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作為一個帝王失敗了,但作為一個男人,一個情種,他取得了巨大成功。《長恨歌》的綿綿情愛,愛恨交加,愛的是人間愛情的忠貞,恨的是胡漢分裂。大唐的一統江山差一點重新陷入四分五裂。
貞觀朝,由於唐太宗愛民惜財,盡管國力漸趨強大,出現了空前的繁華盛世,但他並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大興土木,大搞基本建設。為了太上皇健康,群臣進諫在龍首源為太上皇建大明宮頤養天年,這項浩大工程開工不久,高祖李淵病逝,李世民即令工程下馬。如此節儉的唐太宗,去世前卻作《帝範》十二篇,諄諄告誡他的繼位者太子李治:“朕居位以來,不善者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修繕翠微等舊宮),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朕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他對未來的高宗皇帝李治,可說語重心長,告誡兒子不要學老爸的過錯,不要拿老爸的話當回事,要向古代聖賢請教。還說他自己救濟蒼生,做了很多好事;為建立大唐國家,功勞不小。因此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而你做了皇帝,沒有功勞卻繼承了我的富貴,你要竭力為善,則國家乂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
後世史家對李世民這個兒子高宗李治,似乎印象不大好。據說這位後來娶了女強人武則天做皇後的高宗皇帝,性情軟弱,最後差一點把李唐才傳三代的江山社稷,喪失在他老婆武則天的娘家人手上。其實唐太宗這個不大爭氣的兒子李治,也還做過至少有兩件影響曆史的大事:一是在他手上徹底剿滅了盤踞中亞的西突厥國,根除了大唐在西域的心腹之患,保證了此後幾百年絲綢之路的通暢,西域上百個小國對唐的臣服地位和友好關係;二是在他手上完成了規模空前浩大的大明宮的修建。大明宮占地八平方公裏,比“明故宮”要大兩三倍,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建築群。其建築奢華壯麗,裝飾豪華,瑰麗璀璨,簡直就是人間仙境。這是用貞觀朝積累的無比財富堆積起來的瓊樓玉宇,超級享受。
宗李治在位34年,他駕崩以後,中宗李顯、睿宗李旦、武則天走馬燈一樣在大明宮裏表演了28年。直到唐太宗的曾孫、著名的唐玄宗,在大明宮裏將大唐帶進開元、天寶30年盛世。唐玄宗李隆基是個守成之君,他即位初年,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人為宰相,改革武則天以來的弊政,恢複發展生產,治理蝗蟲災害。開元期間,大唐的經濟文化發展到了頂峰,史稱“開元之治”。李隆基對大唐文化繁榮空前盛世的締造功不可沒,然而他也是個吃喝玩樂享受超前的帝王。晚期,由於他寵愛“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生活驕奢淫逸,信任宦官,外事完全由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擺布。其時,官吏貪財,政治腐敗,府兵製度遭到破壞。京師、中原地區武備空虛,西北北方各鎮節度使又重兵在握,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叛亂,而造成“安史之亂”,胡漢分裂。玄宗倉皇逃往四川,最後不得不在馬嵬坡與楊貴妃生離死別,給後世留下《長恨歌》的悲歎!
生於唐德宗朝,距楊貴妃馬嵬坡賜死僅17年的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裏,以假托漢皇的手法,近乎紀實地寫道: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一個女人弄得唐玄宗神魂顛倒,連早朝的功課都可以不做了。當時大詩人李白在大明宮裏,也曾為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的歌舞,譜寫過歌詞。李白有一股子文人的傲氣,喝醉了酒,竟要玄宗跟前非常得寵的大宦官高力士給他脫靴,才肯勞駕啟動他的如椽巨筆,神來的才思。在大明宮麟德殿裏獻舞的,還有深得玄宗與楊貴妃寵愛的大塊頭、擅長跳“胡舞”的安祿山大將軍。正是這位安大將軍,野心勃勃覬覦大唐社稷,後來發兵攻打長安,發動“安始之亂”,致使玄宗與楊貴妃在馬嵬坡天人永別。
於是,有“臨別殷殷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傳頌的愛情故事,愛情悲歌!唐玄宗作為一個帝王失敗了,但作為一個男人,一個情種,他取得了巨大成功。《長恨歌》的綿綿情愛,愛的是人間愛情的忠貞,恨的是胡漢分裂。大唐的一統江山差一點重新陷入四分五裂。
唐玄宗李隆基顯然忘記了太宗皇帝在《帝範》中對子孫的諄諄教誨。太宗朝建立的節度使製度,目的是能夠有效地調動軍隊對抗外族的入侵和反叛,然而到玄宗手上,皇帝吃喝玩樂去了,原來由中央掌握的調兵權和領兵權就全都由節度使掌握了。岑仲勉從軍事布局的角度談到玄宗時期增強節度使邊兵的問題時,認為安史之亂不是邊兵之弊,而在於節度使之權過重。“玄宗之誤,在於不善運用此種製度,而不在於邊置重兵。”唐玄宗在如何安排節度使人選或如何進行製約的措施上出現了問題。就朝廷而言,玄宗早期完成了軍事布局的調整,這種邊防體係的確有效地防禦了王朝的核心腹地,十節度使形成拱衛中央的力量。朝廷內部則有李林甫掌管日常事務,內外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當中。這正是玄宗所追尋的目標。到了玄宗晚年,他本人滋長出安逸享樂的情緒,沉湎於歌舞升平之中,對邊地節度使的製約逐漸地放鬆了。
當然,關鍵還在安祿山這方麵,他個人懷有政治圖謀,且驍勇善戰,力圖趁機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力量。為此,他長期暗中積蓄力量,在防禦契丹和奚人的過程中有意地發展胡人勢力,特別是他本人又是粟特人,母親是突厥人。安祿山在玄宗麵前善於偽裝,博取玄宗的信任。到天寶十四年年底,安祿山終於反叛,他“以同羅、契丹、室韋曳洛河,兼範陽、平盧、河東、幽、薊之眾,號為父子軍”,形成叛軍的中堅力量。是年南下攻占洛陽,次年稱帝,國號燕,改元聖武,做起了燕國皇帝。稱帝後遣軍攻入潼關,占領長安京城,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給大唐百姓造成深重災難。其部將史思明,在同一時候攻占河北十三郡府,激起全國各地官兵勤王抵抗。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叛亂的結果是河北地區事實上不再聽命於朝廷。這個時期西北地區的安西、北庭等西域各府朝廷無力經營,就是靠近唐王朝腹地的河西、隴右各府,因唐廷抽調兵力對付東北的叛亂而使吐蕃有可乘之機。太宗以文成公主和親締造的和平友好,亦喪失殆盡。這是由內亂而造成的新的外患,綿綿不絕的長恨歌,恨的就是這種胡漢分裂:吐蕃與朝廷的分裂,河北王朝腹地的分裂。對於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大統一的多民族,這樣的分裂是痛心的,故“此恨綿綿無絕期”。安史之亂留下的教訓,無論對大唐還是後世,都是極為深刻的。
安、史亂天下,至唐玄宗的兒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率眾與回紇收複長安、洛陽,大難略平。安祿山被他兒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又誘殺安慶緒,直到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又被他兒子史朝義殺,這場叛亂才最後平息。由於當初郭子儀與回紇有約:“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致使洛陽城遭回紇洗劫,受到極大的破壞。“安史之亂”後,肅宗、代宗朝漸次加強了對社會關係的調整和社會文化的控製,儒家思想作為一種有利的統治思想重新被肯定。到唐憲宗朝,大文學家、政治家韓愈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任,開宋明理學之先聲。鹹通朝進士皮日休上書請立孟子,表明了這一趨勢,出現了儒學更新運動。
盛世之後又經曆過動亂的文人學士士大夫們,都在尋求填補心靈空虛的途徑。退守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兼濟的熱情和仕進的願望,讓位於對宗教神靈的信仰。佛學與儒學殊途同歸,前期的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等由於過分拘泥於印度宗教的形式,在中唐相繼消退。而繼起的華嚴宗特別是禪宗,由於變異為中國式的宗教而得以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