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五)內圓外方的漢文化黑洞

我們把漢代奠定的以儒學為主、兼收並蓄各家的內圓外方的漢文化,比喻為“黑洞”,是因為這種內圓外方的漢文化同宇宙黑洞一樣具有吸收、包融、消化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功能。在這種吸收、包融、消化的漫漫曆史過程中,形成了大一統的漢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漢代是繼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第一個學術文化高峰後,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又一次學術文化的複興時期。雖然比不上西方晚了幾百年的文藝複興,但是中國在經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重創和秦末戰亂後,不到幾十年又出現大漢經濟盛世和學術的複興,這不能不歸功於漢武帝劉徹的個人魅力。“秦王漢武,略輸文采”,略輸文采用在秦始皇身上恰如其分,但用在漢武帝身上就值得重新審視了。

漢武帝劉徹從小喜愛文學,能詩善賦,長於音律。他登基即皇帝位後,於元光五年(前130年),親自撰寫了《策問賢良文學》。這篇“聖喻”寫得文采四溢:“蓋問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穀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藪,龜龍遊於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趾,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鹹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其蔫?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蔫,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於篇,朕將親覽蔫,靡有所隱!”

漢武帝求賢若渴之情,溢於言表。他不僅自己喜歡文辭歌賦,他有個叔父劉安,好讀書,善鼓琴,才思敏捷,尤工詞賦。文帝時世襲父職封為淮南王。景帝時,吳楚七國叛亂,他本想跟著兄弟們一道造反,後來被家臣們勸阻,所以平亂後未予追究,僥幸逃過了一劫。到他侄子劉徹做了皇帝,因文才出眾,得到漢武帝賞識恩寵。這位大侄子皇帝曾命他作《離騷傳》(一說《離騷賦》),他清晨受命,不到吃早飯時就寫完了。大有後來魏公子曹植七步成詩的才華。漢武帝讓這位叔父羅致賓客方士數千人,編成《內書》二十一篇,《外書》三十三篇,《中篇》八卷,後世稱之為《淮南子》,《漢書·藝文誌》列為雜家。漢武帝東征西討時,他曾上書《諫伐閩越書》,主張對越人以德懷遠,不必用兵。“臣安竊恐將吏之以十萬之師為一使之任也”,他的儒家仁政思想,昭然若揭。在曾國藩編纂的《經史百家雜抄》裏,放在董仲舒《對賢良策一》之前。由此可見,後世儒家對這位《淮南子》作家思想的重視了。

漢武帝尊崇儒術,號召在全國各郡縣辦學校,普及儒學教育,提攜學有所成的儒生到各級政府當官。他身體力行,鼓勵儒家著作,故漢代自武帝以後文人會集,大辭賦家群起,形成了漢上繁華的文化盛世。西漢最負盛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從小好讀書,有點口吃卻攘長著書,還擅長擊劍,彈琴,他寫的《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詞藻瑰麗,氣勢非凡。

有這樣一個故事,足以說明司馬相如辭賦名氣之大:漢武帝的陳皇後一時失寵,獨居長門宮,愁悶悲思。聽說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善為辭賦,且與卓文君的浪漫愛情天下聞名,於是陳皇後派人攜黃金百斤送到成都,給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做酒錢,求一首辭賦解悲愁之悶。司馬相如為皇後寫了首《長門賦》,風傳天下。漢武帝讀了《長門賦》深有所悟,陳皇後也因此再度受到武帝的親幸。

《長門賦》辭曰: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言我朝往而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變得意而相親。伊予誌之慢愚兮,懷貞愨之歡心。願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兮,君曾不肯乎幸臨。

廓獨潛而專精兮,天飄飄而疾風。登蘭台而遙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雲鬱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晝陰。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飄風回而赴閨兮,舉帷幄之襜襜。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嘯而長吟。翡翠脅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

…………

這首賦寫了六段,文辭纏綿淒切,感人至深,能夠打動鐵石心腸的皇帝使陳皇後重新獲得恩寵,其藝術魅力之大可以想見一斑。司馬相如在景帝時就很出名,官至武騎常侍,因景帝不好辭賦,他辭官離去。在梁王郡國遊曆多年,受到梁王敬重,梁孝王死後他回到蜀郡臨邛。40多歲的司馬相如,在臨邛大富豪卓王孫家赴宴,卓王孫年僅17歲的女兒卓文君成了新寡。卓文君美貌嬌容,善鼓瑟彈琴。在酒宴上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鼓瑟相知,文君更愛這位大作家的才華,老少相戀,卻遭到父母反對。卓文君勇敢地隨司馬相如離開父母家,來到成都。因無以為生,又回到臨邛,在大富豪父母眼鼻子下開了家小酒店,當壚賣酒。父親卓王孫看不過眼了,同時也為女兒與大作家真摯的愛情所感動,遂給女兒女婿家僮百人,錢百萬,以及嫁妝財物。相如帶著文君再回成都買田置業,夫妻恩愛如初。司馬相如無後顧之憂,潛心寫作,文如泉湧。武帝拜讀了《長門賦》,欽慕其辭賦才華,召至長安,任為侍郎。後來因奉命出使西南夷有功,遷任孝文園令。

司馬相如的辭賦,對漢、魏、六朝文人影響極大。

漢代大文化人還有史學家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班彪、班固父子,文學家劉向、東方朔、楊惲、許慎、王逸、荀悅,小說家虞初,音樂家李延年,舞蹈家趙飛燕,散文家桓寬,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楊雄、劉歆,思想家、經學家、文學家王充、馬融、鄭玄、蔡邕,“毛詩學”開創者毛亨,詩人秦嘉、徐淑、蔡文姬,還有文壇上的所謂“建安七子”陳琳、王粲、孔融等等,還有發明造紙術的蔡倫,科學家張衡,醫學家張仲景、華陀,還有和番的王昭君,大隱士嚴光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在漢代閃閃發光,群星燦爛。正是這些大家巨擘,締造了大一統的漢文化,漢文明。

公元前2世紀西漢灞橋紙的出現,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書寫方便的紙張的出現,結束了幾千年以來古奧的甲骨,笨重的鍾鼎、金石,體積龐大不便攜帶的竹簡、木簡。紙書給文化發展交流,帶來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變化。正是在漢代,確立了漢字、漢語和漢民族、漢文化在中國的主導地位。這種地位經曆兩千多年至今都沒有動搖,沒有改變,成為了大一統的慣性和基因的基本要素。

漢文化是一種內圓外方的文化。用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是一種華夏古代先民就崇拜信仰的“玉琮”文化。玉琮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000至2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大概也就在五千年文明史源頭的伏羲造《易經》的時代。玉琮,是一種古代祭器和王權的象征。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紋大玉琮,江蘇武進寺墩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獸麵紋玉琮,通高達33.5厘米,外方內圓。外方淺刻橫道分為15節,用精美青白玉琢成,琮體中間鏤空成圓筒,它象征天圓地方,通過內圓筒可達天庭,實現人與天的信息交流。

原始時代,有巢氏在樹上構木為巢,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伏羲教人製造網具漁獵,飼養牲畜,發明竹桴、八卦。此後,黃帝軒轅氏發明指南針,造宮室,命倉頡造字,大撓作甲子,容成作曆書,隸首定算數,伶倫作律呂,帝妃嫘祖養蠶作衣裳,歧伯作醫書內經,慢慢形成了易經的文化主軸。這一點,在人類記載學和考古學上,都得到了相同的看法。據傳,最古老的易經叫做“傳山易”,這是古人以山中的洞窟生活為主的時代,也就是狩獵生活時代。到了漢民族在黃河流域一帶過著農耕生活時代,便衍生出“歸藏易”。歸藏的含意是“萬物歸土”的意思。周朝再演變成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周易》。到了這時不但有了文字,而且思想的體係也漸趨成熟。

從五六千年前伏羲創“易”之後,每個時代的偉大人物,總是配合當時社會的情勢,對易經給予適當的改變或進一步完善。伏羲畫八卦,文王演易做六十四卦及卦辭,周公繼而做爻辭,孔子及其弟子做“十翼”,《周易》到此基本成形。

易經是集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聖人經數千年文化智慧而成。漢文化的發展就是這樣日積月累,經過長時間的考驗、沉澱、洗禮、運用、調整、記錄而積累起來的。

易經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頭。儒道兩家在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上有較大的區別,儒家主張濟世,道家主張無為,而易經作為行動指南正是二者的統一。天道循環是自然常理,君子效法天道,就應當崇尚易理,不能違天逆常,要順時適變。老子哲學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古代智者相信,天是個大宇宙,人是個小宇宙。天人關係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我國傳統哲學的精髓。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要和諧,天道與人道要統一。所謂道法自然,可理解為規律是客觀的、自然的,是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人類尊重自然,認識自然,不違背自然規律做事,這才是明智的行為。“天地固有常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 按照天地本來的狀態生存,天地日月星辰萬物,才能處在一個和諧的統一的整體之中。老子提出“量腹為食,度形而衣”,要“知足”“知止”,才“可以長”。“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五次登門拜訪老子為師的至聖先師孔子,在繼承周易、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的儒學,著重解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問題。

獨尊儒術,為漢文化又增添了“三綱五常”的內容。三綱五常側重要解決的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問題。一個人在尊重固有的等級關係下,要努力做到仁、義、禮、智、信。三綱是調和解決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關係,五常則是講個人的修養品德。

儒學和三綱五常,都指向一個目標:那就是無論國家、君臣,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內圓外方,像古人崇拜的玉琮那樣實現人與天的信息交流,效法天道,做到天人合一。這就是在漢朝興起並確立的漢文化的實質與內核。一個人,要內圓外方,一個君主要內圓外方,一個國家同樣要內圓外方。所謂內圓,依照孔子在《論語》《中庸》《春秋》等中的教誨,就是做人要講品德(仁、義、禮、智、信),做皇帝要施仁政,要愛民如子,國家統治者要“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孟子說得更徹底,“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內圓對應著天圓,符合天道。符合天道的內圓才能至柔若水,渾然一體,和諧共贏,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漢書》雲:“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畤谘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漢書的這一論述是非常恰當的。

由漢武帝獨尊儒術形成的大漢文化,這種所謂內圓外方中的外方者,指做人要有氣節,要有原則,要“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內在的仁慈要用外在的剛強來包裹。帝王和國家的外方,漢武帝本人做了最好的注解。無論是國家還是國家的代表者,對外族的入侵和掠奪,決不能妥協,更不能舉手投降。漢武帝對北方匈奴的屢屢入侵,采取征伐手段,使其臣服,這是外方——也就是外交上堅持原則的突出表現。西漢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天漢二年(前99年)率5000步兵出居延關千餘裏征戰匈奴,遇敵騎10萬,陷入重圍,奮戰9天突圍失敗,糧盡矢絕,被迫投降。漢武帝株連他的老母親雖然有點過火,但以“氣節”而論,無可厚非。雖然大作家司馬遷因此遭受宮刑,但從捍衛國家氣節、尊嚴的角度來說,亦情有可原。正因為如此,才培養了漢文化中文人、武士外方的“名節”觀念。

西漢的蘇武牧羊,東漢末年的女詩人蔡文姬作《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就是大漢培養的這種民族精神、內圓外方的漢文化的最好證明。

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貴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後來又把他遣送到貝加爾湖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生子之後才能放他回大漢朝。蘇武不顧威脅利誘,不怕艱苦折磨,堅持十九年而終不屈服。《漢書·蘇武傳》裏說:“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蘇武能文能武,辭賦寫得很好,他歸來後寫了一首《蘇武牧羊詞》:

蘇武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

羈留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

野幕夜孤眠,心存漢社稷,夢想舊家山。

曆盡難中難,節落盡未還。

兀坐絕寒,時聽胡笳聲痛酸。

群雁卻南飛,家書欲寄誰?

白發娘,倚柴扉,紅妝守空幃。

三更徒入夢,未卜安與危。

心酸百念灰,大節仍不少虧。

羝羊未乳,不道終得生隨漢使歸。

蔡文姬名琰,是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女兒。在《漢書·蔡琰別傳》裏有這樣一則故事:“文姬少聰慧秀異,年六歲,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一弦’;邕故斷弦問之,琰曰:‘第四弦’”。文姬從小耳濡目染,對音樂的接受能力極強。在蔡邕的精心培育下,她成為當時優秀的女琴家、女詩人。但文姬生逢亂世,屢遭罹難,先是父親遭陷害死於獄中,母親也因悲傷過度而去世,接著便是新婚不久的丈夫也病故了。興平年間,匈奴入侵中原,文姬不幸被匈奴王擄去,納為王妃,育有一子一女。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家鄉,盼望重歸漢邦。曹操得知蔡文姬的處境甚為同情,趁漢、匈和好之際,派專使帶重金請匈奴王放回文姬。在回歸的路上,文姬想到自己悲慘的遭遇,詩潮翻湧,用淚與血寫下了留傳千古的《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哀怨淒切、蒼涼深沉,郭沫若曾評價說:“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那種不羈而雄渾的氣魄,滾滾怒濤一樣不可遏抑的悲憤,絞腸滴血般的痛苦,決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的。”辭曰: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幹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誌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胡笳十八拍》字字血淚,不忍卒讀,處處表現了她對大漢國邦和家鄉深深的懷念依戀之情。“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殺氣朝朝衝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願得歸來兮天從欲,再還漢國兮歡心足。”總之,《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蘇武牧羊詞》式的充滿愛國思鄉情懷的傑作,難怪兩千多年來盛傳不衰。《蘇武牧羊》也好,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也好,都反映了大漢獨尊儒術,普及儒學教育後,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深深烙印。這種烙印潛移默化與儒學、漢文化混合成了漢民族精神。

宇宙之中有所謂宇宙黑洞,這種“黑洞”具有不可比擬的能量,不管什麽天體,何種物質,一旦掉入宇宙黑洞就要被吸收,被包融,被消化。我們把漢代奠定的以儒學為主、兼收並蓄各家的內圓外方的漢文化,比喻為“黑洞”,是因為這種內圓外方的漢文化同宇宙黑洞一樣具有吸收、包融、消化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功能。在這種吸收、包融、消化的漫漫曆史過程中,形成了大一統的漢文化的強大。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