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少年天子坐穩大一統江山

康熙皇帝思想和行動上的轉變,對大清王朝大一統的鞏固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作為康熙和此後大清王朝曆代君主的治政理念,還是用薙發、易服、殺頭那一套來統治華夏這個漢族人為主的泱泱大國,那簡直是不可能的。所以說, 康熙是唐太宗式的人物。玄燁和李世民一樣不是開國皇帝,都是從老爸手中接過皇位的第二代君主,然而正是在他們手上,這個王朝才走上正道,走向繁榮,走向穩定。李世民締造了貞觀盛世,康熙締造了康乾盛世。康熙是大清朝的真正締造者。

大清朝的開局並不順暢,多爾袞這個既是叔父,又是不明不白的“父皇”,隻活到38歲就病死了。順治八年,福臨還是個15歲的少年,就在太皇太後的提攜下親政。這個少年天子直接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限製和削弱八旗貴族勢力,繼續鎮壓各地反清抗清的民族鬥爭,頒布《大清律》,以圖鞏固封建皇權統治。可是,這個順治帝遠遠未達到一統江山的目標,就在他23歲時駕崩。也有曆史演義說他是愛情問題上受到刺激,不耐宮廷內大臣之間爭鬥,將皇冠一摜,去五台山出家做和去了。這再一次讓年邁的太皇太後,牽著才8歲的皇孫玄燁登基,做了大清國第二代皇帝(從太祖努爾哈赤算起為第四代)。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14歲親政前,清王朝已經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24年。順治也好,他留下來輔佐康熙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也好,並未使王朝根基穩固下來。滿族入關後對漢人實施殘酷鎮壓的政策,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其血腥與慘烈程度比起日本人製造的南京大屠殺毫不遜色。在“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恐怖下,漢族男子被迫留起了辮子作為臣服標誌。降清的明朝叛將吳三桂,擒殺出逃緬甸的永曆帝朱由榔後,越來越多的人表麵上承認了滿族朝廷的客觀統治。滿清政府禁止滿漢通婚,卻要漢族官員穿他們一樣的馬蹄服。這種強迫漢人薙發、易服,不蓄辮子就殺頭的高壓政策,跟蒙古人如出一轍,是一種滿族人自卑心理的表現。他們企圖通過高壓,使大漢文化承認滿族文化的高貴,用滿族文化和滿族風俗服飾來“調教”漢人,使漢人滿族化。

這無異於以卵擊石,螳臂擋車。滿族人要到康熙皇帝這一代才逐漸明白,落後民族不僅不可能同化改造漢人,相反,他們將要被輝煌的漢文化所同化。山東曲阜孔家是聖人之後,剃發易服令頒出後,孔子裔孫、原陝西河西道孔聞謤上書,搬出孔夫子的大招牌,拒領不受,結果得到的答複是,“剃發嚴旨,違者無赦。孔聞謤奏求蓄發,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況孔子生之時者,似此違製,有玷伊祖時中之道,著革職永不敘用。”(《清世祖實錄·孔聞謤揭帖》)這是發生在順治帝年間的事。到康熙初年,漢大臣熊賜履上疏,指斥鼇拜專權,建議以程朱理學為施政指導思想,從親貴近臣開始整頓朝政,受到少年天子康熙的賞識。

康熙接受熊賜履的建議,就緊鑼密鼓開始整肅。

康熙5 歲就會寫詩,才華出眾,小小年紀就頗有計謀。14歲的他智慧早熟,親政以後覺得鼇拜處處與自己作對,是心腹大患,就及早做除鼇拜的準備。他把一些滿洲貴族的子弟召到宮裏來練習摔跤,這批少年滿語稱“哈哈駒子”。其中就包括康熙乳母的孩子,後來因寫《紅樓夢》而成大名人的曹雪芹父親曹寅。同一時候,獨攬大權專橫跋扈的鼇拜,也沒有在一旁睡覺。他時刻謹防有實力的大臣接近皇帝,並不斷派人觀察宮中的動靜,不讓康熙羽翼豐滿,要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這樣他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看見康熙和一些孩子在玩摔跤的遊戲,並不覺得這對自己有什麽威脅,反而認為康熙這個小皇帝胸無大誌,隻知玩耍,便放鬆了警惕。

此時的玄燁,文才和武藝都有了很大的長進,而鼇拜卻還蒙在鼓裏。有一次,鼇拜稱病,好久不來朝見皇帝,康熙便親自來到鼇拜府中探聽虛實。他徑直來到鼇拜的臥室,發現鼇拜在席子下藏有利刀,知道鼇拜心懷叵測。但他很能沉得住氣,不但不加責怪,反而安撫說:“滿洲勇士,身不離刀,乃是本色。”鼇拜聽皇帝這麽說,越發覺得康熙是個小糊塗蟲,就更加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了。

康熙探病回宮,就把那幫哈哈駒子找來,嚴肅地說:“大清朝已處於危急關頭,你們是聽我的,還是聽鼇拜的?”那些哈哈駒子生長在近臣貴戚之家,耳濡目染,早就不滿鼇拜的欺上壓下的行徑,個個義憤填膺地喊道:“我們聽從皇上的!”第二天,康熙宣旨,將鼇拜召進宮來,鼇拜不知是計,便帶著幾名親信大搖大擺地來見皇帝。康熙命令那些哈哈駒子玩摔跤的“遊戲”給鼇拜觀賞。哈哈駒子們玩著玩著,一個個跌打滾翻地來到鼇拜跟前,這個抱腿,那個撳手,一個抓住頭,一個攬住腰,頓時將鼇拜掀了個人仰馬翻。鼇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力大無窮,他猛一甩腿,掙脫出來,把那些哈哈駒子絆倒在地。但這些哈哈駒子視死如歸忠於康熙,盡管敵不過鼇拜,仍死命糾纏住他不放。正在危急關頭,康熙拿出藏在袖中的匕首,一刀刺進鼇拜的胸中,眾哈哈駒子蜂擁而上,將鼇拜擒住。

康熙當即宣告:鼇拜謀反,令監禁聽審。

這是康熙八年五月,王大臣議鼇拜獄上,列陳大罪三十,請誅族。康熙詔曰:“鼇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沒拘禁。”(《清史稿·聖祖本紀》)就是說不用染血康熙的尚方寶劍,讓鼇拜在監獄中拘禁至死。但其弟穆裏瑪、塞本得及從子訥莫,鼇黨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噶褚哈、濟世,侍郎泰圖壁,學士吳格塞等人一律處死,其餘有牽連的人都譴黜。

清除了心腹之患,康熙才正式坐穩了龍椅。經過對大清二十多年來曆史的反思,對照他從孔聖人那兒學得的儒學,他決定改弦易轍,從父皇以來的高壓政策,逐漸過渡到大臣熊賜履上疏建議的以程朱理學施政,以儒家思想治國。康熙親自來到太學堂,祭奠至聖先師孔子,講《周易》與《尚書》。康熙十二年,命八旗官學翻譯《大學衍義》,就是說那些祖祖輩輩拖著長辮子的八旗子弟,從小就要接受儒學教育了。康熙自己則是身體力行,處處以身作則。到了炎熱的夏天,“學士傅達禮等請以夏至輟講,上曰:‘學問之道,宜無間斷,其勿輟。’”這是一個多麽勤學苦練的好學生,皇帝的師傅都勸他天熱停止講學,玄燁卻以“學問之道,宜無間斷”予以謝絕。在康熙的骨子裏,完全由一個僅有血緣維係的滿族人,變成了一個精神文化上的漢人。他對發揚孔子儒學的程朱理學,達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還親自撰寫《朱子大全》。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晚年就是幫助編輯玄燁的理學著作《禦纂朱子大全》《性理精義》等書。

康熙皇帝思想和行動上的轉變,對大清王朝大一統的鞏固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作為康熙和此後大清王朝曆代君主的治政理念,還是用薙發、易服、殺頭那一套來統治華夏這個漢族人為主的泱泱大國,那簡直是不可能的。所以說, 康熙是唐太宗式的人物。玄燁和李世民一樣不是開國皇帝,都是從老爸手中接過皇位的第二代君主,然而正是在他們手上,這個王朝才走上正道,走向繁榮,走向穩定。李世民締造了貞觀盛世,康熙締造了康乾盛世。康熙是大清朝的真正締造者。

囚禁鼇拜以後,康熙褫奪了遏必隆的太師、一等公爵位,四輔臣蘇克薩哈早被鼇拜羅織罪名絞死,索尼在疏請康熙親政後病亡,現在四輔臣全都退出了政治舞台,再沒人能掣肘少年天子了。康熙大刀闊斧調整了六部尚書,進行科舉考試。康熙十二年三月葵巳,賜韓菼等166人進士出身。八月丁未,皇帝在保和殿試漢科道官,不稱職者一律罷官。對漢人的高壓政策開始鬆動,故明宗室朱儀澄違背薙發令蓄發,按罪當論死,但康熙下旨免死入旗籍,還給他妻室兒女房產土地以維持生活。另一方麵,對滿族一些落後習俗進行改革,如禁八旗以奴仆殉葬。

康熙新政比較具有人性化。他還下詔,鼓勵民間開墾荒地,十年之內免征租糧。為了進一步鞏固大一統皇權,一個非常棘手而又緊迫的任務,擺到了年輕的康熙皇帝麵前。他還隻有18歲,麵對的卻是身經百戰的三大藩王。撤藩是康熙的既定方針,但是怎麽撤,在什麽時機撤,康熙還在斟酌。吳三桂殺害南明永曆帝後,先帝給他很重的獎賞,封他做平西王,讓他鎮守雲南、貴州;給他許多特權,管轄兩省的文武官員,可以隨意任免,處理軍民事務;還可以開礦山,煮井鹽,鑄造錢幣。清廷每年還要撥給吳三桂餉銀九百多萬兩,這占了國庫的很大一部分。吳三桂自恃功高,在雲南稱王稱霸。

清除鼇拜後,就該解決“三藩”問題了。驕橫跋扈的藩王,除了吳三桂,還有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他們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員,因為跟隨清軍入關,撲滅農民義軍,攻打明軍和一切反清勢力,立了“大功”,受到清廷的獎賞,都擁有許多特權。他們因而驕橫起來,不再服從清廷的指揮,獨霸一方胡作非為,儼然成了國中之國,妨礙清廷政令的統一,成為潛伏著的大清國的特大禍害。這三個藩王,被稱為“三藩”。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嚴重性,他將“三藩”與治理黃河、辦理漕運作為三件最重要的國家大事,寫成字條,懸掛在宮殿的柱子上,天天念叨。他一直在苦苦思索,找個什麽辦法,削弱並消滅“三藩”。

“三藩”也深知清廷對他們的不信任,遲早會對他們下手,但一時還吃不準會采取什麽措施,嚴厲到什麽程度。他們心懷鬼胎,想要試探一下朝廷的態度。平南王尚可喜年紀老了,就率先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告老還鄉,但要求將王爵位傳給兒子,繼續帶兵鎮守廣東。康熙帝也想借此機會試探“三藩”對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順水推舟,批準尚可喜告老還鄉,但要撤銷平南王府,王爵不能繼承。理由是廣東安定,不必再設藩王鎮守。這個答複,深深震撼了三家藩王。吳三桂一麵加緊準備造反,一麵邀約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請求康熙帝同時將“三藩”都撤掉。接到兩份“主動”要求撤藩的奏疏,康熙在心裏冷笑:“他們竟想威脅朕!”他把奏疏交給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大臣們意見不統一,有的主張撤,有的主張不撤,舉棋難定。最後,康熙帝權衡利弊,做出大膽決定,給了兩道“許之”的禦旨。因為這些藩王掌握兵權太久,拖得時間越久,越不容易解決,索性一次性解決,三藩一齊撤,將全部人員和兵馬遷到關外去。

吳三桂上疏的本意,是希望康熙帝會做出些挽留的姿態,他們就順水推舟留下來。誰知康熙帝會這樣決斷,他又驚又恨,決定起兵造反。就在這年十一月,吳三桂殺掉雲南巡撫朱國治,發布討伐清廷的檄文,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並寫信給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還有台灣的鄭經,要他們共同起兵造反。吳三桂宣布恢複明朝的發飾、服裝,革除滿洲的習俗,要替明朝報仇雪恨。但是,他引清兵入關的舊賬,絞死永曆帝的斑斑劣跡如在眼前,人們怎能相信他“興明討虜”的宣傳?他的造反純粹是個人野心膨脹。不過,對清王朝高壓政策憤怒已久的人們,還是找到了一次發泄的機會。加上這時候,在北京的楊起隆偽稱是朱三太子,暗中聯絡反清勢力準備起事。所以頭幾年內,許多地方都起兵響應,大半個中國都沸騰起來,清廷的統治岌岌可危。吳三桂的兵馬一路打到了湖南、江西。

康熙帝臨危不懼,暫時停止執行對耿精忠、尚可喜“二藩”的撤藩令,將他們從反叛行列中暫時分化出來,以便徹底孤立吳三桂。同時迅速調兵遣將,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討伐吳三桂,逮捕吳三桂兒子吳應熊下獄。命副都統馬哈達駐兗州,擴爾坤駐太原,命都統赫業為安西將軍,會瓦爾喀守漢中,阻擋吳三桂的進攻。詔令削去吳三桂的爵位,並宣示中外,從政治上搞垮他。

由於吳三桂在軍事上犯了錯誤,他的軍事攻勢顯得虎頭蛇尾,雙方在西北、西南、中南、華南相持了六年。康熙十七年(1679年),78歲的吳三桂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陽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周。可是到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在昆明出家做了尼姑。康熙發出詔書:“逆賊倡亂,仰服天誅。詿誤之徒,宜從寬典。其有悔悟來歸者,鹹與勿治。”(《清史稿·聖祖本紀》)這樣的詔令,體現了康熙儒家理學寬仁治政的思想,分化瓦解了反叛勢力。

康熙二十年(1682年)十一月,清軍攻下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三藩”叛亂終於徹底平定。平三藩之亂的內戰,費時八年。也就在這年九月,南平王尚可喜也病亡,他的靈柩到達通州,康熙皇帝大度地賜銀八千兩,還派遣禮部官員去祭奠茶果,也算仁至義盡。十二月,群臣因為年輕的康熙皇帝以神勇機智平定了藩王之亂,紛紛上疏請給皇帝加尊號,康熙又一次表現出他的理智和大度。

敕曰:“自逆賊倡亂,莠民響應,師旅疲於征調,閭閻敝於轉輸。加上水旱頻仍,災異迭見。此皆朕躬不德所致。賴宗社之靈,削平庶孽。方當登進賢良,與民休息,而乃侈然自足,為無謂之潤色,能勿恧乎!其勿行。”

康熙既有自知之明,又有對大好局麵的正確把握。除鼇拜,削三藩,這是他作為一個十幾歲二十來歲的年輕皇帝完成的兩件大事。正是這兩件大事的完成,標誌著康熙已經坐穩了大一統的大清江山。接下來,就是進一步掃清西北蒙古族中的分裂勢力了。清朝初期努爾哈赤的後裔多爾袞,采取聯合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大清朝。當時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個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歸屬清廷外,其他兩部也都臣服於大清朝。準噶爾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來在伊犁河穀一帶過遊牧生活。自從噶爾丹統治準噶爾部以後,他野心勃勃,先兼並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東進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失敗,幾十萬人逃到漠南,請求清朝政府保護。康熙派使者到噶爾丹那裏,叫他把侵占的地方還給漠北蒙古。噶爾丹自以為有沙俄撐腰,十分驕橫,不但不肯退兵,還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大舉進犯漠南。

康熙召集大臣宣布他決定親征噶爾丹。他認為噶爾丹氣勢洶洶,野心不小,既然朝南打進來,非反擊不可。二十八年(1690年),康熙開始親征噶爾丹,分兵兩路: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出喜峰口,康熙親自率領中軍在後麵指揮。右路清軍一馬當先,與噶爾丹軍打了一場遭遇戰,吃了敗仗。噶爾丹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離北京隻有七百裏的烏蘭布通(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克什克騰旗)。噶爾丹極為張狂,還派使者向清軍要求交出他們的仇人。康熙命令福全軍反擊。噶爾丹把幾萬騎兵集中在大紅山下,後麵有樹林掩護,前麵又有河流阻擋。他把上萬隻駱駝,縛住四腳躺在地上,駝背上加上箱子,用濕氈毯裹住,擺成長長的一個駝城。叛軍就在那箱垛中間射箭放槍,阻止清軍進攻。

福全在前線指揮,清軍用火炮火槍對準駝城的一段集中轟擊,炮聲隆隆,響徹草原上空,驚天動地。駝城被打開了缺口,清軍的步兵騎兵一起衝殺過去。福全又派兵繞到山後夾擊,把叛軍殺得七零八落,紛紛丟了營寨逃走。噶爾丹一看形勢不利,趕快派個喇嘛到清營求和。福全一麵停止追擊,一麵派人向康熙請旨。康熙下令說:“快進軍追擊!別中了賊人的詭計。”果然,噶爾丹求和隻是緩兵之計,等清軍奉命追擊的時候,噶爾丹已經帶了殘兵逃到漠北去了。噶爾丹回到漠北,表麵向清朝政府表示臣服,暗地裏卻又重新招兵買馬。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約噶爾丹會見,訂立盟約。噶爾丹不但不來,還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動叛亂。他揚言他們已經向沙俄政府借到鳥槍兵六萬,將大舉進攻。內蒙古各部親王紛紛向康熙帝告發。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第二次親征,分三路出擊: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從東路進兵;大將軍費揚古率陝西、甘肅的八旗兵,從西路出擊,截擊噶爾丹的後路;康熙親自統帥中路軍,從獨石口出發。三路大軍約定時間圍殲夾攻。康熙帝的中路軍到了科圖,遇到了敵軍前鋒,但東西兩路還沒有趕到,這時候,有人傳說沙俄將要出兵幫助噶爾丹。隨行的一些大臣擔心皇上的安全,勸康熙帝班師回北京。康熙氣憤地說:“我這次出征,沒有見到叛軍就退兵,怎麽向天下人交代。再說,我中路一退,叛軍全力對付西路,西路不是更危險了嗎?”當下,康熙決定繼續進兵克魯倫河,並且派使者去見噶爾丹,告訴他皇帝親征的消息。噶爾丹在山頭一望,隻見康熙帝黃旗飄揚,軍容整齊,連夜拔營就跑。康熙一麵派兵追擊,一麵快馬通知西路軍大將費揚古,要他在半路上截擊。噶爾丹帶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正好遇到費揚古軍。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樹林,前麵有一個開闊地帶,曆來是漠北的古戰場。費揚古按照康熙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樹林茂密地方設下埋伏,先派先鋒四百人誘敵,邊戰邊退,把叛軍引到預先埋伏的地方,清軍先下馬步戰,聽到號角聲起,就一躍上馬,占據了山頂。叛軍向山頂進攻。清軍從山頂放箭發槍,展開了一場生死激戰。

費揚古又派出一支人馬在山下襲擊叛軍輜重,前後夾擊。叛軍死的死,降的降。打到最後,噶爾丹率幾十名騎兵脫逃。

經過兩次大戰,噶爾丹叛亂集團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爾丹投降,但是噶爾丹負隅頑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再一次率兵渡過黃河親征,這是第三次親征。這時候,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河穀,已經被他侄兒策旺阿那布坦占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皇帝親征,紛紛投降,願意做清軍的向導。噶爾丹走投無路,隻得服毒自殺。從此,清政府重新控製了阿爾泰山以東的漠北蒙古,給當地蒙古貴族各種封號和官職。清政府又在烏裏雅蘇台設立將軍府,統轄漠北蒙古。後來,噶爾丹的侄子策旺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康熙帝又派兵遠征西藏,驅逐了策旺阿那布坦,護送達賴喇嘛六世進藏。清政府在拉薩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康熙是一位唐太宗式的雄峙之主。他眼睛裏揉不進沙子,他以大無畏精神三次親征噶爾丹,捍衛了國家的大統一。大清朝繼承了漢唐以來中國的疆界,也為今日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