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王工頭來餛飩館吃飯,走到門口時,看到站在大廳櫃台旁的何大萍,微笑說,何老板,今天咋這麽漂亮啊?光彩照人。
何大萍咧嘴笑笑,不就是穿件新衣服嗎?她穿著棗紅色新褂子,胸前刺繡著一朵黑牡丹花,周圍還鑲著閃亮的金邊,繡工精細。圓形外翻領,並搭配著兩個閃亮的大黑扣,偏向左邊。把臉上的膚色也趁得格外美麗,白裏透紅的圓胖臉,像成熟的水仙桃。看整體效果人顯得很精神,很利索,豐胸、細腰、肥臀,突出了女性特有的魅力和超凡脫俗的洋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王工頭走到她麵前站著了,說該給你結賬了,下午我叫會計過來。
聽此言,她溫和地說,大哥,我怕別人欠賬,可不怕你呀,有這棟大樓拽住你,跑都跑不了。
王工頭善意地伸手點點指頭,你這閨女啊,算我服你了,你說這館子咋不火呢?人好,心好,嘴巴甜,還聰明過人,能幹。
大哥過獎了,咱不坑人,不害人,遇著機會發發善心,是應該哩。何大萍對王工頭的印象也越來越好了,覺得他心善麵善,一臉佛像,雖然皮膚有點粗糙發黑,但是勞動本色,這與常年蹲在工地風吹日曬有關。如今四十多歲,精神飽滿,幹勁十足。從不拖欠工人的工資,對有些貧困職工,還特別關照,比如逢年過節,額外多加點工資,前不久還向災區捐了20萬,向敬老院捐獻了10萬,向文化事業單位捐獻了50萬,還為一個貧困家庭出身的白血病患者,捐助八、九萬,治好了患者的病,人家認他為恩父。何大萍話題一轉說,大哥,我有事要求你。
自己人還客氣啥,啥事啊?
你出來一下。她邊說邊向門外走去,走到門前返身仰望著門頭上的招牌。那塊店名招牌,黑底黃字,小而陳舊,字體灰暗,這還是原來餐館裏的老招牌,因倉促搬店,沒有來得及更換,上麵還落了一層灰塵。
王工頭也跟著何大萍出來了,站在她身邊順著她的視線望去,注目著那塊陳舊的招牌。
何大萍說,大哥,這牌子是店裏的門麵,來吃飯的人,首先都要看這塊招牌。我想把它換成大牌子,招人眼目,氣派點。
王工頭仍然仰望著門牌,說早該換了,這牌子和你這名店不相稱了。然後低頭說,這好辦,我叫裝修隊過來兩個人,量一下尺寸,你看要多大的?啥樣的,給他們交代一下就行了。
這事我拜托你了,我可說不準,你看著辦吧。
二人並肩走進餐館,王工頭想了想說,那樣吧,上麵焊接個鐵架子,做好一個大牌子,焊接到上麵。用鴨蛋青色油漆當底色,寫上大紅字,周圍勾成白邊,你看行嗎?
何大萍笑了,扭頭看看工頭說,行,就這樣安排吧。
這時,葉紀剛的老母親在門口左邊曬太陽,嘟嚕著臉,瞪大惡口眼,散發出多疑的目光,偵探似的。始終盯住剛才何大萍和王工頭的一言一行,但他們都沒有任何察覺。
三天後,一個巨型招牌,懸掛於何大萍餐館的門頭上,色彩豔麗醒目,尤其是“美味餛飩館”幾個鮮紅的大字,光彩奪目,和周圍其它門牌相比,簡直是鶴立雞群。
何大萍看著滿意地笑了,心想,真氣派啊,為飯館增添光輝了。
漸漸地,何大萍的生意越做越大。她派楊雪領一班人專門包餛飩,說你別看這小小餛飩,卻能掙大錢。現在咱這店已經出名了,但離這裏遠的客人,不可能因為吃一碗餛飩天天往這裏跑,咱想辦法方便他們,讓他們在家都能吃到咱的餛飩。
楊雪瞪著水靈靈的大眼睛問,有啥辦法?
我知道常來的客人,他們認定了咱館裏的餛飩,可一出門誰還認的?上麵也沒有貼著標簽。我是想讓人家先嚐後買,知道好歹。咱明天去菜市場,想辦法在那裏打開銷路。
何大萍和楊雪各推一輛三輪車,車上放著餐具和冰櫃,裏麵凍著包好的餛飩。她們把三輪車停到菜場大門口裏麵左惻,擺起了地攤。因為這是出入菜市場的必經之處,來往人多。何大萍放開嗓子吆喝,送餛飩了,美味館的餛飩,肉多味美,免費品嚐,先嚐後買。這裏的小商小販都認識她,有人答話了,你的美味餛飩出了名,生意火得不得了,咋又跑這裏了?
她笑笑說,方便大家,人家都說俺的餛飩好,吃過的知道,沒吃過的咋知道?
人們紛紛圍過來,何大萍不失時機地為他們做表演,打開液化氣爐,水開後隨手拿起兩袋餛飩下到鍋裏。湯裏的配料,都用小塑料袋裝著,隻須撕開口,倒入鍋裏就行了。不一會兒,鍋中香氣四溢,讓人垂涎欲滴。揭開鍋蓋,各色餛飩在鍋中翻滾勾起人們大大的食欲。
何大萍一邊忙碌,一邊說,誰願意要哪一種餛飩,就嚐哪一種,不好吃不買。
有人嚐了,連聲叫好。
一會兒這裏像一台戲,人們亂烘烘的,爭著品嚐。
很快將提前包裝成袋的餛飩賣完了,但白吃的也不少。何大萍心想,即使賠錢也劃算,等於做廣告了。她做了示範,對楊雪說,以後你就帶個幫手來這裏賣吧,店裏離不開我,一有空閑時間我就過來。
楊雪覺得這是對她的信任,因為收錢全靠她把握了。這樣打開局麵後,就不用再做示範了,隻是出手買賣的事了。
何大萍的美味餛飩很快在市場上站穩了位置,並且有一大批穩定的顧客。一些當初拒絕上貨的商場、超市也紛紛找到她,要求合作。接下來,她又將餛飩推銷到各大、小飯店。這樣,不到3個月的時間,她就盈利30多萬元。
隨著餛飩銷量的不斷擴大,何大萍還注冊了“美味”商標,想用她那一雙巧手,做出更多的美味餛飩。還有一位客戶的來訪,使她又看到了更大的商機。
山東一位客商聽說何大萍的餛飩特別好吃,便慕名而來品嚐。他看到顧客排隊的情景,便當即決定,再開辦一個這樣的餛飩店。就這樣何大萍再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接待了他第一個加盟商。那時,何大萍還沒清楚加盟是怎麽回事,也不知道合同該怎麽簽。她趕緊找來葉紀剛讓他幫助自己拿主意。經過協商,約定對方交五千元錢,可以使用店名,而且負責傳授“美味”餛飩製作技術。
事後當地的麵館客商都紛紛找上門來要求掛她的店名,學她的技術,不到半年當地就有分店二十多家,接著外地的遼寧、山西、等省也都有加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