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一季度基金業績的榜單中,前十名清一色都是小規模基金。光大紅利、中海成長和金鷹優選去年底規模小於2億份,屬於微型基金;華夏大盤精選、益民紅利和東方精選基金管理規模在2億份到10億份之間,管理規模較小;另外4隻基金管理規模都是十幾億份,沒有一隻基金管理規模達到了現階段開放式偏股基金20至30億份的平均管理規模。可見,在小規模基金裏是隱藏黑馬基金的好去處。
1.規模製約大型基金
當國聯安基金在國內率先推出小盤基金時,國聯安小盤成為當時投資者追逐的熱點,原定30億的發行規模最後變成了80多億,由於當時國內適合小盤基金進出的中小板股票資源非常稀缺,該基金隻能頻頻現身於大盤股,加上市場處於疲軟階段,拖累了業績。
基金專家認為,規模是製約大型基金頻繁操作的原因之一,為了保持在同一隻股票中的5%持股比例的上限,大型基金會將資產分散在多隻股票上――如果同樣是一隻股票上漲,重點配置的小基金能很快地反映在淨值上。所以大型基金因為其買入並持有和分散配置的策略會表現出更穩健的特質。富國基金投資總監陳戈一直堅持“買入並持有”的策略,對於所謂的題材或者概念不屑一顧。但除卻投資理念的影響,基金公司內部人士也坦陳,運作一支十億不到的基金和一支八十億的基金的操作方法簡直天差地別,可能新基金看上去在上竄下跳,而一旦規模變大,它們會被迫變得穩定起來。
2.次新基金
益民紅利、中郵優選和華安宏利三隻基金都成立於2006年。正如基金專家所分析的,這些次新基金有較為活躍的表現,主要是得益於建倉時機上正值大盤牛市行情的上升階段,因而在基金投資組合布局上占得先機。對於這部分次新基金來說,建倉期大盤方向明確,有利於其抓住主流熱點。同時,次新基金也沒有調整舊有組合的負擔,這也是其能夠取得較快淨值增長的重要原因。
也有基金分析人士認為,一般新基金需要一個月到三個月的建倉期,基金經理們並不希望建倉期股票漲得太多,建倉完畢之後這些股票才會被“拉升”。由於基金的平均股票持有期限在三個月到半年,基金經理們建倉時自然重點考慮半年後,上市公司股票的目標價值和價位;如果基金經理建倉得當,基金成立三個月到九個月應該為最好的“收獲時節”。
3.紅利基金優勢在於市盈率低
紅利基金2007年一季度表現也特別優異,益民紅利、華安宏利、光大紅利和紅利ETF共計四隻紅利基金進入基金業績前十名。
業內人士分析,一般來說高分紅類股票的市盈率相對較低,當成長型股票的市盈率都到了50倍、60倍甚至80倍以上的時候,成長型股票上漲空間不被投資者十分看好,隻有等到成長型股票的成長速度超越預期時,這些成長型股票才會繼續大漲。相比成長型股票,一些市盈率低的、高分紅預期的股票2007年一季度受到市場的青睞,帶動了紅利基金業績走強。
隨著上市公司年報在4月底披露完畢,上市公司分紅潮即將展開,那些未來業績穩定的高分紅股票有望受到市場的青睞,紅利基金有望獲得更高的淨值增長。
4.小公司的動力
對於已經功成名就的大型基金公司,資金和人氣不在話下,他們力求把基金業績“作穩”。而擺在小基金公司麵前的是生存死亡的壓力,他們沒有好的銷售渠道――大銀行更加青睞強強聯合,小基金公司隻能勢單力薄地與一些銀行談合作;他們沒有多大的名聲,如果稍有不慎,清盤可能是它們的結局。因此“做好業績”是這些小基金公司樹立自己在市場上的口碑、追趕大公司的唯一途徑。
股票基金淨值增長前10名中的中郵核心優選、中海優質成長、天治核心成長、長信增利動態策略、長信銀利精選,混合基金淨值增長前10名中的益民紅利成長、中海分紅增利、中銀國際收益,所屬公司2006年底的資產管理規模均排在30名以外,其中多個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在20億元以下。這顯示出中小公司並不願意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坐以待斃。事實上,基金熱讓大家看到了機會,不少小公司正欲借良好的市場環境取得快速發展,2006年下半年以來,盡可能加強了投研力量,更換基金經理,從大公司挖人的動作頻頻。
5.明星基金的詛咒
在現在火熱的基金申購背後,那些明星基金也有一肚子說不出的苦衷,“盛名之下,其實難符”好像成為了明星基金的詛咒,越是備受追捧、越是萬民所向,越是難以達到投資者的期望。
在晨星2006年推出的投資者回報(InvestorReturn)概念中我們借助成熟市場的曆史數據分析來解釋這一現象。投資者回報是總回報(TotalReturn)的一個重要補充,是投資者更全麵地了解基金的工具。投資者回報也稱為資本加權回報,它是考量基金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將基金資金流入和流出因素考慮在內的所得到回報。總回報和投資者回報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首先,總回報是時間加權的,而投資者回報是資本加權,其次,總回報假設在計算期間內投資者一直持有基金,並且沒有增加或減少投資,而投資者回報則是將基金每月申購和贖回因素考慮在內。
同一隻基金,其總回報和投資者回報的數據可以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一隻基金的資金流入流出大幅波動,則兩者的回報可能差距很大。基金A的投資者在基金業績十分出色的時候大量地購入基金,使得基金的資金流入大幅度增加,巨大規模拖累了基金的回報,而這個時候投資者開始大幅贖回,回報損失進一步加劇。因此基金過去10年的總回報是15.05%,而10年的投資者回報隻有-1.46%。相比之下,基金B的資金流入流出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基金(B)的投資回報與總回報十分相近。
分散化投資可以提升投資者的回報。美國數據表明,分散投資的基金,其總回報和投資者的回報是十分相近的。例如股票行業基金類型的10年總回報為10.42%,而投資者回報隻有7.64%。而投資比較分散的平衡型基金類型10年投資者回報為8.93%,與10年總回報9.12%十分相近。此外,不同基金類型投資者回報和總回報之差距也存在很大不同。例如,就股票型基金兩個回報的差異是比較大的,而市政債券基金兩種回報的差異則較小。
此外,基金的波動對投資者回報也是影響顯著。晨星數據顯示,低波動的基金組別,其投資者回報和總回報的差別不大,因此成功比率(投資者回報/總回報)達到了98%。相反,高波動的基金成功比率就很低,隻有62%,這是因為投資者在高位的時候買入,在低位的時候賣出。
在美國,許多明智的基金公司已經開始關注這一點。旗下基金成功比率(投資者回報/總回報)較高的基金公司,例如美洲基金(AmericanFunds)和富達基金(Fidelity),其資金流入較大。相反,像Janus這樣的成功比率(投資者回報/總回報)較低的基金公司,則資金流出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