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以整飭吏治而有“康乾盛世”。到達乾隆朝的頂峰,吏治鬆懈,出現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和珅扳倒,嘉慶撐飽”成民間諺語。然而,大一統的封建皇權帝製早在明朝中晚期就開始走下坡路,大清換湯不換藥地繼續維持295年,皇權徹底崩潰,內部百孔千瘡。慈禧違背祖製,後宮幹政,光緒變法維新,終遭失敗。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大一統皇權製度走到了盡頭,大清終歸落幕。
物極必反,盛世必衰。在乾隆朝後期,大貪官和珅得勢,胡作非為。弘曆皇帝活得很長,高壽88歲,在位整整60年。乾隆中年開始四處巡幸遊獵,多次下江南;晚年自號十全老人,陶醉於文治武功,又聽任和珅專權,政治日益腐敗,各地人民紛紛起義。他在位滿了一個花甲子,禪位給太子顒琰,自稱太上皇。
顒琰即位,改年號為嘉慶,成為清朝第七位皇帝。喜莊還在當皇太子嘉親王時,就受到和珅多方擠壓。和坤根本不把他這個皇儲放在眼裏,隻一味逢迎太上皇。乾隆這個太上皇剛一晏駕,吏部給事中王懷祖、監察禦史廣與,立即列款上疏參劾和珅,說他弄權舞弊,僭妄不法,請即革職拿問,明正典刑。嘉慶的積憤終於暴發出來了,立刻傳旨,命成親王、儀親王出麵逮捕和珅,並命勇士阿蘭保,沿途監察,拿交刑部,對和珅嚴行審訊。又降旨派遣八王爺、七額駙(駙馬爺)、劉中堂訊問口供。四人奉了聖命,照著所參的條款,一一訊問確實。遂命上了刑具,收進詔獄,提奏上去。
嘉慶看了奏章,見參劾的數十條罪款,無一虛浮,不覺在心中大怒:好個專權擅柄藐視法紀的奸賊,若不嚴行究辦,何以警戒將來。立即派遣十一王爺偕同慶桂盛柱,查抄和珅府宅,派皇次子綿寧查抄和珅花園。各位王爺奉到上諭,哪敢怠慢,帶領藩役人等,分頭查抄,開明清單,上呈禦覽。
嘉慶看過清單,正要降旨,十一王爺早已啟奏道:“和珅家中所蓋楠木房屋,盡都逾製,其多寶閣樓廊式樣,皆仿照寧壽宮規製。花園布置點綴,竟與圓明園蓬島瑤台毫無二致。”
七額附也相繼參劾:原來在和珅秘室中,藏有正珠朝珠一掛,此乃禦用之物。臣下何得有此?因即詢問和珅家奴,據其貼身小奴供出,和珅常在深夜無人之時,懸掛此禦用朝珠對鏡喃喃自語,顯然有伺上謀逆之虞。又其家奴劉全,竟有資產銀七百餘萬兩。真個是主貪,奴才也貪,盡是平日敲骨吸髓勒索所至。
嘉慶皇帝看了大臣呈上來的查抄和珅家產清單,共一百零九號,盡行估出價目,竟有八億三千萬之巨,這是國庫皇銀的十多倍。他內心不勝驚駭!和珅若非賣官鬻爵,巧取豪奪,何來如此巨額家財。看到和珅膽敢躦用乘輿之物,居住逾製府第,足見心懷叛逆,圖謀不軌。和珅身受大行皇帝之恩,不思報答,竟喪盡天良,蠹國害民,實為古今逆臣所罕有。嘉慶帝命大學士六部九卿會審,同擬具應得之罪,陳奏施行。大學士六部九卿會審的結果很快呈報上來了,呈奏:“和珅貪贓枉法,貽誤軍機,心懷異誌,大逆不道,請依叛逆之例,淩遲處死。”從嘉慶內心來說,他也巴不得淩遲處死和珅,才解心頭之恨。但是正值大行皇帝治喪期間,淩遲處死其愛臣和珅,於禮不合;二則,先帝把最鍾愛的固倫公主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自應仰體皇考之心。為存國體,聖諭和珅在監內賜綾自盡,豐紳殷德承襲伯爵之位,在家閑居,不許外出滋事。
至乾隆駕崩和珅自盡,乾隆朝才真正結束,康、雍、乾三朝才真正畫上了句號。和珅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汙犯,在當時國庫銀才五千多萬兩的時代,他一個人竟搜刮民脂民膏達八億三千萬兩之巨,為庫銀的一十六倍多,真是聳人聽聞,令人發指。和珅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由和珅可以想見康、雍、乾三朝官場的腐敗,進一步印證了《紅樓夢》揭露的封建貴族盤剝壓榨農民的社會現實。
當時有一民謠曰:“和珅扳倒,嘉慶撐飽。”
但是,扳倒一個和珅,撐飽一個嘉慶,也已經挽救不了大清朝日薄西山的命運了。嘉慶力圖穩定乾隆以來日益動蕩的局麵,曾多次減免各地田賦,鎮壓湘西苗民起義、川楚陝甘白蓮教起義和北方天理教起義。他手忙腳亂,窮於應付地當了24年消防隊員般窩囊的皇帝,他死去後把大清朝這個爛攤子留給了兒子道光皇帝。道光在位29年,這是一個政治腐敗、武備廢弛、土地高度集中、民族矛盾異常激烈的朝代。道光六年(1826年)爆發了台灣高山族起義,十一年爆發了湖南、廣西、廣東瑤族起義。十八年,英美侵略者大量輸入鴉片,企圖將華夏子孫變成東亞病夫,造成白銀自流,朝廷陷入財政危機。為挽救瀕臨崩潰的封建王朝,嘉慶派林則徐去廣東查禁鴉片。
1840年,也就是在道光十九年,英國侵略者憑借堅船利炮,發動了將改變中國曆史命運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分水嶺。由於抗英鬥爭時戰時和,道光皇帝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最後妥協投降。1842年8月,在英國侵略者的武力威脅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44年又與美國簽訂《望夏條約》,與法國簽訂《黃埔條約》。從此,中國逐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大清朝的皇權統治江河日下。
道光的繼承者鹹豐皇帝,最為倒黴。他即位不久,即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他令欽差大臣賽尚阿等前去鎮壓,遭到慘敗。1853年,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派大軍北伐,逼近天津,清王朝已是岌岌可危。如果太平天國不發生內訌,如果清廷沒有曾國藩組建的湘軍,中國的近代史可能要改寫。也許太平天國早就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帝皇製度,再也用不著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來驅除胡虜,推翻帝製了。那麽,慈禧太後統治中國半個世紀的事情也將不會發生。曆史總是有那麽多的巧合,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軍進了城,洪秀全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中國的農民革命怎麽都隻是改朝換代,受壓迫者奪取了江山又是做皇帝,就不能創立新的政權形式),這個王,那個王之間,內部鬥得不可開交,一塌糊塗。能打仗的幾個兄弟死的死,走的走,翼王石達開走到烏江,又重複楚霸王“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老路。
按說,太平天國依據當時的軍事勢力,完全可以像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一樣開創一個新朝,而且這個新朝如若實行從國外考察回來的洪仁玕的“資政新篇”,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也許能創立一個新製度,大一統中國可以少走一百多年彎路。然而,曆史似乎故意要讓文明古國再多經受一個世紀磨難。太平天國自己把自己打垮了,曾國藩的湘軍來摘了桃子。當然,鹹豐帝的妃子慈禧是最大受益者。
慈禧太後成為了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鹹豐帝死的時候,他的兒子載淳(同治帝)即位還隻有6歲,慈禧被尊為太後。鹹豐死前,委托“顧命八大臣”輔佐新皇帝攝理朝政。慈禧是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她發動了一場“北京政變”(又稱“祺祥政變”),殺死輔政大臣肅順、載恒與瑞華,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達47年。兒子同治帝19歲死後,皇帝無子嗣,慈禧又把一個3歲的侄子載湉扶到龍座上,由她“訓政”。兒皇帝在慈禧手中捏麻花一樣捏來捏去。大一統的江山捏扁了,捏破了,捏碎了。八國聯軍打了進來,日本人發動甲午戰爭,庚子賠款,簽訂所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英煙台條約》《中法新約》《中日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任列強瓜分中國土地。
慈禧是個武則天式的極喜歡弄權的女人,仿佛兩千年大一統的皇權政治,最後要由她來付出中國人最重大昂貴的代價。光緒帝親政以後,帝、後矛盾加劇。在《近代稗海·方家園雜詠》裏記載說,在北京朝陽門內有一條方家園巷,這是慈禧、隆裕兩後母家的所在地,恭忠親王奕訴曾經說:“我大清宗社乃亡於方家園。”《方家園雜詠》以詩紀事,共有二十首詩,詩文說明大清亡於方家園的前因後果。
其一(各首皆有紀事或加以附記)
甘棠餘蔭猶知愛,柳下遺邱尚禁樵。
濮國大王天子父,南山莫保一株槁。
甲午前,隆裕因珍、瑾二妃之寵,遂不盡禮於景皇(光緒帝)。故朝寧壽宮時,帝後輒望影互避,以太後袒隆裕故也。及黜二妃後,景皇失愛於太後,更甚於前。內務府大臣有英年者,兼步軍總兵,素講堪輿,嚐為太後擇定普陀峪萬年吉地,急謀升官,乘間獻媚於太後曰:醇親王(光緒帝父)園寢有古白樹一株,高十餘丈,蔭數畝,形如翠蓋,罩墓上,按地理非帝王不能當。況白果白字,加於王字之上,明是皇字,於大宗不利。應請旨速伐此樹。太後曰:我即此命爾伐之,不必告他。他即上也。內務府諸臣雖領懿旨,未敢輕動,同往奏聞於上。上不允,並嚴敕,曰:爾等誰敢伐此樹者,請先砍我頭。諸臣又求太後,太後堅執益烈。相持月餘。一日上退朝,聞內侍言,太後於黎明帶內務府人往賢王園寢矣。上亟命駕出城,奔至紅山口,於輿中號咷大哭。因往時到此即遙見亭亭如蓋之白果樹,今已無之也。連哭二十裏,至園。太後已去。樹身倒臥,數百人方斫其根。周環十餘丈挖成大池,以千餘袋石灰沃水灌其根,慮其複生芽孽也。諸臣奏雲,太後親執斧先斫三下,始令諸人伐之,故不敢違也……
從《方家園尋詠》中記錄的這一件小事,足可看出光緒帝與慈禧矛盾之深,亦可看出光緒這個皇帝當得是何等窩囊,他連自己父親墳墓上一棵白果樹都保護不了。慈禧的惡毒也躍然紙上,他與侄子光緒皇帝有矛盾,竟遷怒到他的死了的父親,而且由她親自帶著內務府的人到醇賢王的墓園,她先砍三斧,再唆使下臣去砍。砍了還不解恨,居然還挖個大坑倒上石灰,讓樹根永世不再發芽,其蛇蠍之心無可比擬。
其三
內政何須召外兵,從來打草至蛇驚。
詖詞已闢臧三耳,豈料乘機起項城。
戊戌之變,外人或誤會為慈禧反對變法。其實慈禧但知權利,絕無政見,純為家務之爭。故以餘個人之見,若奉之以主張變法之名,使得公然出頭,則皇上之誌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頑固大臣皆無能為也。(英之維多利亞即貪財,英人讓之容之,以全大局。慈禧黜二妃,亦因爭買賣之故。此等內容,凡久居京者皆知之。景皇何能製慈禧也。)此策曾於餘第一奏折顯揭之,亦屢向南海(康有為)勸以此旨。而南海為張蔭桓所蔽堅執扶此抑彼之策,以那拉氏為萬不可造就之物。在袁氏奉詔來京之十日前,南海托徐子靜及譚複生、徐瑩甫(子靜名致清。瑩甫,子靜次子仁鏡也)分兩次勸餘往聶功亭(聶士成,安徽合肥人)處,先征同意,然後召其入覲。且許聶以總督直隸。餘始終堅辭。曾有“王小航不作範睢”語。迨至召袁之詔下,霹靂一聲,明是揜耳盜鈴。敗局已定矣。世人或議世凱負心,殊不知即召聶、召董,亦無不敗。倘餘往聶處,則泄漏愈速。餘知之稔,故決不為也。
附記 當日徐子靜以老年伯之意態訓餘曰:爾如此怕事,乃是為身家計也。受皇上大恩,不趁此圖報,尚為身家計,餘心安乎?餘曰:我以為拉皇上去冒險,心更不安。人之見解不能強同也。後乃知往小站征袁同意者,為子靜之侄義甫(義甫,名仁錄),到小站未得見袁之麵,僅由其營務處某太史傳話(某太史今之大偉人也),所征得者模棱語也。夫以生死成敗關頭,而敢應以模棱語。是操縱之術,已蓄於心矣。
寫《方家園雜詠》的王照,字藜青,號小航,河北寧河人。光緒二十年進士,以禮部主事條陳新政,參加維新活動。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亡命日本。後回國隱居都門不作官,專門搞拚音字母,主張文字改革。他的二十首雜詠,非常真實地記錄了光緒和慈禧的恩怨和那場對於中國人福難攸關的維新變法的生動細節。說實話,光緒皇帝不是平庸之輩,他目睹山河破碎,很想幹一番事業,學習日本的維新運動,把國家帶上變法維新的新路。這跟他的姨媽兼伯娘的慈禧有相似之處,當年慈禧搞“北京政變”取得成功,由此獲得垂簾聽政的資本,而光緒的“百日維新”卻以失敗告終。
要說慈禧玩的那一場政變,其難度一點不比光緒的“變法”低。她的對手是“顧命八大臣”,沒有一個是好對付的,特別是首輔肅順,手中握有鹹豐皇帝的遺詔,可以隨時除掉慈禧。慈禧對此清楚得很,她沒有貿然行事。慈禧很善於整合資源,拉一派打一派。她首先拉了鹹豐皇帝的六弟恭親王,再拉皇親醇親王,他是慈禧的親妹夫,又是光緒的親爹,再加上老奸巨滑的慈禧本人,三方聯手對付“八大臣”,輕鬆取勝。而光緒搞的“百日維新”革命,助手隻有康有為、梁啟超二位書生,再加個見風使舵的袁世凱。慈禧在千鈞一發之際把袁世凱拉了過去,革命失敗,光緒遭到軟禁。
大清朝以整飭吏治而有“康乾盛世”,到達乾隆朝的頂峰,吏治鬆懈,出現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和珅扳倒,嘉慶撐飽”成民間諺語。大一統的封建皇權帝製早在明朝中晚期就開始走下坡路,大清換湯不換藥地繼續維持295年,皇權徹底崩潰,內部百孔千瘡。慈禧違背祖製,後宮幹政,光緒變法維新,終遭失敗。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大一統皇權製度走到了盡頭,大清終歸落幕。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同年12月29日,光複各省派代表在南京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次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滿清朝的最後一位兒皇帝宣統溥儀,被辛亥革命推翻,根據清帝退位優待條件,不廢帝號,暫居故宮。1917年張勳複辟失敗,1924年廢除宣統帝號,溥儀搬出皇宮,兩千多年的帝製真正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