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高祖時(一),中國初定,尉他(二)平南越,因王之(三)。高祖使陸賈賜尉(四)他印為南越王。陸生(五)至,尉他魋結(六)箕倨(七)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他(八)曰:"足下(九)中國人(一0),親戚(一一)昆弟墳墓在真定(一二)。今足下反天性(一三),棄冠帶(一四),欲以區區(一五)之越與天子抗衡(一六)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一七),諸侯豪桀並起,唯(一八)漢王先入關,據鹹陽。項羽倍約(一九),自立為西楚霸王(二0),諸侯皆屬,可謂至強(二一)。然漢王起巴、蜀(二二),鞭笞天下(二三),劫略諸侯(二四),遂誅項羽滅之(二五)。五年之閑,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二六),將相欲移兵(二七)而誅王(二八);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二九)且休之,遣使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三0)。君王宜郊迎(三一),北麵(三二)稱臣,乃欲以新造(三三)未集(三四)之越,屈強於此(三五)。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塚(三六),夷滅宗族(三七),使一偏將(三八)將十萬眾臨越,則(三九)越殺王降漢,如反複手耳(四0)。"
(一)漢書無"及高祖"三字,藝文類聚引史記,與漢書同。
(二)索隱:"趙他為南越尉,故曰'尉他'。他音駝。"正義:"他,音徒何反。趙他,真定人,為龍川令,南海尉任囂死,使他盡行南海尉事,故曰尉他。後自立為南越王。"(據會注考證本)案:漢書、說苑奉使篇作"佗",師古曰:"佗,音徒何反。"張文虎校史記劄記曰:"柯,淩本作'佗',下同。"
(三)史記南越列傳:"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幷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幷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四)漢書無"陸"字"尉"字,藝文類聚引史記同漢書。考證曰:"高山寺本,'陸賈'作'陸生'。"案:此為漢十一年事。
(五)漢書"陸生"作"賈"。說苑同史記。案:漢人言生或言先,猶言先生。史記儒林傳:"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正義:"公、生,其處號也。"又曰:"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索隱:"謝承雲:'秦氏季代,有魯人高堂伯。'則伯是其字。雲生者,自漢已來,儒者皆號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又匈奴傳:"其儒先以為欲說,折其辯。"集解:"先,先生也,漢書作'儒生'也。"漢書高帝紀上:"以魏地萬戶侯封生。"師古曰:"生,猶言先生。"又晁錯傳:"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生所。"(史記晁錯傳作"張恢先",集解:"徐廣曰:'先即先生。'")又:"公卿言鄧先。"師古曰:"鄧先,猶言鄧先生也。"又梅福傳:"夫叔孫先非不忠也。"師古曰:"先,猶言先生也。"又霍光傳先言茂陵徐生,人為徐生上書則稱茂陵徐福。又貢禹傳:"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下文載詔語,凡七稱生,師古曰:"生,謂先生也。"經典釋文敘錄:"魯扶卿,鄭雲扶先,或說,先,先生。"
(六)集解:"服虔曰:'魋音椎。今兵士椎頭結(漢書注引作"髻")。'"索隱:"魋,直追反。結音計。謂為髻一撮似椎為結之,故字從結。且案:其'魋結'二字,依字讀之亦得。謂夷人本被發左衽,今他同其風俗,但魋其發而結之。"師古曰:"結讀曰髻。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今案:說苑作"椎結"。
(七)藝文類聚引史記"倨"作"踞",與漢書同。師古曰:"箕踞,謂伸其兩腳而坐。亦曰箕踞,其形似箕。"齊樹楷史記意曰:"尉他箕踞見陸生,與高帝洗足見酈生,相映。"
(八)漢書、說苑無"進"字,藝文類聚引史記同漢書。
(九)酉陽雜俎前集一禮異:"秦、漢以來,於天子言陛下,於皇太子言殿下,將言麾下,使者言節下、轂下,二千石長史言閣下,父母言膝下,通類相稱言足下。"("稱言"原作"言稱",今從類說本)事物紀原公式姓諱部:"異苑曰:'介之推逃祿,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製屐,每懷其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當緣此爾。史記,戰國之士,或上書時君,或談說君前,及相與論難,多相斥曰足下,蓋自七國相承至今也。"
(一0)藝文類聚引史記"人"上有"之"字。王治皞史記榷參下:"陸生拏把尉他處,隻在'真定人'(應曰"中國人")三字。彼王粵,卻也內顧。文帝修祠其親塚,官其昆弟,真得懷遠之法。"
(一一)古代稱父母為親戚。墨子節葬篇:"楚之南有炎人之國者,其親戚死,其肉而棄之,然後埋其骨,乃成為孝子。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荀子議兵篇:"而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新序雜事三作"驩然如父母",(韓詩外傳三作"歡如父子")漢書刑法誌作"歡若親"。左傳昭公二十年:"棠君尚謂其弟員曰:'……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親戚,謂其父奢也。大戴禮記曾子疾病篇:"曾子曰:'親戚既沒,雖欲孝,誰為孝?'"史記五帝本紀:"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正義:"親戚,謂父瞽叟、後母、弟象、妹顆手等也。"
(一二)索隱:"趙地也。本名東垣,屬常山。"
(一三)師古曰:"偝父母之國,無骨肉之恩,是反天性也。"
(一四)史記天官書:"內冠帶,外夷、狄。"冠帶謂華族,與四夷對言。漢書嚴助傳:"越,方外之地,劗發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文義與此同,正謂南越非冠帶之國也。
(一五)師古曰:"區區,小貌。"
(一六)"抗",漢書作"伉",景佑本、武英殿本作"抗",說苑亦作"抗"。索隱:"案:崔浩雲:'抗,對也。衡,車軶上橫木也。抗衡,言兩衡相對拒,言不相避下。'"
(一七)"政",漢書作"正",師古曰:"正亦政也。"
(一八)"惟",漢書作"唯",古通。
(一九)"項羽",漢書、說苑作"項籍"。"倍",漢書作"背",古通。
(二0)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自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正義:"貨殖傳雲:'淮以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孟康雲:'舊名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
(二一)漢書"強"下有"矣"字。
(二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範曾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正義:"括地誌雲:'南梁州所理縣也。'"又高祖本紀:"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正義:"梁州,本漢中郡,以漢水為名。"集解:"徐廣曰:'三十二縣。'"張文虎曰:"集解三十二縣,舊刻作'四十二縣',漢書雲'四十一縣',漢紀同,據漢誌,漢中郡十二縣,蜀郡十五縣,巴郡十一縣,則共三十八縣。"
(二三)文選賈誼過秦論:"執敲撲以鞭笞天下。"鞭笞,猶今言鞭撻。
(二四)漢書、說苑作"劫諸侯"。器案:此即史記高紀所言"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也。(史記叔孫通傳:"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漢書高紀:"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又漢王數羽之十大罪,有雲:"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也。")史記項羽本紀作"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集解:"徐廣曰:'一作劫。'"索隱:"按漢書,見作'劫'字。"正義:"凡兵初降,士卒未有指麾,故須劫略而行。"則正釋"部"為"劫略"也。漢紀作"漢王率諸侯之師凡五十六萬人",通鑒亦作"漢王以故得率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項羽本紀下文又雲:"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又太史公曰:"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然則劫字自有部、將、率之義,而單言之曰劫,複言之則曰劫略也。
(二五)漢書、說苑無"滅之"二字。
(二六)漢書此句上有"而"字。
(二七)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師右移,上軍未動。"杜預注:"言餘軍皆移去,唯上軍在。"則移兵猶言出師也。
(二八)考證:"楓山本'誅王'作'誅君王'。"
(二九)漢書、說苑無"故"字。史記南越列傳:"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
(三0)史記南越列傳:"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又高祖本紀:"乃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文選王子淵聖主得賢臣頌:"剖符錫壤,而光祖考。"張銑注:"剖,分也。符者,所以諸侯與天子分之,各執一契,舉動所為,必合於契,然後承命而行之。"
(三一)師古曰:"郊迎,謂出郊而迎。"又司馬相如傳注師古曰:"迎於郊界之上也。"
(三二)史記田單列傳:"王蠋布衣也,義不北麵於燕。"謂北麵稱臣也。孟子萬章上:"舜南麵而立,堯帥諸侯北麵而朝之。"
(三三)尚書君奭:"厥亂明我新造邦。"正義:"其治理足以明我新成國矣。"項羽本紀:"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
(三四)師古曰:"集猶成也。"案:尚書武成:"大統未集。"孔氏傳:"大業未就。"漢書荊燕吳傳讚:"天下未集。"師古曰:"集,和也。"
(三五)正義:"屈強,謂不柔服也。"(據會注考證本)漢書作"屈強",師古曰:"屈音其勿反。屈強,謂不柔服也。"
(三六)漢書、說苑"塚"下有"墓"字。考證:"楓山本、三條本'塚'下有'墓'字,與漢書合。"
(三七)漢書、說苑作"夷種宗族",師古曰:"夷,平也,謂平除其種族。"器案:由顏注則"夷種宗族",實為不辭,疑漢書原文當作"夷種族宗",今倒植耳。族讀為族誅之族,戰國策趙策上:"犯奸者身死,賊國者族宗。"族宗,謂族滅其宗也。族宗與夷種並言,文從字順。
(三八)文選陳孔璋檄吳將校部曲文:"偏將涉隴,則建、約梟夷。"偏將,謂偏裨之將。
(三九)漢書"則"作"即",古通。說苑同史記。
(四0)師古曰:"言其易。"器案︰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即本此意,亦言翻雲覆雨之易耳。翻、反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