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六)大一統的王朝最怕皇帝疲憊

具有中國特色的封建大一統王朝,皇帝是萬民之主。如果主政的帝王能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既有雄才大略,又能兢兢業業,必定出現江山永固、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繁榮盛世。否則,如果皇帝無才無德,或雖有才而身心疲憊,罷工罷朝,隻知道四處遊幸拈花惹草、荒淫無度,王朝的統一就岌岌可危,百姓也跟著遭殃。

俗話說:“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救。”仿佛是朱家的基因發生變異,自從強梁的成祖朱棣以後,朱家龍種一代不如一代。到宣宗朝剛出現“仁宣之治”,卻不料因“偷桃換李”廢了皇後,大治盛世也就虎頭蛇尾,宣宗最後中鉛毒而死。曆史學家應該向基因學家學習,從朱棣或者他父親太祖朱元璋、兒子仁宗朱高熾的身上,弄一根頭發,或一片指甲,在基因學家指導下切開DNA鏈條,仔細查一查,朱氏家族在遺傳基因也就是“鏈條”上出現了什麽問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活了71歲,敢於篡位叫板的朱棣也活了65歲,然而從朱棣的兒子朱高熾開始便一代不如一代。仁宗朱高熾隻活到47歲,就病亡了。而他的兒子宣宗朱瞻基,隻活到38歲,就因病一命嗚呼。朱瞻基的兒子英宗朱祁鎮又減了一歲,37歲病死。他的同父異母兄弟代宗朱祁鈺,在兄長做了蒙古人瓦刺的俘虜後,小弟臨危受命,頂起破鬥笠,結果被人勒死,隻活29年。

這一代不如一代中,總有個原因啊!是DNA鏈條上發生了變異,還是朱棣在和千恩萬愛的徐皇後幹那個事兒的時候,心裏負擔太重,而使精卵結合得不夠好,陰陽易位。後一種假設不太可能。因為開始壽短的宣宗朱瞻基,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父朱棣還是燕王,還沒“靖難”,不可能有心理負擔。那晚上朱棣作了一個夢,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著皇權,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他繼承一統江山。朱棣醒來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降生了。朱棣意識到夢中的情景,也許正映證在剛出生的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隻見小家夥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特地為這剛出世的長孫取名“瞻基”——含有瞻望祖宗“基業”的意思。永樂九年,瞻基被立為皇太孫。

朱棣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與此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年間中後期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皇太孫瞻基帶在身邊,上山下鄉經風雨見世麵,讓他學習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深入了解農家的艱辛,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在廣闊天地煉紅心,讓他以後做一位愛民的好皇帝,做人民的好公仆。朱棣對皇孫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瞻基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瞻基的叔叔、朱高熾的弟弟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鬥。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朱棣在榆木川戰場英勇“病死”後,在皇祖父近臣的幫助下,最終使父親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坐熱,十個月之後就暴病去世。

27歲的朱瞻基當時正在南京,立即動身北歸。沿途聽說皇叔漢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殺他,自立為帝。左右都勸他整頓兵馬以作防範。朱瞻基說:“君父在上,誰敢如此膽大妄為?”依然輕身出發,日夜兼程趕到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來得及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侄子朱瞻基會來得如此之迅疾。回到北京之後,朱瞻基一麵妥善處理父皇的後事,一麵加緊北京城九門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年號為宣德,開始了他為期十年的帝王生涯。

朱高煦,這又是一個“反王”。他的血管裏流著父親朱棣一樣野心勃勃不安本分的鮮血,但和他父親最大的不同是,他沒有成功。因為他父親有了成功的經驗,斷不會容許他的兒子依樣畫葫蘆“克隆”自己成功。

明朝有過四次宗藩叛亂,即建文時期的燕王靖難之役,宣宗朝的漢王高煦,武宗朝的安化王和寧王之叛。其中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叛亂,為宣宗禦駕親征平息。對此正史、野史不乏記載,然而我們認真分析,還是有不少疑慮:明代宗室“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其地其民,均統轄於朝廷官吏。因此,宗藩反叛,必先叛亂於地方,殺戮朝廷軍兵及官吏。燕王朱棣舉兵造反,就是先謀殺北平左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等。安化王叛亂於寧夏,同樣殺總兵官薑漢、太監李增和鄧廣,殺巡撫都禦史安惟學、都指揮楊忠和大理少卿周束等,還肆意焚燒官府,釋放囚徒。寧王在江西叛亂,殺巡撫都禦史孫遂以及副使許逵,執朝廷官吏多人下獄。

史載:朱高煦起兵作亂,失敗被囚,宣宗探監他還死不改悔,口口聲聲要殺了瞻基這個壞侄子。於是大侄子皇帝把他罩在一口大鐵鍾底下(當然不會是永樂大鍾,那有幾十噸),然後用火燒,結果就這樣燒成了燜燒雞。可是有的史家懷疑明史中的記載,因為朱高煦起兵倉促,而且沒打就投降了。當時雖然沒有聯合國不準虐待俘虜的啥子公約,但按常理也不會這樣做。同是大侄子,一個朱允炆放火自焚,一個朱瞻基用火燜死想篡位的叔叔,明朝的曆史如此巧合,在地上畫一個圓,從起點出發,繞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侄子朱瞻基為侄子朱允炆複了仇,他們相隔隻有兩代。

宣德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君臣陶醉在表象的治平景象中,沒有意識到盛世下存在的隱患。“臣僚宴樂,以奢相尚,歌妓滿前”,紀綱為之不振,這種情況與宣宗本人當然脫不了幹係。這位年輕的天子有一種很特別的愛好,那就是鬥蟋蟀(促織),愛吃朝鮮豆腐,因此被戲稱為“促織天子”“豆腐皇帝”。宣宗對鬥蟋蟀達到了癡迷不悟的程度,經常派宦官選取上好的蟋蟀。因為這種緣故,鬥蟋蟀在全國風行起來,蟋蟀的價格扶搖直上。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後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深受內宮敬重的不可多得好皇後,唯一遺憾是胡皇後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

宣宗皇帝的子嗣不旺,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柱的計策。她收養了一個無名小宮女與皇帝野合生下的兒子,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英宗朱祁鎮。宣宗朱瞻基死後,由他的長子朱祁鎮繼位,年號正統、天順,廟號英宗。

朱祁鎮雖然是宣宗長子,前麵講了他不是正宮胡皇後所生,而是一個不知名的宮女的私生子。這樣一個宮女的孩子,在9歲時就被扶上了皇帝的寶座。朱祁鎮繼位初期,由“三楊”及張輔等人輔政,國家比較安定,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但他年幼貪玩而又寵信太監王振,隨著皇太後、仁宣二朝重臣“三楊”的相繼去世與引退,後宮宦官勢力急劇上升。大太監王振開始擅權,英宗對他言聽計從,他也依仗皇帝的威嚴排除異己,樹立朋黨。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並日益嚴重,激起了葉宗留、鄧茂七等人的起義。英宗朱祁鎮是明朝開國以來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最倒黴的一位君主。

他生於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屬羊,仿佛出生之日就鑄定了他的命運,他是一頭任人宰割的綿羊。他9歲登極, 14年後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瓦刺部的也先所俘,他是第一個做了俘虜的明朝皇帝。做俘虜簡直丟了朱家八輩子人,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入北京,言官群情激奮,請求誅殺王振全族。此時王振的餘黨錦衣衛指揮馬順,上前叱罵驅逐朝臣。大家對馬順平日裏倚仗王振狐假虎威的作為早已看不順眼,現在見他仍舊氣焰囂張,喪師辱國的怨氣統統指向了馬順。群臣義憤衝天,不顧大臣的體麵,一擁而上拳打腳踢,竟然在左順門將馬順活活打死。

隨後,眾人又將王振餘黨宦官毛貴、王長隨從內宮中揪出,亂拳打死,懸屍於東安門外示眾。悲憤的大臣誅殺王振的死黨,查抄了王振的財產,得金銀六十餘庫,其他珍寶無數。王振家族無論老幼皆被斬殺,專權七年的王振宦官集團就此覆滅。土木之變,標誌著大明朝宦官帶來的毀滅性後果。

本來朱祁鈺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的生活。先是奉命在英宗禦駕親征期間擔任監國,後來由於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深(即後來的明憲宗)年紀太小,國無長君,他被於謙一夥大臣推上了前台。皇太後同意眾議,但郕王朱祁鈺卻推辭不就。在這種情況下,於謙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向郕王指出:“我們做臣子的擁立您,是為大明社稷著想,並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這番話使年輕的朱祁鈺意識到了自己身上所承擔的重大責任,於是不再避讓。恰在此時,做了瓦刺俘虜的英宗朱祁鎮不知出於什麽原因——也許是從王朝的命運考慮,也許以為朝廷有了新皇帝,瓦刺也先就不會將他作為一個重要磕碼,早一日將他釋放回來——於是,他秘密派信使回來,傳口諭命郕王速即帝位。九月初六,在文武大臣的簇擁下朱祁鈺登基即位,年號景泰,史稱景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尊奉英宗為太上皇,仍以朱見深為太子。

景帝朱祁鈺登極於四麵楚歌之時,受命於國家危難之際。在他正式登基稱帝以後很快投入到新的角色中,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誌之士得以重歸廟堂,吏製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於謙為兵部尚書組織京城保衛戰。京城以及京城周圍的防禦工事都被加固,於謙還親自訓練新軍,並放出因戰敗而囚禁的石亨參加戰鬥。同時景帝下明詔,各邊守將不得私自與也先接觸,

也先妄圖利用英宗騙取明朝財物、城池的計劃失敗,於是氣急敗壞的也先率軍鋪天蓋地向京城湧來。 景帝朱祁鈺任命於謙負責指揮北京保衛戰。談遷在《國榷》中充分肯定了景帝:“太祖之後,有功勞的皇帝,誰不知道是成祖?有德行的皇帝,誰不知道是孝宗?然而,還有一個景帝。土木之變發生後,如果沒有景帝,我們都會淪為異族統治下的奴仆了。景帝的德行有哪些?一個是他善於知人,一個是他懂得安民。”所謂“知人”,主要指的就是重用於謙,任命他為兵部尚書,打贏了北京保衛戰這一最慘烈的惡仗。

然而,朱祁鈺在處理英宗與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重大錯誤,這也導致了他後來悲劇性的結局。朱祁鈺坐穩帝位後,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願迎太上皇回京,生怕影響自己的地位。英宗被瓦刺放回來後,朱祁鈺派人嚴加看管。因為他有著深深的“出身情結”,他的生母是漢王朱高煦的宮女,不僅出身卑賤,而又有被誅殺的漢王家室的牽連。如果此事被傳揚開去,大臣們知道了他出身的底細,不僅他的皇帝做不成,還要牽連生母吳氏,下連兒子見濟。況且,他在迎回太上皇的過程中,已經得罪了自己的同父異母兄長朱祁鎮,一旦兄長朱祁鎮複辟或皇太子見深登極,後果不堪設想。

幽禁在南宮的太上皇兄長,時刻都在威脅著他,使朱祁鈺坐臥不寧,寢食不安。他翻來覆去地想: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要讓兒子見濟取代英宗的太子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才能永保自己這條龍脈的安寧。這才有那場廢立太子的鬧劇。英宗的兒子太子朱見深被廢,次年,新太子朱見濟夭亡,這似乎給太上皇朱祁鎮帶來一線希望。但隨後,上書要求複皇儲的官員均被下執,禮部侍郎章綸和禦史鍾同,因此被視為南宮同黨,杖責而死。被軟禁在南宮的英宗朱祁鎮聽到這個消息,真不知作何感想!一直被視為心腹之敵的也先得勝後還能夠禮遇自己,並護送南歸。雖然有他的政治企圖,但也算仁至義盡。而自己的同胞兄弟不僅占據了皇位,還對自己處處提防,嚴密監視,並且廢了自己的兒子見深的太子,絕了自己的後望。誰才是自己真正的對手?是外敵,還是兄弟?誰是忠臣?朱祁鎮不僅很難弄清誰是對手的問題,在誰是朋友,或者說誰是可仰仗的忠臣的問題上,也時時陷入迷茫。結果他的朋友發動了南宮之變。

南宮複辟的英宗朱祁鎮,同樣犯了大錯,還因此欠下了一筆曆史血債!這血債用血鑄成了八個血淋淋的大字:“忘恩負義,斬殺功臣!”可以說,沒有於謙,就沒有正統之後的明朝各代曆史;沒有於謙,就沒有朱祁鎮從漠北苟活生還;沒有於謙說服景帝朱祁鈺以大局為重將朱祁鎮迎回北京,就根本不可能有朱祁鎮的複辟!何況,於謙雖有擁立新君、保衛社稷的卓絕貢獻,但於謙此後絕無居功自傲、把持朝政的行徑。然而有誰能想到,在北京保衛戰八年之後,即景泰八年(1457年),這樣一位品行卓然的功臣竟然被押赴刑場,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英宗朱祁鎮砍頭。

南宮複辟,一朝天子一朝臣,民族英雄於謙被殺,黑白顛倒,正義橫遭蹂躪,道德受到玷汙,大明氣數已敗,此後大明朝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正如白壽彝在《中國通史綱要》中所說:“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明朝的衰老和蛻化,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和“南宮複辟”,應該是界碑。

生母打入冷宮慘死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大宦官培養出來的小皇帝。缺少父愛母愛的人性格乖張,貪玩尋樂,登基後竟成大明一個典型的叛逆皇帝。皇帝不能做的事他偏要做,皇帝要做的事他偏不做。正德皇帝四處遊玩,將朝政盡委付宦官的時候,朝廷大臣束手無策,外地的藩王可不答應了。大明江山亦是他們的江山,將皇權玩完了他們也跟著倒黴,於是在正德五年,掀起了藩王痛擊宦官的變亂。玩皇帝朱厚熙卻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大名人,有關他的戲劇、小說、傳奇不亦而足。他豹房承歡,四處巡幸,荒唐無稽,留下無數風流韻事。遊戲一生、叛逆一世的朱厚照在遊戲中死去。

玩皇帝死了,無子嗣接班,要兄弟馬拉鬆賽跑來皇宮竟聘上崗。由於相互提防,身在湖北鍾祥的小獻王朱厚熜聽信方士巧計,坐囚車千裏迢迢顛顛簸簸趕來京城做皇帝,這就是嘉靖皇帝。嘉靖有愛民之心,且是個鷹鷲強悍之主。與大臣鬥了十多年,精神疲憊,轉而迷信道術,委政於大奸臣嚴嵩父子,惹官怒民怨。參劾奸相的折子皇帝置之不理,嚴嵩當政十幾年,朝廷貪腐成風,百姓怨聲載道,啼饑號寒,受到巨大的傷害。嘉靖一朝延續45年,本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很有希望中興的王朝。然而嘉靖皇帝不用人才卻用奸臣,到嘉靖晚期,民生凋敝,危機四伏,被大清官海瑞一疏罵得神魂出竅,猛醒過來已經晚了,大明的家業散了,徒留“嘉靖家盡”的民謠。

隆慶皇帝朱載垕的父親嘉靖皇帝在位40多年,和大臣們因為認誰當老爸的問題鬧情緒,20多年不上朝,忙著寫青詞、煉仙丹。他兒子萬曆皇帝也在位40多年,和大臣們因為立誰當太子鬧情緒,也有20多年不上朝,忙著在後宮和嬪妃談情說愛,再爭取點家用經費,搞點求神拜佛的事。隆慶皇帝夾在“坐位”最長的老爸和兒子之間,在位時間之短在明代是倒數第四。排在他後麵的都是絕對有故事的主:建文皇帝,以靖難之變的離奇消失成為曆史之謎;仁宗朱高熾,以儲君之爭史家不能不提他;光宗朱常洛,在位僅一年,從國本之爭到明宮三大奇案,活得著實精彩而又悲涼。唯有執政6年的隆慶皇帝朱載垕,把自己擺在一個非常合適的位置,不該管的他從來不會去管,要他管的他也不會像他老爸和寶貝兒子那樣和大臣賭氣不管。

自從大伯正德皇帝玩掉了皇帝的尊嚴,慣壞了朝廷,到他手上,政治體製和思想道德在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進入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國家的治理已經逐漸由文官來完成。皇帝成了擺設,成為大臣用來爭取立法的工具和道德象征。當大臣們意見一致的時候,皇帝就可以丟到一邊,大家這個時候最不喜歡皇帝出來幹預政事,否則有成為暴君的危險。而當大臣們有意見分歧的時候,皇帝就被拿來做最後的裁決人,希望皇帝出來為某一方麵撐腰,否則有被罵為懶惰的昏君的危險。比如他的伯父正德爺,在祖母去世時因廣場下雨積水,好心地要大臣們免於跪拜,結果反而被大臣們抓住“不孝”二字,將他罵了個狗血噴頭。所以在明代中晚期,皇帝當得是很窩囊的。

朱載垕給自己定位非常合適,他仿佛已從明晚期的麻木疲憊中驚醒,想要有所作為。他為父皇時代被定罪的大清官海瑞和所有錯案受害的官吏平反,同時啟用徐階、高拱、張居正為宰輔,頗有中興之相。然而他活得太短,一切都來不及做,就突然駕崩了。他的兒子朱翊鈞,天分極高且從小受到張居正等嚴師教輔,登基為萬曆皇帝,本應大有作為。可是皇權受到相權的嚴重挑戰,他想要立的太子受到大臣們強烈反對,宰相們用“祖製”鉗製他,連他的愛情都受到幹涉。皇帝沒有權威了,他一氣之下幹脆撂了皇帝的挑子,30年不上朝理政,或閉關修道,或讓近臣宦官為他沒當上太子的寶貝兒子聚斂錢財,你們愛怎麽幹就怎麽幹。皇帝不理政,一代名相張居正雄心勃勃搞第二次土地革命,妄圖挽救已是百孔千瘡的大明朝。然而事與願違,這一場持續10年的革命注定要失敗。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張居正死後,竟被萬曆皇帝開棺戮屍。

“張居正誣蔑親藩,鉗製言官,蔽塞朕聰,私占廢遼地畝,假以丈量遮飾;騷動海內,專權亂忠,罔上負恩,謀圖不忠。本當斫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伊屬張居易、張嗣修、張順、張書俱令煙瘴地麵充軍。”萬曆這份詔書,在張居正抄家以後補發,史稱其籍沒地產不及嚴嵩二十分之一,那也十分可觀了。

《天水冰山錄》記嚴嵩籍沒財產清單之後,附“籍沒張居正數”,僅金銀器皿首飾就有:金器皿六百十七件,重三千七百十一兩;金首飾七百四十八件,重九百九十兩;銀器皿九百八十六件,重五千二百四十兩。萬曆皇帝看了抄沒張居正的調查報告,心裏滴血。好家夥,滿口仁義道德、道貌岸然,居然欺侮我朱翊鈞年紀小,不懂政治,你將我架空起來以首輔之名,大幹貪賄納財之事。你以帝師名義教給朕的那些仁義道德,原來都是騙人的把戲,要求別人實行——甚至是皇帝,而你自己可以不實行,還有什麽崇高理想可言?這樣的打擊是致命的打擊,這樣的信仰顛覆是最徹底的顛覆。

萬曆帝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卻在立太子問題上一直不能如願,在與群臣爭鬥了數十年之後最終屈服。這種屈服表麵上是向群臣屈服,實際上是在向體製屈服。萬曆帝的這種無奈之舉,正說明了朝廷的日暮途窮。明代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西歐近代史的起點與明代的建立都在14世紀,在此之前,中國的經濟、軍事、科技都還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到了明代滅亡的17世紀中葉,古老的中國就明顯落後了。這種衰亡是否已經為兩百多年後鴉片戰爭的失敗和近代史的屈辱埋下了伏筆?

明朝的社會矛盾在聚集,在激化。而這個王朝的主宰,挑擔主要責任的皇帝,卻一代不如一代。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封建王朝裏,皇帝是萬民之主。如果主政的帝王能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既有雄才大略,又能兢兢業業,必定出現江山永固、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繁榮盛世。而到了晚明時期,皇帝要麽是無才無德,要麽就身心疲憊,罷工罷朝,荒淫無度,王朝的江山岌岌可危,百姓也跟著遭殃。這個大一統王朝,似乎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末途。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