恐接過禦製的《憫農詩》,詩是這樣寫的:

  農者國所重,八政之本源。

  辛苦事耕作,憂勞亙晨昏。

  豐年僅能及,歉歲安可論?

  既如糠核肥,安得繒絮溫?

  恭惟祖宗法,周悉今俱存。

  遐邇同一視,複育如乾坤。

  嚐聞古循吏,卓有父母恩。

  惟當慎所擇,庶用安黎元。

  此詩絕無文采可言,但評判此詩的價值,亦絕不能用文藝的標準。宣宗無意當詩人,不肯在雕章琢句上下功夫,偶爾寫詩,也全是為政治服務。作為帝王,這不是缺點,而是一種優點。宣宗在這首詩內,一再感歎農民的艱辛,他的這種憂患意識的形成,一是受乃父仁宗皇帝的董陶,二是自己親政以後的經曆。這裏再講一個故事:

  宣德五年的春上,宣宗奉太後之命,前往萬壽山祭掃仁宗陵墓。回來路上,他看到路邊遠處地壟上有農民耕種,於是駐輦,在二三隨從的陪侍下來到田間看望種地的農民。他從耕者手上接過耒耜推了三下,對隨從說:“朕三舉耒,已不勝勞,況常年勞作乎?人常言勞苦莫盛於農民,信矣。”耕者開頭並不知道操耒者是當朝皇帝,一旦知曉後,當即跪下拜呼萬歲,然後恭謹回答皇上的提問。從萬壽山歸來,宣宗感慨萬千,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單記此事:

  庚戌春暮,謁二陵歸。道昌平之東郊,見道旁農人俯而耕,不仰以視,

  不輟以休。召而問焉,曰:“何若如此勤哉?”耕者跪答:“勤,我職也。”

  問:“亦有時間娛逸乎?”答:“農人種田,春則耕,夏則耘,秋熟則收獲,

  三者皆用勤也。有一處不勤,則農事不能成功,寒餒將會踵至,我等豈敢懈怠。”問:“冬天可娛逸乎?”答:“冬季一至,需執力役於縣官,完朝廷力差,亦我之職也,故無娛逸。”曰:“民有士農工商四種職業,曷不易爾業,為士、為工、為賈,庶幾有娛逸乎?”答:“我祖輩皆業農,以及於我,農職不可易也。我所居鄉裏,無人入仕,亦無人務工,故我不能知其道也。然鄰裏有經商者,亦莫敢不勤。率常離鄉負販,都在二三百裏之外,遠或一月,近則十天,其獲利厚者十之二三,薄則十之一。亦有盡喪其利,連本蝕去者,則闔家失意,戚戚而憂。計其全年居家之日,十不一二焉。我為農人,若無水旱之憂,手腳勤快,年成好時,一年收獲可供兩歲溫飽。薄者亦可一歲無憂。”朕聞其言,嘉賜其食,既又問曰:“若平居所見,惟知商賈之勤乎?它業尚有可知乎?”答:“我是小民,不能遠知,嚐供力役於縣衙,旁觀縣之官長二人。其中一人寅出酉入,盡心民事,不肯稍懈,惟恐小民流離失所也,此官升遷去久矣,而合縣百姓至今思慕不忘。另外一人,每天日上三竿升堂理事,日昃而休,民休戚不一問,竟坐此謫去。後曾一來,民亦視之如路人。此我所見,其它不能知也。”朕聞其言歎息,思此小人,語言質樸而有道理,蓋周公所陳無逸之意也,厚遣之,而遂記其語。

  宣宗皇帝把這兩篇文章交給了時任都察院左都禦史的蹇義。都察院的職責是監督官員的行為,糾彈不法者。其作用類似於今天的中紀委。宣宗皇帝把這篇文章交給都察院的堂官蹇義,其意不言自明,就是要他對憂農害農懈於政事的官員加大稽查與打擊力度。

  從執政者的角度講,勤政、廉政已屬非常不容易,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出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方針政策,就更為可貴。宣宗把親民作為基本國策,親民的重中之重又放在農民問題上,這一點,在他留下的諭旨與談話中,隨處可見。大凡一個好的政策,一經提出,就得始終如一的堅持,如果不抓落實,再好的政策也是畫餅充饑。宣宗深知這個道理,為了把憫農的國策落到實處,從登基之日開始,他幾乎每年都有新動作。用今天的話講,皇上有思想力,大臣必須有執行力。若執行力不夠,則再好的思想與國策都無法得到有效的貫徹。宣德六年春,宣宗發表了上麵引述《憫農詩》,第二年即宣德七年春上,他又公布了新寫的《織婦詞》:

  昔嚐曆田野,親睹織婦勞。

  春深蠶作繭,五月絲可繅。

  繅絲準擬絲為帛,兩手理絲精選擇。

  理之有緒才上機,弄杼拋梭窗下織。

  斯螽動股織未停,雞聲三號先夙興。

  機梭軋軋不暫息,辛勤累日累始成。

  鳴呼,育蠶作繭,未必如甕盎。

  累絲由寸積為丈。

  上供公府次豪家,織者冬寒無挾纊。

  紛紛當時富貴人,綺羅燁燁華其身。

  安知織婦最辛苦,我獨沉思一憐汝。

  農人與織婦,都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弱勢群體。皇帝以九五至尊之身,親自寫詩表述他們的痛苦,對全國的各級官員,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在這首詩前,宣宗還寫了一個短序:

  朕嚐曆田野,見織婦采桑育蠶繅絲,製帛累寸而後成匹,亦甚勞苦。

  朕非好詞章,昔真西山有言,農桑衣食之本,為君者當詔儒臣以農夫紅女耕蠶勞作之狀,作為歌詩,使人誦於前,又繪為圖,揭於宮掖,布之戚裏,使皆知民事之艱,衣食之所自。朕所以賦此也。

  宣宗在序中明白告訴世人他“非好詞章”,之所以屢屢作詩作賦作文,乃是為了使用這一簡捷便利的方式,一再向大臣們灌輸他的憫農思想。他的曾祖父朱元璋在進行明代的製度建設時,亦是鼓勵農耕,獎勤罰懶。他就農業所製訂的政策,非常細致。比如說每戶農民房前屋後應該種多少棵果樹,多少棵桑樹,都有詳細的規定。可以說,在朱元璋的時代,重農的政策大體備矣。但真正抓落實,還是在宣宗皇帝手上,此時,距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的開創,已有六十多年了。

  所以說,宣宗一朝,稅簡徭輕,官場的腐敗得到遏止,農民真正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這是一段好時光。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