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忽必烈的大元帝國早十九年,在西方出現了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帝國的疆土縱貫今天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等地區。也就在蒙古人的鐵騎踐踏東歐的時候,歐洲帝國也十餘次發動十字軍東征的宗教戰爭。然而,正如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所說:“它既非神聖,又非羅馬,更非帝國。”它幾乎與大元帝國同時崩潰衰亡。西顧那非帝國的帝國,耐人尋味。
這個“既非神聖,又非羅馬,更非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跟東方的大元帝國有其相似,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相似之處是,神聖羅馬帝國也是由北方以農牧業為主的日耳曼民族,通過侵略擴張統治歐洲各地古老文明的意大利人、法蘭克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比利時人,由蠻族統治比較文明進步的民族。菲斯泰爾·德·古朗治對德國曆史學家魏茨所描述的日耳曼民族的古老文明,進行過全麵抨擊,予以否定。事實上,在10世紀之前,“德意誌”這名詞還是罕見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出現,雖然跟大元與四大汗國的關係一樣,是一個鬆散的歐洲帝國,由於多派的信仰、多民族的種姓、政治傾向的多元化,注定它是一個結盟鬆散的同床異夢的國家形體。然而,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存在,到了11世紀,德意誌這個名詞廣為傳播,它標誌著一個強大的、決定歐洲命運的諸民族之首的民族已經出現。
神聖羅馬帝國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那時,在歐洲北方的薩克森王朝國王鄂圖一世,建立起了相當於現在的德國、奧地利、捷克等國疆域的王國。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鄂圖大帝,他以古羅馬皇統的合法繼承人自居,醉心於征服意大利,重建昔日輝煌的羅馬帝國之夢。從951年開始多次入侵意大利,並跟意大利國王遺孀結婚,取得了意大利王稱號。961年,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向他借兵幫助平定世俗封建主的反抗,鄂圖大帝趁此機會再度向意大利出兵。次年二月,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教皇約翰十二世拿過染有耶穌之血的聖槍,為鄂圖大帝施洗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鄂圖一世成了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也成了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皇帝。他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命,對外大肆擴張,對內則以落後的農奴製形式殘酷剝削農民。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土業已擴展到匈牙利、意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等地區。此時的帝國與東方的大元帝國一樣腰大膀粗。
似乎有某種神秘力量在庇護鄂圖大帝,這就是羅馬教皇給他施洗時用過的染有耶穌之血的所謂“聖槍”。“聖槍”不是現代意義上能裝子彈發射的槍,而是一把鋒利無比熠熠閃光的長矛,稱為“朗基努斯之槍”或“隆基努斯之槍”,也被稱為“命運之槍”。聖經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耶穌被行刑時雙手雙腳釘在十字架上,但沒有死,三日後身上的血幾乎滴盡。耶穌釘死在十字架的這天(星期五),猶太人要求將他的身體搬離十字架,因他們說不應在安息日(星期六)處決犯人。
因為要將耶穌移走,當時一個名叫朗基努斯的百夫隊隊長,為了證實耶穌是否真的死亡了,用一枝長槍(長矛)刺入他的身體,這時鮮血從傷口噴出染紅了整枝槍。在《聖經·新約·約翰福音》十九章三十四節,有關於長矛故事的記載:“惟有一個兵拿槍紮他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但這把槍沒有弄斷耶穌肋骨,這正吻合了舊約中的預言,這槍因為是用來證實耶穌是否死亡且染有耶穌鮮血,從此便成為宗教聖物,稱之為“朗基努斯之槍”,後世也有人稱它為“命運之槍”。
因為“聖槍”沾了耶穌的寶血,所以據說永不會被摧毀,而且還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奇治療效果,治愈了因刺死耶穌而眼瞎的朗基努斯。朗基努斯曾在羅馬軍中服役了幾年,曆史上正式記載有羅馬軍隊的役期是12年,隻要能活到退役,以後的生活將享有各種政府補助。聖經上記載:朗基努斯雙眼複明後,他大喊這人真是神的兒子。傳說中隻要手持有聖槍,天下人盡皆臣服,持有這槍的人便可主宰世界的命運;但失去的人會即時斃命。
在古代羅馬帝國,這槍成為權力的象征,多位戰績彪炳的君主,手中特有這把槍打勝了無數的戰役。耶穌的聖槍,隨著征服者走遍歐洲與中東各地,從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到紐倫堡。好幾個世紀以來,曆史上許多領袖都宣稱擁有這把聖槍,因此戰無不勝,包括君士坦丁大帝、查理曼大帝、鄂圖大帝、拿破侖和希特勒。
在耶穌受難過去三百餘年後,公元313年二月,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即位,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統一基督教教義,遷都拜占庭,成為拜占庭帝國的創立者。他是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在歐洲的傳說裏,君士坦丁大帝最早擁有聖槍,他曾宣稱受神喻的引導,而取得與李錫尼決戰的勝利,決定了天主教成為羅馬國教的命運。君士坦丁大帝巡視他的新城——君士坦丁堡時,就帶著這支聖槍。在他之後,傳給西班牙裔的狄奧多西大帝,後來落入攻克羅馬的西哥德王阿拉列,再傳給東哥德王狄奧多理大帝、查士丁尼大帝、查理馬特,最後傳給薩克森王朝的鄂圖大帝及其子孫和其他七位日耳曼皇帝,包括巴巴羅薩與威廉·蓋撒。
鄂圖大帝傳位給兒子奧托二世、奧托三世,三世傳位給亨利二世。奧托二世幼年曾受到過良好教育,一生中兩次遠征意大利,擇立與自己合作者為教皇。他後來定居羅馬,致力於恢複羅馬城的古文化遺產。1024年亨利二世死後,被弗蘭哥尼亞王朝取代。亨利四世與希爾德布蘭德之間,有過不平凡的鬥爭。吉澤布雷希特的《德意誌皇朝時代史》中,突出張揚“紅胡子”的偉大形象。將整個時代描繪成具有英雄氣質與赤誠精神的時代。他以一種神秘的熱情來談論偉大的帝王們。他描繪的圖景色彩鮮豔,表現出熾熱的民族自豪感。他宣稱,“帝國使德意誌人成為一個民族。”
吉澤布雷希特之所以製造“皇朝時代”這個詞,是要用以表明神聖羅馬皇帝控製西歐命運的時期,乃是日耳曼部族完全覺醒,德意誌文明達到它曆史上最高成就的時期。國家曾經如此嚴重地遭受長期分裂的災難與痛苦,以致所有德意誌人都熱烈希望恢複一個統一的強大國家,盡管他們對如何實現這一願望尚有分歧。吉澤布雷希特說他研究這個遼遠的時代,可能有助於取得一致意見——這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巍峨的寺院、古城的牆垣、苔蘚覆蓋的城堡以及古代傳說和歌謠。以致很難認為古人和我們具有同樣的血肉之軀,我要在科學與民眾之間的鴻溝上架起一座橋梁。
但人們不要忘記,在神聖羅馬帝國使德意誌民族脫穎而出,帶來幾乎統治半個歐洲的輝煌事業,提升德意誌民族地位的時候,歐洲同時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宗教鬧劇:十字軍東征。所謂十字軍東征,是因基督教教會授予每位戰士一個十字架而得名。它是西歐封建領主、意大利大商人和羅馬教會為了宗教理想而對地中海東岸地區發動的戰爭。它的最終命運也和其他的宗教戰爭一樣,因為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別而失去了原有意義,最終淪為殘酷的殺人遊戲,一場侵略性質的軍事遠征鬧劇。
在11世紀的中葉時分,鬧哄哄的近東地區總算基本上安定了下來。此時強大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處於一種相對的平衡之中,通往聖城耶路撒冷的道路是開放而安全的。聖城雖然掌握在穆斯林手中,但它既是基督教的聖地,也是伊斯蘭教的聖地,無數朝聖的遊客紛至遝來。然而不久,奧斯曼土耳其人打破了這裏的平靜,他們占領了耶路撒冷,並於1071年在小亞細亞擊敗拜占庭帝國的軍隊,突破了小亞細亞的托羅斯山脈的傳統邊界——保護了羅馬與拜占庭1400年的邊界,從此朝聖的人們沿途倍受土耳其人的騷擾。在這種情況下,拜占庭帝國皇帝不得不向羅馬教皇和西方教會求救,希望他們能夠給予軍事援助,打敗這些異教敵人。
此時,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發展,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城市崛起,已有的財富已不能滿足封建主貪婪的欲望。他們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許多不是長子的“光P股騎士”,則熱衷於在掠奪性的戰爭中發財。許多受壓迫的貧民也幻想到外麵的世界尋找土地和自由,以擺脫被奴役被壓迫的地位。歐洲教會最高統治者羅馬天主教會企圖建立“世界教會”,以確立教皇的無上權威……所有這一切都讓歐洲人把目光轉向了地中海東岸國家。當拜占庭帝國皇帝求援時,早已垂涎於東方財富的西歐教俗兩界,以驅逐奧斯曼土耳其人收複聖地為目標,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為口號,開始了漫長的十字軍東征。
1095年11月27日,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蒙召開宗教會議發表演說,“千萬不可遲疑,你們當救援住在東方國家裏的兄弟”,煽動宗教狂熱情緒,號召基督教國家抵抗蠻族土耳其人的入侵。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始於1096年秋天,十字軍主要由意大利和法國的騎兵與步兵組成,還有不少狂熱的群眾自發參加。1097年,十字軍到達通往耶路撒冷的門戶安提亞。由於安提亞城池堅固,圍城攻堅戰持續8個月,後來在奸細的出賣下,十字軍才最終攻陷了安提亞。同年7月15日,十字軍攻占聖城耶路撒冷。他們在所占領的土地上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安提亞公國、的黎波裏公國和伊德薩公國。這次東征是所有十字軍東征中唯一取得勝利的一次。十字軍在城內進行血腥屠殺。在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一萬多名無辜的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殺死,鮮血流成了小河。十字軍的橫征暴斂,導致人民不斷起義,公國政權動蕩不定。
1144年,土耳其人從基督教徒手中奪回了伊德薩公國。麵對這種情況,西方國家再次醞釀十字軍東征。德意誌皇帝康拉德三世、法王路易七世組織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然而他們在小亞細亞和大馬士革附近遭到慘敗,領軍的國王們隻得灰溜溜地回到歐洲,承認自己的失敗。頑強的穆斯林不斷蠶食著基督教徒留下的各個要塞,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攻下了耶路撒冷。1189年,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與英王理查一世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在這次東征中,法王和英王鬧矛盾,法王一氣之下撤軍回國,沒能如伏爾泰所說:“他原本就不應離開他的國家,如今即使要離去也應該在取得更大榮譽之後再走。”而德皇在渡河時不慎淹死,盡管獨當一麵的理查一世於1191年攻下了阿卡城,但是他一直沒能攻下耶路撒冷,最後和薩拉丁訂下休戰三年的協議,確保基督教的朝聖者可以自由前往耶路撒冷。然而英王理查在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綁架,英國最終不得不以15萬馬克的贖金把他贖回。第三次東征也近乎無功而返。
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了第四次東征。本來東征計劃是乘坐威尼斯船隻去進攻埃及,但在威尼斯商人的慫恿與利誘下,十字軍的進攻矛頭指向了信奉同一宗教的、和威尼斯商人作對的達爾馬提亞地區的撒拉城。這批歐洲騎士毫不留情地進攻和搶劫了信奉同一個“十字”的國家,早已忘記了收複“聖地”的聖諭,暴露出他們所謂的征討異教徒不過是侵略的口實而已。1204年,他們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在巴爾幹的大部地區,建立起“拉丁帝國”。拜占庭帝國則從此一蹶不振,帝國近千年的文化藝術珍品遭到徹底的搶劫和破壞。由於十字軍無法奪回耶路撒冷,於是他們把第五次(1217~1221年)、第六次(1228~1229年)和第七次(1248~1254年)東征的目標轉向了埃及。那裏是穆斯林勢力的一個重要基地。公元1219年,他們攻下了米艾塔,埃及建議恢複舊時的耶路撒冷王國以換取被攻占的米艾塔,但指揮這次東征的教皇特使卻不接受這項建議。1221年,進攻開羅的十字軍被擊潰,第五次東征失敗。1229年2月11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與伊斯蘭國家卡米爾蘇丹簽訂《雅法協議》,腓特烈二世以耶路撒冷國王身份取得耶路撒冷統治權,基督教國家重獲聖城。但這次東征在西方國家卻引起公憤,因為在東征前,腓特烈二世已被教皇開除教籍了。原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與教皇,為爭奪各地大主教委派權等教權的鬥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腓特烈二世皇帝有的是軍隊,當然不會屈從,惱羞成怒的羅馬教皇也使出殺手鐧,開除了他的教籍。
1244年,基督教國家再次喪失耶路撒冷。1249年,法王路易九世率軍攻入埃及,但最終以失敗告終。1270年7月,路易九世發起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打算與北非的突尼斯結盟攻打埃及,而後進攻巴勒斯坦,奪回聖城。然而突尼斯卻不願與路易九世結盟,於是戰爭的矛頭調轉了方向,路易九世攻打突尼斯,基督教徒出現了自相殘殺的局麵。後來路易九世病死於軍中,第八次十字軍東征結束。
1291年,基督教徒在東方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卡城被穆斯林攻克,標誌著持續了差不多二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終於結束。由於裝備上的差異,持刀、斧、長矛、短劍的十字軍自然不是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輕騎兵的對手。從1096年到1291年這近兩百年間,如果把兒童十字軍和其他較小的十字軍計算在內,至少有11次東征,動用的總兵力不下三四百萬。斷斷續續進行的十字軍東征不僅給近東地中海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使西歐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許多農民被編入十字軍後,一路上受凍、挨餓、生病、陣亡,還有不少人被抓去賣為奴隸,成千上萬的農民就這樣慘死他鄉。在十字軍東征中,歐洲的騎士、封建領主和教會教皇卻大發橫財。
不過,在給當時人民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的同時,卻也有正麵的效果:在政治上,十字軍東征加速了西方封建製度的崩潰。十字軍的墮落,許多騎士在戰爭中客死他鄉,削弱了封建勢力。在經濟上,十字軍東征打開了東西方的商路,促進了地中海沿岸一些新興城市的貿易繁榮。十字軍把東羅馬帝國的貨幣製度和阿拉伯人的商業概念(如支票、信用狀、股份公司組織)帶回西歐,為歐洲日後發展資本主義鋪平了道路。在文化上,十字軍東征讓當時落後的西歐接觸和吸收了較發達的東羅馬帝國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歐洲人開始學會製造燃燒劑、火藥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輕騎兵的地位與作用得到提高與重視。
十字軍東征,讓世界文明開始加速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孤立狀態,亞洲和非洲成為相互聯係的通道與橋梁。人類的活動範圍從陸地擴大至海洋,空間拓展也開始增多。基督教會通過宗教信仰、宗教組織把當時分崩離析的西歐聯結在一起,這種狀況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歐各國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社會生活的聯係,加速了歐洲文化的認同過程,為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119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後代,那個擁有耶穌之血聖槍的倒黴蛋,他在過河時,不小心跌落了聖槍,幾分鍾後便溺死。就在這同一年,在巴基斯坦建立的德意誌騎士十字軍組織,屢戰屢挫,於13世紀返回歐洲,征服並控製東普魯士,建立了騎士團國家。也就在13世紀,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封建領地,皇權衰微,帝國成了一個並無實權的擺設。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確認皇帝不得世襲,由七大候選區推選,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西顧神聖羅馬帝國的潰亡,當然不能用所謂腓特烈一世的後代,那個擁有耶穌之血聖槍的倒黴蛋,跌落“聖槍”便溺死,如此簡單的邏輯來解釋。這個歐洲帝國雖然比大元帝國多延續近百年,但大元帝國覆滅後中國仍然是一個大一統國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無非是在中國範圍內改朝換代而已。歐洲卻大不相同,神聖羅馬帝國的潰滅,帶來的是歐洲新的分裂,此後形成近代歐洲的幾十個國家。
這就是歐洲的曆史慣性和基因,與中國大不一樣。無論是有耶穌之血的“聖槍”的庇護,還是有羅馬教廷無上的宗教權威的幫忙,都改變不了這一定律。拿破侖在奧斯德立茲戰役後,曾發誓取此“聖槍”,但在他開進維也納之前,“聖槍”就先被偷渡出城,直到拿破侖放棄了他的野心,“聖槍”才回歸維也納,並在霍夫堡博物館保存到1938年。
1909年,年青的希特勒和一位名叫沃爾特·斯坦恩的博士一同遊覽這間博物館。斯坦恩博士回憶當時情況說:“當我們站在這槍麵前,希特勒忽然變得精神恍惚,完全像對這槍著魔一樣。”後來希特勒對他說:“我注視了這槍好幾分鍾,我感覺到這槍,好像隱藏著一種不能用言語描繪的魔力。”
1945年4月30日下午2點10分,美軍進入霍夫堡博物館,去奪取這把聖槍。此後不到兩小時,希特勒便自殺而亡,死時是下午3點30分。至此,希特勒統一歐洲、獨霸世界之夢,如神聖羅馬帝國也似風吹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