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皇帝劉邦建立的漢朝,最大的貢獻是“漢承秦製”。也就是說,他雖然推翻了秦朝,卻繼承並維護了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體製。大漢王朝在中國大一統的曆史上,刻下了永不磨滅的深深印記:由此,才有了漢民族的稱謂,漢字、漢語、漢文化、漢習俗,都從漢代開始,固定為專用名詞。
楚、漢爭奪天下的鬥爭很快展開。劉邦采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漢元年(前206年)八月,從故道東還,襲擊雍王章邯,章邯在陳倉大敗,退走好畤、廢丘,還是節節敗北。漢軍大舉西掠隴西、北地、上郡,控製鹹陽後,發兵東出武關。依附漢王的南陽起義軍頭領王陵,率眾準備去沛縣迎接劉邦的妻子呂氏與太公,消息被楚霸王項羽知道了,他正為劉邦西征東略氣憤不已,立即發兵至陽夏阻擊拍馬屁的王陵,命原吳縣令鄭昌為韓王,抵禦漢兵。
從領兵打仗來說,項羽無疑蓋過劉邦,但項羽殺人如麻,很少撫慰;而劉邦恰恰相反,打仗雖不如項羽,但他善待將軍、士兵,將士願為他賣力,對攻下的城池也少燒殺搶掠和屠城,倒能安撫收買人心。也就是說,在戰術上項羽處絕對優勢,而在戰略上劉邦高過項王一籌。大漢二年,原來由西楚霸王項羽封的王,如塞王欣、翟王翳、魏王豹、河南王申陽等都因為漢王的名聲好,紛紛歸附劉邦。劉邦又利用項羽謀殺義帝之事大做文章,號召天下諸侯共討不仁不義的楚霸王,項羽在這裏又輸了一著。楚軍在北擊齊國中本來取得了軍事勝利,但項羽殺人過濫,本來歸順的齊王再反。劉邦得五諸侯王兵,趁項羽在山東與齊王糾纏不清,揮軍直搗楚都彭城,想端掉項羽的老窩。項羽聽到消息,撤出山東救援,與漢軍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劉邦打仗不行,被項羽殺得丟盔棄甲,漢軍屍體把睢水都堵塞得斷流了。楚軍打敗漢軍,有些見風使舵的諸侯又叛漢歸楚。項羽一不做二不休,幹脆把劉邦在沛縣的父母妻小抓到軍中做了人質。
丟兵失卒的劉邦帶著兒子孝惠,回到關中,立孝惠為太子,駐守櫟陽。劉邦令韓信襲擊魏王豹,大勝,魏王當了俘虜,置太原、河東、上黨三郡。韓信東下,再敗趙,斬趙王歇、陳餘。大漢三年,漢軍駐紮在滎陽,為了偷運先秦時期建立在成皋的敖倉的大批糧食,又怕楚軍劫糧,劉邦築鴻溝甬道。鴻溝在黃河南岸今河南滎陽廣武山,溝口寬800米,深200米,是古代軍事要塞。劉邦與項羽在鴻溝甬道東西兩麵相峙一年多,“大戰七十,小戰四十”,楚軍屢屢切斷漢軍糧道,漢軍乏食,劉邦請和,“乃與楚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東為楚”,鴻溝便成了楚漢的分界。項羽當然不買賬,狡詐的劉邦最後采取非常下作的手段,用四萬斤金賄賂楚王君臣,最後將項羽的智囊人物範增離間,辭老走了。漢軍絕糧嘩變,劉邦又耍了個天大花招,讓二千女子佯裝主力突圍,他自己領著數十騎出滎陽西門,逃跑了,丟下他無食果腹的部隊。
中國象棋,如今還有所謂“楚河漢界”,這就是從楚霸王與漢劉邦在鴻溝對峙中衍生出來的。鴻溝至今東有霸王城,西有漢王城。這一盤棋局,以當時的軍事勢力,無疑楚軍穩操勝券。漢王劉邦在彭城、滎陽兩次脫逃溜之大吉,他最後能反敗為勝,完全得力於大將軍韓信、樊噲和軍師蕭何等股肱良臣謀將。
曆史上有名的軍事家韓信,本是淮陰一個小流氓,少時家貧,連一日三餐都很難維持,隻得到處投靠親友。有一次在一位當亭長的朋友家裏做客,由於食量太大,亭長的太太對他冷言冷語。他忍住饑餓到河邊釣魚,又釣不到,便向河邊的洗衣婦討飯。有位老婦人經常給他飯吃,鼓勵他說:“大丈夫應當立誌,不能成天依賴別人過日子,好好努力吧!”韓信受到鼓勵,決心努力上進,開創自己的前途。後來,他專心研究兵法,頗有心得,便有意投效楚將軍項梁。當他腰佩寶劍,走在淮陰街上時,有一位流氓少年看他不順眼,就說:“你的模樣還挺神氣的,其實你隻不過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家夥。有種就殺了我,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心中大怒,但是他想:我當然可以一劍宰了他,但這有什麽意義呢?大丈夫能忍一時之辱,何必跟這家夥一般見識。便一言不發,彎下腰來,從流氓少年的胯下爬了過去——胯下之辱升華成了忍耐的藝術。
韓信投入項梁的部隊,建立了不少戰功。項梁死後,歸屬項羽,任為郎中。項羽與劉邦的人格魅力的差距,在這裏顯露出來了。韓信多次向項羽建言獻策,項羽瞧不起他,始終沒有獲得重用。韓信認為繼續留在楚營,沒有發展機會,毅然決然地到漢中,投效劉邦。有一天,韓信跟本營的弟兄觸犯軍法,被判處死刑。前麵已有十三位弟兄人頭落地,輪到了韓信,他情急地大叫:
“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麽殺害壯士?”
監斬官滕公覺得很驚訝,就把他叫到麵前盤問。經過一番交談,滕公對韓信大為賞識,便替他向劉邦求情。劉邦親自接見了韓信,特準他戴罪立功,分發到蕭何的部下服務,擔任管理糧草的工作。蕭何與韓信交談後發現,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便向劉邦推薦,可是劉邦卻沒有理會。蕭何的幾次進言都沒有效果,令韓信心灰意冷。不久,傳來韓信失蹤的消息,蕭何立刻親自連夜追趕。終於追上了,經過一番誠摯的挽留,韓信跟著蕭何返回漢營,去覲見劉邦。蕭何再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見蕭何如此慎重,這才認真地和韓信談論天下大計。韓信剖析楚漢情勢,精辟深入,劉邦大為讚賞,立刻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將指揮大軍的信符交給他,並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典禮。韓信終於如願以償,得以施展平生的抱負。
這一段故事,後來編成《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戲曲,廣泛上演,保留至今,成為家喻戶曉的曆史典故。
韓信拜為大將軍,領兵北伐,暗渡陳倉,光複關中。接著進兵趙國。趙王命陳餘率軍20萬迎戰,參謀李左軍建議:“漢軍遠道而來,由於道路狹窄,軍糧一定會接濟不上。請給我3萬人去劫奪他們的糧車,漢軍的補給線一旦被切斷,韓信就插翅難飛了。”陳餘拒絕李左軍的建議,決定正麵與漢軍對決。韓信得知敵方的意圖,便大膽挺進,派遣2000名輕騎深夜抄小路潛入敵後,囑咐他們等到兩軍交戰,趙軍傾巢而出時,偷入敵營,換上漢軍旗幟。等到一切安排妥當,韓信派遣一部分士卒渡過河口,背水叫陣;陳餘一見,產生輕敵的心理,原來背水迎戰是兵家大忌,漢軍竟然毫無警覺,可見韓信實在是浪得虛名。於是陳餘下令,趙軍傾巢而出,大挫漢軍。等到凱旋而歸,卻見自己的根據地——井陘關已經換上了漢軍的旗幟,陳餘大驚失色,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已退到水邊的漢軍掉轉頭來,配合關內的漢軍,兩麵夾擊,趙軍全軍覆沒。韓信俘獲李左軍,並以誠懇之禮接待,李左軍深受感動,自願留在韓信身邊效力。
韓信用兵如神,指揮作戰所向無敵,恐怕與項羽不相上下。項羽統軍作戰機動神速,銳不可當,然而就運用兵法與謀略上,項羽不如韓信。劉邦在彭城一役被項羽擊潰,撤回滎陽,命韓信率軍攻魏。韓信在黃河西岸集結部隊與船隻,宣稱要在敵前強渡黃河。等魏軍集中全力,積極準備迎戰,他派遣強大的精銳,悄悄抵達夏陽,用無數空瓶空甕製成木筏,強渡過黃河。魏軍得知消息,大驚失色,再回軍迎戰。韓信猛打猛攻,生擒魏豹,魏地全部歸附。
這就是韓信用兵的高明之處,虛晃一槍,避實就虛,然後再當頭一擊決定勝負。韓信既滅魏國,乘勝進軍擊敗代國軍,再擊趙國。漢軍進攻彭城,為項羽所敗。逃了出來的劉邦,與韓信大軍在滎陽會師,這才造成楚、漢對峙的局麵。此後,韓信封為齊王,率軍繼續向東追擊齊王田廣。項羽派遣最親信的悍將龍且,統率號稱20萬人的大軍馳救。齊楚聯軍跟漢軍隔著濰水布陣,韓信半夜下令,命縫製一萬餘個布袋,裝滿沙土,用來在濰水上遊築壩。下遊河床水位迅速降低,韓信命令大軍過河,龍且迎戰。漢軍佯敗,龍且揮軍追擊,等到進入濰水河床時,韓信命令撤除上遊的沙壩,洪水如萬馬奔騰,楚軍被分隔為二,漢軍猛烈反撲,斬殺龍且。留在濰水那一邊的楚軍,一哄而散,韓信再次證明他的用兵如神。
韓信軍威大振,劉邦立即封他為齊王。韓信衣錦榮歸,並沒有忘記當年給他飯吃的洗衣老婦,特別派人送千金給她,以表示感謝。至於那位逼迫韓信接受胯下之辱的流氓少年,聽說韓信做了王侯,非常擔憂遭到報複。然而,韓信不但不追究往事,反而派人去安慰他。韓信實在是個軍事天才,劉邦能夠聽從蕭何推薦,舉拔韓信為大將軍,也證明劉邦氣度確實不凡,能夠用度外之人。
項羽和劉邦聯手推翻了秦朝,在爭奪天下的鬥爭中,一個以悲劇告終,一個以喜劇收場,正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劉邦出身泗水亭長,有學者稱他出身流氓無賴。其實,所謂“亭長”,也算是今天的農村基層幹部。然而,貴族出身的項羽,剛愎自用,隻知猛衝猛殺,貴族的血液裏並無多少“可敬”的基因。他失敗後有人稱他為失敗的英雄,還從美學原理上論述他如何“高貴”。劉邦雖然出身赤腳杆子農民,但他的寬宏大度,擅長用將才,遂使豎子成名,最後做了大漢開國皇帝。這兩個出身高貴、出身貧賤的草莽英雄,都在《史記》中留下了詩歌,不過一個抒發的是失敗的無奈,另一個抒發的是勝利的豪情。
大漢五年(前202年),劉邦大舉進攻楚軍,並約韓信、彭越會師。項羽兵敗,退至垓下,落入漢軍的包圍圈。夜深人靜,漢軍中高唱楚軍士兵家鄉的民謠。項羽陷入“四麵楚歌”的境地,無法入眠,起身飲酒,陪伴他的是寵姬虞美人,還有一匹名叫“烏騅”的駿馬。這位末路英雄麵對絕境,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反複高歌自己即興創作的詩篇,虞美人在旁應和。後世演義成的《霸王別姬》成了國粹京劇的經典,將男女情愛美化成銘心刻骨的浪漫。項羽先殺了心愛的烏騅,虞美人則執劍自刎,倒在丈夫懷裏。淒慘的情景令一代英豪潸然淚下,走投無路無牽掛的項羽率八百騎兵突圍不成,最後在烏江自刎。
劉邦打敗了項羽,又平定了異姓諸侯王的叛亂,建立大漢帝國已成定局。諸侯將相紛紛請奏,尊漢王為皇帝,劉邦假意謙虛地道:“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原來請劉邦做皇帝,是為了群臣能封王侯。劉邦謙讓再三,說:“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於是,在二月甲午,在今曹州濟陰縣汜水之陽築壇,劉邦即大漢皇帝位,是為漢高祖。誌得意滿的漢高祖路過家鄉沛縣,邀請故人、父老、子弟一同聯歡。酒酣耳熱,劉邦手舞足蹈,敲打樂器,仰天長嘯: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布衣皇帝劉邦建立的漢朝,最大的貢獻就是“漢承秦製”。也就是說,他雖然推翻了秦朝,卻繼承並維護了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體製。他接受了皇帝稱號,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地方行政係統郡、縣、鄉、亭、裏,與秦製完全一樣。郡有郡守(後更名為太守)、郡尉等,分別掌管政治、軍事、監察之權。縣分大小,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以下設縣長,下設丞、尉,分別掌管文書、治安之權。基層組織是裏,十裏為亭,有亭長;十亭為鄉,有三老掌管教化、訴訟、收稅和管理治安。
漢高祖劉邦在繼承秦的郡縣製時,猶豫不決,進退維穀,最後采取折中主義。在推行郡縣製的同時,部分恢複了封建製,封建了大批異姓諸侯王、同姓諸侯王。這與曆史的某種慣性是分不開的:在中國既有大統一的曆史慣性,在某個時期又有大一統反作用力的慣性。秦始皇統一中國,秦二世滅亡,就是這種反作用力的明證。所以在前一節裏說秦末的劉、項之爭是戰國爭雄的繼續。
秦統一後,以郡縣製取代了封建製,確立了以皇帝製度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體製,但是基礎並不牢固,法律秩序與政治製度並未深入人心。特別是在意識形態領域,缺乏大一統的精神支柱,被打敗的六國仍擁有各自的傳統勢力。如果說項羽的恢複封建製,是迎合六國舊貴族複辟的願望,那麽,劉邦的封建異姓諸侯王則是迫於形勢,出於無奈。他為了利用各種諸侯勢力擊敗項羽,連續封了齊王韓信(後改稱楚王)、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韓王信、燕王臧荼、衡山王(後改稱長沙王)吳芮。
當然,這種妥協,劉邦也看到埋下了分裂的潛在危險。皇帝做穩以後,剪除異姓諸侯王——包括用陳平之計殺韓信,也就勢在必然。然而他又封建了九個同姓諸侯王:燕、代、齊、趙、梁、吳、楚、淮南、淮陽。原因在於錯誤地總結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訓,以為廢除封建製,“孤立而亡”。希望同姓諸侯王起到“屏藩”作用,使皇帝不至於孤立。他在封同姓諸侯王時宣布:“非劉氏而立,天下共擊之。”其目的顯然想仰仗宗室血緣關係,構築皇權的屏障。
然而事與願違,效果適得其反。這些王國封地大,權力重,儼然獨立王國。郡縣製與封建製並存,形成畸形的“封建郡國製”。這種一國兩製的“夾生飯”,不久就遭到了懲罰,同姓諸侯王聯手反叛中央,發動了“吳楚七國之亂”。
漢高祖劉邦還是個頗用心思的皇帝,鑒於秦代嚴刑峻法,過於苛暴,他當然不會再用法家理論。那麽是否會傾向儒家學說呢?他也不會買賬。出身泗水亭長的他,憑借武力打天下,一向對高談闊論的儒家嗤之以鼻,常罵儒生是“豎儒”“腐儒”。秦末高陽儒生酈食其懷才不遇,托劉邦麾下騎士引薦,騎士對他說,沛公不喜歡儒生,有戴著儒生高帽子的來客,沛公就把他的高帽子取下來,在裏麵小便。對儒生蔑視到如此程度,酈食其還是要去謁見。
劉邦召見酈食其時,正好坐在床邊讓兩個婢女為他洗腳,極為倨傲不恭。打敗項羽後,劉邦說,打天下哪裏用得著腐儒!不過他身邊還是有幾個並不死守教條,頗知變通的儒生,如陸賈、叔孫通之流。劉邦當了皇帝,陸賈經常在他麵前稱讚儒家的《詩》《書》,劉邦以為陸賈迂腐,不了解形勢,對他說,我的天下是在馬上打下來的,哪裏用得著《詩》《書》。陸賈申辯說,在馬上打天下,難道還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劉邦以為他說得有理,就叫他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陸賈寫成《新語》十二篇,說秦朝專任刑法是它迅速滅亡的主因之一。因而主張,以“教化勸善”,以“法令誅惡”,實行“無為而治”的政治:“穩定得像沒有什麽事那樣,安靜得像沒有喧鬧聲那樣,有官府而不擾民,像沒有官吏那樣,各村各戶過著恬靜的生活像沒有什麽人那樣。”劉邦對陸賈的這一主張倒十分欣賞。
漢朝建立伊始,平民皇帝和布衣將相進入巍峨的宮殿,卻不懂得君臣禮儀。他們起自民間底層,無拘無束慣了,常在大殿上飲酒喧嘩,拔劍擊柱,使劉邦感到“威重不行”,沒有皇帝的威嚴和架勢。頗知變通的叔孫通對劉邦說,儒者雖然難與進取,卻可以守成。他為此專門製訂了一套兼采周禮與秦儀的宮廷朝儀製度,實施以後效果很好。當劉邦穿上皇帝的冠服第一次接受群臣跪拜,領略到了作為皇帝的威風凜凜時,不無得意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劉邦性格豪爽,心胸廣大,智術高明,知人善任,肯於納言,是一位極具人格魅力的領袖人物。劉邦能把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張良、蕭何、韓信等文臣武將招攬到自己麾下為自己效命,那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能做到的。劉邦在打敗項羽後,在洛陽南宮置酒款待群臣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一席話,恰恰說明了劉邦的成功之道。
劉邦是真正意義上統一中國的人。秦始皇統一中國隻有短短15 年便土崩瓦解,秦始皇的統一是軍事的統一、表麵的統一,實質上中國民心並未統一,實質並未統一。秦始皇未統一之前就有很多人要刺殺他,統一後還是有很多人要刺殺他。秦始皇的統一很不得人心,他死之前就民心離析,帝國崩潰在醞釀之中,隻是他死得太早,沒有親眼看到自己帝國的坍塌覆滅。秦統治者把統治下的人民當成奴隸使用,不把他們當成人看待。秦王朝的暴政致使曾經的六國各地的人民的仇恨在不斷堆積集聚。而劉邦開創的大漢王朝曆經26代皇帝,延續426年(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是中國第一個比較穩固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大漢王朝在中國大統一的曆史上,刻下了永不磨滅的深深印記:由此,才有了漢民族的稱謂,漢字、漢語、漢文化,都從漢代開始固定為專用名詞。漢,是從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引申過來的。漢水,在古代又叫夏水,意為地上的銀河,“夏”和“漢”都有“廣大”之意,用漢族取代古代華夏族,一脈相承。
漢朝的班固說:“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漢民族、漢文化一經確立,便像一個巨大的海綿球體,一塊擁有強力磁場的吸鐵石吸引了中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不管是北方的胡人、匈奴人、蒙古人、滿人,也不管南方的百越、苗夷等民族,他們被漢文化這個巨大海綿球兼收並蓄、融合溶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凝聚力的中國主體民族、主體文化。這既是中國大一統的曆史慣性,又是大一統的曆史基因。
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麵,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製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史記·高祖本紀》)劉邦采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劉邦死後,“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