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道,禮記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孔穎達正義:"人道之大者也,言此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間道理最大者。"
(四)史記商君傳:"吾說公以帝道,其誌不開悟矣。"開悟,謂開通曉悟。
(五)宋翔鳳曰:"'別',本作'道',依子匯本改。"案:傅校本、唐本作"別"。
(六)管子君臣下:"古者,未知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群居,以力相征。"莊子盜蹠篇:"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號篇:"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行之籲籲,饑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韋;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天("天"字依惠定宇校本增,下同)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論衡齊世篇:"故夫宓犧之前,人民至質樸,臥者居居,坐者於於,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犧時,人民頗文,智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淩弱,眾欲暴寡,故宓犧作八卦以治之。"
民人食肉飲血,衣皮毛;至於神農(一),以為行蟲(二)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嚐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人(三)食五穀(四)。
(一)唐晏曰:"自此以下,至'避勞就逸'句,是隱括係辭之文。"案:見係辭下。
(二)行蟲,凡動物皆謂之蟲,此與走獸對言,則謂毛蟲而外之裸蟲、羽蟲、鱗蟲、介蟲四族也。
(三)"人",子匯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作"民"。
(四)屍子君治篇:"神農理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日為穀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製,萬物鹹利,故謂之神。"淮南子修務篇:"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嬴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磽高下,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高誘注:"五穀:菽、麥、黍、稷、稻也。"白虎通號篇:"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太平禦覽七八引賈誼書曰:"神農以為走禽難以久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嚐百草實,察鹹苦之味,教民食穀。"又引陸景典略:"神農嚐百草,嚐五穀,蒸民乃粒食。"
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一)。於是黃帝乃伐木構(二)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三)。
(一)"同域",天一閣本作"司城",不可從。史記禮書:"人域是域,士君子也。"索隱:"域,居也。"同域,謂人民與禽獸同居也。
(二)"構",子匯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作"構",古從從木之字多混。
(三)易係辭下:"古者,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淮南子泛論篇:"古者,民澤處複穴,冬日則不勝霜雪霿露,夏日則不勝暑熱,聖人乃作,為之築土構木,以為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高誘注:"處,居也。複穴,重窟也。一說,穴,毀堤防崖岸之中以為窟室。構,架也,謂材木相乘架也。棟,屋也。宇,屋之垂。"太平禦覽七九引春秋內事:"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棟深宇,以避風雨。"五行大義五:"黃帝造屋宇。古者,巢居穴處,黃帝易之以上棟上宇,以蔽風雨。"
民知室居食穀,而未知功力(一)。於是後稷(二)乃列封疆,(三)畫畔界(四),以分土地之所宜(五);辟土殖(六)穀,以用養民(七);種桑麻,致絲枲(八),以蔽形體(九)。
(一)功力,猶今言加工。故唐律疏議卷二十盜賊四:"山野物已加功力。"疏議曰:"山野之物,謂草木藥石之類,有人已加功力。"功力字本此。
(二)史記周本紀:"周後稷名,為兒時,仡如巨人之誌,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土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呂氏春秋君守篇:"後稷作稼。"高誘注:"後,君;稷,官也。烈山氏子曰柱,能植百穀蔬菜,以為稷。"
(三)"疆",李本、兩京本誤作"強"。
(四)說文田部:"畔,田界也。"
(五)周禮夏官土方氏職:"以辨土宜、土化之,而授任地者。"注:"土宜,謂九穀稙所宜也。"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杜注:"疆,界也。物土之宜,播殖之物各從土宜。"
(六)"殖",唐本作"植"。
(七)孟子滕文公上:"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趙岐注:"五穀所以養人也,故言民人育也。"
(八)尚書禹貢:"岱畎絲枲。"孔穎達正義:"枲,麻也。"
(九)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體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正義曰:"此一節論中古神農及五帝幷三王之事,各隨文解之。"又案:淮南子汜論篇:"伯餘之初作衣也,而民得以揜形禦寒。"又齊俗篇:"明王製禮義,衣足以覆形。"文子十守篇:"衣足以蓋形禦寒。"春秋繁露度製篇:"凡衣裳之生也,為蓋形暖身也。"韓詩外傳五:"內不足以充虛,外不足以蓋形。"鹽鐵論鍺幣篇:"或無以充虛蔽形也。"抱樸子外篇詰鮑:"古之為屋,足以蔽風雨,為衣,足以掩身形。"曰掩,曰揜,曰蔽,曰蓋,曰覆,其義一也。
當斯之時,四瀆未通,洪水(一)為害;禹乃決江疏河(二),通之四瀆,致之於海,大小相引(三),高下相受,百川順流,各歸其所(四),然後人民得去高險(五),處平土(六)。
(一)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
(二)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趙岐注:"疏,通也。"淮南子修務篇:"禹沐浴霪雨,櫛扶風,決江疏河。"高誘注:"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故言決。疏道東注於海,故言疏。"
(三)詩經小雅沔水:"朝宗於海。"鄭玄箋:"興者,水流而入海,小就大也。喻諸侯朝天子,亦猶是也。"尚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正義:"朝宗是人事之名,水無性識,非有此義,以海水大而江、漢小,以小就大,似諸侯歸於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案:正義此文,即本鄭箋為說。所雲以小就大者,猶此之言大小相引也。
(四)文選吳都賦李善注引尚書大傳:"百川趨於海。"淮南泛論篇:"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高誘注:"以海為宗。"
(五)"險",兩京本誤作"噞"。
(六)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龍蛇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乃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趙岐注:"民人下高就平土,故遠險阻也。"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昔者,洪水沸出,泛濫衍溢,民人升降移徙,崎嶇而不安;夏後氏戚之,乃堙洪塞源,決江疏河,灑沈澹災,東歸之於海,而天下永寧。"注:"張揖曰:'疏,通也。'"
川穀交錯(一),風化(二)未通,九州絕隔,未有舟車之用,以濟深致遠;於是奚仲(三)乃橈(四)曲為輪,因直為轅,駕馬(五)服牛(六),浮舟杖楫(七),以代人力。
(一)詩小雅楚茨毛傳:"東西為交,邪行為錯。"文選司馬長卿子虛賦:"雲夢者,方九百裏,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岪鬱,隆崇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幹青雲。"
(二)風化,猶言教化。詩豳風七月序:"陳後稷先公風化之所由。"疏以"後稷之教"為言也。
(三)呂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車。"高誘注:"奚仲,黃帝之後,任姓也。傳曰:'為夏車正,封於薛。'"淮南子修務篇:"奚仲為車。"高誘注:"傳曰:'奚仲為夏車正,封於薛。'"案:左傳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世本作篇、荀子解蔽篇、文選演連珠注引屍子,俱謂奚仲作車。山海經海內經:"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郭注:"世本雲:'奚仲作車。'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創作意,是以互稱之。"沈約宋書禮誌:"係本雲:'奚仲始作車。'案:庖犧畫八卦而為大輿,服牛乘馬,以利天下;奚仲乃夏之車正,安得始造乎?係本之言非也。車服以庸,著在唐典,夏建旌旗,以表貴賤,周有六職,百工居其一焉,一器而群工致其巧,車最居多,蓋奚仲以擅技巧為夏車正,前世製作之美歸之耳。"
(四)"橈",子匯本作"撓"。
(五)駕馬,荀子解蔽篇:"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楊倞注:"奚仲,夏禹時車正。黃帝時已有車服,故謂之軒轅,此雲奚仲者,亦改製耳。世本雲:'相土作乘馬。'杜'與'土'同。乘馬,駟馬也。四馬駕車,起於相土,故曰作乘馬;以其作乘馬之法,故謂之乘杜。乘並音剩。相土,契孫也。"案:太平禦覽七七三引古史考異:"黃帝作車,少皞時略加牛,禹時奚仲駕馬,仲又造車,更廣其製度也。"雲奚仲駕馬,與此同也。
(六)服牛,猶言駕用牛。易係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正義:"今服用其牛,乘駕其馬。服牛以引重,乘馬以致遠,是以人之所用,各得其宜。"案:說文牛部犕下引易作"犕牛乘馬",段注:"以車駕牛馬之字當作'犕',作'服'者假借耳。"詩鄭風叔於田:"叔適野,巷無服馬。"鄭箋:"服馬,猶乘馬也。"正義:"易稱'服牛乘馬',俱是駕用之義,故雲服馬猶乘馬。"尚書武成:"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氏傳:"示天下不複乘用。"淮南子泛論篇:"古者,大川名穀,衝絕道路,不通往來也,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故地勢有無,得相委輸,乃為靻蹻而超千裏;肩荷負儋之勤也,而作為之楺輪建輿,駕馬服牛,民以致遠而不勞。"
(七)易係辭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正義:"舟必用大木刳鑿其中,故雲刳木也。剡木為楫者,楫必須纖長,理當剡削,故曰剡木也。"
鑠金(一)鏤木,分苞燒殖(二),以備器械(三),於是民知輕重,好利惡難,避勞就逸;於是皋陶(四)乃立獄製罪(五),縣(六)賞設罰,異是非,明好惡,檢奸(七)邪,消佚亂。
(一)國語周語下:"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韋昭注:"賈逵曰:'鑠,消也,眾口所惡,金為之消亡。'"楚辭屈原九章惜誦:"故眾口其鑠金兮。"王逸注:"鑠,銷也。言眾口所論,乃人所言,金性堅剛強,尚為銷鑠。"風俗通義佚文:"眾口鑠金。俗說:有美金於此,眾人鹹共詆訾,言其不純,賣金者欲其必售,固取鍛燒以見真。此為眾口鑠金。"(詳器撰風俗通義校注頁六0七)(二)孫詒讓曰:"案:'苞'與'匏'通,(太玄經達次三雲:"厥美可以達於瓜苞。"論衡無形篇雲:"更以苞瓜喻之。""苞"並"匏"之借字。)分匏,謂為蠡瓢之屬。儀禮士昏禮鄭注雲:'合破瓠也。'莊子逍遙遊篇說大瓠雲:'剖之以為瓢。'分與破、剖義同。'殖'當讀為考工記'摶埴'之'埴',燒埴,謂陶之事也。"唐晏曰:"'殖',疑作'埴'。"
(三)禮記大傳:"異器械。"鄭注:"器械,禮樂之器及兵甲也。"正義:"器為楬豆房俎,禮樂之器也;械謂戎車革路,兵甲之屬也。"
(四)尚書大禹謨:"帝曰:'皋陶,惟臣庶,罔或於予正。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刑期於無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皋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禦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茲用不犯於有司。'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呂氏春秋君守篇:"皋陶作刑。"高誘注:"虞書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女作士師,(今書無"師"字,此用今文)五刑有服。'"
(五)"罪",唐本作"",古文也。後不複出。
(六)"縣",子匯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作"懸","懸"為"縣"或字。後不複出。
(七)"奸",唐本作"奸",二字俗不分。後不複出。
民知畏法,而無禮義;於是中聖(一)乃設辟雍(二)庠序(三)之教,以正上下之儀,明父子之禮,君臣之義,使強(四)不淩弱,眾不暴寡,(五)貪鄙之心,興清潔之行。
(一)易係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正義:"其於中古乎者,謂易之爻卦之辭,起於中古。若易之爻卦之象,則在上古伏犧之時。但其時,理尚質素,聖道凝寂,直觀其象,足以垂教矣。但中古之時,事漸澆浮;非象可以為教,又須係以文辭,示其變動吉凶,故爻卦之辭,起於中古,則連山起於神農,歸藏起於黃帝,周易起於文王及周公也。"以文王、周公當中古,則中聖謂文王、周公也。所謂"設辟雍庠序之教"者,辟雍、上庠、東序,俱周大學之名也,然則陸賈此言中聖,亦謂文王、周公也。
(二)白虎通辟雍篇:"天子立辟雍何?辟雍所以行禮樂,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圓以法天也。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言積也,積天下之道德;雍之為言壅也,天下之儀則;故謂之辟雍也。"
(三)白虎通辟雍篇:"鄉曰庠,裏曰序。庠者,庠禮義;序者,序長幼也。禮五帝記曰:'帝庠序之學,則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善如爾舍明令必須外然後前民者也,未見於仁,故立庠序以導之也。"(盧文弨曰:"以上文有訛。")(四)"強",子匯本作"強"。後不複出。
(五)"",天一閣本作"棄",,古文棄。後不複出。
禮義不(一)行,綱紀不立,後世衰廢,於是後聖(二)乃定五經(三),明六藝(四),承天統地(五),窮事察(六)微,原情立本,以緒人倫(七),宗諸天地,纂(八)修篇章,垂諸來世,被諸鳥獸(九),以匡衰亂,天人合策(一0),原道(一一)悉備,智者達其心,百工窮其巧,乃調之以管弦(一二)絲竹之音,設鍾(一三)鼓歌舞之樂,以節奢侈,正風俗(一四),通文雅(一五)。
(一)"不",原作"獨",今從子匯本、唐本校改。
(二)後聖,指孔子,詳上文"先聖"注。
(三)五經,孔子而後,稱說五經者,當以陸氏此文為最先。其後,漢武帝建元五年春,初置五經博士,漢章帝時,會諸儒於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班固譔集其文,作白虎通德論,其五經篇雲:"孔子所以定五經者何?以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遲,禮樂廢壞,強陵弱,眾暴寡,天子不敢誅,方伯不敢伐,閔道德之不行,故周流應聘,冀行其道德,自衛反魯,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經,以行其道。"後之言五經者,如困學紀聞八經說僅舉五經博士及白虎通五經篇為言,尚未得其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