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董仲舒為大漢帝國構建儒學脊梁

董仲舒恰逢其時地給漢武帝締造的大漢帝國的盛世,注入了精神文化的脊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力,似乎超越時空,超越階級局限和階級意識,形成了中華民族穿透曆史的巨大凝聚力和永不枯竭的精神財富。

漢承秦製,自漢高祖劉邦,經惠、文、景三帝到漢武帝,都認為秦代的郡縣製對加強大一統的皇權有利,但為什麽秦王朝會如此短命崩潰呢?秦製還存在哪些方麵的缺陷呢?劉邦及其子孫自然要總結秦亡的慘痛教訓。漢文帝時代的大臣、政論家賈誼寫的《過秦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的。賈誼在《過秦論》裏說:秦皇“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萬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粹,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然而,“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化為焦土”,秦始皇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賈誼最後反問:“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焚書坑儒,想采用暴力手段統一思想、消滅思想的辦法鞏固封建專製統治,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秦二世的滅國,證明此路不通。

賈誼得出的結論是:“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持久而社稷安矣。”

賈誼道出了一條真理:用殺戮對付思想不行,思想隻能用新的思想解決。他的“觀之上古”,與孔子的“克己複禮”,恢複周代的禮製與仁政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文、景二帝時代,朝廷占統治地位的還是黃老之術,即算是申、韓的法家、術學,都還有相當的市場。賈誼20歲就以文才出名,被漢文帝招為博士,一年後晉升太中大夫。但他的政治改革主張遭到朝廷守舊勢力的反對與毀謗,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梁懷王太傅。他還是多次上書,《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仍然不為所用。因政治抱負無從施展,過湘水時曾作《吊屈原賦》,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賈誼33歲憂鬱而死,就像秦始皇並沒能徹底滅絕儒學一樣,賈誼英年早逝並不影響儒學繼續廣為傳播。早在先秦,儒生到處活動,並且加入到反對秦王朝的農民起義軍當中。陳勝手下的孔鮒,劉邦手下的陸賈就是當時儒生的代表人物。前麵講過,陸賈經常在劉邦麵前稱頌和引用儒家經典,陸賈說:“在馬上憑借武力固然可以奪得天下,但是憑借武力就能治理好天下嗎?商朝國君成湯、周朝國君周武王都是用武力奪取天下的,得天下後,他們又順應民心用仁政治理天下,文治武功並用,才是使國家長治久安的良策。假如秦王朝能懂得效仿古代的聖主,陛下又怎麽能夠奪得天下呢·”劉邦聽了這番話,覺得有道理,便讓陸賈寫成《新語》一書。

此外,當時任博士的叔孫通,通曉儒學,他也對劉邦說:“儒生雖然不能參與打天下,但是治理天下是絕對用得著的。”漢朝剛建立,劉邦也在尋求鞏固皇權統治的法寶,他讓叔孫通征集儒生三十人和他的弟子們,參照周禮,製訂了漢王朝的禮儀製度。有了君臣禮儀,劉邦感到了當皇帝的尊貴。儒學有了新的發展,逐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然而劉邦死得太快,隻做了七年皇帝,探索未能進行下去。漢武帝繼位,一改文、景二代“無為而治”的政策,主動出擊,北逐匈奴,南拓領地,對內削弱諸侯,開疆擴土締造了大一統的盛世。但是,盛世之下必有後憂,由於大量移民,增加人民的賦稅,致使人民起義不斷發生。此時,作為統治者,迫切感到需要一個新的思想體係,來維護統一的皇權,加強對人民的防範和控製。在這種情況下,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就完全符合了當時的統治階級的需要,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和采納。

董仲舒生於公元前197年,卒於前104年,活到93歲,相對於劉邦三代子孫都隻活到40多歲,他是很長壽的了。他出生在廣川(今河北棗強東北),經曆了大漢文、景和漢武帝三代君主。在呂後專權誅殺義帝,分封呂氏王侯,最後周勃、陳平誅呂王,扶劉邦中子劉桓繼位為文帝時,他17歲。董仲舒自小攻讀《春秋》,是西漢中期儒家春秋公羊學派的大師,著有《春秋繁露》等書,景帝時做過儒學博士。漢武帝即位,時年56歲的董仲舒,學術地位已經確立,名滿學界。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以公羊學大師身份應召。從此,他多次給武帝上書、對策。他在《舉賢良對策》疏中,提出了“天下三策”思想,宣揚經過孔子繼承改造的儒家學說,實際上是夏、商、周三朝鞏固各有幾百年運祚的指導思想;抨擊法家理論是導致秦二世而亡的錯誤主張。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也就是說為了鞏固王朝的統一,應尊崇儒家學說,把它作為唯一的指導理論,罷黜其他各家異說,以求統一人民思想,維護王朝的皇權統治。這一建議得到漢武帝的讚賞。

根據董仲舒建議,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設太學,置五經博士。博士以儒家經典“五經”在太學教授弟子。前124年,漢武帝采納公孫弘的建議,為博士置弟子生員50人,每年考試一次,合格者授予各級官職。並命令各郡國建立學校,講習儒家經典,選拔優秀者擔任地方各級官吏。學習儒學的人越來越多。秦始皇和李斯也曾打算統一思想以鞏固封建專製統治,但是他們采用的暴力鎮壓的方法,留下了失敗的教訓。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采納,同樣運用了政權的強製力量得以推行。這項措施當然不像焚書坑儒那樣殘酷,但強行統一思想的做法與目標,與秦始皇並無二致。所不同的是二者的打擊對象不同,秦始皇打擊的是儒家,漢武帝打擊的卻是儒家之外的諸子百家了。而且采取的是比較溫和的手法,既沒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也沒消滅百家之人。

這不能不說是漢武帝對大一統中國形成的又一大貢獻。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中國社會達兩千多年。孔子和儒學的地位,隨著曆史朝代的更替,雖有不同程度的尊寵與疏離,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高。孔子被曆代皇帝尊封為至聖先師,儒學繼承者孟子被尊為亞聖,就連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也各有封賞。儒學成了漢文化和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和精髓,以德育人,以禮待人溶入了民族文化的細胞和百姓日常生活中。施仁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曆代有作為的君王的衡量尺度。董仲舒恰逢其時地給漢武帝締造的大漢帝國的盛世,注入了精神文化的脊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力,似乎超越時空,超越階級局限和階級意識,形成了中華民族穿透曆史的巨大的凝聚力。

近代五四運動以來的批孔和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也好,都不能斬斷儒學和新儒學對中國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都離不開兩千多年前孔子在《論語》《春秋》《詩經》《四書》中很多有益的教誨。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故漢興於五世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孔子撰《春秋》,經公羊作注的《公羊春秋》,成為儒家經典。《公羊傳》的宗旨是“當新王”,自然與“大統一”聯係在一起。隻有統一中央集權製才能叫“大一統”,分封製則“統”不起來。“大一統”為“新王”所締造,因此要“尊新王”,這裏隱含“郡縣製”與“君權至上”。公羊“郡縣製”與“君權至上”吸收了先秦韓非、李斯等法家的有益成分。

董仲舒在繼承公羊傳的基礎上,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要用儒家學說實現“大一統”“撥亂反正”。哀公十四年說:“君子曷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春秋》。”這裏的“亂”,是分封製造成的;“撥亂反正”就是要鏟除分封製,實現統一中央集權製的太平盛世。要做到“撥亂反正”,就要“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總括為“譏世卿”。這裏所“貶”的天子,是分封製下不能控製政局的天子——即諸侯王;“退諸侯,討大夫”,就是堅決反對“世卿世祿”,從根本上鏟除領主政治,廢除分封製。

董仲舒的社會理想是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和諧安定社會。大一統是他所述《公羊春秋》的根本要義:“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對《公羊傳》的概括是:“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患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又說:“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後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間,而明改製之義。一統乎天子,而加憂於天下之憂也,務除天下之患。”在這裏,孔子明白無誤地提出了君權至上與統一中央集權製。

董仲舒一生的重要著作《春秋繁露》,其宗旨在於闡發公羊春秋的“微言大義”。其精髓就是後來褒貶不一的“三綱五常”學說。“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近代五四運動反孔,即把矛頭指向“三綱五常”學說。孔子講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還講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中庸》篇中說過:“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把孔子說過的話和《中庸》裏的思想,更向前向深裏推進了一步。現在看這三綱學說,當然違背民主、自由和公平、平等的人道主義原則,但在維護封建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方麵,兩千多年來的確發揮過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不能拿今天的眼光求全責備地去挑剔古人。

董仲舒不僅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綱領,他還在經濟思想上有三個重要論述:義利論、等級經濟關係論、仁政思想。在義利論方麵,董仲舒所言的“利”是指一般、普通的物質利益,且有公私之分,並重義輕利;在等級經濟關係方麵,董仲舒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合”不是“爭”,用現代語言,即是“合作共贏”,這實在是有相當的超前意識,並通過“三綱”的道德標準,來約束人們那些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為;在仁政思想方麵,董仲舒主張“不與民爭利”,他係統論述了政府及其官員“與民爭利”的各種表現和反對“與民爭利”的經濟原因、道德依據,並提出了“行仁政”的具體辦法。看看,兩千多年前的董仲舒,倒像是今天國務院裏的高級智囊。我們現在的政府反對“與民爭利”,講究“讓利於民”,與董老人家的經濟主張竟不謀而合。

董仲舒理論都是圍繞著“大一統”社會理想而展開的,大一統的根本特征是思想統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在儒家倫理經濟思想史上,孔子第一個談論義利問題,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做出了貴義賤利的結論。孔子的“義利”思想而今在經濟思想史的角度得到了科學的闡釋和評價。在儒家學者中,董仲舒最為全麵和深入地論述過義利問題,他有一句名言,“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董仲舒傳》),其知名度不亞於他的另一句名言:“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漢書·食貨誌上》)。董仲舒的“義利”觀在孔子思想上又進了一步。

與董仲舒同時代的司馬遷也認為人性是好利的。董仲舒說萬民求利“如水之走下”,司馬遷也說人們追求財富“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二者有一個區別,這就是,司馬遷直接賦予求利行為道德上的合理性,認為是有道德的表現,“人富而仁義附焉”,“君子富,好行其德”(《史記·貨殖列傳》)。而董仲舒則不是這樣,他認為必須把人們的求利行為置於等級製的規範之中,隻有符合等級規範的——即按等級製規定所應有和許可的求利行為才是道德的,否則就是不道德的。這種不道德的求利行為,必然是對社會和諧秩序的破壞,造成動亂和紛爭。遵守等級之禮的遊戲規則,被他提升到了“義”的高度,且認為是最大的“義”,“大義不越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等級製度是封建社會的根本特征,董仲舒把“義”與“等級”聯係在一起,不足為怪。如果把“等級製”換成今天的“法製”,董仲舒的所有論述也都順理成章了。至少比太史公的“人富而仁義附焉”,“君子富,好行其德”進了一步。因為無論從曆史還是現實角度來看,為富不仁、為政不仁者比比皆是。所以,董仲舒的“君子篤於禮,薄於利”,認為“禮重於身”,都說明他提倡義重於利。因為利是養身的,而義是養心的。曆史上提倡遵守等級禮製重於求利,與今天遵守法製重於求利,如出一轍,對規範社會行為、人際交往行為都具有積極意義。特別是他的“不與民爭利”“合作共贏”、施仁政的思想,至今都放射出人性化的光輝。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