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死後,家人打開他常讀的書篋一看,裏麵果然真的就裝著半部《論語》,僅二十篇。“半部論語治天下”,當然是誇張了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倫理的實踐。但是儒家倫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體係,對千百年來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
趙普是幽州(今北京)薊地人,《宋史·趙普傳》說他“沉厚寡言”,“普性深沉有岸穀”,“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少習吏事,寡學術”。這樣的評價是很高的了。他最初在永興軍節度劉詞辟手下為從事,劉節度死前將他推薦給後周朝廷,與柴世宗父子結緣。柴世宗父親重病期間,他代替征戰在外的柴榮如親兒子般日夜侍奉湯藥。好人終有好報,他得到皇室宗親的身份。趙匡胤經常和他打交道,對讀書不多但足智多謀的趙普特別看重。陳橋兵變趙匡胤做了大宋皇帝,趙普授為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太祖親征山西,平定上黨,遷升兵部侍郎、樞密副使。
乾德二年(964年),原來後周留用的宰相範質、王溥等同時罷相,以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做了大宋朝的宰相。做了皇帝的趙匡胤,喜歡像農村老頭那樣,下了朝就去功臣家串門。故此,趙普下班回家,不敢脫朝服而著便服,他怕皇帝來串門時來不及換官袍。有一年冬天,大雪紛飛,況且又到了晚上,他料定皇帝不會來了,便脫下了袍服,這時卻聽到敲門聲。趙普急忙打開門,趙匡胤立在風雪中,他連忙迎拜,太祖說:“已約王矣!”就是說皇帝趙匡胤約了他弟弟晉王趙光義,一道來串門了。不一會兒,趙光義果然頂風冒雪地進了門。
趙普家在大堂裏燒了一盆大炭火,燒烤著牛肉。趙普的妻子來敬酒,趙匡胤呼為嫂子。在這位嫂子的殷勤招待下,君臣開始商討攻打太原的計策。趙普說:“太原當西北二麵,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挨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宋史·趙普傳》)趙普果然深謀遠慮,太原北麵經常受到契丹人的侵擾,如果先拿下太原,得由宋王朝獨自抵擋契丹,倒不如先剿平南方的藩鎮割據勢力,再從容解決太原藩鎮問題。趙匡胤聽了內心讚歎不已,但嘴上卻說:“我的意思正是這樣,特來試試你的。”
宋太祖趙匡胤接過來的實際上是一個爛攤子,經過唐末和五代之亂,長安、洛陽不僅凋敝不堪,關中與河洛地區也民生艱困。最棘手的是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贈給契丹,導致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輕易直抵黃河。錢穆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宋代立國“沒有國防”,因為遼國騎兵隻花三五日就可到黃河岸邊,倘若渡河之後便能直趨開封,而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據說宋太祖在定都問題上曾有過相當長的考慮,洛陽和長安本來為曆朝古都,兩處在地理形勢上都比開封好得多,但定都開封的理由首先就是這裏經濟比較活躍。宋代政製軍製都以強幹弱枝為首要原則,在首都附近屯集以禁軍為主的重兵,僅軍糧供給就不是小數目,何況還有皇家和官僚。這些人口所需食糧全靠江南補給,依賴隋煬帝時開鑿的通濟渠,終點正是開封。從開封再轉運洛陽的汴渠此時已不可用,若從陸路運輸則成本過高,於是,定都開封成了趙匡胤的權宜之計。他本人曾明言,將來若國家太平,還是要遷都。
宋太祖重用宰相趙普,就是希望借重這位智囊人物,解決經濟上的內憂與國防上的外患問題。趙普上表皇帝,請遣使傳旨到全國各道,征丁壯青年送往京師,以備守衛。又請旨在全國各州設立通判,主管錢穀,《宋史》說“由是兵甲精銳,府庫充實”。
《宋史·食貨誌》上說,“周顯德(年),重又置惠民倉,以雜配錢分數折粟貯之,歲歉,減價出以惠民。”趙宰相通過皇帝推行的經濟政策和改革措施,繼承了前代這些基於“利民”考慮的倉製,“兼存其法焉”。乾德初年,詔令諸州於各縣置義倉。“民饑欲貸充鍾食者,縣具籍申州,州長吏即計口貸訖,然後奏問。”隨後因輸送煩勞,這一製度未能堅持下去。淳化三年(992年),京畿豐收,分遣使臣“增價以糴,虛近倉貯之,命曰‘常平’,歲饑即下其直予民。”這些措施無疑是利民政策。
趙普當了宰相以後,為政頗專,廷臣對他多有忌恨。那些學富五車的大臣往往瞧他不起,在背後議論說,趙普是山東人,沒讀過書,要讀大概也就會幾句《論語》。太祖也經常勸他要多讀書。從此以後,他手不釋卷,每天下了班回到家裏,就關門閉戶,打開一個木書篋取書來讀,往往通宵達旦。第二天,臨朝理政,處決如流。到了第二代,宋太宗趙光義聽人說趙普不讀書,也勸他多讀書。有次問趙普:你究竟讀過幾本書,趙普不好意思地說:“人言普山東人,所讀止《論語》……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部《論語》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半部《論語》輔陛下致太平。”
這就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成語的來曆。
自從太宗勸他多讀書後,趙普晚年更是手不釋卷,讀之竟日。趙普深沉有棱有角,大臣讒言嫉妒的不少,他依然以天下為己任。宋初宰相多齷齪之輩,唯有趙普剛毅果敢,從不推諉。“嚐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複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於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複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於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宋史·趙普傳》)
這位耿直無私輔佐過宋太祖、宋太宗兩代皇帝的宰相趙普,學問並不大,卻是頂天立地響當當的真君子、真宰相。他活到71歲後去世,宋太宗震悼涕淚不止,對近臣說:“普事先帝,與朕故舊,能斷大事。向與朕嚐有不足,眾所知也。朕君臨以來,每優禮之,普亦傾竭自效。盡忠國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太宗廢朝事五日,贈他尚書令,封為真定王。趙普死後,家人打開他常讀的書篋一看,裏麵果然真的就裝著半部《論語》,僅二十篇。“半部論語治天下”,當然是誇張了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倫理的實踐。但是儒家倫理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體係,對千百年來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
元代高文秀《遇上皇》三折中也這麽說:“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清末民初的啟蒙思想家、著作等身的嚴複,在《救亡決論》中如是說:“從此天下事來,吾以半部《論語》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難哉!”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高強,就能治理國家。
中國有一句老話:“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句論語看人生。”這都說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符合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的確在治國平天下上有神奇功效和作用。儒家主張人生以孝親敬長、“仁愛”“忠君”“克己”“修身”為本,通過道德上修煉達到至善的人生最高境界,也就孔子所說的君子。然而怎樣到達這樣的人生境界呢?《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的前三句話就把這個事情給講清楚了。可以說,學論語看完開篇這三句,就知道怎樣做人立世了。
不管在哪樣的社會,人都要先學會做人立世,再言其他。翻開《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就是說,所謂君子之道有三,或曰君子之境界有三:一為好學不倦,二為親愛友人,三為修身善性。好學為君子是最難達之境界,也是最高的要求,這在論語中多有提及。與人交際,包括父母兄弟朋友君臣等等一切與人的關係,要維持這些關係是做君子的必要條件。就是說交際也是君子之一道,人類社會的本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君子維係之,小人反之。”就是說君子應該有的內在的修養,不慍是為有德。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孔子首先是一個教育家,或者說孔子在諸子百家中做得最成功的就是教育。所以孔子一再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溫故而知新”。
《論語》是中國人的“聖書”。西漢司馬遷曾作過一個有趣的對比,他說:“天下君主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可謂至聖矣!”司馬遷眼裏的孔子是“布衣”,他認為,孔子有道德學問在,所以“傳十餘世”;而天下君主者流,“當時則榮,沒者已焉”,遠不及布衣孔子,足可以萬古流芳,成為聖人。司馬遷的話與當代學人何滿子的有關論述,有異曲同工之妙。何說:“誰記得神聖羅馬皇帝?但人們永遠謳歌但丁的《神曲》;誰記得詹姆斯一世或伊麗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亞卻永遠是英國人的驕傲;誰記得魏瑪大公和維也納神聖同盟的各國帝王們?但歌德卻光耀奕世。”(何滿子《房向東〈魯迅:最受誣蔑的人〉序》)司馬遷講的是中國,何滿子說的是外國,看來,中外都是一樣。一個古人,一個今人,他們都有大無畏的氣概,不僅“糞土當年萬戶侯”,甚至糞土曆朝曆代的皇帝。不過,我以為司馬遷之後,作為布衣的孔子就已經死了。兩千多年來,孔子成了“聖人”,被供奉進“聖人殿”,與聖人地位相適應。漢代《論語》是人們的必讀之書,而到了南宋的朱熹,儒學又有了新發展。
當然,這是後話。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的本意,是以儒家修身的教誨,先治好管理者本人。像趙普,像嚴複那樣,從《論語》的儒學精華中吸取營養,先練就了自己一身錚錚鐵骨,滿懷正氣,就是兩朝宰相都能當好,還有什麽公司老板、老總當不好呢?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統治者大多是從曆朝曆代的史跡裏尋找政治智慧、權術的,他們要讀的是《史記》《資治通鑒》,大概也讀讀《三國演義》。皇帝愛看的是曆代的治亂之書、權術之書,而未必常讀《論語》。
《論語》是宰相大臣們應讀的書,是大管理學,也是讓下屬和老百姓看的。《論語》側重在修身、齊家,講倫理道德,當然也有治國的知識。讀了《論語》,就一定能治國安邦嗎?這就牽涉到個人素質和具有某種能力的問題。嚴複徒作大言:“從此天下事來,吾以半部《論語》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難哉!”可是,他的維新運動最後有什麽結果呢?從根本上說,他還隻是個懂點政治知識的書生。從現在的情況看,懂政治知識的人多如牛毛,而真能從事治國或當領導的人並不太多。知識與人的綜合素質的分離,這不是什麽鮮見的現象。
一個管理者,抱半部《論語》就能管好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或一個部門,那是很可笑的。一個成功的管理者,要具備多方麵的知識,但比具備知識更重要的是他要有足夠的曆練、足夠的磨難、足夠的韌性。要像趙普一樣,心冷如鐵,卻又熱烈似火。他有堅韌,會堅守,同時有悲憫,懂伸縮……這就是一個人的修養、綜合素質。關在屋裏,脫離實踐讀一百遍《論語》,也不足以鑄就一個鋼鐵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