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震曰:"資質言質美者在遇合。"戴彥升曰:"資賢("賢",今本誤作"執",依玉海及漢誌考改)篇慮賢才之不見知,而歸責於觀聽之臣不明,謂公卿子弟、貴戚黨友無過人之才,在尊重之位,此終漢世之弊也。"唐晏曰:"此篇義主求賢以自輔。按玉海作'資賢',漢魏叢書(按所據為何本)作'資執',皆誤,今從範本。"案:李本、程本、兩京本、傅校本亦作"資質"。
質美者以通為貴,才良者以顯為能(一)。何以言之?夫(二)楩柟(三)豫章,天下之名木也(四),生於深山之中(五),產於(六)溪穀之傍(七),立則為大山(八)眾木之宗(九),仆則為萬世之用(一0),浮於山水之流,出於冥冥之野(一一),因江、河之道,而達於京師(一二)之下(一三),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一四),精捍(一五)直理,密致博通,蟲蠍不能穿,水濕不能傷,在高柔(一六),入地堅強,無膏澤而光潤生,不刻畫(一七)而文章成,上為帝王之禦物(一八),下則賜公卿,庶賤而(一九)得以備器械(二0);閉絕以關梁(二一),及隘於山阪之阻,隔於九(二二)之堤,仆於嵬崔之山,頓於窅冥之溪(二三),樹蒙蘢(二四)蔓延而無間,石崔嵬嶄岩(二五)而不開(二六),廣者無舟車之通(二七),狹者無步擔(二八)之蹊,商賈所不至,工匠所不窺(二九),知者所不見,見者所不知,功棄而德亡,腐朽而枯傷,轉於百仞之壑,惕然而獨僵(三0),當斯之時(三一),不如道傍之枯楊。(三二)結屈(三三),委曲不同,然(三四)生於大都(三五)之廣地,近於大匠(三六)之名工(三七),材器製斷(三八),規矩度量,堅(三九)者補朽,短者續(四0)長,大者治樽,小者治觴(四一),飾以丹漆(四二),斁(四三)以明光,上備大(四四)牢,春秋禮庠,褒以文采(四五),立禮矜莊,冠帶正容,對酒行觴(四六),卿士列位,布陳宮堂,望之者目眩,近之者鼻芳。故事閉(四七)之則絕,次(四八)之則通,抑之則沈,興之則揚,處地(四九)楩梓,賤於枯楊(五0),德美非不相絕也(五一),才力(五二)非不相懸也(五三),彼則槁枯(五四)而遠棄,此則為宗廟之瑚璉者(五五),通與不通也。
人亦猶此。(五六)(一)宋翔鳳曰:"治要'能'作'大'。"吳康齋曰:"首二句一篇冒頭。"器案:文以"通""顯"對言,與達同義。禮記聘義:"孚尹旁達。"正義:"達者,通顯之名也。"
(二)宋翔鳳曰:"'何以言之夫'五字,治要無。"
(三)宋翔鳳曰:"'柟',治要作'梓'。"器案:文選劉公幹公燕詩注、又司馬紹統贈山濤詩注兩引俱作"楩梓"。屍子佚文:"荊有長鬆文梓,楩楠豫章。"(據藝文類聚八八引)淮南子修務篇:"楩柟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後知,故可以為棺舟。"漢書司馬相如傳:"楩柟豫章。"師古曰:"楩,即今黃楩木也。"
(四)宋翔鳳曰:"'也'字依治要增。"陳懿典曰:"托諭用木說出士之通塞,信哉,用舍有數也。"張東沙曰:"材木以大而成大用,如賢才之通顯,立喻親切有味。"
(五)宋翔鳳曰:"治要無'於'字。"
(六)宋翔鳳曰:"'產於'二字治要無。"
(七)"傍",唐本作"旁",古通,後不複出。
(八)"大山",李本、子匯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品節、折中、別解作"太山",宋翔鳳曰:"二字治要無。"
(九)"宗",宋翔鳳曰:"治要作'珍'。"器案:文選劉公幹公燕詩注引作"珍"。
(一0)宋翔鳳曰:"治要無'萬'字'之'字。"唐晏曰:"案文選注引作'楩梓仆則為世用'。"案見贈山濤詩注。
(一一)宋翔鳳曰:"治要無此二句。"
(一二)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白虎通京師:"京師者何謂也?千裏之邑號也。京,大也;師,眾也;天子所居,故以大眾言之。明什倍諸侯,法日月之經千裏。春秋傳曰:'京師,天子之居也。'"王製曰:"天子之田方千裏。'"獨斷上:"天子所都曰京師。京,水也,地下之眾者,莫過於水,地上之眾者,莫過於人。京,大;師,眾也。故曰京師也。"
(一三)宋翔鳳曰:"'之下'二字治要無。"
(一四)宋翔鳳曰:"此二句本作'因於斧斤之功,舒其文彩之好',依治要改。"說文斤部:"斤,斫木斧也,象形。斧,所以斫也。"王筠句讀曰:"斤之刃橫,斧之刃縱,其用與鋤钁相似,玄應引賈逵國語注:'斤,钁也。'"
(一五)"捍",傅校本作"悍",天一閣本誤"揚"。案:史記遊俠郭解傳:"解為人短小精悍。"則"捍"亦"悍"之誤也。
(一六)"",子匯本、程本、天一閣本、品節、折中、拔萃、別解作"軟",俗別字,後不複出。
(一七)"畫",兩京本誤作"晝"。
(一八)"禦物",原作"物",各本俱作"禦物",今改正。
(一九)"而",宋翔鳳曰:"本作'不',依治要改。"
(二0)俞樾曰:"樾謹案:宋氏翔鳳據群書治要改'不'字為'而'字,'不'字是'而'字非也。此當於'卿'字絕句,上者為帝王禦物,下者猶以賜公卿,則庶賤固不得而用之矣。此正見楩柟豫章之為天下名木也。治要不達此意,改'不'字為'而',殊非其旨,宋氏從之,誤矣。"唐晏曰:"與下文不接,疑有奪文爾。"
(二一)宋翔鳳曰:"'閉絕以關梁',五字治要無。"案:折中奪"閉"字,折中、拔萃無"以"字,匯函、拔萃"關"誤"開"。楚辭宋玉九辯:"關梁閉而不通。"
(二二)器案:此文以與堤連言為義,治要又作"九派",則亦水澤之類。文選楊子雲甘泉賦:"陳眾車於東坑兮。"如淳曰:"東坑,東海也。苦庚切。"說文水部:"沆,大水也。從水亢聲。一曰,大澤貌。"係傳引博物誌:"停水,東方曰都,一名沆。"太平禦覽七○引述征記:"齊人謂湖曰沆。"後漢書馬融傳廣成頌:"彌綸坑澤。"皆謂坑或沆為水澤之類也。文選班孟堅西京賦:"絕坑踰斥。"李善注:"坑音剛。"楚辭九歌大司命:"導帝之兮九坑。"坑與翔、陽為韻,舊校:"'坑'一作"坑'。""九坑"當即"九",以陸氏為楚人而楚言也。其字從水,從土,或從阜亢聲,其義與斥澤同類,傳寫誤從山,而於是王逸注大司命以"九州之山"為說,古文苑又徑改作"岡",顏師古注漢書楊雄傳上雲:"坑,大阜也,讀與岡同。"俱非也。
(二三)宋翔鳳曰:"治要作'及其戾於山陵之阻,隔於九派之間,仆於塊磥之津,頓於窈窕之溪'。"案:論衡超奇篇:"極窅冥之深。"謂深窅而幽冥也。
(二四)"蒙蘢",李本、兩京本、子匯本、程本、天一閣本、唐本、折中、別解作"蒙籠",同。漢書晁錯傳:"草木蒙蘢。"師古曰:"蒙蘢,覆蔽之貌也。"
(二五)"嶄岩",唐本作"嶄岩",匯函、品節、拔萃作"嶄",並通。文選班孟堅西都賦:"蹶岩。"李善注:"毛萇詩傳曰:'岩,高峻之貌也。'"
(二六)宋翔鳳曰:"十六字治要無。"
(二七)"通",宋翔鳳曰:"治要作'道'。"
(二八)"步擔",宋翔鳳曰:"治要作'徒步'。"案:李本、子匯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擔"作"簷",集韻以為"擔"之或體字。
(二九)宋翔鳳曰:"十字治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