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除胡虜,恢複中華是朱元璋奪取江山的法寶,這個口號奠定了他亂世中一枝獨秀的正統地位。他手下的智囊劉伯溫和武將常遇春、徐達等也很爭氣,終於實現了布衣皇帝驅胡複漢的大一統之夢。大明朝是中國封建專製主義的頂峰,也是大一統基因成熟階段,但皇帝一代不如一代,終至物極必反,開始走下坡路。
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最早的不是朱元璋,而是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和劉福通;軍事勢力最強大的也不是朱元璋,而是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但朱元璋無疑是最聰明的人,他是天生的政治家。他知道槍杆子要有筆杆子造勢,才能所向無敵。在智囊劉伯溫和大將徐達、常遇春等協助下,朱元璋終於統一大明江山,做起了布衣皇帝。
元朝末年,吏治腐敗,財政破產,軍備廢弛。大批蒙古貴族官僚通過受賜、圈地、搶奪等方式大肆兼並在土地,致使土地高度集中。政府橫征暴斂,敲骨吸髓,老百姓啼饑號寒,廣大農民破產流亡,加上連年不斷的旱災、蝗災、瘟疫,以至官逼民反。當時河北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徒眾遍及河北、河南、江淮一帶。他的高徒劉福通、杜遵道等人,稱他是宋徽宗八世孫,當主中國。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黃河多次缺口,朝廷征發15萬人修治黃河故道。劉福通抓住這一時機,在民夫中散布:“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並預先雕鑿一個獨眼石人埋在黃陵崗黃河故道。治河民工挖出獨眼石人,信以為真。當年五月,韓童山在今安徽穎上宣誓起義,發布文告,揭露當時社會“貧極江南,富稱塞北”,從眾3000人,皆以紅巾裏頭,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紅巾軍起義。
韓童山第一次紅巾軍起義不幸被元軍撲滅,韓童山蒙難,他的兒子韓林兒逃往河北武安。而劉福通發動第二次紅巾軍起義,無衣無食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加入紅巾軍起義軍隊伍。紅巾軍義旗一舉,就如幹柴烈火得到四方響應。劉福通率部西進河南,相繼攻克項城(今河南項城南)、羅山(今河南羅山)、真陽(今河南正陽)等地,隊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在紅巾軍起義的影響下,大江南北許多地方相繼爆發了人民起義,其中主要的有:徐州的李二(芝麻李)、趙均用,濠州(今安徽鳳陽)的郭子興、孫德崖,湘漢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馬,蘄(今湖北蘄春)、黃(今湖北黃岡)的彭瑩玉、徐壽輝等,均打著紅巾軍旗號。在風起雲湧的起義軍中,以北方的劉福通、南方的徐壽輝兩支隊伍力量最為強大,除此之外,還有江浙一帶的張士誠起義軍。這兩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的發展,將元朝統治區切割成了兩大塊,使南北隔絕,有力地打擊了元朝的統治。
在元末農民起義軍中,朱元璋無疑是後來居上者。他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奔郭子興義軍的時候,追隨徐壽輝起義的陳友諒、陳友仁、陳友貴兄弟,聯合趙普勝一舉攻克安慶,連克江西、福建、浙江許多州縣,戰功顯赫。至正十八年,陳友諒殺趙普勝、再殺徐壽輝,奪取了義軍領導權,自己稱帝,改國號為漢。陳友諒遂成為南方勢力最強大的紅巾軍領袖,擁兵最多時達60萬。在浙江,出身鹽販的張士誠、張士德兄弟率鹽丁起義,迅速攻占高郵、泰州、興化等地,次年稱“誠王”,國號周。元順帝命宰相脫脫率百萬大軍包圍高郵,企圖一舉殲滅張士誠。然而官軍發生內訌,張士誠乘機出擊,橫渡長江,攻取平江、鬆江、常州等地,然後定都平江,亦有了很大勢力。
後起之秀的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貧苦人家,父母和兄弟在大災荒和瘟疫中死去,他17歲入鳳陽城西皇覺寺為僧。在社會動蕩烽火連天的情況下,他毅然丟下僧缽,操起戈矛,投奔了郭子興的起義部隊。他以打仗驍勇機智,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收為親兵,還把養女馬氏賞給他做了正妻。朱元璋遂擴充部伍,領兵南下,一舉攻克定遠,他的人馬驟增到2萬餘人。定遠知識分子馮國用、馮國勝進言: “金陵(今南京)龍盤虎踞,是曆代帝王定都之地。可先取為根據地,然後四處掃蕩群雄,平定天下。”朱元璋把二馮留為幕府參謀,攻奪滁州時又得李善長為幕府掌書記。李善長建議朱元璋以漢高祖劉邦為榜樣,行仁義得人心。郭子興率部來到滁州時,朱元璋手下有了一支3萬多人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隊伍。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正月,郭子興用朱元璋計謀,遺張天佑等人攻打和州。郭子興後又傳檄,令朱元璋總領兵馬。朱元璋怕各軍不服,表現出他“欲擒故縱”的謀略。《明史·太祖本紀》載:“太祖慮諸將不相下,秘其檄。其旦日會廳事。時席尚右,諸將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後至就左。比視事,剖決如流,眾瞠目不能發一語,始稍稍屈。議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諸將皆後。於是始出檄,南麵坐曰:‘奉命總諸公兵,今甓城皆後期,如軍法何?’諸軍皆恐謝。乃搜軍中所掠婦女縱還家,民大悅。”
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朱元璋除了謀略過人外,他治軍較嚴,不準下屬強掠婦女,很會收買民心。在這次攻打和州一役中,郭子興不幸病亡。這時,北方紅巾軍領袖劉福通攻克河南、安徽許多州縣,擁兵10萬。他迎韓童山子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縣),建立宋政權,以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小明王”韓林兒封朱元璋為軍中左副元帥,朱元璋不忘謀士們提出的取金陵為根據地的宏圖,乃率部攻克太平,矛頭直指金陵。七月和九月,紅巾軍各個山頭聯合起來兩度攻打集慶(金陵),不幸中的萬幸是郭子興之子都元帥和郭天敘、右副元帥郭天佑相繼陣亡,命大的朱元璋遂成為軍中主帥。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初,朱元璋親率水陸大軍一舉攻克金陵,駐守金陵的元副將福壽戰死,水軍元帥康茂才及軍民50多萬人歸降。朱元璋將金陵改為應天府——隱含“應天而生”之意。徽州名儒朱升勸導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是毛澤東在反修“備戰備荒為人民”時引用過的)。朱元璋聽了名儒的話,為鞏固政權轄區,下令興修水利和屯田,取消了原來強征的所謂“寒糧”,建立管理民兵的萬戶府,抽民間丁壯編為民兵,搞起了“全民皆兵”,農時耕種,閑時習戰。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強經濟實力。安定後方以後,他陸續掃清了東南一些孤立的元軍勢力。
現在,能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都是與他並立且勢力大得多的割據政權,都是紅巾軍農民起義軍兄弟,東吳有張士誠,西鄰有陳友諒,浙江沿海有方國珍。方國珍、方國璋、方國瑛、方國瑉兄弟同樣是浮海販鹽出身的起義首領,割據勢力頭目。但此人立場很不堅定,曾多次投降元朝廷,曾任元江浙行省左丞,反過來鎮壓農民起義。現在輪到朱元璋六親不認,大魚吃小魚了。
朱元璋在浙江有了進展,把神乎其神的劉基(伯溫)、葉深、章溢、李濂所謂“四先生”請到應天,為他出謀劃策。
劉基字伯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子時出生時,據說滿屋異光,村人無不稱奇,說:“這孩子日後肯定是國家棟梁,能榮宗耀祖。”劉伯溫自小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四書五經過目不忘,能出口成詩,深受鄉人的稱讚。他23歲赴京會試,中頭榜進士。由於元朝廷將全國百姓分為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南人四種,劉伯溫是最低層的“南人”,受元朝統治階層的歧視,雖然才能超群,但得不到重用。他曾做過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因參劾禦使被罷官回鄉。家鄉已非昔日富庶的景象,官吏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劉伯溫對此暴政很不滿。經過朱元璋派遣大臣一再敦請,劉伯溫毅然決然出山,輔佐朱元璋開創新朝。
當時朱元璋隻有十萬義兵,占駐金陵(南京)。而自稱漢王的陳友諒,卻有五六十萬大軍,且居長江上遊的武昌、安慶,形勢對他極為有利。倘若陳友諒大軍自武昌、安慶浮江而下,一瀉千裏,朱元璋必然寡不敵眾,軍心大亂。
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五月,陳友諒攻克太平,朱元璋的守將朱文遜、院判花雲和王鼎、知府許瑗全都戰死。陳友諒放言將聯合張士誠合攻應天,應天大震,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丟棄南京逃跑。朱元璋也惶恐不安,於是請劉基商議。劉基向朱元璋力陳《時務十八策》,大有諸葛亮未出茅廬先定天下的隆中策的氣魄,他對時局把握準確,分析透徹精辟,使朱元璋立即撥開迷霧,看清了戰略方向。此後,朱元璋帝業的成功,正是走劉基為他設計的這一條道路。
所謂“時務十八策”,乃是:一、滅陳去張;二、剿滅方國珍;三、屯兵以自養;四、勿過度擾民、過度使用民力;五、嚴肅軍紀、治軍有方;六、糧草供應之對策;七、水戰、火戰之配合;八、堅城固守與棄城引敵;九、疑兵計與反間計;十、儒學教化;十一、農田水利之構建;十二、招賢納士之標準;十三、軍中將領之俸祿;十四、刧寨與反刧寨;十五、謀士參議製;十六、屬官編製;十七、北伐;十八、定都。朱元璋看後大喜,深感此十八策均屬應時要務,於是確定了“先滅陳、後攻張、統一江南,再北上滅元”的戰略戰術,其他各項亦逐一采納並實行。自此,劉基倍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為他與宋濂等人修建了禮賢館。
陳友諒第一次東征應天府的威脅是怎麽解除的呢?《明史·太祖本紀》當然要把運籌帷幄的功績記在朱元璋身上,而非劉伯溫。《太祖本紀》如此寫道:“諸將議先複太平以牽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遊,舟師十倍於我,猝難複也。’或請自將迎擊,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師綴我,而全軍趨金陵,順流半日可達,吾步騎急難引還,百裏趨戰,兵法所忌非策也。’乃馳諭胡大海搗信州牽其後,而令康茂才以書給友諒,令速來。友諒果引兵東。於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達陣南門外,楊景屯大勝滿港,張德勝等以舟師出龍江關,太祖親督軍盧龍山。乙醜,友諒至龍灣,眾欲戰,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擊之。’須臾,果大雨,士卒競奮,雨止合戰,水陸夾擊,大破之。友諒乘別舸走。遂複太平,下安慶,而大海亦克信州。”
這裏的兩個“不可”,“乘雨擊之”,簡直把朱元璋美化成了諸葛亮式的神機妙算。而這恰恰證明這一次阻擊陳友諒東征的非凡勝利,隻可能是劉伯溫在運籌帷幄。朱元璋投奔紅巾軍之前,他在皇覺寺念的是阿彌陀佛的經書,而非孫子兵法的戰書。而劉伯溫年輕時就喜閱兵書,係統研究過曆代先人的韜略兵法,曾撰寫過《百戰奇略》手抄本,深受曆代兵家的重視,因戰亂遺失未列入《誠意伯文集》。據傳,當年國民黨總參謀長陳誠奉蔣介石之命,率領幾十萬大軍赴江西蘇區圍剿紅軍,連吃敗仗,最後差點全軍覆沒。事後有人向陳誠推薦了此書,陳誠聽說後非常高興,妄想借此扭轉乾坤,特地回老家青田九都南田,找劉基後代劉祝群(當時的鬆陽縣縣長)求書。劉卻以祖訓“此書不傳外人”為由拒絕,使陳誠未果而歸。此說在劉基家鄉有記載,可見劉氏兵書在兵家眼裏的份量。
劉基是我國的一代名人,有人將他與諸葛亮、張良並稱為古代三大軍事謀略家。但我認為劉基不論是軍事謀略、治國才能,還是文學才華,均勝諸葛一籌。諸葛亮為蜀漢統一天下絞盡了腦汁,但終不能統一三國,而劉基卻輔助朱元璋,以弱勝強,以寡敵眾,成功地推翻了大元,建立了大明王朝,是名符其實的千古人豪。
再看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這年夏四月,陳友諒以重兵包圍江西洪都。王勃的《滕王閣序》開篇就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由此可見洪都的地理位置何等重要。陳友諒合圍洪都後,分兵攻克吉安、臨江,再陷無為州,當時漢軍號稱60萬大軍,氣焰燭天。
到了這年秋天七月,朱元璋在應天再也呆不下去了,決定親自統帥徐達諸將20萬兵馬前往洪都。這時,陳友諒圍攻洪都不下,忽然聽到朱元璋援兵來了!他心中大怒,馬上撤圍東下,到鄱陽湖一帶擺陣迎戰,決心在此決一雌雄。兩軍在鄱陽湖湖口剛剛相遇,便立即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廝殺。在朱元璋的眼前:“友諒兵號六十萬,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裏,旌旂戈盾,望之如山。”朱元璋有點膽怯。決戰開始,雙方你拚我奪,不相上下,一連多日,未分勝負,但漸漸地便顯得對朱元璋不利了。這一日,兩軍廝殺得正緊,朱元璋的座船忽然在沙灘擱淺,移動不得。陳友諒的驍將張定邊乘隙而進,命令附近戰船將朱元璋的座船團團圍住,朱元璋危在旦夕。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幸被另一船上的大將常遇春發現,他張弓搭箭,對準張定邊的額上猛射一箭,張定邊一聲慘叫倒了下去。張定邊手下一見主將受傷,就放鬆了進攻,這時朱元璋的大將俞通海見機前來相助,推動了朱元璋的座船,才使朱元璋幸免於難。
朱元璋險些罹難,因而又想起劉伯溫來,暗中吩咐徐達:劉先生足智多謀,要打敗陳友諒,還得請他來決策。他令徐達速返回應天防守,替換劉伯溫來軍營前帳。徐達走後那些天,朱元璋不敢出戰。這一天,陳友諒采用曹操曾用過的連船戰法,將一艘艘高船大艦比肩接踵連在一起,向朱元璋軍猛撲。朱元璋倉促迎戰,但沒戰半個時辰,多半都退了下來。朱元璋正在無奈,忽見湖麵上遠遠地有一葉小舟,破浪而來。小舟由遠而近,朱元璋定睛一看,來人正是劉伯溫。劉伯溫知己知彼,設計了“火攻”破敵的良策,取得了徹底打垮陳友諒的鄱陽湖決勝之戰,在戰火中救了朱元璋一命。
那已經戰到了晚上,湖麵上刮起了大風,正巧風往陳友諒軍營刮去。風越刮越大,湖麵上掀起層層浪頭,就在這時,朱元璋軍營中駛出七條小船,每隻船上滿載士兵,順著風勢,飛快地向陳友諒軍營駛去。陳友諒令將士張弓搭箭,一齊向小船射擊,箭簇如雨般地落在小船的士兵身上。但是射了多時,小船繼續前駛,卻不見一人倒下,原來那船上載的盡是草人。陳友諒不知是劉伯溫拷貝諸葛亮“火燒赤壁”之計,七隻小船靠近他的船隊,隨後從船艙裏 “嗖!嗖!”躍出幾個勇士,點燃火把,燒起船來。七隻小船燒了六隻,幾個勇士跳上最後一隻小船,逆風而退。那船上除草人以外,堆的盡是澆了油的蘆葦,還有硫磺,觸火燃燒,瞬間大火熊熊。湖麵的風刮得更猛了,火乘風勢,風助火威,頃刻間火苗蔓及陳友諒的大船,一艘接一艘地燒了起來。就在這時,朱元璋軍的船隻借著風勢,猛烈地攻來。陳友諒的大船被燒毀了幾艘,他命令將士對準朱元璋所乘的白桅大船,萬箭齊發,定要殺了朱和尚,眾將士一齊朝朱元璋的白帥船撲來。
兩軍正殺得昏天黑地,驀然間,劉伯溫大喝一聲:“大元帥,快換座船!”朱元璋一驚,不知出了何事。正待要問,劉伯溫早拉著他縱身一躍,跳上了另一艘船。這時,隻聽“轟隆”一聲巨響,一發炮彈帶著硝煙,轟隆隆落在帥船上。
劉伯溫救了朱元璋的命,陳友諒暫時脫逃。《太祖本紀》記載了鄱陽湖大捷的最後一幕:“八月壬戎,友諒食盡,趨南湖嘴,為南湖軍所遏,遂突湖口。太祖邀之,順流搏擊,及於涇江,涇江軍複遮擊之,友諒中流矢死。張定邊以其子理奔武昌。九月,還應天,論功行賞。先是太祖救安豐,劉基諫不聽。至是謂基曰:‘我不當有安豐之行,使友諒乘虛直搗應天,大勢去矣。乃頓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這大概是明史裏麵唯一有朱元璋不聽劉伯溫計謀,表示道歉之詞。
朱元璋打仗不行,但他總會利用筆杆子為槍杆子造勢,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又的確是個天才。口說“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但到了關鍵時候,還得劉伯溫筆杆子幫忙。他親自討伐武昌的陳理時,張士誠卻在東吳稱王。
掃清了武昌漢軍,朱元璋返回應天,自立為吳王(開始稱王了)。他與劉伯溫製定了攻打張士誠的謀略。這次學誰呢?學駱賓王討《武氏檄》,大軍還沒有出擊,就先在東吳張士誠的地盤上到處散發《討張氏檄》,為朱氏革命大造輿論。《討張氏檄》檄文,把同為紅巾義軍的張士誠罵得狗血噴頭:“妖言既行,凶謀遂逞,焚蕩城南,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從此,農民起義軍一分子的朱元璋要與農民起義軍分道揚鑣了。最後,徐達攻克張士誠的老巢湖南平江,活捉張士誠來到應天,東吳一帶地麵平息了。以湯和為征南將軍繼續討伐江浙沿海的方國珍,李文忠攻克杭州,征南副將廖永忠自海道追擊,日暮途窮的方國珍投降,江南半壁肅清了。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借口從滁州迎“小明王”來應天,然而到了瓜洲渡,卻使人鑿船沉溺小明王韓林兒。這真是“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詩),朱元璋對曾經有恩於他的韓林兒也夠狠的了。
大概這也合了“英雄無毒不丈夫”吧。
押解回應天府的張士誠,被一陣亂棍活活打死。此後南征、北伐雙管齊下,打敗陳友定,收獲福建;接著兩廣、四川、雲南盡納入版圖。徐達、常遇春北伐中原也取得節節勝利,這又得益於筆杆子的造勢。常說一篇好的檄文,勝過十萬大軍。朱元璋肯定是中國曆史上,最會使用筆杆子、槍杆子配合殺人的高手。筆杆子殺人不見血,筆杆子絞盡腦汁搜索出來的幾句短語、警句,能煽動千萬人脆弱的神經,能把真的說成真的,也能把假的說成真的,謬誤重複一千次也就成了真理。何況朱元璋發布的《告北方官民檄》,其檄文正適應了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眾心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是順天應時之舉啊。北伐軍頃刻間勢如破竹,席卷中原大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年)正月,在北伐成功指日可待的鼓舞下,朱元璋在應天登基即皇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最早的不是朱元璋,而是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和劉福通;軍事勢力最強大的也不是朱元璋,而是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但朱元璋無疑是最聰明的人,他是天生的政治家。他知道槍杆子要有筆杆子造勢,才能所向無敵。在劉伯溫和大將徐達、常遇春等協助下,朱元璋終於統一大明江山,做起了布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