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爺走後,時光也過得真快,不知不覺間,京師的景況日見其繁盛了。首先是闊人們有些穿了繭綢袍,後來就看見大水果鋪裏賣著橘子和柚子,大綢緞店裏掛著華絲葛;富翁的筵席上有了好醬油,清燉魚翅,涼拌海參;再後來他們竟有熊皮褥子狐皮褂,那太太也戴上赤金耳環銀手鐲了。
隻要站在大門口,也總有什麽新鮮的物事看:今天來一車竹箭,明天來一批鬆板,有時抬過了做假山的怪石,有時提過了做魚生的鮮魚;有時是一大群一尺二寸長的大烏龜,都縮了頭裝著竹籠,載在車子上,拉向皇城那麵去。
"媽媽,你瞧呀,好大的烏龜!"孩子們一看見,就嚷起來,跑上去,圍住了車子。
"小鬼,快滾開!這是萬歲爺的寶貝,當心殺頭!"
然而關於禹爺的新聞,也和珍寶的入京一同多起來了。百姓的簷前,路旁的樹下,大家都在談他的故事;最多的是他怎樣夜裏化為黃熊,用嘴和爪子,一拱一拱的疏通了九河,(35)以及怎樣請了天兵天將,捉住興風作浪的妖怪無支祁,鎮在龜山的腳下。皇上舜爺的事情,可是誰也不再提起了,至(36)多,也不過談談丹朱太子(37)的沒出息。
禹要回京的消息,原已傳布得很久了,每天總有一群人站在關口,看可有他的儀仗的到來。並沒有。然而消息卻愈傳愈緊,也好像愈真。一個半陰半晴的上午,他終於在百姓們的萬頭攢動之間,進了冀州的帝都了。前麵並沒有儀仗,不過一大批乞丐似的似員。臨末是一個粗手粗腳的大漢,黑臉黃須,腿彎微曲,雙手捧著一片烏黑的尖頂的大石頭--舜爺所賜的"玄圭",連聲說道"借光,借光,讓一讓,讓一(38)讓",從人叢中擠進皇宮裏去了。
百姓們就在宮門外歡呼,議論,聲音正好像浙水的濤聲(39)一樣。
舜爺坐在龍位上,原已有了年紀,不免覺得疲勞,這時又似乎有些驚駭。禹一到,就連忙客氣的站起來,行過禮,皋陶先去應酬了幾句,舜才說道:
"你也講幾句好話我聽呀。"
"哼,我有什麽說呢?"禹簡截的回答道。"我就是想,每天孳孳!"
"什麽叫作'孳孳'?'皋陶問。
"洪水滔天,"禹說,"浩浩懷山襄陵,下民都浸在水裏。我走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橇,走山路坐轎。到一座山,砍一通樹,和益倆給大家有飯吃,有肉吃。放田水入川,放川水入海,和稷倆給大家有難得的東西吃。東西不夠,就調有餘,補不足。搬家。大家這才靜下來了,各地方成了個樣子。"
"對啦對啦,這些話可真好!"皋陶稱讚道。
"唉!"禹說。"做皇帝要小心,安靜。對天有良心,天才會仍舊給你好處!"
舜爺歎一口氣,就托他管理國家大事,有意見當麵講,不要背後說壞話。看見禹都答應了,又歎一口氣,道:"莫像丹朱的不聽話,隻喜歡遊蕩,旱地上要撐船,在家裏又搗亂,弄得過不了日子,這我可真看的不順眼!"
"我討過老婆,四天就走,"禹回答說。"生了阿啟,也不當他兒子看。所以能夠治了水,分作五圈,簡直有五千裏,計十二州,直到海邊,立了五個頭領,都很好。隻是有苗可不行,你得留心點!"
"我的天下,真是全仗的你的功勞弄好的!"舜爺也稱讚道。
於是皋陶也和舜爺一同肅然起敬,低了頭;退朝之後,他就趕緊下一道特別的命令,叫百姓都要學禹的行為,倘不然,立刻就算是犯了罪。
這使商家首先起了大恐慌。但幸而禹爺自從回京以後,態度也改變一點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來,是闊綽的;衣服很隨便,但上朝和拜客時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所以市麵仍舊不很受影響,不多久,商人們就又說禹爺的行為真該學,皋爺的新法令也很不錯;終於太平到連百獸都會跳舞,鳳凰也飛來湊熱鬧了。(40)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作。
注釋:
(1)本篇在收入本書之前,沒有在報刊上發表過。
(2)"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語出《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漢代孔安國注:"割,害也。""懷,包;襄,上也。"意思是說:洪水為害,浩浩蕩蕩地包圍著山並且淹上了部分的丘陵。
(3)舜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號有虞氏,通蟲虞舜。相傳堯時洪水汜濫,舜繼位後,命禹治水,才將水患平息。
(4)關於鯀治水的故事,《史記·夏本紀》中有如下記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鯀可。……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按"殛"通常解作"誅"的意思,但《尚書·舜典》孔穎達疏則以為"流"、"放"、"竄"、"殛""俱是流徙";照這說法,則鯀是被流放到羽山後死在那裏的。
(5)禹我國古代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建立者。《史記·夏本紀》說禹"名曰文命",在他的父親鯀被殛以後,奉命治水:"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按即治水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汝)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後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關於他治水事跡的傳說,在《尚書》、《孟子》及其他先秦古籍中多有記述。
(6)本篇作為插曲所寫的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學者們的活動,是對一九三二年十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劉複、徐炳昶、馬衡等三十餘人向國民黨政府建議明定北平為"文化城"一事的諷刺。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占我國東北,華北也正在危殆中;國民黨政府實行投降賣國政策,拋棄東北之後,又準備從華北撤退,已開始準備把可以賣錢的古文物從北平搬到南京。江瀚等想阻止古文物南移,可是他們竟以當時北平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沒有重要性為理由,提出請國民黨政府從北平撤除軍備,把它劃為一個不設防的文化區域的極為荒謬的主張。他們在意見書中說,北平有很多珍貴文物,它們都"是國家命脈,國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斷斷不可以犧牲的"。又說:"因為北平有種種文化設備,所以全國各種學問的專門學者,大多薈萃在北平……一旦把北平所有種種文化設備都挪開,這些學者們當然不免要隨著星散。"要求"政府明定北平為文化城,將一切軍事設備,挪往保定。"(見一九三二年十月六日北平《世界日報》)這實際上適應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需要,同國民黨政府投降賣國政策的"理論"如出一轍。當時國民黨政府雖未公開定北平為"文化城",但後來終於拱手把它讓給了日本帝國主義,古文物的大部分則在一九三三年初分批運往南京。作者在"九一八"後至他逝世之間,曾寫過不少雜文揭露國民黨政府的投降賣國主義,對所謂"文化城"的主張也在當時的一篇雜文裏諷刺過(參看《偽自由書·崇實》)。本篇在"文化山"的插曲中所諷刺的就是江瀚等的呈文中所反映的那種荒謬言論,其中幾個所謂學者,是以當時文化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為模型的。例如"一個拿拄杖的學者",是暗指"優生學家"潘光旦。潘曾根據一些官僚地主家族的家譜來解釋遺傳,著有《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等書;他的這種"學說"和歐美國家某些資產階級學者關於人種的"學說"是同一類東西。又如鳥頭先生,是暗指考據學家顧頡剛,他曾據《說文解字》對"鯀"字和"禹"字的解釋,說鯀是魚,禹是蜥蜴之類的蟲(見《古史辨》第一冊六三、一一九頁)。"鳥頭"這名字即從"顧"字而來;據《說文解字》,顧字從頁雇聲,雇是鳥名,頁本義是頭。顧頡剛曾在北京大學研究所歌謠研究會工作,搜集蘇州歌謠,出版過一冊《吳歌甲集》,所以下文說鳥頭先生"另去搜集民間的曲子了"。
(7)奇肱國見《山海經·海外西經》:"奇肱之國,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郭璞注:"其人善為機巧,以取百禽,能作飛車,從風遠行。"
(8)古貌林英語Goodmorning的音譯,意為"早安"。
(9)好杜有圖英語Howdoyoudo的音譯,意為"你好"。
(10)OK美國式的英語:"對啦。"
(11)太上皇指舜的父親瞽叟。《史記·五帝本紀》說:"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舜父瞽叟頑。""頑"是愚妄無知的意思。《尚書·大禹謨》孔氏傳有舜"能以至誠感頑父",使其"信順"的話。
(12)"禺"《說文解字》:"禺,母猴屬。"清代段玉裁注引郭璞《山海經》注說:"禺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據《說文》,"禹"字筆畫較"禺"字簡單,所以這裏說"禹"是"禺"的簡筆字。
(13)皋陶傳說是舜的臣子。《尚書·舜典》:"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士",真管獄訟的官。按一九二七年魯迅在廣州時,顧頡剛曾於七月中由杭州致書魯迅,說魯迅在文字上侵害了他,"擬於九月中回粵後提起訴訟,聽候法律解決。"要魯迅"暫勿離粵,以俟開審。"魯迅當時答複他:"請即就近在浙起訴,爾時仆必到杭,以負應負之責。"這裏鳥頭先生與鄉下人的對話,隱指此事。參看《三閑集·答顧頡剛教授令"候審"》。
(14)簡放古代君主任命高級官員。簡指授官的簡冊。(在清代則稱由特旨任命道府以上外官為簡放。)(15)從冀州啟節《尚書·禹貢》敘"禹別九州",首舉冀州。孔穎達疏:"冀州,堯所都也。諸州冀為其先,治水先從冀起。"又《史記·夏本紀》也說:"禹行自冀州始。"按冀州為古九州之一,約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山西二省及河南山東黃河以北地區。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在冀州境內,故下文又說"冀州的帝都"。啟節,指舊時高級官員啟程、出發。節,古代使者及特派官員出行時所持的信物。
(16)《神農本草》是我國最古的記載藥物的專書。其成書年代不可確考,當是秦漢間人托神農之名而作。
(17)維他命W維他命是Vitamin的音譯,現在通稱維生素。但並未發現維他命W。下文的瘰鬁病,中醫病名,主要指頸部淋巴結核一類疾病;而因缺碘所致的甲狀腺腫大(俗蟲大脖子)叫"癭",不叫瘰鬁。這裏是諷刺當時一些所謂學者的無知妄說。
(18)"伏羲朝小品文學家"的這段話,是對當時林語堂一派人提倡的所謂"語錄體"小品文的模擬;林語堂主張的所謂"語錄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文言中不避俚語,白話中多放之乎"(見《論語》第三十期《答周劭論語錄體寫法》),基本上還是文言。這是一種變相的複古主義。其次,這段話中的"見一少年,口銜雪茄,麵有蚩尤氏之霧",是影射林語堂醜化進步青年的讕言(林語堂在他的《遊杭再記》中有"見有二青年,口裏含一枝蘇俄香煙,手裏夾一本什麽斯基的譯本"這樣的話)。蚩尤是傳說中我國九黎族的首領,相傳他和黃帝作戰時,施放大霧,後為黃帝所擒殺;由於民族偏見,舊日史書把他描寫成非常凶惡的怪物。因此,蚩尤的名字也常被過去統治階級用來形容他們所認為的"凶惡的人"。一九二六年,北洋軍閥吳佩孚為了"討赤",曾經異想天開地拿蚩尤來比擬"赤化",胡說:"草昧初開,部落時代,蚩尤肆虐,彼時無所謂法製,無所謂倫紀,殆與赤化無異"(見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一日北京《晨報》)。他還說,查得蚩尤是"赤化"的始祖,因"蚩"和"赤"同音,"蚩尤"即"赤化之尤"雲雲。參看《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及其有關注。
(19)貝殼上古用貝殼為貨幣。
(20)庭燎庭院中照明的火酒。《詩經·小雅·庭燎》孔穎達疏:"庭燎者,樹之於庭,燎之為明,是燭之大者。"
(21)虎賁勇士,即下文所說的衛兵們。《尚書·牧誓》:"虎賁三百人。"孔穎達疏說,稱為虎賁,是形容他們"若虎之賁(奔)走逐獸,言其猛也。"
(22)伏羲八卦體伏羲,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相傳他曾畫八卦。《周易·係辭傳》說:"古者包犧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23)倉頡鬼哭體倉頡,一作蒼頡,相傳他是黃帝的史官,最初創造文字的人。《淮南子·本經訓》中記有關於蒼頡的一種傳說:"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24)掛冠歸隱《後漢書·逢萌傳》載:王莽時逢萌為了避禍,"即解冠掛東都城門"而去。後人因此稱辭官為"掛冠"。
(25)禹過家門不入,見《孟子·滕文公》:"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又《史記·夏本紀》:"(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26)忘八烏龜的俗蟲。古代傳說鯀死後化為三足鱉。參看本篇注(34)。
(27)鶴膝風中醫病名,結核性關節炎的一種。戰國時楚國人屍佼所著的《屍子》中記有禹生"偏枯之疾"的傳說:"(禹)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手不爪,脛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
(28)女隗《左傳》中狄人之女多姓隗,如叔隗、季隗等。又《史記·匈奴列傳》說:"匈奴,其先祖夏後氏(夏禹)之苗裔也。"匈奴就是春秋時的狄人。本篇中女隗這個人名,大概是根據這類記載而虛擬出來的。
(29)莎士比亞(WShakespeare.,1564-1616)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戲劇家、詩人,著有劇本《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三十七種。現代評論派陳西瀅、徐誌摩等經常標榜隻有他們懂得莎士比亞,如陳西瀅在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晨報副刊》發表的《聽琴》中說:"不愛莎士比亞你就是傻子。"徐誌摩在同月二十六日《晨報副刊》發表的《漢姆雷德與留學生》中說,"去過大英國"的留學生才能"講他的莎士比亞",別人"不配插嘴"。稍後的"第三種人"杜衡在一九三四年六月《文藝風景》創刊號發表《莎劇凱撒傳裏所表現的群眾》一文,也借評莎士比亞來誣蔑人民群眾"沒有理性","沒有明確的利害觀念"等等。本篇中這個大員從"愚民"忽然拉扯到莎士比亞,是作者對陳、杜這類人的諷刺。
(30)"湮"鯀用的治水方法。《尚書·洪範》:"我聞在昔,鯀堙洪水。",填塞。"導",是禹用的治水方法,《國語·周語》:"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製量,……高高下下,疏川導滯。"導,疏通。
(31)息壤傳說中一種能夠自己生長,永不耗減的土壤。《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32)"幹父之蠱"語見《周易·蠱》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三國時魏國王弼注:"幹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後稱兒子能完成父親所未竟的事業,因而掩蓋了父親的過錯為"幹蠱"。
(33)摩登英語Modern的音譯,原意為現代,這裏是時髦的意思。
(34)這是古代關於鯀的一種傳說。《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唐代陸德明《釋文》:"黃熊,音雄,獸名。亦作能,如字,一音奴來反,三足鱉也。"能,一寫作熊。《史記·夏本紀》替代張守節《正義》說:"鯀之羽山,化為黃熊,入於羽淵。熊,音乃來反,下三點為三足也。束晰《發蒙記》雲:'鱉三足曰熊'。"
(35)禹化為熊的傳說,見清代馬[馬肅]《繹史》卷十二引《隨巢子》:"(禹)治洪水,通轅山,化為熊。"按隨巢子,戰國時墨翟弟子,著《隨巢子》六篇,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內有輯文一卷。
(36)禹捉無支祁的傳說,見替代李公佐《古嶽瀆經》:"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搜命夔龍。桐柏千君長稽首請命。……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頸[金巢]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據魯迅輯《唐宋傳奇集》卷三)(37)丹朱太子堯的兒子。古書中都說他"不肖"(品德不像他的父親),所以堯不把天下傳給他而傳給舜。
(38)"玄圭"見《尚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又《史記·夏本紀》:"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圭,古代諸侯大夫在朝會和祭祀時所執的一種長條尖頂的玉器。玄,黑色。
(39)浙水的濤聲浙水,即錢塘江,漲潮時濤聲很大。
(40)關於禹同舜和皋陶談話的情形,《史記·夏本紀》有如下的一段記載:"帝舜謂禹曰:'女(汝)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曰孳孳!'皋陶難禹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木輦],行山木,與益予眾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爾止,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籲!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輔之。……女無麵諛,退而謗予。……'禹曰:'然。……'帝曰:'毋若丹朱傲,維慢遊是好,毋水行舟,朋淫於家,用絕其世,予不能順是。'禹曰:'予辛壬娶塗山,癸甲(按應作予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於五千裏,州十二師,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各道有功。苗頑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後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又關於禹的吃喝和衣服,《論語·泰伯》記有孔丘的話:"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