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土爾扈特東歸唱響大一統合奏曲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間跨度130多年。康熙獎勵墾荒,促進了經濟的恢複發展,抗擊沙俄、平定邊亂、冊封班禪,鞏固了多民族的國家。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廢除漢唐以來的人頭稅。乾隆平定回部的叛亂,清朝國力達到鼎盛,史家稱這一時段為“康乾盛世”。在盛世下土爾扈特部的東歸,投入祖國懷抱,奏響了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壯麗凱歌。

康、雍、乾三朝,時間跨度130多年。康熙獎勵墾荒,促進了經濟的恢複發展,抗擊沙俄、平定邊亂、冊封班禪,鞏固了多民族國家。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廢除漢唐以來的人頭稅。乾隆平定回部叛亂,清朝國力達到鼎盛,史稱這一時段為“康乾盛世”。在盛世下土爾扈特部的東歸,投入祖國懷抱,奏響了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壯麗凱歌。

盛世主要表現在人口的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增加。《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康熙二十年(1682年):“丁戶一千七百二十三萬,征糧二千二百一十八萬三千七百六十四兩有奇。鹽、茶課銀二百三十九萬九千四百六十八兩。鑄錢二萬三千一百三十九萬。朝鮮、厄魯特入貢。”到康熙五十年,統計數字有了大幅增長:“丁戶二千四百六十二萬一千三百二十四,田地六百九十三萬三百四十四頃三十四畝,征糧二千九百九十萬四千六百五十二兩八錢。鹽課銀三百七十二萬九千二百二十八兩。鑄錢三萬七千四百九十三萬三千四百有奇。”在短短30年間,人口增加四成多,按五口之家算,全國人口突破一億。征糧和鹽茶課稅財政收入,也增長了三成。到乾隆五十五年,人口突破三億,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基本上比較安定。這無疑是康熙養民,讓民休養生息的結果。

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三朝”以農業“為國之本”,大力發展經濟,實施“裕民”政策,達到家給人足。這也是盛世形成的原因。滿清起源於漁獵民族,但入關後重視農業的程度,一點也不遜色於漢族王朝。在《清實錄》中記載了有關發展農業的大量舉措。以農為本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康熙所說的:“農事實為過之本,儉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聽政時,必以兩者為先務。”他還進一步強調:“從來致治之道,裕民為先,惟以海內富庶為先。”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清朝開始實施大規模發展農業的計劃:全麵推行墾荒政策,自康熙元年(1662年)起,朝廷發旨,要求五年內將全國的荒地全部墾為農田。凡墾荒成績突出的省份和官員受獎,反之則受罰。為資助農民墾荒,起征年限一再放寬,用以鼓勵墾荒的積極性。到雍正、乾隆年間,墾荒逐步向邊疆地區發展。與此同時,指令各地特別是駐邊疆地區的軍隊實行“軍屯”。土地廣為開墾,耕地逐步增長。據《清實錄》上統計:康熙六十年,全國土地已達7.3億畝;雍正時增長到8.9億畝,乾隆末已超過10億畝。史稱:“蓋自雍、乾以來,各省軍屯民墾稱極盛焉。”同一時候,又投巨資治理黃淮水患,整治運河。自康熙十七年實施治黃,曆30年,肆虐半個多世紀的黃淮水患,得到根治,黃河“安瀾順軌百有餘年”。乾隆時繼續大規模興修水利,勝過前朝,總計“河工、海塘,以億萬計”,因此農業連年豐收。

國家富強了,康熙卻也還有自知之明。四十二年,大學士諸臣賀祝皇帝五十大壽,恭進“萬壽無疆”屏,康熙婉謝了,隻收下大臣們寫的賀冊。湖廣巡撫劉殿衡建造禦書樓珍藏康熙禦筆,顯然有拍馬屁之嫌,受到嚴厲申斥,並發旨嚴禁借修造侵吞盤剝百姓的貪官汙吏。康熙在文化建設上卻不吝惜花錢,先後編修《古文淵鑒》《康熙字典》。他在救濟災民上也舍得花錢。

四十九年十月,康熙在詔書中說:“朕臨禦天下垂五十年,誠念民為邦本,致在養民。迭次蠲租數萬萬,以節儉之所餘,為煥解之弘澤。惟體察民生,未盡康阜,良田生齒日繁,地不加益。宜沛鴻施,借培民力。自康熙五十年始,普免天下錢糧,三年而遍。直隸、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九省地丁錢糧,察明全免。曆年逋賦,一體豁免。其五十一年,五十二年應蠲省分,屆時候旨。地方大吏以及守令當體朕保乂之懷,實心愛養,庶幾升平樂利有可征矣。文到,其刊刻頒布,鹹使聞之。”

康熙皇帝活到68歲,在位61年,他的一生既充滿統一帝國的艱難奮鬥,又有撫民愛民的慈悲心懷。在清朝曆代帝皇中,他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他一生苦研儒學,提倡程朱理學,開博學鴻儒科,設館纂修《明史》,編輯《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他對自然科學,諸如數學、水利、測量等亦多涉獵,對於一個封建帝王來說是不容易的。比之於明朝中晚期那些占著皇帝的尊位不幹活,貪圖享樂的人來說,亦難能可貴。從他晚年的詔書,更可以看出他保民安民的心跡。當然,他也屢興文字獄,殘酷鎮壓反清思想,為鞏固大清統治也在所必然。

康熙朝開創了全新的盛世局麵。雍正朝承前啟後,繼續開拓進取,不但鞏固了前輩創造的治國基業,而且又有所發展。乾隆朝繼前三代之大成,始成“全盛”之勢,將清朝政治、經濟、文化推到了頂峰。清朝的盛世持續達百餘年,為曆史上時間最長的盛世。封建社會中盛世的形成,皆非偶然。造成盛世的直接原因有種種,但根本原因要看他們所施行的政策和具體做法是否得民心,順民意。清朝入關後,時時以明亡為戒,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掃除明末以來的貪風和頹廢之氣。攝政王多爾袞下令:“貪官必誅,何必論贓多少!”順治帝也說:“安民之本,首在嚴懲貪官。”

正是大力整肅吏治,政治形勢好轉,使清朝在中原得以立足。到康、雍、乾三朝仍把吏治擺在了治國的首位,康熙“惟以察吏安民為要務”,嚴懲貪吏,獎勵廉吏清官。如於成龍、鄂爾泰,都是當時著名的清官。雍正即位後向臣民宣布:“朕惟國家首重吏治。”他針對聖祖晚年吏治有所鬆弛,又加大了打擊貪官的力度,“吏治不清,民何由安!”要求各級官員必“以實心行實政。”乾隆朝已進入鼎盛,仍不放鬆吏治,以“整肅官方”達到“惠民斯民之至意”。

三朝澄清吏治,一脈相承,且不計地位與權勢。如總督、巡撫一級的封疆大吏,朝中高官,連同皇親國戚,隻要犯贓,必予嚴懲。乾隆帝以貪汙罪處決了他的內弟、原任兩淮鹽政、後任內務府總管的高恒,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經數十年不斷整頓,用嶽陽樓記裏“政通人和,百廢諸興”來形容也是恰當的。

盛世之下,三代皇帝執行國家“大一統”方針,製定了若幹正確的民族政策,使邊疆安寧,長治久安。早在入關前,清廷就建立了滿蒙漢的政治聯盟,實行“滿漢一體”、滿蒙聯姻的親誼政策,將東北、內外蒙古廣大地區納入到清朝統治之下。入關後,到康熙朝,統治者的國家疆域與民族觀念為之一變:三十年,康熙皇帝提出廢長城,“中外一視”的重要思想,突破了兩千年來因長城而形成的內外之分、華夷之別的舊觀念,把“大一統”的政治理念進一步發展。然而,西北地區的準噶爾部抵製“大一統”,屢次興兵作亂。康熙二十九年首戰噶爾丹,再戰策妄阿拉布坦;雍正時三戰噶爾丹策零;乾隆朝先戰達瓦齊,再戰阿睦爾撒納,三戰新疆回部霍集占,皆以勝利告終。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西北包括青海、新疆等地及西藏問題宣告解決。三代人共花去70餘年,以重大代價贏得了最後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西南地區,雍正實施體製改革,廢土司,設置流官,即“改土歸流”。乾隆初結束了土司統治製度。

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曆史中最興盛的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好的曆史時期之一。它以一係列的成就顯示了盛世輝煌。乾隆朝人口突破3億,耕地麵積10億畝。照此計算,人均耕地僅3畝多,一年的糧食產量能養活3億人,可見農業發展已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再看財政,順治時入不敷出。康熙末年,國庫存銀1000萬兩,雍正五年已達5000萬兩,乾隆朝最盛時,國庫存銀高達8000萬兩。國家財政充足,朝廷惠於民施,大規模減免錢糧。僅據《清聖祖實錄》統計,自康熙元年至康熙四十六年,累計免去全國地畝人丁銀共1.17億兩。自康熙五十年起,三年內總減免全國新征、舊欠銀共3206萬餘兩,同時宣布“自是後年所生人丁永不加賦”。乾隆時先後四次減免全國錢糧,總額達1.2億兩。

盛世之下,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土爾扈特部的東歸,充分顯示了大一統國家巨大的凝聚力。土爾扈特是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大約在16世紀,厄魯特蒙古分為碩特、杜爾伯特、準噶爾、土爾扈特四部。他們主要生活在伊犁河穀、額爾齊斯河兩岸,塔爾巴哈台和烏魯木齊一帶。四部中以準噶爾部勢力最為強大,居厄魯特蒙古之首。長久以來,準噶爾部貴族以其勢強,欺侮淩辱其他各部。但各部不堪忍受自立可汗,不相統屬。其中土爾扈特部因不滿準噶爾貴族的暴虐壓迫,早在明崇禎元年(1628年),在部汗和鄂爾勒克率領下,帶領約20餘萬人口,被迫從塔爾巴哈台地區向西遷移。他們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輾轉來到伏爾加河下遊地區。當時那裏人煙稀少,便於放牧。他們就在那裏逐水草圍獵,設立執事官員“宰桑”,建立了一個獨立的遊牧汗國。

土爾扈特部離鄉背井,像一隻孤雁飄落在沙俄境內的伏爾加河流域。但這支蒙古族的後裔,始終認為是華夏族的成員,是聖祖成吉思汗大家庭的組成部分。他們心係蒙古草原,心係祖國。崇禎十三年(1640年),部汗和鄂爾勒克帶著兒子們,參加了在塔爾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召開的厄魯特與喀爾喀蒙古首領會議,製定了《蒙古衛拉特法典》。從部落老一輩恩怨分裂,流落異鄉,至今過了一百餘年,經曆了四五代,老一輩的恩仇漸漸淡忘。畢竟同為蒙古人,血濃如水。土爾扈特部與厄魯特蒙古始終保持著通婚關係,兩部之間始終血脈相連。鄂爾勒克的女兒嫁給了準噶爾巴圖爾琿台吉為妻。土爾扈特汗阿玉奇就是巴圖爾琿之女所生,幼年曾在準噶爾部生活過。

大清朝取代大明朝以後,蒙古族是滿族的政治盟友,土爾扈特部開始不遠千裏回國來向清朝廷進貢,表達他們愛國的赤子之心。順治十二年(1655年),土爾扈特部遣使向清朝“奉表貢”。康熙三十六年(1691年),土爾扈特汗阿玉奇派遣使者入貢,慶賀清廷平定噶爾丹的勝利。康熙四十三年,阿玉奇的嫂子攜帶她的兒子阿喇布珠爾前往西藏朝拜達賴喇嘛,由於準噶爾部貴族策妄阿拉布坦的阻撓,無法返回伏爾加河。阿喇布珠爾便派使者到北京,請求朝廷允許他一行葉落歸根。清廷封阿喇布珠爾為固山貝子(第六等爵位名,如同王、侯),令喇布珠爾一行定居於嘉峪關外。這可以說是土爾扈特部第一次人數不多的東歸。由於策妄阿拉布坦的阻礙,康熙五十一年,阿玉奇汗派遣使者取道俄羅斯前來北京,進貢方物。

清朝廷為了表示對遠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的關懷,康熙五十一年,派太子侍讀殷紮禮、理藩院郎中納顏、內閣侍讀學士圖理琛和厄魯特蒙古人舒哥、米斯等五人組成使團,前往伏爾加河流域看望土爾扈特部。出發前,皇帝向他們頒布“聖訓”,要他們“問阿玉奇汗無恙”,並表示送回貝子阿喇布珠爾,使他們父子、叔侄團聚。使團從當年五月由北京出發,千裏迢迢,曆經艱險,於康熙五十三年到達伏爾加河下遊,受到土爾扈特部廣大人民的熱誠歡迎。阿玉奇的哥哥、阿喇布珠爾的父親派人給使團送來馬匹、土產等禮物。土爾扈特部的台吉、喇嘛前往歡迎,沿路陳設筵宴。阿玉奇汗在駐地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使團向阿玉奇汗轉達皇帝的問候。阿玉奇汗對康熙帝的關懷表示十分感激,詳細問及祖國的狀況,並說:“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係同源。”再次表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之一(圖理琛《異域錄》)。清朝使團在土爾扈特部駐地逗留了十四天,圓滿地完成朝廷交給的使命。使團於康熙五十四年回到北京,受到康熙帝的嘉獎。

沙俄帝國在彼得一世統治下,長期以來執行對外擴張政策,相繼發動了對瑞典北方的侵略戰爭,接著又對土耳其開戰。頻繁的戰爭,無疑加重了對各族人民的勒索,同時強征各族青年入伍,送到戰場上去充當炮灰。這就給土爾扈特部人民帶來了深沉的災難。1761年,土爾扈特部曾發動起義,遭受沙皇的殘酷鎮壓。彼得一世的繼承者葉卡捷琳娜二世於1768年、1769年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再一次向土爾扈特部征調大量男子去前線當兵,竟然命令“十六歲以上者盡行出兵”。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一麵率數萬部眾前往參加對土耳其戰爭,一麵暗中準備反抗沙俄,率部東歸祖國。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秋十月十一日,渥巴錫汗召集土爾扈特部所屬大小執事官員會議,討論東歸之事,得到全體與會人員的熱烈擁護。十一月十九日,渥巴錫汗又召開全體戰士大會,在會上控訴了沙皇的罪行,要他把兒子送到彼得堡當人質,還要征發一萬名土爾扈特人替俄國送死。他侄兒策伯克爾多濟也在會上控訴沙皇企圖把土爾扈特人全部淪為奴隸的罪行。

戰士們義憤填膺,決心返回祖國。

這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從伏爾加河到東方的祖國,遙遙萬裏,況且已入冬季,風雪漫天,山高水遠,沙俄發現了肯定要沿途堵截圍殲。3300多戶、近17萬的土爾扈特人,攜妻帶女,老弱病殘,一路上的糧食、柴草從哪裏來?饑寒交迫的日子怎麽度過?渥巴錫汗和他的部眾們,似乎來不及細想,他們隻想擺脫沙俄的殘酷壓迫和欺淩,隻想重新投入祖國的懷抱。十一月二十日(1771年1月5日),渥巴錫汗帶頭焚燒了自己的宮殿,部眾們也都紛紛將自己的住所、帶不走的家具、雜物燒毀。整個草原一片熊熊烈火,那漫天的烈火就是土爾扈特人返回祖國的不可逆轉的決心。

渥巴錫汗將東進的隊伍組織得很好。為了抵禦沙俄的血腥鎮壓和追擊,土爾扈特的精壯男青年組成的敢死隊,走在最前麵擔當先鋒;渥巴錫汗帶領兩萬戰士殿後;婦女兒童老弱病殘或騎牛騎馬,或乘牛馬車,間或步行,走在主力隊伍的中間。土爾扈特部的東歸義舉,驚動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她急忙調動軍隊攔截追擊。這樣,土爾扈特人麵臨著前有哥薩克的攔截,後有俄國追兵襲擊的險惡境地。

經過八晝夜幾乎是不敢好好停下睡一覺的急行軍,渥巴錫汗率領的土爾扈特人,越過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之間的草原,把尾追的俄兵拋在後麵。先鋒部隊摧毀俄軍要塞,保護大隊搶渡烏拉爾河。十幾萬人的部隊和男女老少要渡過烏拉爾河,其難度可想而知。土爾扈特外翼的一部,曾與哥薩克人遭遇,短兵相接,浴血奮戰。在付出重大犧牲和代價以後,終於殺開一條血路,打通了東進之途。

前麵來到奧琴峽穀,山口唯一一條狹窄的通路已被哥薩克占領,隊伍進退兩難。渥巴錫汗審時度勢,一麵組織精銳從正麵進攻,一麵派出騎兵隊迂回到哥薩克人的背後,進行突然襲擊。經過前後夾攻,終於打垮敵人,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大隊伍通過山口,急速來到土爾幹河。這時,沙俄督軍奧倫堡調動大部隊在土爾幹河阻擊。奧倫堡還唆使吉爾吉斯人、巴西卡人與土爾扈特部為敵。土爾扈特人經過長途行軍,糧食、水草供應困難,又經過多次戰鬥,人員傷亡慘重。在此生死存亡之際,是義無反顧地繼續前進,還是後退,麵臨著這個險惡的形勢,渥巴錫汗召集了高層會議。會議一致認為決不能走回頭路,那將給土爾扈特人帶來滅頂之災,隻有祖國才是安居的樂士。“讓我們前進,向東!向東!”(斯文赫丁《熱河,帝王的城市》)會後,渥巴錫汗組織部隊,擊退攔截的敵人,強渡土爾幹河,又攻破沿途俄國城堡,來到了哈薩克草原。

在草原上,土爾扈特人又受到哈薩克5萬聯軍的包圍。渥巴錫汗派出使者和哈薩克人進行談判,並送還1000名俄國和哈薩克的俘虜,爭取了三天的休整時間。在第三天的深夜裏,渥巴錫汗率領主力突出重圍,義無反顧地向東方前進!前進!

打從離開伏爾加河下遊生活了一個多世紀的異地他鄉,輾轉鏖戰八個多月,風餐露宿,與豺狼同行,浴血戰鬥,17萬人幸存下來僅7萬多人,死傷過半。土爾扈特用鮮血和生命,奏響了東歸英雄投身中國大一統祖國懷抱的凱歌。他們終於在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771年7月8日)到達目的地,先鋒部隊在伊犁河穀的罕林河畔,與前來迎接的清朝軍隊相遇。隨後大隊人馬也與祖國久別的親人相逢。

清政府對土爾扈特的來歸十分重視。乾隆在得到奏報後,立即發布諭旨:“大皇帝降旨:爾(土爾扈特)等俱係久居準噶爾之人,與俄羅斯之俗不同,不能安居。聞厄魯特(渥巴錫汗)等,受朕重恩,帶領妻子,遠來投順,甚屬可憫,理宜急加撫綏安插。”在伊犁將軍府,清軍官員會見並宴請渥巴錫汗等土爾扈特部上層人物。至此,土爾扈特人實現了返回祖國的願望。為了幫助困苦的土爾扈特人在祖國安居樂業,奉乾隆皇帝禦旨,清廷撥給帑銀20萬兩,並責成地方官員妥善安置他們的牧場及土地,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新疆、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各族人民還提供了馬牛羊20餘萬頭,米麥4萬多石,茶2萬餘封,羊裘5萬多件,棉布6萬多匹,棉花6萬多斤,以及大量毛氈廬等物資,體現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友誼與溫暖。

乾隆三十六年六月,渥巴錫汗等上層人物從伊犁起程,前往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九月初八日(10月15日),乾隆皇帝在木蘭圍場的伊綿峪接見了渥巴錫汗等人,並隨圍觀獵。乾隆用蒙古語與他交談,詢問了土爾扈特的曆史及其回國的情況。回到避暑山莊後,乾隆又多次接見他們,並舉行燈宴,觀火戲。其時,普陀宗乘之廟落成,渥巴賜汗前往瞻禮,與喀爾喀、內蒙、青海、新疆等地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起,舉行盛大的法會。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再次接見渥巴錫汗,並多次賜宴。為了紀念土爾扈特部歸來,乾隆皇帝特命在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的普陀宗乘廟前,豎立《禦製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座石碑,以此歌頌清廷的政績。碑文由乾隆皇帝禦撰,於敏中奉敕書。

為了褒獎土爾扈特的來歸,清政府封渥巴錫汗為卓裏克圖汗,其餘分別封為親王、郡王及其他爵位。將其部眾劃分為新舊土爾扈特,安插在新疆和科布多遊牧,由伊犁將軍和科布多大臣管轄。乾隆四十年,清政府頒發給土爾扈特銀印8顆,其中有“烏納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裏克圖之汗之印”。“烏納恩蘇珠克圖”意為忠誠、忠順,“卓裏克圖”意為英勇、勇敢,整個印文譯成漢語是:“忠誠的舊土爾扈特英勇之王”。土爾扈特人在曆史上寫出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是大一統的永恒標誌。正是:

不堪奴役思東歸,

萬裏征程破堵圍。

苦念祖根家國夢,

驚天詩史勒豐碑。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