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淮南子兵略篇:"夫將者必獨見獨知。獨見者,見人所不見也。獨知者,知人所不知也。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
(二九)"亡",唐本作"忘"。
(三0)唐晏曰:"'單'與'磾',古通用字。"
(三一)"強",崇文本誤作"疆",傅校改為"強"。
(三二)說苑臣術篇:"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六正者,……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職事,辭祿讓賜,不受贈遺,衣服端齊,飲食節儉,如此者貞臣也。"案:公羊傳定公十二年:"叔孫州仇帥師墮郈。……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墮費。曷為帥師墮郈。帥師墮費?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於是帥師墮郈,帥師墮費。"何休注:"郈,叔孫氏所食邑。費,季氏所食邑。二大夫宰吏數叛,患之,以問孔子,孔子曰:'陪臣執國命,采長數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季氏說其言而墮之。故君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書者,善定公任大聖,複古製,弱臣勢也。"陸氏所言,當指此事。疏又雲:"傳雲:'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以此言之,三月之外違之明矣。"案:此即陸氏所謂"定公不覺悟,信季孫之計,背貞臣之策"者,蓋陸氏得之春秋舊說,惜未能詳之也。
(三三)器案:"拘弱"無義,疑當作"極弱",形近而誤,太史公所謂:"餘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見史記魯周公世家)蓋亦傷定、哀之間之不振也。程本"獲"誤"獾"。
(三四)丘山,喻重大。文選東方朔答客難:"功若丘山。"又陳孔璋檄吳將校部曲文:"故乃建丘山之功。"又作泰山,義同。文選楊子雲解嘲:"功若泰山。"注:"韓子曰:'泰山之功,長立於國家。'"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鄣日月也(一),非得神靈之化,罷(二)雲霽翳,令歸山海,然後乃得睹其光明,暴天下之濡濕,照四方之晦冥(三)。今上無明王聖主,下無貞正諸侯(四),誅鉏(五)奸臣(六)賊子之黨(七),解釋凝滯(八)紕繆之結,然後忠良方直(九)之人,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一0)。故孔子遭君暗(一一)臣亂,眾邪在位,政道隔於三家(一二),仁義閉於公門(一三),故作公陵之歌(一四),傷無權力於世,大化(一五)絕而不通,道德施(一六)而不用,故曰:無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一七)。夫言道因權而立(一八),德因勢而行,不在其位者(一九),則無以齊其政(二0),不操其柄者,則(二一)無(二二)以製其剛(二三)。詩雲:"有斧有柯。"(二四)言何以治之也(二五)。
(一)唐晏曰:"按文選注引此二句同。"器案:史記褚先生補龜策傳:"日月之明,而時蔽於浮雲。"楚辭東方朔七諫:"浮雲陳而蔽晦兮,使日月乎無光。"王注:"言讒佞陳列在側,則使君不聰明也。"文選古詩十九首:"浮雲蔽白日。"注:浮雲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毀忠良。"注引新語此文,又引文子:"日月欲明,浮雲蓋之。"今本文子上德篇"蓋"作"蔽"。又案:太平禦覽八引此二句同。
(二)宋翔鳳曰:"'罷',子匯本、抄本並作'擺'。"
(三)呂東萊曰:"大有感慨,而文有呼吸馳驟之法。"
(四)宋翔鳳曰:"'貞',子匯本、抄本並作'真'。"器案:公羊傳莊公四年:"上無天子,下無方伯。"此即其義。
(五)"鉏",李本、子匯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匯函、品節、拔萃作'鋤',或體字。後不複出。
(六)說苑臣術篇:"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六邪者,……三曰,中實頗險,外貌("貌"上本有"容"字,據治要刪)小謹,巧言令色,又心嫉賢,所欲進則明其美而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而匿其美,使主妄行過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七)黃震曰:"第五篇雲:'今上無明正(當作"王")聖主,下無貞正諸侯,鉏奸臣賊子之黨。'考其上文,雖為魯定公而發,豈所宜言於大漢方隆之日乎?"
(八)唐晏曰:"今漢魏本作'滯',此從範本,然實當作'蹛'。"器案:李本、程本、兩京本、傅校本、唐本作""。尋史記平準書:"留蹛無所食。"索隱:"韋昭音滯,謂積也。又案古今字詁:'墆,今滯字。'則墆與滯同。"滯、、蹛、墆,音義並同。,俗別字。
(九)說苑臣術篇:"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六正者,……二曰,虛心白意,進善通道,勉主以禮誼,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功成事立,歸善於君,不敢獨伐其勞,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卑身賤體,夙興夜寐,進賢不解,數稱於往古之德行事,以厲主意,庶幾有益,以安國家社稷宗廟,如此者忠臣也。……六曰,國家昏亂,所為不道,然而敢犯主之顏,麵言主之過失,不辭其誅,身死國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
(一0)論語為政:"施於有政。"集解:"施,行也。"
(一一)"暗",匯函、品節、拔萃作"闇",古通。後不複出。
(一二)"三家",李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匯函、品節、拔萃作"王家",未可從。
(一三)禮記曲禮下:"不入公門。"論語鄉黨:"入公門。"孔疏、邢疏俱以君門釋之。
(一四)"公陵之歌",唐本、匯函作"丘陵之歌",品節、拔萃作"公丘之歌"。唐晏曰:"按:邱陵之歌,今本家語有之,然未必可信。此引論語以證邱陵之歌,與孔注所雲:'禍亂已成,吾亦無如之何"者義合,然則此亦古論語也。"文廷式曰:"案'無如之何'四字,當是公陵歌中之詞。辨惑篇言魯不能用孔子,而引斧柯之詩,此文言孔子政道隔於王家,仁義閉於公門,故作公陵之歌、則'無如之何'即公陵歌之詞,猶龜山操言'手無斧柯,柰龜山何'也。偽孔安國論語注曰:'言禍難已成,吾亦無如之何。'本此意。"器案:家語無丘陵之歌,而孔叢子記問篇有之,其文曰:"哀公使人以幣如衛迎夫子,而卒不能當,故夫子作丘陵之歌曰:'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邇,求之若遠,遂迷不複,自嬰屯蹇。喟然回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回連,枳棘充路,陟之無緣,將伐無柯,患茲蔓延,惟以永歎,涕霣潺湲。'"
(一五)尚書大誥:"肆予大誥,誘我友邦君。"文選王子淵四子講德論:"觀大化之淳流。"大化,謂廣大之德化。
(一六)"施"疑當作"弛",謂弛廢也。此涉上文"施於政"義形近而誤耳。
(一七)論語衛靈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俞樾曰:"按此引論語,與今本不同,句末有'夫'字,則'已矣夫'三字為句,翟氏灝作論語考異引此文不連'夫'字,疏矣。按下文雲:'言道因權而立,德因勢而行,不在其位者,則無以齊其政,不操其柄者,則無以製其剛。'此自說論語'吾末如之何'之義,句首不當用'夫'字,此'夫'字自屬上讀為論語之文。蓋漢初論語與今本不同,猶上文引周易'二人同心,其義斷金',今本周易皆作'其利斷金',此亦可見漢初古本之異也。"
(一八)王鳳洲曰:"更轉折。"
(一九)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語又見憲問篇。彼文戒人之僭越,此則言無位者,無以齊其政也。
(二0)禮記王製:"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注:"教謂禮義,政謂刑禁。"正義:"齊其政者,謂齊其政令之事,當逐物之所宜,故雲不易其宜。教主教化,故注雲教謂禮義;政主政令,故注雲政謂刑禁也。"
(二一)宋翔鳳曰:"明薑思複本、鍾惺本、抄本從'齊夫用人'以下,至此二百廿八字,並錯入慎微篇'人不堪其憂'句下,惟此及子匯本不誤。"唐晏曰:"按此上文自'齊夫'至此二百二十八字,訛在第六篇'人不堪其憂'下,惟明人刻子匯本不誤,此外,範氏天一閣本、何氏刻漢魏叢書本皆誤,而何本妄改尤謬,不可複正,今依子匯本改正。"
(二二)"無",拔萃誤作"吾"。
(二三)"剛",唐晏曰:"疑當作'綱'。"器案:疑當作"罰"。韓非子二柄篇:"明主之所導製其臣者,二柄而已矣。"又曰:"人主將欲禁奸,則審合刑名者,言不異事也。為人臣者陳事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功也,罰功不當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說於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於有大功,故罰。"陸氏此言,蓋即本之韓子,"剛"者,"罰"字形近之誤也。慎微篇雲:"若湯、武之君,伊、呂之臣,因天時而行罰。""行罰","製罰",其義一也。
(二四)唐晏曰:"今詩無此句。"文廷式曰:"此逸詩也。"
(二五)宋翔鳳曰:"文選檄吳將校部曲注引此雲:'有斧無柯,何以治之?'"丘瓊山曰:此篇說忠佞難分,讒邪易惑,在人主辨之;而若此世道,令人擊築燕市,酣歌易水,涕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