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8章 思務(10)

  於是尉他乃蹶然起坐(一),謝陸生(二)曰:"居蠻、夷(三)中久,殊失禮義(四)。"因問陸生曰:"我孰與(五)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六)。"複(七)曰:"我孰與皇帝賢?"陸生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八)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九)。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裏,居天下之膏腴(一0),人眾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一一),未始有也(一二)。今王眾不過數十萬,(一三)皆蠻、夷,崎嶇山海閑(一四),譬若(一五)漢一郡,王何乃比於漢(一六)!"尉他大笑(一七)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一八)?"乃大說陸生(一九),留與(二0)飲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二一),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二二)。"賜陸生橐中裝(二三)直千金,他送(二四)亦千金。陸生卒拜尉他為南越王(二五),令稱臣奉漢約(二六)。歸報(二七),高祖大悅(二八),拜賈為太中大夫(二九)。

  (一)漢書無"尉"字。索隱:"蘇林音厥。禮記:'子夏蹶然而起。'埤蒼雲:'蹶,起也。'"師古曰:"蹶然,驚起之貌也。音厥。"李慈銘曰:"案顧氏炎武雲:'坐者,跪也。'似非。古人坐雖有訓跪者,然此則與上酈生傳'延酈生上坐謝之'一例,尉他初箕踞,至此蹶起端坐也。觀其下雲'我孰與皇帝賢',則此時安肯遽向陸生跪乎?"

  (二)藝文類聚引史記"陸生"作"賈",與漢書同。

  (三)藝文類聚引史記"夷"下有"之"字。

  (四)藝文類聚"義"作"儀"。

  (五)師古曰:"與,如也。"

  (六)考證曰:"高山寺本'似'作'已'。"漢書句末有"也"字。

  (七)漢書、說苑"複"下有"問"字。

  (八)說苑"強"作"強"。

  (九)漢書作"統天下,理中國",說苑與史記同。

  (一0)史記劉敬傳,劉敬說高帝曰:"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索隱:"案戰國策蘇秦說惠王曰:'大王之國,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高誘注雲:'府,聚也。'"案:天府,即此下文"萬物殷富"之義也。

  (一一)漢書、說苑"泮"作"判",考證曰:"楓山本、三條本、柯維熊本、淩稚隆評林本'泮'作'判',與漢書合。高山寺本作'泮'。"正義:"剖判,猶開辟也。"(據會注考證本)(一二)漢書、說苑作"未嚐有也",師古曰:"言自開辟以來,未嚐有也。"齊樹楷曰:"又從陸生口中寫高帝。"

  (一三)漢書作"數萬",說苑同史記。

  (一四)說苑作"踦山海之間",字同。師古曰:"崎音丘宜反,嶇音區。"考證曰:"高山寺本'山'作'小'。"

  (一五)漢書"若"作"如"。

  (一六)考證曰:"高山寺本、楓山本、三條本'何'下有'可'字。"案:說苑作"何可乃比於漢王"。

  (一七)考證曰:"高山寺本'笑'作'歎'。"

  (一八)漢書、說苑"渠"作"遽",集解:"渠音詎。"索隱:"渠,劉氏音詎,漢書作'遽'字,小顏以為有何迫促不如漢也。"師古曰:"言有何迫促而不如漢也。遽音其庶反。"王若虛諸史辨惑曰:"何遽,猶言豈便也,與越大夫種言'何遽不為福'同意,而注雲'有何迫促而不為',非。"王念孫曰:"顏訓遽為迫促,非也。遽亦何也,連言何遽者,古人自有複語耳。遽字或作詎、距、巨,又作渠,墨子公孟篇曰:'雖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淮南人間篇曰:'此何遽不能為福乎?'韓子難篇曰:'衛奚距然哉。'秦策曰:'君其試焉,奚遽叱也。'(史記甘茂傳作"何遽叱乎")荀子王製篇:'豈渠得免夫累乎。'正論篇曰:'是豈詎知見侮之為不辱哉?'呂氏春秋具備篇曰:'豈遽叱哉?'莊子齊物論篇曰:'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釋文曰:"詎,徐本作巨,李雲:'詎,何也。'")淮南齊俗篇曰:'庸遽知世之所自窺我者乎?'史記張儀傳曰:'且蘇君在,儀渠能乎?'(索隱曰:"渠音詎,古字少,假借耳。")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豈遽,或言庸遽,或言渠,其義一也。'何遽不若漢',史記作'何渠不若漢',則遽為語詞而非急遽之遽明矣。"

  (一九)說苑"說"作"悅"。考證曰:"高山寺本'說'作'悅'。"師古曰:"說讀曰悅,謂愛悅之。"

  (二0)說苑"留與"作"與留"。

  (二一)考證曰:"楓山本、三條本'語'下有'及'字。"

  (二二)師古曰:"言素所不聞者,日聞之。"

  (二三)集解:"張晏曰:'珠玉之寶也。裝,裹也。'"索隱:"橐音托。案:如淳雲'以為明月珠之屬也'。又案:詩傳曰:'大曰橐,小曰囊。'埤蒼雲:'有底曰囊,無底曰橐。'謂以寶物以入囊橐也。"師古曰:"有底曰囊,無底曰橐。言其寶物質輕而價重,可入囊橐以齎行,故曰橐中裝也。"周壽昌曰:"有底曰囊,無底曰橐,索隱引作埤蒼語。案左僖二十八年傳:'子職納橐饘焉。'宣八年傳:'趙盾見靈輒餓,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是橐可盛食,無底何以能盛?說文:'橐,囊也。'殆與囊一物,而大小分耳。索隱引詩傳曰:'大曰橐,小曰囊。'今毛傳作'小曰橐,大曰囊',是傳寫異也。埤蒼語未然。"

  (二四)"他",漢書作"它",說苑作"佗"。集解:"蘇林曰:'非橐中物,故曰他送也。'"師古曰:"它猶餘也。"

  (二五)漢書作"賈卒拜佗為南越王",說苑作"陸生拜尉佗為南越王"。考證曰:"高山寺本、楓山本、三條本、宋本、中統本、遊本、毛本、吳校金板,'為'下有'南'字,與漢書合,當據補。"漢書高帝紀下:"十一年五月,詔曰:'粵人之俗,好相攻擊。前時,秦徙中縣之民(如淳曰:"中縣之民,中國縣民也。")南方三郡,(如淳曰:"桂林、象郡、南海。")使與百粵雜處,會天下誅秦,南海尉它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中縣人以故不耗減,粵人相攻擊之俗益止,俱賴其力。今立它為南粵王。'使陸賈即授璽綬,它稽首稱臣。"

  (二六)漢書高帝紀上:"初,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師古曰:"約,要也,謂言契也。"

  (二七)考證曰:"楓山本、三條本,'報'下重'高祖'二字。"

  (二八)漢書"悅"作"說"。師古曰:"'說'讀曰'悅'。"

  (二九)續漢書百官誌二:"太中大夫,千石。本注曰:'無員。'"劉昭注:"漢官曰:'二十人,秩比二千石。'"案:百官誌二:"光祿大夫,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凡大夫、議郎,皆掌顧問應對,無常事,唯詔命所使。'"然則賈之拜太中大夫,蓋掌應對也,故於文帝時又為太中大夫使南越。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一)曰:"乃公(二)居馬上而得之(三),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四)?且湯、武逆(五)取而以順守之(六),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七)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八)。鄉使秦已(九)幷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一0)安(一一)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一二),乃謂(一三)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一四),及古(一五)成敗之國(一六)。"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一七),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嚐不稱善(一八),左右呼萬歲(一九),號(二0)其書曰新語(二一)。

  (一)案:漢高帝之辱罵儒生,非僅陸生一人而已,史記酈生傳,罵酈生豎儒。又叔孫通傳,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又酈生傳載裏中騎士謂酈生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其不好儒,可謂極矣;然終能亡秦滅楚,開炎漢數百年之基者,豈非以聞陸生之言而有慚色,及未嚐不稱善之故耶?然則陸生啟沃之功,誠有大造於漢也。

  (二)吳曾祺涵芳樓文論曰:"文有敘述事要,而必出於他人口吻,則不得不力求其肖;若一一務從典雅,則抵牾必多,劉子玄所謂'怯書今語,勇效昔言'是也。然此,太史公最為絕技,他人莫之及。觀高祖本紀,屢曰乃公,又曰而公,使後人見之,必想見嫚罵語氣;令當日悉改為朕字,以符詔諭之體,豈不矞皇典重?然而語氣全失。至陳涉世家雲:'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儼然是一村俗人語。'佳城蕩蕩,寇來不得上。'儼然是一滑稽人語,而當日並不以鄙俚為病。"

  (三)漢書無"而"字。"乃"作"乃"。

  (四)漢書無"之"字。齊樹楷:"一言而高帝轉,寫陸生,正寫高帝。"

  (五)考證曰:"楓山本、三條本,'逆'上有'以'字。"

  (六)牛運震史記評注曰:"'逆取順守'四字,道理極深,似涉權術家言,實三代以後有天下者不易之道也。宋儒見此等語,必痛詆之矣。"許鍾璐史記書後下曰:"陸賈、酈生、隨何,皆戰國策士之遺,以用於高祖,遂得竭其智,以顯功名;而吾獨多乎陸生之言也,其對高祖曰:'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高祖謾罵腐儒,故人不敢以儒術進,如陸賈之言,尚未聞於漢廷也,惜當時君相未足語此。"

  (七)師古曰:"夫差,吳王闔閭子也,好用兵,卒為越所滅。智伯,晉卿荀瑤也,貪而好勝,率韓、魏共攻趙襄子,襄子與韓、魏約,反而喪之。夫音扶。差音楚宜反。"宋祁曰:"浙本注文,'宜'作'崖'。"

  (八)集解:"趙氏,秦姓也。"索隱:"案:韋昭雲:'秦伯益後,與趙同出非廉,至造父,有功於穆王,封之趙城,由此一姓趙氏。"鄭氏曰:"秦之先造父封於趙城,其後以為姓。"張晏曰:"莊襄王為質於趙,還為太子,遂稱趙氏。"師古曰:"據秦本紀,鄭說是。"

  (九)漢書"已"作"以"。宋祁曰:"'以'疑作'已'。"師古曰:"'鄉'讀曰'向'。"

  (一0)陛下,已見前"足下"注引酉陽雜俎。尋日知錄卷二十四:"賈誼新書:'天子卑號稱陛下。'蔡邕獨斷:'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階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義也。'(原注:"記曰:'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敬之至也。'")上書亦如之。及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閣下、執事之屬,皆此類也。據此,則陛下猶言執事,後人相沿,遂以為至尊之稱。"

  (一一)師古曰:"安,焉也。"

  (一二)漢書無"而"字。師古曰:"懌,和樂也。"林伯桐史記蠡測曰:"陸賈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出處甚正當。其稱詩、書於高帝前曰:'居馬上得之,可以馬上治之乎?'高帝有慚色,憚其人,非徒以其言也。"

  (一三)漢書無"乃"字。

  (一四)漢書無"何"字。師古曰:"著,明也,謂作書明言之。"

  (一五)考證曰:"楓山本、三條本'古'下有'今'字。"

  (一六)漢紀"國"作"故",義較勝,當從之。蓋"故"以音近而誤為"固",而"固"又以形近而誤為"國"也。

  (一七)李景星漢書評議曰:"'及古成敗之國'下,史有'陸生乃麤述存亡之征'句,惟麤述故僅十二篇,此刪之,非。"

  (一八)齊樹楷曰:"為國者須雜許多方麵人而擇用之,有一不備,必偏至而終歸於敗。秦人於統一之後,仍以氣吞宇內者行之,不再傳而遽斬。漢有天下,高帝嫚儒已甚,陸賈一言,即知馬上守之之不當;酈生謂不宜倨見長者,猶一時事耳。自陸賈新語一奏,而興亡之概,了然胸中,所謂天授者也。"

  (一九)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一:"萬歲本古人慶賀之詞,呂氏春秋:'宋康王為長夜之飲,室中人呼萬歲,堂上堂下之人,以及國中皆應之。'韓非子:'巫覡之祝人曰,使君千秋萬歲之聲聒耳。'新序:'梁君出獵歸入,廟中呼萬歲。'史記:'優旃憫陛楯郎雨立,有頃,殿上上壽稱萬歲。'田單偽約降於燕,燕軍皆呼萬歲。'紀信誑楚曰,食盡,漢王降,楚軍皆呼萬歲。'陸賈奏新語,左右皆呼萬歲。'……蓋古人飲酒,必上壽稱慶曰萬歲,其始上下通用,為慶賀之詞,猶俗所雲萬福、萬幸之類耳。因殿陛之間用之,後乃遂為至尊之專稱,而民間口語相沿未改,故唐末猶有以為慶賀者,久之,遂莫敢用也。"

  (二0)漢書"號"作"稱"。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