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跋文:李暢興和他的作品

  周鴻飛

  李暢興同誌的報告文學集《勁旅英豪》即將付梓,欲請我寫篇序言,我遲遲沒有接受。我以為,為人作序,曆來是名人之舉,我隻是個農村期刊社的負責人,不敢妄加造次;況且,作序應對被作序作者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我自忖尚未達到這種境地,豈能隨便應允?這事就拖下來了。

  然而,天下之事仿佛有緣。一次偶然的采訪,竟改變了我的初衷,我主動想為暢興同誌的新集寫點文字了。算不算“序言”無所謂,隻說一說我這編者對暢興同誌的印象和感受,或許還有些可以品味的東西。

  一

  我與暢興同誌是以文交友。

  我們相識在1991年初春,我主編的《農村工作通訊》是50年代由毛澤東同誌提議創辦並題寫刊名的全國性刊物,新辟“公仆篇”專欄,意在更好地宣傳先進典型。新專欄剛起步,我先種幾期“試驗田”,兼任責編。一天,我從眾多的來稿中看到署名李暢興的稿子,寫的是天津市南郊區(現改名津南區)傳字營村黨支部書記趙德霖帶領全村共同致富的事跡。憑著職業的敏感,我立即發現這是一篇很有宣傳價值的稿子。來稿那精心鋪排的結構,生動傳情的文字,特別是弘揚時代主旋律的立意,都使我感到作者似乎是位既有生活積累,又有寫作功力的宣傳幹部。於是。我給作者發了電報,請他補充材料,抓緊修改,以備刊用。

  電報發出去的第二天是個星期日。晚飯後雜誌社辦公室突然來電話說有兩位天津客人來訪。我穿上大衣,頂著凜冽的寒風趕去,兩位客人自我介紹,原來是李暢興和趙德霖。他們接我電報後,按時間從天津趕來,想當麵交換意見。

  這是我第一次見暢興同誌,給我的印象是談吐機敏,為人謙和,很有思想。當晚我們談了一個多小時,商定了稿件的修改方案,從德霖同誌那裏又了解些情況。談完了,我留他們住下,兩人都執意要走,暢興說是回去連夜動筆,次日還有會議。我目送他們乘坐的麵包車消失在京城的夜色中,不禁感到,這是一位認真、執著、勤奮的作者。同時也有個問題沒好意思問:暢興的職務是區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怎幺寫起農村基層幹部來了?

  二

  不久,當年第3期《農村工作通訊》刊登了暢興采寫的人物通訊《“智多星”趙德霖》。這以後,暢興又給我們投過幾次稿,編輯部又陸續刊用了《“金剛鑽兒”陳武成》和《扶貧精英鄭玉清》兩篇。其間,為了稿子,有過幾次書信、電話交往,但我對暢興的了解還是有限的。那個問題——外辦主任怎幺寫起農村幹部——也就仍然留在我的心裏了。

  轉眼到了1993年初冬,我在中央黨校進修二班學習。這天,我在圖書館陳列的天津報紙上,讀到李暢興將萬餘元稿費收入捐贈給公益事業的消息,心頭猛然一震:當拜金主義的沉渣泛起的時候,一個共產黨員拒腐蝕,做奉獻,這是多幺可貴的品格!況且這位同誌又是我們作者隊伍中的一員。一種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讓我產生了跟蹤采訪暢興同誌的欲望,於是,在征得津南區委負責同誌同意後,我利用在黨校學習的空閑時間趕到了津南區。

  連續兩天半,我馬不停蹄地采訪,先外圍後本人,從區委領導到普通群眾,共采訪了20多位同誌,得到了大量材料,加深了對暢興同誌的了解,也解開了那個問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遍藏於津南區群眾之中的讚譽暢興同誌的口碑。我不諱言,盡管人們評價暢興時有差異,但有一個說法卻是異口同聲:李暢興是個好人。回京後,我經過深思熟慮,一口氣寫了幾篇文字,先後在《人民日報》、《農村工作通訊》、《求賢》等報刊發表。

  三

  中共十四大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社會生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那幺,在形成和建立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還要不要堅持?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還要不要發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精神還要不要提倡?這些問題的實質是黨同群眾的血肉聯係還要不要保持,怎樣保持?正是在這些重大原則問題上,一個時期以來,有些同誌認識模糊了,信念動搖了,風氣汙染了,而暢興同誌則以自己的行為做了肯定的回答。這就是暢興同誌事跡的社會意義所在。

  暢興同誌做好事,伴隨著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推動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根據我能夠找到的新聞報道資料,最早是在1982年夏天,當四川發生洪災時,暢興以“一黨員”的名義,把手頭僅有的25元寄往災區。

  1983年10月12日,解放軍報刊登題為《“一黨員”同誌,謝謝您》的報道,反映海南五指山區駐軍某連隊感謝署名天津“一黨員”捐贈書刊的事跡。後來,是部隊來津征兵時從郵局查到“一黨員”是李暢興。

  由此,人們陸續發現,曾經向四川、河南、陝西災區匯款,向天津少年兒童福利基金會捐款的“一黨員”也是李暢興。1984年2月,在天津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積極分子代表會議上,暢興受到老市長李瑞環的指名表揚。

  暢興同誌無私地在社會上做好事,對身邊的同誌也敞開著火熱的情懷。他資助病人、救助孤兒、為家境困難的同事的農村父母默默匯款……這一樁樁、一件件,雪中送炭,感人至深。

  可是,暢興並不富有,也是個極普通的工薪族。80年代,他全家6口人,每月工資收入加起來才96元,人均僅16元。他做好事的錢從哪裏來呢?

  來自稿費。他從80年代初期至今,累計發表60萬字作品,每次收到稿費都存到牛皮紙的文件袋裏,隨時用於捐贈公益事業。1993年10月,他的作品在全國性征文中榮獲一等獎,從北京回來的第二天,他就將所獲獎金1500元全部交了黨費。而他的家庭生活自奉儉樸,至今還用著過時的舊家具。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采訪和寫作都是利用業餘時間,無償奉獻。作品發表後的稿費他不要,被宣傳單位和人物的酬謝他都拒收,從不在基層吃、拿、要,連人家送上過年的年貨也不收。相反,他卻熱心為基層辦實事,每當聽說基層有難處,他都利用業餘時間幫助基層排憂解難,基層同誌說他是“業餘領導”。在津南采訪的日子裏,我不止一次地從趙德霖、陳武成、鄭玉請、王孝傑、吳雲甫這些農村幹部、企業家那裏聽到感人的敘說。

  四

  暢興同誌是個好人。好人寫出了好作品。好作品好在哪裏?我以為,好在寫出了又一些好人,寫出了一大批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湧現出來的好黨員、好幹部、好企業家,讓人切實感受到我們所處的好社會、好時代,從而激勵人們為創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奮進。

  暢興從讀大學時就酷愛文學。畢業後來到津南,在做中學教師、機關幹部工作之餘,寫過不少詩歌和散文。那時,他的創作活動主要表現為個人興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暢興調到區政府辦公室工作(先任區長秘書,後又主持辦公室全麵工作)。從此,在他的麵前,展現一個嶄新的廣闊的世界。他結識了許多農村基層幹部,他幾乎每天生活在他們中間,他們改革的壯舉,以及那同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給了暢興極大的啟示和激勵,喚起他的創作欲望,他開始將目光轉向身邊的農村先進人物,自覺地將表現和謳歌先進人物作為自己的使命,即使後來調到外事辦公室工作,也沒有動搖這種使命感。回憶這個過程,暢興說:“我從個人興趣愛好寫作,到圍繞經濟建設這個黨的工作中心而寫作,自覺地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是思想上的一個飛躍。”這是非同尋常的飛躍。這飛躍的意義就在於,在他的文學創作實踐的關鍵階段,完成了正確的文學定位,而這個定位將給他的文學創作發展以積極的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眼前這本《勁旅英豪》和已經出版的《異軍驍將》,都是暢興正確的文學創作道路的記錄。當著社會上有的人熱衷為某些精神貴族炒星的時候,暢興義無反顧地把寫作視點集中在改革開放的先進人物身上,透著一股欲與星族試比高的勁頭。在暢興的報告文學和人物通訊裏,人們看不到那些風花雪月、纏綿悱惻的情調,始終洋溢著大江東去、叱吒風雲的豪氣。他用一個共產黨員的思想和情懷,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群星璀璨、蔚為壯觀的時代風情畫。

  恩格斯說過,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瑪·哈克奈斯》)。暢興筆下的主人公們充分體現了這個原則。他們既是在津沽和共和國土地上奮鬥的現實的人,又閃耀著銳意革新、開拓進取的理想光芒,展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他們是祖國列車的驅動者,是時代曆史的創造者。他們是我們社會最應該、最值得謳歌的“脊梁”,是真正的明星。

  讀著這樣的作品,讓人不僅看到先進人物“做什幺”,而且洞察他們“怎幺做”,不由得精神激奮,熱血湧騰,真正做到“幫助群眾推動曆史的前進”(《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這個意義上談,暢興的作品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現在常聽人談文學如何不景氣,其實我們不必過於悲觀。人民群眾火熱的社會生活仍然是文學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學創作隻要不遠離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就不會摒棄文學。在社會劇烈變革的轉軌時期,由於某些不適應,文學發展可能會出現階段性波折,但隻要路子對頭,文學終究要回歸人民!

  五

  暢興同誌做好事、著好文被新聞傳媒廣泛“曝光”後,許多人想知道他行為的動機。我在津南采訪的最後一個夜晚,到他的辦公室同他做了一次長談。

  時值冬季,窗外的西北風嗚嗚地吹著,暖氣燒得不太熱,室內顯得有些幹冷。然而,暢興那些情發於中的話語,卻讓我感到了融融暖意。

  我問暢興做好事時為什幺總愛署名“一黨員”?暢興略加思索,平靜地說:“共產黨的宗旨,是從每一個黨員的身上體現出來的。我這個黨員,就想通過自己的言行證明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是我一切行為的出發點,也是我自律的標準,因此我總有做不完的事,總想多做一些。我願做一滴永不幹枯的水珠,去澆灌黨的參天大樹。‘一黨員’最能表明我在黨的事業中的位置和心情。如果每個黨員都能這樣做,我們的黨就永遠不會脫離群眾。”

  談到寫作與黨的事業的關係,暢興說:“寫作,也是為黨工作。我寫改革開放的作品能獲獎,全靠改革開放的實踐為我提供了素材。改革開放成果是黨和人民群眾奮鬥取得的,我隻不過用文字表現了這些成果。所以,從收到第一筆稿費起,我就拿定主意要用稿費為黨和人民多做些貢獻。”

  暢興講這些,很平和,很坦然,很誠懇,毫無自我表現之意。我聽著,記著,忽然想起那對古老而又樸素的概念:文品與人品。是啊,文品與人品,曆來就是聯係在一起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裏寫過:“神居胸臆,而誌氣統其關鍵。”這裏所談的“誌氣”,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氣質、修養等,也可以看做是人品的代名詞。可以說,作者有什幺樣的人品,便會表現什幺樣的文品,有諸內而形於外。高境界的人品,是熔鑄高格調的文品的關鍵。

  我們交談著,暢興給我念起一首他寫的小詩:“風蕭蕭,雪飄飄/我獨騎車在城郊/采訪英模學英模/心中自有烈火燒/激情湧,樂陶陶/緊握車把猛踏腳/好似安上發動機/風雪敗陣都遁逃。”這是他在一次雪夜采訪途中吟成的。文字也許還需要潤色和推敲,但誰也無法否認的是,那字裏行間湧出的激情躍然紙上,何等豪邁!這是暢興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我在想,當商品經濟的大潮衝得一些意誌薄弱者拚命撈錢、隨波逐流的時候,暢興處變不驚,堅持操守,這是什幺精神?這是共產主義者的精神。暢興正是用這種精神,寫出那些弘揚主旋律的好作品。他的文品與人品相輔相成,同樣閃光。這就是暢興行為的真諦。

  六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暢興也有自己的弱點。我與暢興是諍友,當我結束采訪時,也對他不足的方麵講了看法。他深沉地點著頭,誠心接受。其實,不論社會生活多幺複雜,公眾輿論還是理解暢興的。熟識暢興的農村幹部趙德霖、陳武成就慷慨陳詞:“好人總是難當,混日子最舒服。暢興十幾年如一日為黨多做工作,為社會多做奉獻,這容易嗎?這裏有精神、信念!”

  前些日子,報紙上刊載一篇雜文,說是有個外國小男孩叫小約翰。一個周六的早晨,小約翰的牧師父親正為次日的講道備課,但小約翰吵鬧不休,使牧師無法進行下去。煩惱中的牧師隨手撿起一本舊雜誌翻到一幅世界地圖,把地圖扯了下來撕成碎片,然後說:“小約翰,你若能拚攏這些碎片,我給你錢。”牧師滿以為他的兒子拚好這幅地圖至少要用一上午時間,誰知一刻鍾剛過,小約翰已把地圖拚出來了,牧師大為驚奇,問兒子是怎幺回事?小約翰平靜地說:“這很容易。地圖的背麵是一個人的照片,我先把這幅照片拚到一起,然後再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正確,那幺這個世界也是正確的。”牧師從兒子的話裏受到啟示,高興地對兒子說:“小約翰,你也替我準備好了明天的講道。”牧師要講什幺呢?他要講個人與世界的關係;他要講,如果一個人正確,那幺,他的世界也正確。

  這篇雜文啟示我們,當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候,不能忘了正確處理個人與世界的關係。如果一個社會的個人都以埋怨和咒罵為能事,而不肯思考和追究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責任,這個社會就毫無希望;反之,如果每個黨員,每個公民都能認真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那幺,這個社會就一定充滿希望和陽光!暢興做好事、著好文,充分體現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原則,也正是這點,感動了我和諸多同誌,我有責任把自己的感受講給更多的人,讓暢興的精神發揚光大!

  但是,好人再好也是人。我們尊敬他們,但千萬不要苛求他們。願人們都為社會盡到責任,社會環境也對盡責任的好人多些理解和寬容,鼓勵更多的同誌都來盡責任、當好人,迎來社會主義祖國前程似錦!

  1994年於北京萬壽路

  (周鴻飛,南開大學中文係畢業,農業部正司級黨員幹部。本文曾刊登於京、津多種報、刊,並以《好黨員李暢興》為題,摘發於《人民日報》。)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