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先生:今天看《戲》周刊第十四期,《獨白》(2)上"抱憾"於不得我的回信,但記得這信已於前天送出了,還是病中寫的,自以為巴結得很,現在特地聲明,算是討好之意。
在這周刊上,看了幾個阿Q像(3),我覺得都太特別,有點古裏古怪。我的意見,以為阿Q該是三十歲左右,樣子平平常常,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從洋車夫和小車夫裏麵,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來的,不過沒有流氓樣,也不像癟三樣。隻要在頭上戴上一頂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記得我給他戴的是氈帽。這是一種黑色的,半圓形的東西,將那帽邊翻起一寸多,戴在頭上的;上海的鄉下,恐怕也還有人戴。
報上說要圖畫,我這裏有十張,是陳鐵耕君(4)刻的,今寄上,如不要,仍請寄回。他是廣東人,所用的背景有許多大約是廣東。第二,第三之二,第五,第七這四幅,比較刻的好;第三之一和本文不符;第九更遠於事實,那時那裏有摩托車給阿Q坐呢?該是大車,有些地方叫板車,是一種馬拉的四輪的車,平時是載貨物的。但紹興也並沒有這種車,我用的是那時的北京的情形,我在紹興,其實並未見過這樣的盛典。
又,今天的《阿Q正傳》上說:"小D大約是小董罷?"並不是的。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
專此布達,並請撰安。
魯迅上。十一月十八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華日報》副刊《戲》周刊第十五期。
(2)《獨白》《戲》周刊第十四期(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刊載的編者的話。其中說:"這一期上我們很抱憾的是魯迅先生對於阿Q劇本的意見並沒有來,隻得待諸下期了。"(3)阿Q像《戲》周刊在發表《阿Q正傳》劇本時,從一九三四年九月起,同時刊載劇中人物的畫像。"頭上戴上一頂瓜皮小帽"的阿Q像,葉靈鳳作,見該刊第十二期(十一月四日)。
(4)陳鐵耕木刻家。參看本卷第49頁注(9)。
中國語文的新生中國現在的所謂中國字和中國文,已經不是中國大家的東西了。
古時候,無論那一國,能用文字的原是隻有少數的人的,但到現在,教育普及起來,凡是稱為文明國者,文字已為大家所公有。但我們中國,識字的卻大概隻占全人口的十分之二,能作文的當然還要少。這還能說文字和我們大家有關係麽?
也許有人要說,這十分之二的特別國民,是懷抱著中國文化,代表著中國大眾的。我覺得這話並不對。這樣的少數,並不足以代表中國人。正如中國人中,有吃燕窩魚翅的人,有賣紅丸的人,有拿回扣的人,但不能因此就說一切中國人,都在吃燕窩魚翅,賣紅丸,拿回扣一樣。要不然,一個鄭孝胥(2),真可以把全副"王道"挑到滿洲去。
我們倒應該以最大多數為根據,說中國現在等於並沒有文字。
這樣的一個連文字也沒有的國度,是在一天一天的壞下去了。我想,這可以無須我舉例。
單在沒有文字這一點上,智識者是早就感到模糊的不安的。清末的辦白話報,五四時候的叫"文學革命",就為此。但還隻知道了文章難,沒有悟出中國等於並沒有文字。今年的提倡複興文言文,也為此,他明知道現在的機關槍是利器,卻因曆來偷懶,未曾振作,臨危又想僥幸,就隻好夢想大刀隊成事了。
大刀隊的失敗已經顯然,隻有兩年,已沒有誰來打九十九把鋼刀去送給軍隊(3)。但文言隊的顯出不中用來,是很慢,很隱的,它還有壽命。
和提倡文言文的開倒車相反,是目前的大眾語文的提倡,但也還沒有碰到根本的問題:中國等於並沒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議出現,這才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緊要關鍵。
反對,當然大大的要有的,特殊人物的成規,動他不得。格理萊(4)倡地動說,達爾文(5)說進化論,搖動了宗教,道德的基礎,被攻擊原是毫不足怪的;但哈飛(6)發見了血液在人身中環流,這和一切社會製度有什麽關係呢,卻也被攻擊了一世。然而結果怎樣?結果是:血液在人身中環流!
中國人要在這世界上生存,那些識得《十三經》的名目的學者,"燈紅"會對"酒綠"的文人,並無用處,卻全靠大家的切實的智力,是明明白白的。那麽,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須除去阻礙傳布智力的結核:非語文和方塊字。如果不想大家來給舊文字做犧牲,就得犧牲掉舊文字。走那一麵呢,這並非如冷笑家所指摘,隻是拉丁化提倡者的成敗,乃是關於中國大眾的存亡的。要得實證,我看也不必等候怎麽久。
至於拉丁化的較詳的意見,我是大體和《自由談》連載的華圉作《門外文談》相近的,這裏不多說。我也同意於一切冷笑家所冷嘲的大眾語的前途的艱難;但以為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讚成,是在見了成效之後,如果不信,可看提倡白話文的當時。
九月二十四日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三日上海《新生》周刊第一卷第三十六期,署名公汗。
(2)鄭孝胥(1860-1938)字蘇戡,福建閩侯人。清末曾任廣東按察使、布政使;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一九三二年三月偽滿洲國成立後,他任國務總理兼文教部總長等偽職,鼓吹"王道政治",充當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
(3)關於打鋼刀送給軍隊事,據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二日《申報》載:"二十九軍宋哲元血戰喜峰,大刀殺敵,震驚中外,茲有王述君定製大刀九十九柄,捐贈該軍。"參看《偽自由書"以夷製夷"》。
(4)格理萊(GGalileo,1564-1642)通譯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從一六○九年起自製望遠鏡觀察和研究天體,證實了哥白尼關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太陽中心說(地動說),推翻了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天動說,給予歐洲中世紀神權論以致命打擊,因此曾遭到羅馬教廷的迫害。
(5)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者。他在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目的論和生物不變論,給宗教以嚴重的打擊。因此受到教權派和巴黎科學院的歧視和排斥。
(6)哈飛(WHarvey,1578-1657)通譯哈維,英國醫學家。他根據實驗研究證實了血液循環現象,為動物生理學和胚胎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