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收獲台灣是康熙的盛世之舉

大清朝皇權鞏固,康熙重用漢臣,繼熊履賜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後,初設南書房,將江南桐城進士張英首選入值,一時製誥多出其手。張英後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兒子張廷玉曆任文淵閣、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成為康、雍、乾三朝宰相。而滿宰相明珠、索額圖等相繼落馬。在漢大臣、理學家李光地蠟丸密報鄭經進據泉州,保舉施琅解放台灣時,康熙果斷出兵收獲台灣,乃是康熙大帝的盛世之舉。

台灣古稱夷州,很早就和中國大一統國家有密切聯係。《三國誌·孫權傳》載,吳黃龍二年(230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求夷州及澶州……但得夷州數千人還。”這是我國古代史上明確記載的,大陸人民與台灣大規模接觸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誌》中,對當時台灣的社會情況有生動翔實的描寫。

到了隋代,稱台灣為流求。《隋書·流求傳》記載,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派遣羽騎尉朱寬為使者,渡海“求訪異俗”。海師何蠻也一同前往,到了台灣。因語言不通,隻帶了一個當地土著人回來。第二年,隋煬帝再次派朱寬到流求“撫慰”,並“取其布甲而還”。到大業六年,虎賁中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從義安(今廣東潮州)出發,途經高華嶼、奎辟嶼(今屬澎湖)到達流求。陳稜等人“撫慰”當地居民,當地人初見船艦以為是商旅,經常來到軍營與之貿易。這說明早在隋代,大陸與台灣就有了貿易往來。

台灣進入中國大一統封建皇朝的行政區域,早在宋朝就開始了。北宋以來,由大陸移居台灣、澎湖的人越來越多。大陸與台灣、澎湖之間,每年有幾十艘船隻往來穿梭,相互之間的經濟聯係更緊密了。到南宋時期,澎湖甚至被稱為“泉州外府”。南宋趙汝適所著《諸蕃誌》中說:“泉(即泉州)有海島,曰澎湖,隸江縣。”說明澎湖當時已成為南宋行政區劃中的一員。到元朝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廷在澎湖島上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於福建省泉州的同安縣。

明朝初年,明朝廷與琉球中山王確立了臣屬關係,也就是中山王每年向明朝廷朝貢以示尊重。曆史上為了區別台灣曾經有過琉球的稱呼,通常稱中山王的琉球為大琉球,稱台灣為小琉球。當時台灣還有雞籠、北港、東蕃等稱謂。正式以台灣相稱,是明朝末年的事情了,而且開始僅指台南一隅之地。直到後來設立台灣府,台灣才成為台灣島以及所屬係列島嶼的整體名稱。

明末清初,荷蘭殖民主義者通過堅船利炮,將魔爪伸進了台灣。他們先在安平地方築赤嵌城(又名熱蘭遮城),又在台南築赤嵌樓,中國人稱紅毛樓。接著,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了台灣北部的雞籠港(今基隆),築雞籠城;又占領淡水,築淡水城。清崇德六年(1642年),荷蘭殖民者打敗了占據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占領了整個台灣島。自此,台灣淪為外國殖民地達半個世紀之久。

明清交際,忠於明王朝堅持抗清自稱招討大元帥的鄭成功,聯合張名振、張煌言,多次出擊浙閩粵沿海清軍。南明永曆政權封他為延平郡王。永曆十六年,他與張煌言聯師北伐,自崇明溯江西上,據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曾一度震動東南。後因未采納張煌言的建議,孤軍深入,兵力分散,被清軍擊敗,退回沿海。永曆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統帥二萬五千大軍,戰船百餘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三十日在台南鹿耳門內禾寮港登陸。在鄭成功致荷蘭總督揆一的“諭降書”中說:“台灣省,早為中國人民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汝歸。”這充分表明了鄭成功收獲台灣的決心。但荷蘭侵略者妄圖據險頑抗,鄭成功遂命大軍將赤嵌城團團包圍,一連圍困了八個多月,城內水斷糧絕,揆一隻得扯起白旗,宣布投降。

鄭成功收獲台灣後,將台灣改名為東都,設承天府,北路一帶設天興縣,南路一帶置萬年縣,在澎湖設安撫司。他整頓法紀,安定社會,實行軍屯,又大力推廣大陸先進生產技術,促進了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不久,鄭成功病死,由他兒子鄭經繼承。鄭成功收複和經營台灣,具有偉大的曆史意義。此舉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鄭成功不愧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死後,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位,他憑借台灣,長期抗清。為了打擊鄭氏政權,清朝實行沿海遷界,強製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這使距離海邊三十裏到二三百裏不等的整個沿海地區,成為一個無人區。在清廷統治者的淫威逼迫下,在沒有任何預兆準備的情況下,限期三天遷離故土。遷的時候,為“無資寇用”,燒掉房子草木,致使百姓顛沛流離,沿海居民差不多死了一半。史載:“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短牆,立界碑,撥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裏,海岸封鎖也阻擋不了兩岸的聯係。

消滅台灣島內明政權的殘餘勢力,始終是康熙帝的一大心病。康熙派姚啟勝擔任福建總督領兵部尚書銜(相當於今國防部長)。康熙是平台的真正決策者,姚啟聖是平台的策劃者,全權負責平台事務。康熙曾多次招撫,出於客觀強弱形勢,台灣鄭氏不得不與清廷談判,與之周旋。最後談判破裂的原因是鄭經不願意割斷台灣與大陸的聯係,堅持要求保留福建廈門附近的海澄為鄭氏屬地,保留台灣在大陸附近島嶼的存在。這是一條台灣與大陸聯係的紐帶。鄭經是鄭成功的繼承人,即便是觸怒強敵,他也不放棄在大陸的據點,保留重返大陸的希望,“無墮先王之誌”。因為鄭氏政權到最後也決不肯割斷與大陸的聯係,這才讓康熙如鯁在喉,最終下定消滅鄭氏政權的決心。

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突然病故,台灣島內部發生內訌。由於姚啟聖的舉薦,康熙決定起用從台灣投降過來的施琅。施琅曾是鄭成功的得意愛將,後來背鄭降清。康熙命其出任福建水師提督,征討台灣。施琅兩次率兵出海,均遭遇台風,無功而返,朝內一些大臣對他產生懷疑。二十二年,康熙力排眾議,仍然對施琅委以軍政全權。施琅終不負聖恩,取得海戰大捷。當時鄭氏家族在台灣已曆三代,正是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當政。鄭克塽戰敗投降後,台灣收歸清朝所有,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派兵戍守。至此,大清終於統一了台灣。

在統一台灣的海戰中,福建總督領兵部尚書銜姚啟聖發揮了關鍵作用。姚啟聖主張平台20 餘年,沒有他的後勤支援和行政上提供方便,施琅也難以奏效。況且,施琅前有叛明底案,後有平台首功,半斤八兩,難分伯仲。由於施琅身為漢人,按中華傳統道德,他的忠節難說。要說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還是明朝的鄭成功,因為他是從荷蘭侵略者手裏收複台灣。而清朝廷的收獲台灣,隻不過是從前明政權的手中奪回台灣的統治權,是一場中國改朝換代的內戰。施琅原本是明政權鄭成功手下的部將,他背叛鄭氏家族投降清廷,再為清政權去攻打台灣,因此隻能說他幫助清王朝完成了對台灣的統一,而不能說他是民族英雄。

如果說蒙古人、滿族人入主中原建立的大元、大清帝國,是北方少數民族對大漢民族的侵略和殖民,那也是不妥的。因為蒙古族、滿族早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員,你漢族老大可以建立王朝,他老二、老三何嚐不可以建立王朝?曆代漢族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對少數民族,開明君主有過撫慰,有過和親,而殘暴的皇帝對少數民族也有過鎮壓和血腥屠殺。所以元、清兩代開國之初,對漢族人中的反抗勢力甚至普通百姓有過鎮壓,有過強製性的為滿足統治者自卑心理的過火行動,也是情理中之事,不必大驚小怪。唐太宗命李靖西征突厥,也是殺人如麻。戰爭是殺人機器,在奪取政權或開拓疆土的戰爭中殺人,似乎難以避免。問題是在奪取政權以後,怎樣統治國家和人民,是像秦始皇那樣用戰爭用暴力的手段統治百姓,還是如孔子所說施仁政,像康熙一樣讓子民百姓休養生息。

康熙收獲台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滅前明政權在台灣的殘餘勢力,讓大清王朝一統江山。台灣的明政權鄭克塽投降後,由於當時台灣人煙稀少,生產力水平低下,土著人社會非常落後,所以攻下台灣後,是放棄還是駐守,曾引出一番爭執。多數廷臣認為,台灣“孤懸海外,無關緊要”,“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紋身之蕃,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建議“遷其人,棄其地”,將島上20萬軍民悉數遷徙大陸。就連一向支持施琅攻台的大學士李光地也主張“棄其地與紅毛”,“任夷人居之,而納款通貢,即為荷蘭有亦聽之”。康熙也認為“台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這足以說明康熙平台的真正目的。

台灣在荷蘭人人侵之前,已有漢人來居住。清初雖頒布有禁海令,由於或緊或張,難阻偷渡者外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同時采納水師提督施琅的建議,渡台人民須領“照單”,經分巡台廈兵備道稽查,並征得台灣防海同知認可,始可放行,且均不準攜帶家眷。又以“粵地屢為海盜淵叢”為由,禁止潮、惠人來台。此禁令維持將近100年才解除,當時正值移民風潮最盛之際,此舉曾嚴重影響潮、惠兩府的客家人遷台。不過閩西、閩南及廣東嘉應州四縣的大量客家人,仍按照規定,順官道而來。康熙三十五年施琅死後,禁令漸鬆弛,粵籍客家人冒險偷渡來台者,為數眾多。古氏一姓遷台就有200多戶,對台灣的開發和繁榮,做出了很大貢獻。

施琅攻下台灣後,成為台灣、福建最大的貪官汙吏。他奪占田產收入幾乎占據台灣南部已開墾土地的一半多,名為“施侯租田園”,一直延續到日本侵占台灣。他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租的收納統歸清朝在台衙門代行,並解送至北京轉交施琅世襲業主。施琅如此猶嫌不足,還貪得無厭,連無田無地的漁民也不放過。施琅死後幾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自己發布的上諭中說,“昔年提臣施琅倚勢霸占,立為獨行,每年得規禮一千二百兩”,直到同治年間,根據大臣沈葆楨的建議,才徹底取消施琅這一掠奪性的規定。

康熙收獲台灣對滿清王朝的大一統無疑是有利的,但從長遠來看,對中國的海洋貿易產生了不利影響。早在明朝中期,就達到了“窮洋竟同鬧市”的海洋貿易繁榮局麵。明朝末年的中國,來華的傳教士們無不驚歎手工業的發展,“僅在常州城及附屬廣大地區,就有20萬台織布機,差不多所有的婦女都從事這種行業。”(曾德昭《大中國誌》)宋應星在他的書裏記載了各種火器的製造方法,西班牙人門多薩對此的評論是:“中國人使用著與我們同樣的武器。他們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們鑄造的更精致、更堅固。”(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明朝末年,思想家呂留良對君臣關係的看法,反映了當時朝政的現實,“君臣以義合,但誌不同,道不行便可去。”(呂留良《四書講義》)後來的黃宗羲說的更加直白,“天下之大害為君。”(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這說明到了明朝中晚期,中國的資本主義已經萌芽,適應生產關係的思想文化也有了長足進步。

對康熙朝的收獲台灣和海禁政策,我們應該辯證地來看,這對大一統是有利的,對國家發展是不利的。清王朝出於民族專製的私心,不準漢人練習武功,嚴格限製火器發展,從而維持了遊牧民族長於騎馬射箭的軍事優勢。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攻城戰鬥中被明朝邊防軍的紅衣大炮炸死,這充當了滿清限製火器的托詞。對火器的限製,使得中國在明朝末年依然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的火器一度裹足不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浙江慈溪守城軍民擊敗英法聯軍,所依仗的居然是當年吳三桂埋藏地下沉睡了200餘年的大炮。清政權消滅台灣鄭氏政權,把民間的海上力量連根拔除,摧毀了東南沿海強大的造船技術,也摧毀了海上貿易。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對中國近代的落後挨打有著直接的關係,其影響蔓延到了兩三百年之後。清朝廷把鄭成功從殖民者手裏收複的台灣鄭氏政權稱之為“海賊”,可清廷對中國沿海經濟的破壞比所謂“海賊”的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