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武力開邊,而又不完全依賴武力。在武力征伐奏效以後,他采取安撫、懷柔的政策,安置邊疆少數民族,駐軍屯墾,設置府縣,開發邊疆經濟。他甚至采取和親的手段,與少數民族聯姻,促進各民族之間交流融合。大唐從此締造了與今日大體一致的中國版圖,唐太宗的功績永不可沒。
在唐高祖李淵時期,李世民統帥精兵平定關東竇建德、劉黑闥以及活動在北方邊境的薛舉、李軌、劉武周、梁師都等割據勢力,表明唐朝政權對全國控製的開始。而上述地區的被納入,也極大地增強了唐朝的實力。到唐太宗李世民主政的貞觀初,接下來開始開邊拓土的第二步方略,即對外圍地區各族勢力的征服。貞觀元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東突厥頡利可汗以為唐朝政局不穩,有機可乘,再次發動騎兵遠征。十萬大軍直抵長安城下,唐太宗當時守衛京師的人馬並不多,但他采取了大膽的行動。他召集所有可用的人馬,打開城門,而他親率小部分騎兵沿渭水向敵軍背後撲去。突厥首領見李世民不可思議的英勇,皆大驚,下馬便拜。李世民縱馬來到突厥營前,訓斥頡利可汗及眾首領背信棄義,破壞停戰協定。頡利可汗羞愧低頭。次日,唐太宗與頡利可汗按傳統習俗,殺白馬歃血而盟。此役李世民恩威並重,其光輝形象如同天人。
為了削弱頡利可汗,唐太宗支持薛延陀部反叛。貞觀四年(630年),趁東突厥內亂和天災之際,派出由李靖、李世勣率領的唐軍猛攻頡利,徹底擊潰部落,頡利被俘,這個北方最強大的汗國滅亡。為緩和矛盾,唐太宗聽取魏征的建議,決定對東突厥投降的戶口采取安撫政策,設立羈縻突厥人的府州體製,納入大唐版圖管理,目的是解除後顧之憂,為了更好地乘勝向東、西兩個方向發展。在隨後五十年中,東突厥汗國臣屬於大唐,突厥“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進入盛世的大唐,完全臣服東突厥後,立刻把手伸向西突厥。西突厥曾經是中亞草原的霸主,鐵馬金戈,騷擾邊疆。貞觀三年,唐太宗策動葛邏祿部反叛,並殺害了統葉護,西突厥分裂為葛邏祿部和咄陸部,造成兩部落互相混戰。咄陸部可汗為了避免唐朝插手西突厥內部事務,進而統一西突厥,不惜冒險進攻唐朝在哈密地區的屯軍,但是遭到唐將郭孝恪在今天的烏魯木齊附近的博格達拉山附近毀滅性打擊。貞觀十五年,咄陸部可汗率餘眾逃往阿富汗,唐朝獲得了對西突厥的宗主權。大唐開邊直達塔什幹萃葉城,成為整個中亞地區小國的保護者,在西域設立軍府管理。
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出生在萃葉城。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把目光轉向東部。那時高麗西部的蓋蘇文殺高麗王建武,唐太宗以此為借口向高麗用兵,此後唐朝對高麗的軍事進攻持續到高宗總章元年(668年),高麗被迫臣服。大唐在高麗分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又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領。唐太宗對高麗用兵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他要著手建立東亞國際關係秩序,在朝鮮北部,要臣服高句麗,解決兩國間的既存問題;在南部,不允許藩國新羅受到侵略瓜分的同時,爭取將百濟和日本納入國際關係體製,以確保大唐在東亞的帝國地位。
《資治通鑒》載:“範陽節度臨製奚、契丹,統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恒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幽、薊、媯、檀、恒、定、漠、滄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靺鞨,統平盧、盧龍二軍,榆關手捉,安東都護府,屯營、平二州之境。治營州,兵三萬七千五百人。”《新唐書》說幽州節度使改名範陽節度使是在天寶元年,而《資治通鑒》所記十節度使防邊體係的構築也在天寶元年。這裏防範的對象就是契丹和奚人;平盧節度使則防禦北方的室韋、靺鞨等民族。
大唐的北方邊境臣服安寧了,唐太宗對待西部的吐蕃、羌屬部落采取了“和親”的策略,從而出現了為後世史家和百姓津津樂道的“文成公主”進藏和親的故事。吐蕃是西部一股重要力量,大唐與吐蕃建立友好關係,這對於穩固西部邊疆,進一步穩定吐穀渾,起一石二鳥的作用。大致也就在大唐貞觀年間,吐蕃王鬆讚幹布(629~650)以13歲少年嗣位,依靠尚囊、論科耳幾位大臣討伐叛亂,繼而進行擴張,降服蘇比、羊同等部,統一了西藏。他定都邏些(今拉薩),創立文字,設立官製、軍製,定律法,統一賦稅,發展農牧業。鬆讚幹布是個有智慧有遠見的年輕讚普,大唐強盛,他主動提出與大唐修好,貞觀十五年派遣大相祿東讚率使團來長安請婚。
唐太宗決定接受鬆讚幹布的求婚,發出諭旨:“朕決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讚普鬆讚幹布,明天在大興殿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讚,然後朕在春秋樓設宴款待吐蕃使團,五品以上文武大臣作陪。”第二天上午,大興殿鼓樂齊鳴,服色簇新的羽林軍、殿前侍衛,從大殿一直整齊排列到了承天門。文武百官和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封了官的頭領,袍服袞袞分列兩旁,皇帝李世民高居於龍座之上。一早就在那兒侯旨的吐蕃使團,由大相祿東讚領頭,後麵是七八個使臣,接著是由吐蕃兵卒抬著的十餘副禮品盒,魚貫走來。他們被巍峨高聳的大殿,長長的鋪著波斯地毯的甬道,兩邊槍尖寒光熠熠而臉上如天神威武的侍衛震懾,為大唐處處顯露的泱泱大國氣派折服。
祿東讚是吐蕃一個學識淵博,到過大食(阿拉伯帝國)、天竺(印度)、波斯(伊朗)等國見過大世麵的人,他也被大唐、長安、皇宮的繁華和濃鬱渾厚的文化氣息所感染,叩頭跪拜大唐皇帝。他一再聲稱大唐是文明古國,大唐皇帝是天下共主,我們的讚普久仰大唐盛世繁華,早就有意與大唐結為翁婿之好,以效法大唐法紀,把吐蕃建設成和平安寧之邦。當聽到大唐皇帝說決定將文成公主下嫁讚普鬆讚幹布時,祿東讚連連磕頭稱謝,什麽皇恩浩蕩,恩重如白雪皚皚的喜瑪拉雅山,恩深如拉木錯、色木錯的湖水,恩長如川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把所有美好的詞語都用上了。
唐太宗傳旨江夏王李道宗回京,封為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特使,準備妝奩,擇吉日離京上路。貞觀十五年春正月,李世民封吐蕃大相祿東讚為右衛大將軍。經過兩個多月緊張籌備,文成公主的嫁奩準備就緒。文成公主雖是皇族宗室之女,但由皇帝賜婚,就等於是皇帝嫁女一般隆重和體麵了。文成公主是一個有很高文化修養的傑出女子,她篤信佛教,研讀了許多佛家經典。在長安,她接見祿東讚使臣時,詳細詢問了吐蕃的風土人情、農業作物情況,所以在她不平常的嫁奩中,除了皇室饋贈的大量金銀、綢帛、珠玉珍寶之外,她自己還準備了具有耐寒抗旱特性的蕪菁種子、其他穀物種子,還有一批書籍:其中包括佛經、儒家經典、史書、名家詩文集等等。她還特別選擇了種樹、醫藥、曆法、工技等書籍和工匠,準備帶進吐蕃進行鑽研,把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介紹給吐蕃,促進吐蕃和漢族的共融和經濟繁榮發展。
正月十五日,剛出元宵,由江夏王李道宗護送的文成公主一行,離開京城長安,走上數千裏遠赴吐蕃的征途。這天早朝過後,李世民再一次在大興殿接見吐蕃使團,對使團大加慰勉後,與族弟李道宗當著使團和群臣的麵,攜著年方十六七歲的文成公主,從幕後走了出來,把她交給祿東讚。宮中鼓樂隊奏起了喜慶的鼓樂,禦前侍衛舉著旌旗、華蓋在前麵引路。皇帝、送親特使和迎親使團身後,是文成公主的生身父母、群臣和後宮嬪妃及太監、宮女。喜氣洋洋的隊伍送至承天門,皇帝止步。文成公主和祿東讚及吐蕃使團再一次拜別皇帝。公主登上一輛車廂圍幕裝飾華麗的四轅馬車,車輪緩緩駛出宮門。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鬆讚幹布的消息,早在京師傳揚開了,現在看到送親的隊伍,行人、市民擁擠在街道兩邊,爭相一睹文成公主的風采。文成公主落落大方,從車幕後探出頭,向街兩邊的人們揮手致意,同時向親愛的祖國,美麗的長安再看上一眼。
文成公主一行到達青海,受到河源郡王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的熱情歡迎。弘化公主是文成公主的叔伯姊妹,同時嫁給了外族首領,異地相逢,自然特別親切。她們相互贈送禮物,親密交談,回憶在長安王府的幼年生活,不勝唏噓,徹夜難眠。諾曷缽郡王為文成公主一行舉行盛大的招待宴會,許多遠地的羌族首領都應邀前來參加,一時間,文成公主的行館成了人們矚目的焦點。吐蕃和吐穀渾地域毗鄰,原來為爭奪土地、牲畜,經常發生爭戰和磨擦,通過兩位公主的頻繁接觸和親情與友誼,終於使這兩大部落方國之間增進了信任,兩族再也沒有發生過衝突和戰爭,和平交往不斷增多。
鬆讚幹布親自率軍出藏,駐紮在柏海(今青海紮陵湖),然後率領迎親的騎隊到河源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進藏後,與鬆讚幹布在一起生活了36年,她帶去的中原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對發展吐蕃經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對漢族與藏族的相互了解,民族融合,更是功不可沒。她帶去的數百名工匠、醫生、文學之士,與她一樣在西藏長留下來,在吐蕃娶妻生子,促進了漢藏血濃於水的關係。
唐太宗武力開邊,而又不完全依賴武力。在武力征伐奏效以後,他采取安撫、懷柔的政策,安置邊疆少數民族,駐軍屯墾,設置府縣,開發邊疆經濟。他甚至采取和親的手段,與少數民族聯姻,促進各民族之間交流融合。大唐從此締造了與今日大體一致的中國版圖,唐太宗的功績永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