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0章 思務(2)

  夫口誦聖人之言,身學賢者之行,久而不弊,勞而不廢,雖未為君已。孔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一)(二)道而行之於世,雖非堯、舜之君,則亦堯、舜也(三)。今之為君者則不然,治不以五帝之術,則曰(四)今之世不可以道德(五)治也(六)。為臣者不思(七)稷、契(八),則曰今之民不可以仁義正也(九)。為子者不執曾、閔之質(一0),朝夕不休(一一),而(一二)曰家人不和(一三)也。學者不操回、賜(一四)之精(一五),晝(一六)夜不懈(一七),而(一八)曰世所不行也。自人君至於庶人,未有不(一九)法聖道而為賢者也(二0)。易曰:"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其無人。"(二一)無人者,非無人也,言無聖賢以(二二)治之耳(二三)。

  (一)論語衛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集解:"據見萬物之生,以為四時之始,取其易知。")乘殷之輅,(集解:"馬曰:'殷車曰大輅,左傳曰:大輅越席,昭其儉也。'")服周之冕,(集解:"包曰:'冕,禮冠。周之禮,文而備,取其黈纊塞耳,不任視聽。'")樂則韶舞,(集解:"韶,舜樂也,盡善盡美,故取之。")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集解:"孔曰:'鄭聲、佞人,亦俱能惑人心,與雅樂、賢人同,而使人淫亂危殆,故當放遠之。'")(二)"",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聖人之"三字。

  (三)文廷式曰:"陸生陳義及此,是以堯、舜望漢高帝,惜乎高帝卑卑,不足與於高論也。"器案: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與此文義同。

  (四)"治不以五帝之術則曰",宋翔鳳曰:"本作'治不法而曰',中缺三字,今依治要。"今案:子匯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治不法乎堯、舜,而曰"。

  (五)宋翔鳳曰:"治要無'德'字,脫。"

  (六)唐晏曰:"按今之為君者,當是指始皇,否則屬泛論耳。"

  (七)"思",李本、子匯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作"師"。

  (八)尚書舜典:"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後稷播時百穀。'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九)宋翔鳳曰:"本缺'仁義正也'四字,依治要增。"案:子匯本、程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禮義化也"。

  (一0)宋翔鳳曰:"'質'本作'賢',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鳳曰:"本下有'盡節不倦'四字,依治要刪。"

  (一二)宋翔鳳曰:"'而'本作'則',依治要改。"

  (一三)宋翔鳳曰:"'和'本作'敦',依治要改。"唐晏曰:"'敦'乃'惇'之假借,厚也。"

  (一四)回、賜,謂顏回、端木賜也。傳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一五)宋翔鳳曰:"'不'本作'無',下缺四字,依治要補。"

  (一六)"晝",天一閣本誤"盡"。

  (一七)宋翔鳳曰:"本下有'循禮而動'四字,依治要刪。"

  (一八)宋翔鳳曰:"'而'本作'則'。"

  (一九)宋翔鳳曰:"本無'不'字,依治要增。"

  (二0)宋翔鳳曰:"'未有不法聖道而為賢者也',本作'未有法聖人'下缺五字,下又有'為要者寡,為惡者眾'八字,依治要補改。"案:李本、兩京本"為要"作"為善"。

  (二一)案:此易豐卦上六爻辭也。王弼注曰:"屋,藏蔭之物,以陰處極,而最在外,不履於位,深自幽隱,絕跡深藏者也。既豐其屋,又蔀(上"豐其蔀"注雲:"蔀,覆暖鄣光明之物也。")其家,屋厚家覆,闇之甚也。雖窺其戶,闃其無人,棄其所處,而自深藏也。處於明動尚大之時,而深自幽隱,以高其行,大道既濟,而猶不見,隱不為賢,更為反道,凶其宜也。"

  (二二)宋翔鳳曰:"'其無人。無人者,非無人也,言無聖賢以治之耳','其無人'下,本缺四字,直接下文'治之耳',今依治要改補。"

  (二三)唐晏曰:"按引易以證'為善者寡,為惡者眾',此古說也。幹寶亦謂:'蓋記紂之侈,社稷既亡,言室虛曠也。'"

  故仁者在位而仁人來,義者在朝而義士至(一)。是以墨子之門多勇士(二),仲尼(三)之門多道德(四),文王(五)之朝多賢良,秦王之庭多不詳(六)。故善者必有所主(七)而至(八),惡者必有所因而來。夫(九)善惡不空作(一0),禍福不濫生(一一),唯心之所向(一二),誌之所行而已矣(一三)。

  (一)宋翔鳳曰:"'義者'本作'義士',依治要改。"

  (二)呂氏春秋上德篇:"墨者钜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荊王薨,群臣攻吳起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矣,而絕墨者於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巨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頭前於孟勝。因使二人傳巨子於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巨子於我矣,當聽。'遂反死之。"淮南子泰族篇:"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即此事可見墨子之門多勇士也。

  (三)宋翔鳳曰:"本缺'勇士仲尼'四字,依治要補。"案:子匯本、天一閣本、唐本此四字作"聖賢",亦是肊補。

  (四)唐晏曰:"此以孔、墨並列,戰國之習慣耳。"案: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正義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者: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禮無由得成,故雲非禮不成也。道德為萬事之本,仁義為群行之大,故舉此四者為用禮之主,則餘行須禮可知也。道是通物,德是理物,理物由於開通,是德從道生,故道在德上。此經道謂才藝,德謂善行,故鄭注周禮雲:'道多才藝,德能躬行。'非是老子之道德也。熊氏雲:'此是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今謂道德,大而言之,則包羅萬事;小而言之,則人之才藝善行;無問大小,皆須禮以行之,是禮為道德之具,故雲非禮不成。然人之才藝善行,得為道德者,以身有才藝,事得開通,身有美善,於理為得,故稱道德也。'"此說道德之義,其言明且清,且有以知與老子之所謂道德者,區以別矣。

  (五)宋翔鳳曰:"'文王'本作'文武',依治要改。"

  (六)宋翔鳳曰:"'詳'本作'祥',依治要,詳、祥字通。"

  (七)"主",宋翔鳳曰:"治要注雲:'作因。'"案:子匯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因"。

  (八)宋翔鳳曰:"本缺'主而至'三字,子匯作'善者必有所因而至',別本作'必有所自而生'。依治要補。"

  (九)宋翔鳳曰:"本無'夫'字,依治要補。"

  (一0)宋翔鳳曰:"'作'本作'出',依治要改。"

  (一一)"濫生",宋翔鳳曰:"本作'妄作',依治要改。"

  (一二)"向",天一閣本誤"何"。

  (一三)宋翔鳳曰:"本無'矣'字,依治要補。"

  附錄一新語佚文漢書藝文誌諸子略儒家:"陸賈二十三篇。"未著錄新語。史記陸賈列傳:"凡著十二篇,……號其書曰新語。"正義:"七錄雲:'新語二卷,陸賈撰'也。"漢書陸賈傳:"賈凡著十二篇,……稱其書曰新語。"師古曰:"其書今見存。"隋、唐誌及意林俱雲:"新語二卷,陸賈撰。"今傳本二卷十二篇。然則今本即隋、唐人所見之本,惟字句頗有脫落耳。漢誌稱"陸賈二十三篇"者,蓋新語之外,尚有其它十一篇,則陸賈所著之有佚文舊矣。今以鉤沈所得,先列新語,次及陸賈,再次更及其它,庶幾分別部居,不相雜,其有可疑,則又隨文出之雲。

  義者,德之經,履之者聖也。(文選應吉甫晉武帝華林園集詩注引新語)案:道基篇:"仁者道之紀,義者聖之學,學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文義頗相似。

  賢者之處世,猶金石生於沙中,豫章產於幽穀。

  (太平禦覽九五七引新語)案:資質篇:"夫楩柟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於深山之中,產於溪穀之傍。"亦以豫章取譬賢者也。

  世言圍碁,或言兵法之類:上者,張置疏遠,多得道而勝;中者,務相遮絕,爭便求利;下者,守邊隅,趨作罫。(古買反,線間方目也)。猶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計,取吳、楚廣地;中計,塞成皋,遮要爭利;下計,據長江以臨越,守邊隅,趨作罫者也。(宋本太平禦覽七五三引新語)案:此桓譚新論言體第四文也。嚴可均校輯全後漢文卷十三:"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及為之:上者,遠棋疏張,置以會圍,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而定;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罫目,以自生於小地。然亦必不如察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計雲,取吳、楚,幷齊、魯及燕、趙者,此廣地道之謂也;其中計雲,取吳、楚,幷韓、魏,塞成皋,據敖倉,此趨遮要爭利者也;下計雲,取吳下蔡,據長沙以臨越,此守邊隅,趨作罜目者也。更始帝將相不能防衛,而令罜中死碁皆生也。"(史記黥布傳集解、文選博奕論注、長短經二國權、禦覽七百五十三、意林)梁君出獵,見白鴈而欲自射之,道上有驚鴈飛者,梁王怒,命以射此人。其禦公孫龍諫曰:"昔衛文公時,大旱三年,卜雲:'必須人祀。'公曰:'求雨者為民也,今殺之不仁,吾自當之。'言未卒而雨下。今君重鴈殺人,何異虎狼。"梁君引龍登車入郭,呼萬歲。曰:"善哉!今日獵,得善言。"(禦覽九一七引新語)案:此新序雜事第二文也。其文:梁君出獵,見白鴈群,梁君下車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謂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鴈群駭。梁君怒,欲射行者。其禦公孫襲下車撫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曰:"襲不與其君,而顧與他人,何也?"公孫襲對曰:"昔齊景公之時,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頓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將自當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裏者,何也?有德於天,而惠於民也。今主君以白鴈之故,而欲殺人,襲謂主君言,無異於虎狼矣。"梁君援其手,與上車,歸入廟門,呼萬歲。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獵皆得禽獸,吾獵得善言而歸。"(新序文止此)尋藝文類聚六六、太平禦覽四五七、困學紀聞一0引莊子,太平禦覽三九0引說苑皆有此文。所引莊子、說苑皆佚文也。二書俱作"公孫龍",獨新序雜事作"公孫襲"耳。又"齊景公"獨此文作"衛文公",蓋誤,列女傳辯通載此事,亦以為齊景公也。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