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跟忽必烈一樣,都被曆史記住,成為那一段曆史裏程碑式的著名人物。不過二人南轅北轍,一個代表了被滅國的大漢文化也就是儒家堅貞的民族氣節、昂揚的鬥誌與漢唐大宋以來的中國不滅的信念;另一個恰恰相反,代表著馬背上取得天下的征服者與即將把中國帶入一個是是非非毀譽參半的新皇朝的鐵腕之君。
成吉思汗去世後,由他的第三子窩闊台繼位,是為太宗。當時因為窩闊台在汗國任上不在身邊,由第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秋八月,窩闊台在怯綠連河曲雕阿蘭之地大會諸王百官,遵照太祖成吉思汗的遺詔即皇帝位,開始設立朝儀,皇族宗屬皆跪拜。這時金廷遣人來吊唁成吉思汗,窩闊台道:“汝主久不降,使先帝老於兵間,吾豈能忘也,賵何為哉!”將金使驅逐,決定南下討伐金國。
令人搞笑的是,後來滅掉南宋的蒙元,原來兩家還是滅金戰爭中的盟友。窩闊台當然知道,宋人在金兀術時代,就和金人結下了血海深仇。那是太宗三年(1232年),窩闊台親率蒙古軍攻克鳳翔、洛陽、河中諸郡。八月,以高麗殺使者,命撒劄塔率軍征討,取40餘城,高麗王投降,高麗國成為蒙古的領地。次年,窩闊台率軍由白坡渡過黃河,拖雷軍也渡過了漢江,對金廷形成了包圍態勢。窩闊台遣使主動邀南宋共擊金國首都汴梁。聽說蒙古人要約共同伐金,南宋朝廷以為撿了便宜,一點也沒有遲疑就答應了。南宋幫助蒙古人滅了金,本打算趁亂弄點地盤,得點好處。可是未遂,反而給了蒙古人伐宋的口實。這就叫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不是局外人能夠看得清楚,說得明白的。
太宗五年(1234年),蒙古軍在南宋軍的支援下攻入金都汴梁城,金哀宗完顏守緒逃到歸順、蔡州後自縊身亡。在中國北方延續119年的割據政權金國滅亡。這正是偏安東南一隅的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南宋的最後覆滅,還有34年。這個不幸的朝廷又經曆度宗、恭帝、端宗和帝昺四代皇帝,而蒙古帝國中間隻經曆定宗、憲宗兩個皇帝,到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之子世祖忽必烈,最後滅掉了南宋。
窩闊台病逝的那年(1241年),蒙古曾派遣乃馬氏月裏麻思出使南宋議和,從行者70餘人,馳抵淮上。宋將月裏麻思一行抓獲,囚禁在長沙飛虎寨,1246年死去。那時蒙古國處於帝位交接的特殊時期,顧不上南宋的無理。1251年,蒙哥即皇帝位,是為憲宗。蒙哥即位的第二年七月,即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哈台征伐大理國。同年秋,忽必烈從蒙古揮師南下。翌年十二月,蒙古軍攻占大理首府太和城(雲南大理府)。憲宗四年(1254年)春,忽必烈率軍北返時又將吐蕃降服,將十三部吐蕃交由八思巴統轄。同年秋,兀良哈台將擒獲的大理國王段興智等遣送到蒙古朝廷去見皇帝蒙哥。蒙哥施以懷柔,賜金牌玉牒,讓他回去繼續管理原屬各部。段興智回到大理後主動協助蒙軍作戰,沒有多久,大理國屬下五城的八府四郡,皆歸附於大蒙古汗國。
憲宗六年(1256年)六月,哈撒兒的兒子移相哥、駙馬也速兒等提議征討南宋。1257年春,蒙哥召集諸王商議,以南宋無理囚禁使者為由,決定親自征伐南宋,並下詔蒙古諸王出兵征宋,命其幼弟阿裏布哥留守哈刺和林。由宗王塔察兒統率東路軍攻打荊襄、兩淮之地,蒙哥自己統帥主力從西路攻取四川。首先由駐四川的都元帥紐琳奉命率領先頭部隊萬人從利州(今四川廣元)南下,過大獲山,出梁山(今四川梁平),直抵夔門。第二年正月,紐琳部西上與成都的阿答胡部會合。成都、澎(今澎縣)、漢(今廣安)、懷安(今成都東)、綿(今綿陽)等州和威(今四川理縣北)、茂(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諸少數民族首先歸降蒙古。四月,蒙哥率領4萬人的軍隊,號稱10萬大軍,越過大漠經河西進抵六盤山,準備兵分三路入蜀。七月,蒙哥統帥主力軍經隴西進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直抵漢中。親王莫哥(蒙哥異母弟)入米倉關;萬戶孛裏察入沔州(今陝西略陽)。十月,蒙哥渡嘉陵江到白水,隨即攻破苦竹隘。十一月,克長寧(今四川廣元西南),進攻頂堡,周圍縣城皆歸降蒙古。緊接著,蒙哥部隊進攻大獲山,宋將楊大淵投降。隨後又有李居山(今四川南充市)、大良山等五城歸降蒙古。十二月,蒙哥部攻取了隆州(今四川仁壽)、雅州(今四川雅安)。與此同時,紐琳率步騎兵5萬人、戰船200艘從成都水陸並進,直驅涪州(今重慶涪陵),以阻擊南宋援蜀之師。
在西路蒙古軍長驅直入四川的同時,宗王塔察兒率東路軍攻打長江中遊的樊城,幾乎無功而返。1258年十月,蒙哥改命忽必烈統率東路軍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派遣元帥兀良哈台自雲南,經貴州、廣西助攻南宋。
1259年初,蒙哥派人到四川合川勸降,宋將王堅忠貞不屈,拒絕投降。二月,蒙哥率主力猛攻釣魚山,未能攻克。七月,蒙哥親自督陣攻城,不幸被宋軍飛石擊中,當即死在戰場上。蒙軍北撤,合州的圍困暫時解除。當時,忽必烈正統率東路軍到達邢州,那是二月的某一天,正與諸王及謀士商討取宋之計。八月率軍渡淮河,入大勝關至黃坡(今湖北黃坡縣),直抵長江北岸。九月初,莫哥親王遣使來告蒙哥故世的消息,並請忽必烈盡快率軍北返。忽必烈不願無功而返,決定繼續進軍,分兵三路圍攻鄂州。忽必烈率軍從陽邏堡渡江至南岸滸黃洲,親自督師圍攻鄂州。
由於鄂州軍民奮勇抵抗,加之重慶宋軍東下援鄂,宋丞相賈似道屯兵漢陽為後援,其他援鄂大軍也已四麵雲集,蒙古軍圍鄂州二月未能攻下。奉命自雲南北上的兀良哈台將軍兵馬也受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迫使忽必烈分兵接應,才得以會師。而正在這時,忽必烈之妻遣使來報,留守哈刺和林的幼弟阿裏布哥圖謀奪取帝位。忽必烈遂有撤兵之念,剛好南宋丞相賈似道暗中遣使求和,提議雙方以長江為界,南宋給蒙廷納銀絹。忽必烈采用郝經之計,一麵與賈似道簽訂和議,一麵迎接蒙哥的靈車,取大汗寶璽,立即揮師北歸,與弟弟爭奪皇位。蒙、宋戰事也因此暫緩。
1260年春三月,忽必烈率軍返回開平,在中原漢臣及蒙古宗王的支持下,召開部分宗王和將領參加的貴族會議,宣布即蒙古皇帝大位。四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五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並建元中統。此前,阿裏布哥在哈刺和林已召集西北諸王的貴族會議,宣布為大汗,控製了蒙古本部和察哈台、窩闊台封地。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統製,引起了阿裏布哥和蒙古正統派宗王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裏布哥展開了四年的內戰,是年冬,忽必烈發兵征和林,其弟逃至謙謙州(今葉尼塞河上遊),以此為根據地反抗忽必烈。他命察哈台後裔阿魯忽提供軍需,阿魯忽從察哈台長孫哈刺旭烈兀之妻手裏奪取權力,驅除河中地區術赤係勢力,占有整個察哈台地區,擁兵15萬騎,遂背叛阿裏布哥,歸順了忽必烈。阿裏布哥發兵攻擊阿魯忽,占領了阿力麻裏和伊犁河地區。忽必烈再次發兵攻打,阿裏布哥軍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一蹶不振。忽必烈這個弟弟不久病逝。
阿裏布哥之死,使忽必烈獨為一尊。他是成吉思汗的嫡孫,他的父親拖雷大家都很熟悉,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電影電視劇裏,拖雷是郭靖大俠兒時的夥伴。拖雷有六個嫡子,其中有三個做了皇帝,他們是:長子蒙哥,為蒙古國第四任大汗,在中國的史書中稱元憲宗;四子忽必烈,繼蒙哥為元世祖;第五子旭烈兀,為伊利汗國王,《史集》中稱“伊朗國皇帝”。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創業以來的第三代,因為有父、祖開創的局麵,忽必烈的早年生活,肯定和成吉思汗當年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因為蒙古人的傳統,免不了還要學習馳馬疆場,但是也有了條件接受一些較好的教育,和起於草莽的成吉思汗迥異了。1251年,忽必烈的親哥哥蒙哥做了大汗,忽必烈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元史·世祖本紀》記載道:“帝在潛邸,思大有為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遂南駐爪忽都之地。”由此可見,早在漠北做藩王的時候,忽必烈就有“大有為於天下”的抱負,在他的身邊聚集一些有學問的人才。忽必烈對漢族的文化很有興趣,非常神往,這就像今天很多年輕人一樣,都十分神往心中的自由世界。所以,當時的忽必烈就已經延聘了不少的漢人到王府來做幕僚,向他們學習漢人的文化和製度。這些漢族的幕僚中間,有一個子聰和尚,他就是後來官至參預中書省事的劉秉忠。劉秉忠跟隨忽必烈30年之久,有元一代成憲多出自他的主張。
劉秉忠生於1216年,比忽必烈小一歲。當時的北中國,遼、金兩朝已統治200年,劉秉忠的父親和爺爺,都曾經是金國的官吏。由於家庭有走入仕途的傳統,17歲時劉秉忠也曾進入當局的下級機構做刀筆小吏。正是金國被滅的一兩年間,而此前數年華北地區早已兵戈不斷,可見劉秉忠剛剛參加工作,就是在蒙古國的行政部門。隻不過像他這樣的下級文官,實在無須對局勢負什麽責任。然而,劉秉忠肯定不是凡人,不久以後,他因為不甘心於這份下級文吏的工作,終於棄職到武安山出家為僧,法號“子聰”。1247年,30歲的僧人子聰,因為遊曆雲中(今山西大同一帶),不知因為什麽樣的機緣巧合,他被忽必烈招進了幕府,從此深得忽必烈的器重。
劉秉忠博學多才,天文、地理、律曆無不精通。他與忽必烈在一起,經常討論“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等高深的政治理論問題。忽必烈非常喜歡讓這些有學問的漢臣給他講曆史掌故,最喜歡聽的是講唐太宗等帝王的治國故事。忽必烈還在藩邸,劉秉忠就曾上書,建議定百官爵祿,減賦稅差役,勸農桑、興學校等安邦之道,進一步取得了忽必烈的信任。此後跟隨忽必烈征大理,轉戰滅金。他受命擇地築開平城(今內蒙古正藍旗石別蘇木),成為忽必烈經營漢地、奪取政權的基地,後改為上都。中統元年(1264年)忽必烈即皇帝位,他建議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處理朝政。至元元年,被受命參預中書省事。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命劉秉忠擴建燕京為中都,地處幽燕之地的北京開始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之一。盡管它的曆史可上溯到燕國的薊,但在一千多年裏規模地位都局限於一座北方的門戶城市,直到936年契丹以此為陪都,命名為南京,才使其發展為行政中心。金國海陵王完顏亮治下的1151年,以北京為中都,到1214年,金為逃避蒙古打擊遷都汴梁,這60餘年是北京作為一個王朝“統治中心的開始”。然而,劉秉忠監修的北京元大都,無疑是對今天最有影響永垂史冊的大事件,奠定了此後近千年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皇都曆史文化名城的基礎。
至元八年(1271年)的舊曆十一月,由劉秉忠領銜,幾位大臣給忽必烈上了一道呈文,呈文說:“元正、朝會、聖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改國號行朝儀的一係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了。忽必烈非常高興,批準了他們的方案,正式建國號為“大元”。
為此,朝廷下了一道詔書,公告天下。
在古代,朝廷的詔書也都是很好的文章,因為寫詔書的人都是當代文人的魁首。如果不是天下第一流的文筆,做皇帝的也不可能任用他來為自己草詔。所以,這些詔書也都可當作好文章來讀。這類文章一般來說,都非常大氣、莊嚴,既有雄辯的說理,又有華麗的辭藻,甚至還有平易近人的態度,讓天下人聽起來朗朗上口,心悅誠服。
試看劉秉忠為忽必烈起草的這份《建國詔書》,詔曰: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繼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義而製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製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曆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製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匪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忽必烈建國為“大元”,顯然是深受大漢文化的影響和出於劉秉忠一類漢族知識分子大臣的建議。中國曆代的國號,曾經都是一些地名。周天子崛起在“周”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為“周”。秦人崛起在“秦”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為“秦”。劉邦得天下定國號為“漢”,倒並非他是“漢”這個地方的人,而是因為他曾經被天下盟主項羽封為“漢王”,表示他以漢王的身份入主中原。曹操的兒子稱帝,國號“魏”,是因為他的父親作過“魏王”。楊堅做過北周皇帝的“隋王”,得天下也以“隋”號之。唐朝的開國皇帝做過隋朝的“唐王”。宋朝的開國皇帝沒有做過“宋王”,但曾經領過周朝“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一職,因此建國後國號為“宋”。
忽必烈從劉秉忠的上書中得到了一個好名字,因此他毫不猶豫地用“大元”取代了“蒙古”。“大元”的國號出自儒家經典《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對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浩大的宇宙的讚歎。從“大元”的國號可以看得出,忽必烈的誌向是很高遠的,他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
建國詔書天下,這是蒙古國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掠奪性的殖民地式統治,隻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又過了八年,即1279年,大元的海軍在厓山大敗宋軍,南宋的最後一個皇帝帝昺由大忠臣陸秀夫背負蹈海身亡,南宋滅亡。另一外南宋大忠臣文天祥,則被大元將領張弘範俘虜,押送到元大都北京。文天祥在北京被關押三年,元世祖勸他投降,他終不屈服,於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被殺害於柴市口。
天地間留下了文天祥爍古震今的詩句: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跟忽必烈一樣,都被曆史記住,成為那一段曆史裏程碑式的著名人物。不過二人南轅北轍,一個代表了被滅國的大漢文化也就是儒家堅貞的民族氣節、昂揚的鬥誌與漢唐大宋以來的中國不滅的信念;另一個恰恰相反,代表著馬背上取得天下的征服者與即將把中國帶入一個是是非非毀譽參半的新皇朝的鐵腕之君。不可否認的是,忽必烈終於得到了南宋數千裏的錦繡江山,大元至此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龐大、最富庶、最難於想象的大帝國。對於這個龐大帝國的疆域,古人有很多描述:“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零二裏,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裏。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裏,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裏。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裏數限者矣。若夫北庭、回紇之部,白霫、高麗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蟻聚,俯伏內向,何可勝數。自古有國家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元代社會生活史》)
自秦統一天下改封建為郡縣,有天下者,以漢、隋、唐、宋為盛,然而幅員之廣,遠不及大元帝國。忽必烈統一的大元王朝,其領土橫跨歐亞大陸,疆域之廣史無前例,亙古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