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被公認為投資界中最成功的專家,其一言一行被全球投資者視為金科玉律,巴菲特成功的奧秘有兩點:一是“長期持有”;二是“忽略市場”,而這正是巴菲特成功的關鍵要素。
巴菲特是長線投資的典範!巴菲特選擇投資標的物時,從來不會把自己當作市場分析師,而是把自己視為企業經營者。巴菲特選擇股票前,會預先做許多充分的功課,了解這家股票公司的產品、財務狀況、未來的成長性,乃至於潛在的競爭對手。
長期投資法
“如果你沒有持有一種股票10年的準備,那麽連10分鍾都不要持有這種股票”,這是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對於股票投資的基本態度。
1.創下永不虧損記錄
如將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32年來的逐年投資績效與美國標準-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績效相比,可以發現巴菲特在其中的29年擊敗指數,隻有三年落後指數,更難能可貴的是其中五年當美國股市陷入空頭走勢回檔之際,巴菲特卻創下逐年“永不虧損”的記錄。因此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不但為他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其選股方法亦相當值得全球投資人學習。
巴菲特的選股方法乃師承基本學派大師本?格雷厄姆(Ben Graham)與菲利普?費希爾(PhiliPFisher)。前者以“定量分析”為主,後者以“定性分析”為擅長,巴菲特則是集二者於大成。
格雷厄姆首創“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穩健投資觀念,他認為如果股票價值低於實質價值(Intrinsic Value),此種股票即存在“安全邊際”,因此他建議投資人將精力用於辨認價格被低估的股票,而不管大盤的表現。由於他對定量分析的貢獻,後世已公認他為財務分析之父。格雷厄姆“嚴禁損失”的投資哲學,更成為日後巴菲特奉行的主旨。
費希爾則是主張投資成長率高於平均水準、利潤相對成長以及擁有卓越管理階層的企業。他與格雷厄姆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費希爾認為僅僅閱讀公司財務報告並不足以判斷是否應該投資,而應盡可能地從熟悉該公司的人士獲取第一手資訊,此種方式已成為目前基金經理人選股前的必備條件。巴菲特則是將這兩種投資方法加以發揚光大。
2.穩紮穩打
觀察巴菲特持有的這八種股票,幾乎每一種股票都是家喻戶曉的全球著名企業。
分析此等企業的共同特點,在於每一家企業均具有強勁的市場基礎,已使得此等企業擁有巴菲特所謂的“特許權”,而與一般的“大宗商品”不同。巴菲特對此種特許權的淺顯定義,是消費者在一家商店買不到某種商品(例如可口可樂或吉列刮胡刀),雖然有其他類似競爭產品,但消費者仍然會過街尋找此種商品。而且此種產品優勢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很難改變,這就是他“長期投資”甚至“永久投資”的基本麵因素。
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對此等企業的營運前景相當“確定”,因此他的投資風險相對大幅下降,他對許多機構投資人動輒買進一二百種股票的做法頗不以為然,因為在公司數目過多的情況下,經理人根本無法深入每一家公司的營運狀況,結果反而增加部分資金虧損的風險。
對於近年來許多大幅上漲的高科技股,巴菲特亦坦承因為他無法多了解此類產業,所以他“避開”科技股。此中原因是股市中擁有大量的科技公司,但誰也沒把握哪幾家公司最後會脫穎而出,與其涉入高風險的投資,不如“穩紮穩打”地投資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因為巴菲特的信念之一是“投資易於了解的企業”。
忽略市場
忽略市場就是不要把短期的市場波動看得太重,投資者的情緒不要被市場左右,不要對市場行為過於敏感,或者形象地說:不要沒有主見地時刻隨著“市場先生”翩翩起舞。既然是采用長期持有的投資模式,巴菲特主張就應當忽視市場的一切,包括價格波動及所有市場信息,當然也不要理會經濟學家、分析師以及股市經紀人的建議,因為證券經紀人和證券交易商的任務就是以一些所謂的觀點和理由引誘投資人買賣股票,從而賺取投資者的手續費及傭金。散戶朋友們在股市無數次的短線進出中,大量的財富最終流入到證券經紀人和證券交易商的口袋中去了。
凡讀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有個凱恩斯經濟理論,該理論認為,世界經濟隻會越來越繁榮,因此股票指數也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步趨升。既然股票的價格總體趨勢是向上的,那麽我們投資者就沒有必要總是在尋尋覓覓中苛求找到戰勝市場的秘方,總在唉聲歎氣中感歎財運不濟。忽視股票短期漲跌,隻要買進時的選擇理由沒有改變,則堅持捂股,時間可以使中小散戶賺大錢,因為中小散戶沒有能力去拉升股票,唯一擁有的賺錢資本就是耐心和時間。
我們看到滬深股市多年曆史上也有英雄。就拿萬科來說,萬科上市以來至少漲了20多倍,期間萬科股價幾經沉浮,也曾大幅震蕩,但很少有人能在萬科上賺足20多倍的錢呀!
長線投資因時而異
“我們當然偏好長線投資,但我們的現金時常比好主意多。在這種時候,套利有時比國庫券的收益高得多,而且同樣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們抵禦可能必須放鬆長線投資標準的誘惑。”這是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對於股票投資的另一種態度。
巴菲特認為教會一個人套利等於授人以漁,看上去巴菲特在宣揚投機,實際上不顧擺在麵前的顯著的無風險套利機會仍然堅守錯誤的“長線投資”才是最大的投機,比如麵對2007年巨大的A、H股和A、B股溢價時的情形。以萬科為例,2008年來A、B股股價已經基本接軌,持有B股的投資者從2008年的1月1日算起股價僅下跌了20%,同期萬科A股下跌40%,上證指數損失達44%,數據說明了問題。
一個同樣的東西,這裏賣10塊,那裏賣5塊,奇怪的分析師們卻告訴你賣5塊的地方流動性比較差,千萬別去買。如果你既不來來回回頻繁交易,又不是動輒幾千萬買賣股票,流動性對你又有多大用處呢?
2007年有人卻說,他不買有H股的股票,以免看見A、H股的差價讓人心慌,這真是股市版的掩耳盜鈴。總會有一個標準,你逃不掉那個標準的。比如那時你持有雲南銅業,你隻要看看江西銅業的H股價格就可以了,總會有一樣東西讓你心慌的。
至於巴菲特說的“放鬆長線投資標準的誘惑”,在2007年何嚐不是貫穿全年?一個忽視明顯套利機會的人,一定會相信機構投資報告裏麵鋪天蓋地的“買入”建議;一個不覺得10塊錢比5塊錢貴的人,又怎麽會不覺得5000點、6000點仍然遍地都是黃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