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藝術論》(盧氏)

小序

這一本小小的書,是從日本昇曙夢的譯本重譯出來的。

書的特色和作者現今所負的任務,原序的第四段中已經很簡明地說盡,在我,是不能多贅什麽了。

作者幼時的身世,大家似乎不大明白。有的說,父是俄國人,母是波蘭人;有的說,是一八七八年生於基雅夫地方的窮人家裏的;有的卻道一八七六年生在波爾泰跋,父祖是大地主。要之,是在基雅夫中學卒業,而不能升學,因為思想新。後來就遊學德法,中經回國,遭過一回流刑,再到海外。至三月革命,才得自由,複歸母國,現在是人民教育委員長。

他是革命者,也是藝術家,批評家。著作之中,有《文學的影像》,《生活的反響》,《藝術與革命》等,最為世間所知,也有不少的戲曲。又有《實證美學的基礎》一卷,共五篇,雖早在一九○三年出版,但是一部緊要的書。因為如作者自序所說,乃是“以最壓縮了的形式,來傳那有一切結論的美學的大體”,並且還成著他迄今的思想和行動的根柢的。

這《藝術論》,出版算是新的,然而也不過是新編。一三兩篇我不知道,第二篇原在《藝術與革命》中;末兩篇則包括《實證美學的基礎》的幾乎全部,現在比較如下方——

《實證美學的基礎》 《藝術論》

一 生活與理想 五 藝術與生活(一)

二 美學是什麽?

三 美是什麽? 四 美及其種類(一)

四 最重要的美的種類 四 同 (二)

五 藝術 五 藝術與生活(二)

就是,彼有此無者,隻有一篇,我現在譯附在後麵,即成為《藝術論》中,並包《實證美學的基礎》的全部,倘照上列的次序看去,便等於看了那一部了。各篇的結末,雖然間或有些不同,但無關大體。又,原序上說起《生活與理想》這輝煌的文章,而書中並無這題目,比較之後,才知道便是《藝術與生活》的第一章。

由我所見,覺得這回的排列和篇目,固然更為整齊冠冕了,但在讀者,恐怕倒是依著“實證美學的基礎”的排列,順次看去,較為易於理解;開首三篇,是先看後看,都可以的。

原本既是壓縮為精粹的書,所依據的又是生物學底社會學,其中涉及生物,生理,心理,物理,化學,哲學等,學問的範圍殊為廣大,至於美學和科學底社會主義,則更不俟言。凡這些,譯者都並無素養,因此每多窒滯,遇不解處,則參考茂森唯士的《新藝術論》(內有《藝術與產業》一篇)及《實證美學的基礎》外村史郎譯本,又馬場哲哉譯本,然而難解之處,往往各本文字並同,仍苦不能通貫,費時頗久,而仍隻成一本詰屈枯澀的書,至於錯誤,尤必不免。倘有潛心研究者,解散原來句法,並將術語改淺,意譯為近於解釋,才好;或從原文翻譯,那就更好了。

其實,是要知道作者的主張,隻要看《實證美學的基礎》就很夠的。但這個書名,恐怕就可以使現在的讀者望而卻步,所以我取了這一部。而終於力不從心,譯不成較好的文字,隻希望讀者肯耐心一觀,大概總可以知道大意,有所領會的罷。如所論藝術與產業之合一,理性與感情之合一,真善美之合一,戰鬥之必要,現實底的理想之必要,執著現實之必要,甚至於以君主為賢於高蹈者,都是極為警辟的。全書在後,這裏不列舉了。

一九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於上海譯迄,記。魯迅。

《文藝與批評》

譯者附記

在一本書之前,有一篇序文,略述作者的生涯,思想,主張,或本書中所含的要義,一定於讀者便益得多。但這種工作,在我是力所不及的,因為隻讀過這位作者所著述的極小部分。現在從尾瀨敬止的《革命露西亞的藝術》中,譯一篇短文放在前麵,其實也並非精良堅實之作。——我恐怕他隻依據了一本《研求》,——不過可以略知大概,聊勝於無罷了。

第一篇是從金田常三郎所譯《托爾斯泰與馬克斯》的附錄裏重譯的,他原從世界語的本子譯出,所以這譯本是重而又重。藝術何以發生之故,本是重大的問題,可惜這篇文字並不多,所以讀到終篇,令人仿佛有不足之感。然而他的藝術觀的根本概念,例如在《實證美學的基礎》中所發揮的,卻幾乎無不具體而微地說在裏麵,領會之後,雖然隻是一個大概,但也就明白一個大概了。看語氣,好像是講演,惟不知講於那一年。

第二篇是托爾斯泰死去的翌年——一九一一年——二月,在《新時代》揭載,後來收在《文學底影像》裏的。今年一月,我從日本輯印的《馬克斯主義者之所見的托爾斯泰》中杉本良吉的譯文重譯,登在《春潮》月刊一卷三期上。

末尾有一點短跋,略述重譯這篇文章的意思,現在再錄在下麵——

“一,托爾斯泰去世時,中國人似乎並不怎樣覺得,現在倒回上去,從這篇裏,可以看見那時西歐文學界有名的人們——法國的Anatole France,德國的Gerhart Haupt^mann。意大利的Giovanni Papini,還有青年作家D’Ancelis等——的意見,以及一個科學底社會主義者——本論文的作者——對於這些意見的批評,較之由自己一一搜集起來看更清楚,更省力。

“二,借此可以知道時局不同,立論便往往不免於轉變,豫知的事,是非常之難的。在這一篇上,作者還隻將托爾斯泰判作非友非敵,不過一個並不相幹的人;但到一九二四年的講演,卻已認為雖非敵人的第一陣營,但是‘很麻煩的對手’了,這大約是多數派已經握了政權,於托爾斯泰派之多,漸漸感到統治上的不便的緣故。到去年,托爾斯泰誕生百年記念時,同作者又有一篇文章叫作《托爾斯泰記念會的意義》,措辭又沒有演講那麽峻烈了,倘使這並非因為要向世界表示蘇聯未嚐獨異,而不過內部日見鞏固,立論便也平靜起來:那自然是很好的。

“從譯本看來,盧那卡爾斯基的論說就已經很夠明白,痛快了。但因為譯者的能力不夠和中國文本來的缺點,譯完一看,晦澀,甚而至於難解之處也真多;倘將仂句拆下來呢,又失了原來的精悍的語氣。在我,是除了還是這樣的硬譯之外,隻有‘束手’這一條路——就是所謂‘沒有出路’——了,所餘的惟一的希望,隻在讀者還肯硬著頭皮看下去而已。”

約略同時,韋素園君的從原文直接譯出的這一篇,也在《未名》半月刊二卷二期上發表了。他多年臥在病床上還翻譯這樣費力的論文,實在給我不少的鼓勵和感激。至於譯文,有時晦澀也不下於我,但多幾句,精確之處自然也更多,我現在未曾據以改定這譯本,有心的讀者,可以自去參看的。

第三篇就是上文所提起的一九二四年在墨斯科的講演,據金田常三郎的日譯本重譯的,曾分載去年《奔流》的七,八兩本上。原本並無種種小題目,是譯者所加,意在使讀者易於省覽,現在仍然襲而不改。還有一篇短序,於這兩種世界觀的差異和衝突,說得很簡明,也節譯一點在這裏——

“流成現代世界人類的思想圈的對蹠底二大潮流,一是唯物底思想,一是唯心底思想。這兩個代表底思想,其間又夾雜著從這兩種思想抽芽,而變形了的思想,常常相克,以形成現代人類的思想生活。

“盧那卡爾斯基要表現這兩種代表底觀念形態,便將前者的非有產者底唯物主義,稱為馬克斯主義,後者的非有產者底精神主義,稱為托爾斯泰主義。

“在俄國的托爾斯泰主義,當無產者獨裁的今日,在農民和智識階級之間,也還有強固的思想底根底的。……

這於無產者的馬克斯主義底國家統製上,非常不便。所以在勞農俄國人民教化的高位的盧那卡爾斯基,為拂拭在俄國的多數主義的思想底障礙石的托爾斯泰主義起見,作這一場演說,正是當然的事。

“然而盧那卡爾斯基並不以托爾斯泰主義為完全的正麵之敵。這是因為托爾斯泰主義在否定資本主義,高唱同胞主義,主張人類平等之點,可以成為或一程度的同路人的緣故。那麽,在也可以看作這演說的戲曲化的《被解放了的堂吉訶德》裏,作者雖在揶揄人道主義者,托爾斯泰主義的化身吉訶德老爺,卻決不懷著惡意的。作者以可憐的人道主義的俠客堂·吉訶德為革命的魔障,然而並不想殺了他來祭革命的軍旗。我們在這裏,能夠看見盧那卡爾斯基的很多的人性和寬大。”

第四和第五兩篇,都從茂森唯士的《新藝術論》譯出,原文收在一九二四年墨斯科出版的《藝術與革命》中。兩篇係合三回的演說而成,僅見後者的上半注雲“一九一九年末作”,其餘未詳年代,但看其語氣,當也在十月革命後不久,艱難困苦之時。其中於藝術在社會主義社會裏之必得完全自由,在階級社會裏之不能不暫有禁約,尤其是於俄國那時藝術的衰微的情形,指導者的保存,啟發,鼓吹的勞作,說得十分簡明切要。那思慮之深遠,甚至於還因為經濟,而顧及保全農民所特有的作風。這對於今年忽然高唱自由主義的“正人君子”,和去年一時大叫“打發他們去”的“革命文學家”,實在是一帖喝得會出汗的苦口的良藥。但他對於俄國文藝的主張,又因為時地究有不同,所以中國的托名要存古而實以自保的保守者,是又不能引為口實的。

末一篇是一九二八年七月,在《新世界》雜誌上發表的很新的文章,同年九月,日本藏原惟人譯載在《戰旗》裏,今即據以重譯。原譯者按語中有雲:“這是作者顯示了馬克斯主義文藝批評的基準的重要的論文。我們將蘇聯和日本的社會底發展階段之不同,放在念頭上之後,能夠從這裏學得非常之多的物事。我希望關心於文藝運動的同人,從這論文中攝取得進向正當的解決的許多的啟發。”這是也可以移贈中國的讀者們的。還有,我們也曾有過以馬克斯主義文藝批評自命的批評家了,但在所寫的判決書中,同時也一並告發了自己。這一篇提要,即可以據以批評近來中國之所謂同種的“批評”。必須更有真切的批評,這才有真的新文藝和新批評的產生的希望。

本書的內容和出處,就如上文所言。雖然不過是一些雜摘的花果枝柯,但或許也能夠由此推見若幹花果枝柯之所由發生的根柢。但我又想,要豁然貫通,是仍須致力於社會科學這大源泉的,因為千萬言的論文,總不外乎深通學說,而且明白了全世界曆來的藝術史之後,應環境之情勢,回環曲折地演了出來的支流。

六篇中,有兩篇半曾在期刊上發表,其餘都是新譯的。

我以為最要緊的尤其是末一篇,凡要略知新的批評者,都非細看不可。可惜譯成一看,還是很艱澀,這在我的力量上,真是無可如何。原譯文上也頗有錯字,能知道的都已改正,此外則隻能承襲,因為一人之力,察不出來。但仍希望讀者倘有發見時,加以指摘,給我將來還有改正的機會。

至於我的譯文,則因為匆忙和疏忽,加以體力不濟,謬誤和遺漏之處也頗多。這首先要感謝雪峰君,他於校勘時,先就給我改正了不少的脫誤。

一九二九年八月十六日之夜,魯迅於上海的風雨,啼哭,歌笑聲中記。

《文藝政策》

後記

這一部書,是用日本外村史郎和藏原惟人所輯譯的本子為底本,從前年(一九二八年)五月間開手翻譯,陸續登在月刊《奔流》上麵的。在那第一本的《編校後記》上,曾經寫著下文那樣的一些話——

“俄國的關於文藝的爭執,曾有《蘇俄的文藝論戰》介紹過,這裏的《蘇俄的文藝政策》,實在可以看作那一部書的續編。如果看過前一書,則看起這篇來便更為明了。序文上雖說立場有三派的不同,然而約減起來,也不過兩派。即對於階級文藝,一派偏重文藝,如瓦浪斯基等,一派偏重階級,是《那巴斯圖》的人們,布哈林們自然也主張支持無產階級作家的,但又以為最要緊的是要有創作。發言的人們之中,好幾個是委員,如瓦浪斯基,布哈林,雅各武萊夫,托羅茲基,盧那卡爾斯基等;也有‘鍛冶廠’一派,如普列忒內夫;最多的是《那巴斯圖》的人們,如瓦進,烈烈威支,阿衛巴赫,羅陀夫,培賽勉斯基等,譯載在《蘇俄的文藝論戰》裏的一篇《文學與藝術》後麵,都有署名在那裏。

“‘那巴斯圖’派的攻擊,幾乎集中於一個瓦浪斯基——《赤色新地》的編輯者。對於他所作的《作為生活認識的藝術》,烈烈威支曾有一篇《作為生活組織的藝術》,引用布哈林的定義,以藝術為‘感情的普遍化’的方法,並指摘瓦浪斯基的藝術論,乃是超階級底的。這意思在評議會的論爭上也可見。但到後來,藏原惟人在《現代俄羅斯的批評文學》中說,他們兩人之間的立場似乎有些接近了,瓦浪斯基承認了藝術的階級性之重要,烈烈威支的攻擊也較先前稍為和緩了。現在是托羅茲基,拉迪克都已放逐,瓦浪斯基大約也退職,狀況也許又很不同了罷。

“從這記錄中,可以看見在勞動階級文學的大本營的俄國的文學的理論和實際,於現在的中國,恐怕是不為無益的;其中有幾個空字,是原譯本如此,因無別國譯本,不敢妄補,倘有備有原書,通函見教或指正其錯誤的,必當隨時補正。”

但直到現在,首尾三年,終於未曾得到一封這樣的信劄,所以其中的缺憾,還是和先前一模一樣。反之,對於譯者本身的笑罵卻頗不少的,至今未絕。我曾在《“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中提到一點大略,登在《萌芽》第三本上,現在就摘抄幾段在下麵——

“從前年以來,對於我個人的攻擊是多極了,每一種刊物上,大抵總要看見‘魯迅’的名字,而作者的口吻,則粗粗一看,大抵好像革命文學家。但我看了幾篇,竟逐漸覺得廢話太多了,解剖刀既不中腠理,子彈所擊之處,也不是致命傷。……於是我想,可供參考的這樣的理論,是太少了,所以大家有些胡塗。對於敵人,解剖,咬嚼,現在是在所不免的,不過有一本解剖學,有一本烹飪法,依法辦理,則構造味道,總還可以較為清楚,有味。人往往以神話中的Prometheus比革命者,以為竊火給人,雖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其博大堅忍正相同。但我從別國裏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以為倘能味道較好,庶幾在咬嚼者那一麵也得到較多的好處,我也較不枉費了身軀:出發點全是個人主義。並且還夾雜著小市民性的奢華,以及慢慢地摸出解剖刀來,反而刺進解剖者的心髒裏去的‘報複’。……然而,我也願意於社會上有些用處,看客所見的結果仍是火和光。這樣,首先開手的就是《文藝政策》,因為其中含有各派的議論。

“鄭伯奇先生……便在所編的《文藝生活》上,笑我的翻譯這書,是不甘沒落,而可惜被別人著了先鞭。翻一本書便會浮起,做革命文學家真太容易了,我並不這樣想。有一種小報,則說我的譯《藝術論》是‘投降’。

是的,投降的事,為世上所常有,但其時成仿吾元帥早已爬出日本的溫泉,住進巴黎的旅館,在這裏又向誰輸誠呢。今年,諡法又兩樣了,……說是‘方向轉換’。我看見日本的有些雜誌中,曾將這四字加在先前的新感覺派片岡鐵兵上,算是一個好名詞。其實,這些紛紜之談,也還是日看名目,連想也不肯一想的老病。譯一本關於無產階級文學的書,是不足以證明方向的,倘有曲譯,倒反足以為害。我的譯書,就也要獻給這些速斷的無產文學批評家,因為他們是有不貪‘爽快’,耐苦來研究這種理論的義務的。

“但我自信並無故意的曲譯,打著我所不佩服的批評家的傷處了的時候我就一笑,打著我自己的傷處了的時候我就忍疼,卻決不有所增減,這也是始終‘硬譯’的一個原因。自然,世間總會有較好的翻譯者,能夠譯成既不曲,也不‘硬’或‘死’的文章的,那時我的譯本當然就被淘汰,我就隻要來填這從‘無有’到‘較好’的空間罷了。”

因為至今還沒有更新的譯本出現,所以我仍然整理舊稿,印成書籍模樣,想延續他多少時候的生存。但較之初稿,自信是更少缺點了。第一,雪峰當編定時,曾給我對比原譯,訂正了幾個錯誤;第二,他又將所譯岡澤秀虎的《以理論為中心的俄國無產階級文學發達史》附在卷末,並將有些字麵改從我的譯例,使總覽之後,於這《文藝政策》的來源去脈,更得分明。這兩點,至少是值得特行聲敘的。

一九三○年四月十二之夜,魯迅記於滬北小閣。

三 序言與後記(3)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