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八)抱殘守缺背離大一統曆史基因

趙匡胤統一的大宋王朝,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曾經農業生產力相當發達,商業經濟超過前代,經濟實力雄厚,文化繁榮鼎盛,人才輩出,本應成為繼漢唐之後,中國曆史上又一個幅員廣闊多民族共贏的輝煌朝代。然而,由於大宋曆代君王違背大一統曆史慣性和基因,抱殘守缺,致使中國原有的版圖支離破碎,造成在中國北方遼、金、西夏和蒙古邅替鼎足的局麵,最終被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所取代。

大宋王朝曆經319年,在中國大一統王朝經曆的時間裏,居於第二的領先地位,僅次於大漢的立朝426年,第三位和依次下推的是:清295年,唐289年,明276年,元162年,隋37年,秦15年,其餘分裂割據的朝代不算。應該說,曆經319年的大宋王朝的曆史不算短了。如果宋朝曆代皇帝有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或明太祖那樣的雄心壯誌和文治武功,以及跟北方少數民族或議和或征戰的高超策略,大宋朝完全可能是另一副輝煌壯麗的帝國模樣,完全可能在各個方麵全方位超越漢唐。然而,大宋朝的君王開局便有先天不足,爾後,仿佛有某種與大一統基因變異的遺傳因子作怪,十幾代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地抱殘守缺,弄得自己與自己過不去。

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淺嚐輒止,滿足於中原和南方的統一。漢唐以來北方的大片草原,東方的高麗,西域的無數蕃國,都未與朝廷建立穩固的臣屬關係。也就是說,從大宋立國之日開始,就沒有守住漢唐以來的邊境線。宋朝與邊區少數民族所立政權的周旋,經常站在被動地位,朝廷重文輕武,輕忽國防,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難能邀得少數民族政權的臣服與議和。宋遼的衝突就很能說明問題:宋太宗遠征遼國三度失敗,最後不得不訂立“澶淵之盟”。1041年契丹又準備南犯,富弼的交涉總算不辱使命,但最後還是以增歲幣了事,到頭仍是軍事力量不夠。

北宋不僅對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及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如此,他們對以西羌為主體組成的西夏人也不能采取主動。西北甘肅、寧夏一帶在唐、宋以來,就是朝廷直轄的領土,到公元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黨項人部族中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且精明強幹的李元昊在銀川稱帝,國號大夏。他不再接受唐、宋賜給他們的李、趙之姓,改王室拓跋姓為嵬名氏。當時東方正當宋、遼征戰不休,宋仁宗自顧不暇無力應對西夏的反叛,也許還想借西夏國力量牽製打擊遼國。這是大宋抱殘守缺、養虎為患的典型事例。於是西夏在宋、遼夾縫中左右逢源,拓展領土,自立門戶,與宋朝廷分庭抗禮。其鼎盛時期,侵吞大宋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疆域包括今天寧夏、甘肅,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的廣大地區。西夏曆10代皇帝,成為大宋朝西北地區軍事強國,達189年。大宋大一統帝國在宋仁宗時就破壞了。

利用西夏牽製打擊遼國顯然是一廂情願。到宋神宗時代,宋朝廷對遼的戰爭綿延14年,曠日廢功,敗兵折將,竟留下一段“官軍、羯羌、義保死者六十萬人”的紀錄。神宗皇帝趙頊一聞前線受挫的戰報,終夜繞榻而旋,其痛心疾首之狀可知。不得已隻好與遼國議和,宋廷仍承認歲“賜”銀綺絹茶。

宋、金對峙之時,蒙古崛起於蒙古草原。在其首領成吉思汗的帶領下,東征西討,所向披靡。金國也是其目標之一。金朝在蒙古的壓力下,不得不南渡黃河,從中都(今北京)遷都南京(今開封)。北宋因此覆滅,南宋偏安一隅遷都到了臨安(杭州),河北等地區遂落入蒙軍之手。成吉思汗死後,蒙古窩闊台繼位,其後,兵分三路大舉攻金,並在三峰山戰役中一舉擊潰金軍主力,進而攻入金國首都南京(開封)。

國內公開出版的很多曆史書在說到金國滅亡時,基本上都認為是蒙古軍隊攻克金國首都,金哀宗(完顏守緒)逃往蔡州後自縊身死而滅國的。可是在閱讀拉施特主編的《史集·第二卷》(商務印書館版),我卻發現在滅金戰爭中宋軍起了關鍵的作用:“因為在蒙古人稱為南家思(蒙古人稱南宋人為‘南家思’)的摩至那(伊斯蘭教曆史學家稱南宋人為‘摩至那’)君主與出身女真的乞台(即金國)君主之間自古以來就是敵對的,所以合罕發出詔書,要他們從彼方來援,蒙古軍隊則從此方與他們一起圍攻南京城。按照詔書,從南家思開來了很多軍隊;朵豁勒忽扯兒必(《元史》稱塔察兒)便率領蒙古軍隊,與他們南家思軍隊一起向乞台人出動;雙方擺開了隊伍。乞台人被擊潰,躲進了南京城裏。據說該城周長四十裏,它有三道城牆。蒙古和南家思的軍隊一起從哈刺沐漣兩岸圍攻該城,在城牆旁邊架起了很多射石機和梯子,在城牆腳下安設了帶有撞城槌的納卡卜,開始了鏖戰。乞台的異密和軍隊眼看著城將陷落,他們便這樣地考慮道:‘我們的君主性格脆弱,如果我們對他講了,他就會想得太可怕而嚇死,那就什麽都完了。’他們便把情況對他隱瞞起來,他仍按照他們的習俗在宮堡中與後妃們尋歡作樂。當後妃們得知城將陷落時,她們哭泣起來,阿勒壇汗(即金哀宗)問道:‘是何緣故?’她們稟告了城將陷落的情況。他不相信,便登上城頭,親眼看到了這種情況。因為他無疑已失敗了,便想逃跑。他同自己的一些近臣與後妃們登上船,順著從哈刺沐漣引入城中並通往另一地方的一條運河,進到另一座城中(即歸德)。當蒙古人與南家思人獲悉這一情況以後,他們派出軍隊來追他,圍攻了該城。他又從該處坐船前往另一城(即蔡州)。他們也跟上來圍攻了該城。因為他的逃路已被隔斷,蒙古與南家思的軍隊便放火焚城。阿勒壇汗相信城就要陷落了,他對異密和近臣們說道:‘我享受了這麽些年的榮華之後,我不願當蒙古人的俘虜受辱而死!’他把自己的衣服穿到自己的一個武士身上,把王冠戴到他的頭上,並讓他坐上寶座以代替自己,獨自走出去自縊而死了。”

《史集》的主編者拉施特曾任蒙古伊利汗國的宰相,這部蒙古人編寫的史書也是奉伊利汗國的第七個汗合讚汗之命編纂的,應當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無獨有偶,在元朝的丞相脫脫撰修的《宋史·理宗本紀》中,記載在紹定五年十一月己巳時,亦稱: “宋與大元兵合圍汴京,金主奔歸德府,尋奔蔡州,大元再遣使議攻金,史嵩之以鄒伸之報謝。” 這與《史集》中的記載完全吻合。

不僅南宋的軍隊應蒙古之約,參加了滅金的汴京(南京)之役,而且在決定蒙、金命運的三峰山最後一次大決戰中,南宋朝廷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三峰山之戰金軍之所以敗於蒙軍,是因為後勤供應出了問題。在此前的禹山之戰結束時,金軍就已經缺糧,準備“入鄧就糧”(見《金史·移剌蒲阿》),途中被蒙軍劫去了輜重。從古今中外的曆史教訓來看,弱軍之所以能戰勝強軍,劫糧或切斷糧道就是製勝手段,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之所以能夠戰勝袁紹,就使用了這一著棋。這次蒙軍故技重施,而金軍則重蹈覆轍。之後,十五萬金軍尾隨蒙軍至三峰山地區,又開始缺糧,而通往鈞州就食之路被蒙軍堵死了,同時退回鄧州之路也被蒙軍堵住。不僅是金軍缺糧,蒙軍也缺糧。《史集》記載:“窩闊台至其弟拖雷營。拖雷為言自鳳翔進兵南下所經種種險阻,士卒饑困,至以草及人肉為食。可汗獎其能,謂非吾弟不能竟此功。拖雷謝曰:‘此雖士卒之堅忍勇敢有以致之,然亦托可汗之福也。'”金軍蒙軍都一樣缺糧,但蒙軍人數比金軍少,在戰區籌集給養也比金軍容易一些。三峰山戰役金軍投入兵力為十五萬,而蒙軍僅五萬人左右。《元史·睿宗傳》載:“時拖雷兵不滿四萬……遣親王口溫不花等將萬餘騎來會。天大雨雪,金人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拖雷即欲擊之,諸將請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機不可失,彼脫入城,未易圖也。”五萬左右的蒙古軍要想全殲十五萬金軍是不太可能的,因為蒙軍兵力少,所以沒有辦法對金軍形成嚴密的包圍圈,隻能擊潰。事實也是如此,三峰山之戰金軍失敗後,金將武仙率殘部逃跑,沿密縣、禦寨、嵩山、南陽、留山等地,以三峰山戰場為圓心繞了大半個圈,“收潰軍得十萬人,屯留山及威遠寨。立官府,聚糧食,修器仗,兵勢稍振。”

因此,三峰山之戰蒙古軍最多隻殲滅了金軍三四萬人左右,其餘的全逃跑了。逃走的金軍將領除了武仙,還有完顏哈達、完顏陳和尚、楊沃衍等,不過完顏哈達、完顏陳和尚、楊沃衍都在蒙古軍攻陷鈞州之戰中戰死。

蒙古軍在三峰山之戰後沒多久,便圍攻金國汴梁(南京),但圍攻十六晝夜後便與金議和撤圍。這說明蒙古軍隊暫時還不能迅速消滅殘金。蒙古人采取了兩手政策,在與金國議和的同時,另一方麵則要求宋朝出兵合擊金國。金國這時候仍然能夠擊敗蒙古軍,《宋史紀事本未·會蒙古兵滅金》篇稱:“金蒲察官奴襲敗蒙古軍於毫州。”《續資治通鑒》也有幾個金軍擊敗蒙軍的戰例,一個是記載金哀宗出汴京都城之後:“甲辰,進次黃陵崗。時拜甡擊蒙古,降其兩砦,得河朔降將,金主赦之,授以印符。郡臣遂固清以河朔諸將為導,鼓行入開州,取大名、東平,豪傑當有響應者。”還有一個例子是在歸德之戰中:“(金)忠孝軍卻而複進,官努以小船分軍五七十出柵外,腹背攻之,持火槍入蒙古軍。特穆爾岱不能支,大潰,溺死三千五百餘人。” 即使到蔡州之戰,開始蒙軍亦打了敗仗,還發生了蒙古高級將領、都元帥國用安投降金國的事。

可以說,促成金國最終滅亡的不是蒙古,而是南宋的出兵和運來的大量軍需物資。《金史·哀宗本紀》承認:“乙酉,大元召宋兵攻唐州,元帥右監軍烏古論黑漢死於戰,主帥蒲察某為部曲兵所食。城破,宋人求食人者盡戮之,餘無所犯。宋人駐兵息州南。” 在這場大戰亂中,金軍和蒙軍都以人肉為食,可見其饑餓程度。金、蒙在河南的這一場戰爭是人類曆史上最醜陋的戰爭之一。

守襄、樊的南宋大將孟珙,於宋理宗紹定元年(1233年),起兵征討金將武仙軍,將武仙收集的十萬金兵殲滅。與戰績輝煌的宋軍相比較,這一時期的蒙古軍並沒有太多出色的表現,甚至在蔡州之戰剛開始時便打了敗仗:“(金軍)邏騎馳報敵兵數百突至城下,將士踴躍,鹹請一戰,金主許之。是日,分防守四麵及子城眾出戰,蒙古兵潰奔。塔齊爾以數百騎複駐城東,金主遣兵接戰,又敗之。自是蒙古不複薄城,分築長壘圍之。”(《續資治通鑒·紹定六年)宋軍的參戰,使戰局立馬發生變化。

《續資治通鑒·紹定六年》載:“(紹定六年)十月,孟珙、江海帥師二萬,運米三十萬石,赴蒙古之約。” 三十萬石米足夠十萬大軍吃十個月。圍城的蒙古軍假如沒有宋軍糧食的支持,能否堅持下去尚屬疑問。而這個時候,蔡州城內的金國軍民已走投無路。“城中絕糧已三月,鞍靴敗鼓皆糜煮,且聽以老弱互食,諸軍日以人畜骨和芹泥食之,又往往斬敗軍全隊,拘其肉以食,故欲降者眾。”孟珙遂下令:“諸軍銜枚,分運雲梯布城下。”(《宋史·孟珙傳》) 宋理宗端平元年(1254年)元月,孟珙率宋軍攻入蔡州城南門,他打開西門,得到孟珙糧食補給的蒙古軍這才攻入進來。已是四麵楚歌的金哀宗,匆忙傳位於東麵元帥承麟,而後金蟬脫殼自縊而死。

《續資治通鑒·紹定六年》記載:“珙乃與(蒙古將領)塔齊爾分金主骨及寶玉、法物。承麟亦為亂兵所殺。金亡。” 綜上所述,宋將孟珙在紹定六年期間成功地全殲了數十萬金軍,而蒙古軍在同一年中沒有一場戰役有這樣的輝煌的戰績。《史集》載宋、蒙聯軍攻克蔡州之後,雙方馬上對金哀宗的頭顱展開了爭奪:“蒙古人認出他們所殺的並非阿勒壇汗,便搜索他本人。乞台人斷言他已經燒死了。蒙古人不相信,便索取他的頭顱。因為南家思的軍隊知道這件事的情況,所以盡管他們也是阿勒壇的敵人,但他們卻支持了拒絕蒙古人從墳墓中把他挖出來、交出他的頭顱的要求,他們和乞台人一起證明他是燒死了。為了確定真相,蒙古人索取他的頭,但他們知道,如果把另外某個人的頭交給蒙古人,他們會認出來這不是他阿勒壇汗的頭。最後,他們把某個人的手交給了他們。為此,蒙古人對南家思人不滿,但當時卻難以同他們爭執。”

宋軍把金哀宗一條胳膊交給了蒙古軍,而將金哀宗頭顱和其餘遺骸帶著,班師凱旋而歸。如何處置金哀宗的遺骸?《宋史·洪谘夔列傳》記載,宋臣洪谘夔向理宗上表說:“‘此朽骨耳,函之以葬大理寺可也。第當以金亡告九廟,歸諸祖宗德澤,況與大敵為鄰,抱虎枕蛟,事變叵測,顧可侈因人之獲,使邊臣論功,朝臣頌德。且陛下知慕崇政受俘之元佑,獨不鑒端門受降之崇寧乎?’然不果悉從。”

於是,宋廷接受了洪谘夔的建議,拿金哀宗的頭顱祭告列祖列宗,也算是報了金滅北宋一百多年來的一箭之仇。正是: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從金滅北宋,南宋滅金的事實可以看出,如果大宋王朝曆代帝王能夠像宋理宗振作精神,是完全可以打敗金國統一大宋國土的。早在南宋開國之君宋高宗時代,憑嶽飛的“嶽家軍”和韓世忠、劉光世、張浚等四大抗金名將,完全有軍事勢力和財力物力,挺進中原實現國家的大一統。然而,宋高宗趙構出於害怕他的父兄宋徽宗、欽宗被釋放回來爭皇位,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致使功敗垂成。這造成南宋小朝廷偏安自保,置國家隔江而治152年而不顧的可悲局麵。

抱殘守缺違背大一統曆史慣性和基因。大宋朝的這一致命硬傷,最終導致了大宋王朝的覆滅。他們不是亡於金,而是亡於曾經出兵幫助過的蒙古。正是他們的姑息養奸,造就了蒙元在北方如日中天的興起。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