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股市大幅震蕩,當一些新“基民”受不了“過山車”行情對心髒負荷的壓力而選擇放棄,急赴銀行準備贖回時,卻發現自己買的基金尚處“封閉期”而無法贖回,眼睜睜看著基金淨值不斷下滑卻無法兌現浮動盈利,這些新“基民”不免焦慮。與此同時,也有些新“基民”對收益的預期很高,總是拿自己買的新基金和市場上的老基金或者其他同期發行的新基金去比,免不了抱怨自己的新基金簡直像“瘟雞”,淨值上漲太慢,想換品種,資金卻又被鎖定在“封閉期”。
這裏都是“封閉期”惹的禍嗎?其實,“封閉期”較長是福還是禍還要具體分析。新基金之所以要有一個封閉期,一方麵是為了方便基金的後台(登記注冊中心)為日常申購、贖回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麵基金管理人則利用這段時間,開始初步用募集來的資金購買股票、債券,進行投資準備,在這段時間內,如果仍然有頻繁的申購和贖回,勢必對基金經理的建倉策略造成影響。為了讓基金管理人在不受外界幹擾的情況下逐步建倉,新基金成立之後,一般都會有一段時間不接受投資人的申購和贖回。封閉期相對長一點,才能保障基金管理人的建倉步驟不受資金進出的影響,當然,根據《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規定,基金封閉期最長也就是3個月。
基金作為一種適合長期投資的產品,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收益,如果投資者隻看成立3個月內的業績表現,或者短期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想贖回,既增加交易成本,也與長期投資的本意相去甚遠。換句話說,如果投資者的預期投資期限連3個月都不到,一開始就不必考慮投資基金。
所以,既然投資者已經選擇了一隻新基金,說明投資者認可其投資策略和思路。不妨抱著一種“隔岸觀火”的心態,“坐山觀虎鬥”――放手讓投資者選擇的基金經理幫其去考慮如何選擇入場時點、選擇哪些股票的問題,他們自己就會和新老同行們比拚“智力”,不要忘了,即便是新基金,每周也要公布一次淨值,對基金經理的壓力不言而喻。
另外,對新基金的業績也要客觀地看待,切不可操之過急。新基金初期可能因持倉比例不高,導致淨值增長不快,和老基金相比處於劣勢,但也正因為其持有較多的資金,可以及時選準主流的熱點品種,使淨值較快增長、“後來居上”。新基金與同期發行的其他新基金的比較,意義也不大。每隻新基金都有各自的建倉速度,每個基金經理都有各自的投資風格,對於仍處於建倉期的基金,由於倉位高低不同,並不適合過多地去和其他基金比較。考察目前業績排名居前的“明星基金”,我們會發現它們成立6個月以內的業績排名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排名相當靠後,如果那時就匆忙對其業績下結論的話,豈不是分享不到今天的收益?
總之,基金是一個適合長期持有的品種,3個月的收益表現期限實在太短,很難做出客觀的評價。“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投資者不妨多一點耐心,作壁上觀,在更長的時間段裏再來考量自己持有的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