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章 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2)

  “孟母三遷”的故事最早記載於西漢劉向所撰的《列女傳》中,即“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他們家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就常常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居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做些謙讓食物遵守禮儀的遊戲。這時候,孟子的母親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裏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於是他們就在那裏長久地居住下來。孔子曾經說過:“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與仁相處是完美的,不選擇與仁相處,怎麽能是明智的呢?這些都說的是環境對成長的影響。

  現代社會也一直演繹著“孟母三遷”的故事。現在如火如荼的“陪讀”、出國潮等現象就是實際的例子。為了給孩子一個有利的成長環境,父母不惜放棄家園、放棄工作,來到外地陪孩子讀書。經濟基礎好的家庭則會千方百計地將孩送到國外“深造”。還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進名校”——家長不惜一切代價將孩子送到所謂的“名校”中去。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開始向他們灌輸這樣的思想:上小學要進“重點小學”,上中學要上“重點中學”,隻有這樣才能進入“名牌大學”。現在各式各樣的學校排行榜更是讓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固然“名校”的師資條件和學習氛圍會優於一般的學校,但是家長也應該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也是受攀比思想的影響,為了所謂的“麵子”,給孩子平添了很多壓力呢?

  “子不學,斷機杼”依然說的是孟子的故事。在孟子年齡稍微大一些的時候,有一次讀書厭倦了,他就逃學回家。他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麽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跟過去一樣。”孟母十分生氣,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把織布用的梭子折斷,扔在了地上。孟子見狀害怕極了,趕忙問為什麽。孟母說:“我織布要一根根織,一寸寸織,才能完成一匹布。你的學習也像織布一樣,隻有不分晝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學業未成就厭倦了,就像我剛才折斷的梭子一樣,沒有梭子,還能織布嗎?這是前功盡棄呀!”孟子聽了很受震動,從此一天到晚勤奮學習,沒有停頓。後來他拜子思門人為師,成為孔子儒家學說的繼承者,被後代人尊為“亞聖”。同時,這個故事也形象地說明了“貴以專”的道理。

  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母親在教育子女中的地位作用,極為顯著,孟母和嶽母就是其中的楷模人物。她們重視子女教育、教子有方,被曆代人們譽為“母儀”。前人將我國古代母教概括為五個方麵。一、注重言行:母親的言行將對子女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我國古代的母親很注意在子女麵前的言行舉止。二、注意環境:《顏氏家川》中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行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小時候所受的環境影響,會自然而然形成品德。三、反對溺愛:古時強調母親不能對子女嬌慣溺愛。“慈母敗子”成為古代母親的座右銘。四、寓教於喻:古人特別注意在教育兒童中運用比喻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某些道理。五、教子清廉:進入仕途是古代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選擇,我國古代的母親教訓他們的為官清廉,不能憑借職權貪汙受賄。這在現在社會依然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注釋

  竇燕山:名禹鈞,生活於五代末年,幽州人。古代幽州屬於燕國,燕國有座山名叫燕山,所以後人以地名尊稱他為竇燕山。

  義方:品德正直、教育有方,後指家教。

  俱:都。

  揚:傳揚出去。

  五代時期,竇禹鈞品德高尚,而且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聞名後世。

  心解

  教育有方

  要想真正了解這四句的含義,就要先講一下竇燕山的故事。竇燕山是五代後晉時期的人。他出生於富貴的家庭。年輕的時候品格低下,經常仗勢欺人,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兩、昧心行事。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他是小鬥出,大鬥進,小秤出,大秤進。雖然積攢的財富越來越多,但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心裏非常著急。一天晚上,他死去的父親托夢給他,說:“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昭著,如果你還不悔改,不但無子而且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遷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還有挽回的可能。”

  竇燕山醒來之後,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暗自下定決心要棄惡從善,廣行善事。他在家裏興辦義學,積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裏又夢到他父親對他說:“如今你的功德很多,後有五子齊登科甲,你的壽命會到八十九歲。”他醒來以後,行善更為積極,後來他的妻子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分別起名為:儀、儼、侃、爾、僖。

  之後,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比如他的家庭之禮都按照古禮進行,家中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耕女織,和睦孝順。在他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後登科及第。後人稱之為“五子登科”。其中大兒子做到禮部尚書,二兒子做到禮部侍郎,其餘三子也都做了官。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侍郎聽說這件事情後還特地賦詩一首:“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竇燕山的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除了他教育的五個兒子全部中舉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五個兒子全部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有史書的記載為證。據《宋史》記載,宋太祖趙匡胤除了非常賞識竇燕山的長子竇儀的學識之外,還對他的品德讚美有加。他曾對大臣說:我認為在朝中的官員裏,竇儀最為穩重謹嚴,家教良好,兄弟和睦。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高超的學識,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下麵的反麵例子,也許能讓我們更為深刻地體會這一點。

  相信大家對蔡京和秦檜兩個人不會太陌生。蔡京是北宋末年的權臣,在位期間搜刮百姓、排除異己,對上又曲意逢迎,以保官位。他的行為終於激化了統治者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宋江、方臘起義。秦檜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提起他們,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個字“大奸臣”,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呢?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黃庭堅和米芾。他們的書風自成一格,時人推崇備至,列於四家,向無異議。唯獨列於四家之末的“蔡”,究竟指誰,卻曆來就有爭議。一說是蔡襄,一說是蔡京。在元代陶家儀所著的《書史會要》中有這樣一段話:其(蔡京)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正書如冠劍大人,議於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絕古今,鮮有儔匹。這充分反映了蔡京當時在書法藝術上的地位。《書史會要》中也有對秦檜書法的評價:“檜能篆,嚐見金陵文廟中欄上刻其所書‘玉兔泉’三字,亦頗有可觀。”而且,我們今天應用廣泛的宋體字正是秦檜所創。可見,對於孩子的德育往往比智育更為關鍵。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注釋

  養:哺養、培養。

  過:過失。

  嚴:嚴格教育學生。

  惰:失職、懈怠。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隻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失職了。

  心解

  師長的責任

  這四句話說的是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上的義務和責任。人們經常把父母對孩子的培養稱為“養育”,即包括“養”和“育”兩部分。家長不僅要滿足孩子的物質方麵的需求,還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古人有“發智在師,育善在家”的說法,意思是老師的主要責任是啟迪、開發孩子的潛能、授予學業,而家庭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以及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

  人們經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我國古代,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女子通常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父親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更為突出。《三字經》中較多地強調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現在,父親和母親的作用同樣重要,但往往分工不同。所謂“嚴父慈母”也是這個意思。下麵就用正、反兩個例子來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