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84木刻的魅力

  翻開《魯迅書信集》,可以看到一封封魯迅寫給青年木刻家、木刻研究者和愛好者的信,如給李霧城、張小青、沈振黃、賴少麒、李樺、唐訶、吳渤等木刻者的信,其中除了對木刻藝術的極力提倡和精辟分析見解之外,體現出魯迅對中國木刻界的關注、愛護、鼓勵和扶持。魯迅常常自謙不懂木刻藝術,一旦談起木刻藝術來,他對木刻藝術比許多“大師”還內行還精通,全國各地的青年木刻家、研究者和愛好者紛紛來信向他請教同他交換意見,魯迅的寓所幾乎成了一所木刻藝術函授學校。而且,魯迅總是盡可能將他們的木刻作品介紹到刊物上發表,還極力設法將他們的木刻作品介紹到蘇聯和其它國家去參展。

  魯迅從小就愛看藝術書,向來愛好美術,特別喜歡木刻和版畫。他創辦刊物時,不但每期刊物封麵不同,而且刊物中圖文並茂,配有不少木刻插圖。魯迅編輯書刊的一大特色,就是插圖豐富,編排協調。起初,他是為了給刊物找插圖而搜集木刻和版畫之類的新書,見的多了便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向中國讀者介紹外國木刻作品,出版了《近代木刻選集》(1929年),第一集介紹了英國作家的作品,第二集介紹了法、俄、美、日等國家的作品。

  魯迅向中國讀者介紹外國木刻藝術,其目的從《〈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一文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人所發明,而現在用以做爆竹和看風水的火藥和指南針,傳到歐洲,他們就應用在槍炮和航海上給本師吃了許多虧。還有一件小公案,因為沒有害,倒幾乎忘卻了。尋便是木刻。

  雖然還沒有十分的確證,但歐洲的木刻,已經很有幾個人都說是從中國學去的,其時是十四世紀初,即一三二O年頃。那先驅者,大約是印著極粗的木版圖畫的紙牌;這類紙牌,我們至今在鄉下還可看見。

  然而這博徒的道具,卻走進歐洲大陸,成了他們文明的利器的印刷術的祖師了。

  木版畫恐怕也是這樣傳去的;十五世紀初德國已有木刻的聖母像,原畫尚存比利時的勃呂舍勒博物館中,但至今還未發現過更早的印本。十六世紀初,是木刻的大家調壘爾(A。Durer)和荷勒巴因(H。Holbein)出現了,而調壘爾尤有名,後世幾乎將他當作木板畫的始祖。到十七八世紀,都沿著他們的波流。……在這裏所紹介的,便都是現今作家的作品;但隻這幾枚,還不足以見種種的作風,倘為事情所許,我們逐漸來輸運罷。木刻的回國,想來決不至於像別兩樣的給本師吃苦的。

  為了“木刻的回國”,魯迅到上海以後,便開始提倡木刻。他清醒看到中國“木刻還未大發展”,現在“首先是在引起一般讀書界的注意,看重,於是得到賞鑒,采用,就是將那條路開拓起來,路開拓了,那活動力也就增大”,而且木刻要有中國地方特色,“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於中國之活動有利。”(給李霧城的信)。由此可見魯迅提倡木刻藝術的博大胸懷。

  在創辦朝華社的時候,和幾位朋友聚在一起討論出版的事,談到出書插圖時常常提起木刻藝術。有一次,魯迅說中國信箋就是一種木刻作品,那位像傻子般埋頭苦幹的柔石竟然把中國信箋寄到歐洲去,結果意外地收到不少木刻和版畫作品,於是,在魯迅的支持下,柔石約了幾個青年,創辦《朝花旬刊》和《藝苑朝華》,一方麵扶植剛健質樸的文藝,另一方麵介紹外國的文學、木刻和版畫作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魯迅手頭有了點錢,便托人寄給在德國留學的徐詩荃或在法國工作的季誌仁,請他們代為搜集歐洲的木刻和版畫作品。寄來的木刻畫栩栩如生,魯迅十分喜愛,有幾張還鑲在鏡框裏,掛在書房抬頭可見的牆壁上,或者放在寫字台上。在盛夏的夜晚,剛剛大病一場之後的魯迅,匍匐在地板上,將一張一張的版畫作品排次序襯夾層,後來出版了一部德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1936年)。

  除了歐美國家木刻作品外,魯迅還搜集了大量的蘇聯木刻作品。提起搜集蘇聯木刻畫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魯迅在準備出版自己翻譯的法捷耶夫《毀滅》和曹靖華翻譯的綏拉菲摩維支《鐵流》的過程中,需要大量搜集插圖,偶然在《版畫》(Graphika)雜誌上看見登載有畢斯凱來夫刻的《鐵流》故事的木刻畫,便寫信托旅居莫斯科的曹靖華搜集蘇聯的這些木刻作品。曹靖華幾經周折會見了畢斯凱來夫,終於搜集到了他的有關《鐵流》的木刻畫。為避免途中丟失,曹靖華給魯迅分別寄來了同樣的兩份。曹靖華告訴魯迅,這些木刻版畫的價值可是不小,不過不用魯迅付款,因為蘇聯木刻家說印畫最好是用中國紙,隻要給他寄去一些中國紙就行了。

  魯迅拿起那些印著《鐵流》畫的紙來看,果然都是中國紙,而這種紙是上海叫“抄更紙”的一種“再生紙”,就是將紙質較好的碎紙再做成紙張,這種紙在中國除了做帳本、開發票、寫帳單之外,就沒有什麽更好的地方用它了。魯迅買了許多中國字畫用的各種宣紙及日本紙寄去,告訴曹靖華如果送給畢斯凱來夫還有剩餘,就送給別的木刻家。結果,此舉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曹靖華又寄來了幾十幅木刻作品,不僅有畢斯凱來夫的,還有克拉甫兼珂、法複爾斯基、保夫理諾夫、岡察羅夫等人的作品。還有一卷被郵局給弄丟了。

  過了些日子,魯迅又寄去一包宣紙,三個月之後,意外地收到了比上次更多的作品,不僅有莫斯科木刻家法複爾斯基、畢珂夫的,還有列寧格勒木刻家莫察羅夫、希仁斯基、波查日斯基、亞曆克舍夫、密德羅辛的作品。

  魯迅從這些木刻畫裏看到了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的新事業、偉大成就、偉大藝術,從中也得到了一種新的藝術觀,因而喜愛上了蘇聯木刻藝術。他想,能夠收藏蘇聯原版木刻畫百餘幅之多的,在中國恐怕找不出第二個人了,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裏,上次在上海戰事中就險些被戰火奪去,而今人生無定幾乎不及薤上露,萬一日後有什麽散失,覺得比失去生命還可惜的,豈不辜負了那些木刻家!為了拋磚引玉,針砭中國藝壇的病態,推進中國木刻和版畫藝術的發展,他特意選取60幅印了一部《引玉集》(1934年)。

  魯迅和木刻者們所麵對的環境是極端惡劣的,有禦用文人“藝術家”和“幫閑們”的攻擊,“現在隻要有人做一點事,總就另有人拿了大道理來非難的”,而且,還有國民黨反動派的重壓,當時凡是搞木刻者都是犯罪似的,甚至有以弄版畫的人就是共產黨來看待的。魯迅認為:“人是進化的長索子上的一個環,木刻和其他的藝術也一樣,它在這長路上盡著環子的任務,助成奮鬥,向上,美化的諸種行動。至於木刻,人生,宇宙的最後究竟怎樣呢,現在還沒有人能夠答複。也許永久,也許滅亡。但我們不能因為‘也許滅亡’就不做,正如我們知道人的本身一定要死,卻還要吃飯也。”(複唐英偉信)魯迅從黑暗中看到了未來的光明。他說:“目前的中國,真是荊天棘地,所見的隻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藝上,僅存的是冷淡和破壞。而且,醜角也在荒涼中趁勢登場,對於木刻的紹介,已有富家贅婿和他的幫閑們的譏笑了。但曆史的巨輪,是決不因幫閑們的不滿而停運的;我已經確切的相信: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引玉集〉後記》)除了出版木刻畫集之外,魯迅還舉辦木刻展覽和培訓班。1930年10月,在北四川路借用日本店樓舉辦了版畫展覽會。1931年8月,內山完造的弟弟、藝術家嘉吉來到上海,魯迅敦請他教授木刻藝術,嘉吉欣然在百忙中抽出了幾天時間義務教學生木刻術,魯迅親自當翻譯。1933年10月,在北四川路千愛裏舉辦了木刻展覽會。這次展出比上次內容更豐富,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魯迅站在大陸新村寓所的樓窗前,望見隔牆的千愛裏展覽會那川流不息的參觀人群,有時喜不自禁地還要從寓所裏跑出來到會場去照料一下。

  魯迅對中國木刻藝術的倡導、培植、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逝世前十天,他還扶重病前往青年會看“全國木刻展覽會”。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