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6章 佚文

  引有《歸田錄》佚文的宋人類書、叢錄和筆記,或因編例不善,或因刻本不佳,有時不免張冠李戴。中如謝維新《合璧事類》 ( 嘉靖刻本 ) ,舛誤特多,尤難為據。然而《歸田錄》佚文的發生自有其本身的原因,且同一段文字在不同的宋人筆記中互見的現象亦屢見不鮮,這是同這些書常從同一種宋代文籍中取材或互相因襲有關的,故亦不可抱虛無主義的態度,遽指諸書為謬。今本著多聞闕疑的精神,依下述之例錄出《歸田錄》佚文若幹條,以供參考研究。 ( 一 ) 雖有一書之一種版本引作《歸田錄》,而此書之另一版本引作他書者不錄; ( 二 ) 雖被引作《歸田錄》,而由內容可判定必非歐陽修手筆者不錄; ( 三 ) 被引作《歸田錄》而實出《六一詩話》者不錄; ( 四 ) 雖頗可懷疑,而惜無其他版本可證者保留; ( 五 ) 其與其他宋人筆記互見者,則於條末加“案”注明之。鄭文寶……高於詩,可參二杜之間,予收之最多,《歸田錄》所采者非警絕,蓋歐公未全見也。《續湘山野錄》丁晉公鎮金陵,嚐作詩有“吾皇寬大容屍素,乞與江城不計年”之句。天聖中,李文定公出鎮金陵,一日郡晏,優人作語,意其宰相出鎮所作,理必相符,誦至未句,頂望抗聲曰:“吾皇寬大容屍素,乞與江城不計年”。賓僚皆俯首,文定笑曰:“是何 ? 是何 ? 上聞見責。” ( 《增修詩話總龜》前集卷四十六 )

  熙寧初,魏公罷相鎮北京,新進多陵慢之。魏公鬱鬱不得誌,嚐為詩曰:“花去曉叢蜂蝶亂,雨均春圃桔槔間。”時人稱其微婉也。(《職官分紀》卷二十八,《事文類聚》外集卷七 )

  太祖討平諸國,收其府藏,儲之別庫,曰封樁庫。每歲國用之餘皆入焉。嚐語近臣曰:“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朕憫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俟所畜滿五百萬緡,遣使遺北虜,贖之山後諸郡。如不我從,則散府財募戰士,以圖攻取。”後改曰左藏庫,今為內藏庫。 ( 《皇宋類苑卷一 。 凡引此書,文依武進董氏刊七十八卷本,又校以杭州文瀾閣六十三卷本,凡七十八卷本注出《歸田錄》而六十三卷本注出他書者不錄 。案:又見於《澠水燕談錄》卷一 )

  仁宗時宦官雖有蒙寵幸甚者,台諫言其罪,輒斥之不吝也,由是不能弄權。(《皇宋類苑》卷五 )

  王沔字楚望,端拱初參大政,敏於裁斷。時趙韓王罷政出洛,呂文穆公 ( 蒙正 ) 寬厚自任,中書多決沔。舊例:丞相侍漏於廬,燃巨燭尺盡殆曉將入朝,尚有留按遣決未盡。沔當漏舍,止燃數寸事都訖,猶徘徊笑談方曉。上每試舉人,多令公讀試卷,素善讀書,縱文格下者,能抑揚高下,迎其辭而讀之,聽者無厭,經讀者高選。舉子嚐納卷祝之曰:“得王楚望讀之,幸也 ! ” (《皇宋類苑》卷八 案:又見於《玉壺清話》卷八 )

  治平中,公自定州歸朝,既入見,退詣中書白執政以求致仕。執政曰:“康寧如是,又駐上意方厚,而求去如此之堅,何也 ? ”公曰:“若待筋力不支,人主厭棄後去,乃不得已也,豈得為止足哉 ! ”因退歸私第,堅臥不起。自青州至是三年,凡七上表,其劄子不可勝數,朝廷乃許之,以太保致仕。是時論者皆謂公精力克壯,未必肯決去,至是乃服。 ( 《皇宋類苑》卷八 。案:又見於《涑水記聞》卷五,首句作“始平公自定州歸朝”。 )

  呂中令 ( 蒙正 ) ,國朝三入中書,惟公與趙韓王爾,未嚐以姻戚邀寵澤。子從簡當奏補,時公為門下相。舊製:宰相奏子起家,即授水部員外郎加朝階。公奏曰:“臣昔忝甲科,及第釋褐,止授六品京官,況天下才能老於岩穴不能沾寸祿者無限,今臣男從簡,始離繈褓,一物不知,膺此寵命,恐罹深譴。止乞以臣釋褐所授官補之。”因讓,方允止授六品京官,自爾為製。公生於洛中,祖第正寢至易,簀亦在其寢。其子集賢貳卿居簡,平時親與文瑩語此事雲。 (《皇宋類苑》卷八。案:又見於《玉壺清話》卷三 )

  李文定公迪罷陝西都轉運使還朝,是時真宗方議東封西祀,修太平事業。知秦州曹瑋奏羌人潛謀入寇,請大益兵為備。上大怒,以為瑋虛張虜勢,恐懼朝廷,以求益兵。以迪新自陝西還,召見示以瑋奏,問其虛實,欲斬瑋以戒妄言者。文定從容奏曰:“瑋武人,遠在邊鄙,不知朝廷事體,輒有奏陳,不足深罪。臣前任陝西,觀邊將才略,無能出瑋之右者,他日必能為國家建功立事。若以此加罪,臣為陛下惜之。”上意稍解,迪因奏曰:“瑋良將,必不妄言,所請之兵,亦不可不少副其請。臣觀陛下意,但不欲從鄭州門出兵耳。秦之旁郡兵數為小冊,常置錦囊中以自隨,今未敢以進。”上曰:“趣取之。”迪取於錦囊以進,上指曰:“以某州某州兵若幹戍秦州,卿即傳詔於樞密院發之。”既而虜果大入寇,瑋迎擊大破之,遂開山外之地。奏到,上喜謂迪曰:“山外之捷,卿之功也。”及上將立章獻後,迪為翰林學士,屢上疏諫,以章獻起於寒微,不可母天下。由是章獻深銜之。周懷政之誅,上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為參知政事,候上怒稍息,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 ? ”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等,而東宮不動搖,迪之力也。及為相,時真宗已不豫,丁謂與迪同奏事退,既下殿,謂矯書聖語,欲為林特遷官,迪不勝仇,與謂爭辯,引手板欲擊謂,謂走獲免。因更相論奏,詔二人俱罷相,迪知鄆州。明日,謂複留為相。迪至鄆且半歲,真宗晏駕,迪貶衡州團練副使,謂使侍禁王仲宣押迪如衡州,仲宣至鄆州,見通判以下而不見迪,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伸宣淩侮迫脅無不至,人往見迪者,輒籍其名;或饋之食,留至臭腐,棄捐不與。迪客鄧餘怒曰:“豎子俗殺我公以媚丁謂邪 ? 鄧餘不畏死,汝殺我公,我必殺汝 ! ”從迪至衡州,不離左右。仲宣頗憚之,迪由是得全。至衡州歲餘,除秘書監、知舒州。章獻太後上仙,時迪以尚書左右丞知河陽。上即位,召詣京師,加資政殿大學士,數日,複為相。

  迪自以受不世之遇,盡心輔佐,知無不為。呂夷簡忌之,潛短之於上。歲餘,罷相出知某州。迪謂人曰:“迪不自量,恃聖主之知,自以為宋璟而以呂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 ” ( 《皇宋類苑》卷十。案:又見於《涑水記聞》卷八 )

  桑讚以旄節鎮彭城,張文節在幕下。桑月給幕職廚料人十五千以下,文節家貧,食甚眾,命倍給之。文節亦止取其半,或不得已過有所用,即具氖和之因聞於桑,歸其餘於帑藏。讚雖武人,嚐謂文節曰:“公異日必大用,恨吾老,不得見也。”祥符中,文節為京東路轉運使,奏稱:“昔在桑讚幕下,知臣良厚,今讚死葬濟州,子弟悉官於外,臣乞每遇寒食,暫至讚墓拜掃。”詔可之。自是歲一往,祭奉之禮如在洎。在相府,凡桑氏子孫來見者,待之有如骨肉。 ( 《皇宋類苑》卷十。案:又見於《墨客揮犀》卷八 )

  景佑中,王沂公曾、呂許公夷簡為相,宋綬、盛度、蔡齊為參知政事。沂公素喜蔡文忠,呂公喜宋公垂,惟盛文肅不得誌於二公。晚年王呂相失,交章奏退,一日,盛文肅致齋於中書,仁宗召問曰:“王曾呂夷簡乞出甚堅,其意安在 ? ”文肅對曰:“二人腹心之事,臣亦不能知,但陛下各詢以誰可為代者,即其請可察矣。”仁宗果以此問沂公,公以文忠薦。一日,又問許公,公以公垂薦。仁宗察其朋黨,於是四人者俱罷政事,而文肅獨留焉。(《皇宋類苑》十六 )

  宰相王溥父祚,少為太原掾屬,累遷宿州防禦使。既老,溥勸其退居洛陽,居常怏怏。及溥為相,客或候祚,溥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祚曰:“學生勞賢者起避耶 ! ” ( 《皇宋類苑》卷二十四,《事文類聚》後集卷四,《錦繡萬花穀》前集卷十六、《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二十四。案:又見於《澠水燕談錄》卷二 )

  唐兩京皆有三館,而各為之所,所以逐館命修撰文字。而本朝三館合為一,並在崇文院中。景佑中命修《總目》,則在崇文院,餘各置局他所,蓋避眾人所見。《太宗實錄》在諸王賜食廳,《真宗實錄》在元符觀。祥符中修《冊府元龜》,王文穆為樞密使領其事,乃就宣徽南院使廳,以便其事。自後遂修《國史》、《會要》,名曰編修院。又修《仁宗實錄》,而《英宗實錄》同時並修,遂在慶寧宮。史館領曆日局,置修撰二員,宰相為監修。自置編修院,以修撰一人主之,而日曆等書皆析歸編修院。 ( 《皇宋類苑》卷二十五。案:又見於《春明退朝錄》卷中 )

  唐時始有同中書門下三品,時中書令、侍中皆正三品。大曆中並升為二品。昔天福五年,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國初,樞密使吳延祚以父諱璋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用升品也。 ( 《皇宋類苑》卷二十五。案:又見於《春明退朝錄》卷上 )

  凡節度州為三品,刺史州為五品。唐內臣為中尉,唯贈大都督。國初,曹翰觀察使判潁州,是以四品臨五品州也。品同為知,隔品為判,自後唯輔臣、宣徽使、太子太保、仆射為判,餘並為知州。 ( 《皇宋類苑卷》二十五。案:又見於《春明退朝錄》卷中 )

  五

  梁祖都汴,庶事草創,正明中,邕於今右長慶門東北創小屋數十間為三館,湫隘尤甚。又周廬徼道,鹹出其旁,衛士騶卒,朝夕喧雜。每受詔撰述,皆移他所。至太平興國中,車駕臨幸,顧左右曰;“若此卑陋,何以待天下賢俊 ! ”即日詔有司,規度左升龍門東北居府地為三館,命內臣督役,晨夜兼作,不日而成,尋下詔賜名崇文院,以東廊為昭文館書庫,南廊為集賢院書庫,西廊八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庫,凡六庫,書籍正副本僅八萬卷,斯為盛也。昭文館本前世弘文館,建隆中,以其犯宣祖廟諱,改焉。淳化初,以呂佑之、趙昂、安德裕、勾中正並直昭文館,則本朝直昭文館,自呂佑之等始也。 ( 《皇宋類苑》卷二十九、《錦繡萬花穀》前集卷十二。案:又見於《青箱雜記》卷三 )

  集賢有直院、有校理,端拱初,以李宗諤為集賢校理,淳化初,以和蒙為直集賢院,則本朝直集賢校理,自和蒙、李宗諤始也。 ( 《皇宋類苑》卷二十九。案:又見於《青箱雜記》卷八 )

  史館有直館,有修撰,有編修,有校勘,有檢討。太平興國中,趙鄰幾、呂蒙正皆為直館掌修撰,而楊文舉為史館編修,是時修撰未列於職。至至道中,始以李若拙為史館修撰。雍熙中,宋炎為史館校勘。淳化中,以郭廷澤、董元亨為史館檢討。則本朝直史館、史館編修、史館修撰、史館校勘、史館檢討,自趙鄰幾、呂蒙正、李若拙、楊文舉、宋炎、郭廷澤、董元亨等始也。 ( 《皇宋類苑》卷二十九。案:又見於《青箱雜記》卷三 )

  本朝三館之外,複有秘閣圖書,故秘閣置直閣,又置校理。鹹平初,以杜鎬為秘閣校理,後充直秘閣。則本朝直秘閣、秘閣校理,皆自杜鎬始也。 ( 《皇宋類苑》卷二十九、《錦繡萬花穀》前集卷十二。案:又見於《青箱雜記》卷三 )

  三館謂 ( 字同宣祖廟諱上一字 ) 文館、史館、集賢院。建隆元年二月,避諱字,詔易名昭文館。端拱元年五月,詔置秘閣於崇文院之中堂。 ( 《皇宋類苑》卷二十九、《錦繡萬花穀》前集卷十二 )

  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鑾殿皆在其間。應供奉之人自學士已下,工會群官司隸籍其間者皆稱翰林,如今之翰林醫官、翰林待詔之類是也,惟翰林茶酒司止稱翰林司,蓋相承闕文。唐製:自宰相而下,初命皆無宣召之禮,惟學士宣召。蓋學士院在禁中,非內臣宣召,無因得入,故院門別設複門,亦以其通禁庭也。又學士院北扉者,以其在浴堂之南,便於應詔。今學士初拜自東華門入,至左承天門下馬待詔,院吏自左承天門雙引至閣門,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學士自東門入者,彼時學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東門赴召,非若今人之東華門也。至如挽鈴故事,亦緣其在禁中,雖學士院吏亦止於玉堂門外,則其嚴密可知。如今學士院在外與諸司無異,亦設鈴索,悉皆文具故事而已。 ( 《皇宋類苑》卷二十九。案:又見於《夢溪筆談》卷一 )

  秘府有唐孟詵《家祭儀》、孫氏《仲響儀》數種,大抵以士人家用台棹享祀,類幾筵,乃是凶祭,其四仲吉祭,當用平麵氈條屏風而已。 ( 《皇宋類苑》卷三十二。案:又見於《春明退朝錄》卷中 )

  凡封贈父母祖唯降麻官用白背五色綾紙、法錦褾大牙軸,餘雖極品,止給白大綾紙、法錦褾大牙軸。 ( 《皇宋類苑》卷三十二。案:又見於《春明退朝錄》卷中 )

  石曼卿天聖寶元間以歌詩豪於一時。嚐於平陽會中作《代意寄尹師魯》一篇,詞意深美,曰:“十年一夢空花委,依舊山河損桃李。雁聲北去燕西飛,高樓日日春風裏。眉聳石州山對起,嬌波淚落妝如洗。汾河不斷水南流,天色無情淡如水。”曼卿死後數年,故人關詠夢曼卿曰:“延年平生作詩多矣,獨嚐自以為平陽《代意》一篇最為得意,而世人罕稱之。能令餘此詩盛傳於世,在永言耳。”詠覺後,增演其詞,隱度以入《迷神引》聲韻。 於是天下爭歌之。他日複夢曼卿致謝。詠字永言。 ( 《皇宋類苑》卷三十四及卷四十六 ( 注名賢詩話 ) 。案:又見於《澠水燕談錄》卷七 )

  浮圖能詩者不少,士大夫莫為汲引,多汩沒不顯。予嚐在福州,見山僧有朋有詩百餘首,其中佳句如“虹收千嶂雨,潮殿半江天”、“詩因試客分題僻,棋為饒人下著低”,不減唐人。(《皇宋類苑》卷三十六 )

  楊玢,靖恭虞卿之曾孫也,仕前偽蜀王建至顯官,隨王衍歸後唐。以老得工部尚書,致仕歸長安,舊居多為鄰裏侵占,子弟欲詣府訴其事,以狀白玢,玢批紙尾雲:“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子弟不敢複言。 ( 《皇宋類苑》卷三十六 )

  真宗即位之次年,賜李繼遷姓名,而複進封西平王。時宋 ( 湜) 、宋 ( 白 ) 、蘇 ( 易簡 ) 、張 ( 洎 ) 、在翰林,俾草詔冊,皆不稱旨。惟宋公 ( 湜深頤上意,必欲推先帝欲封之意,因進辭曰:“先皇帝早深西顧,欲議真封。屬軒鼎之俄遷,建漢壇之未逮,故茲遺命,特待眇躬。爾宜望弓劍以拜恩,守疆垣而效節。”上大喜。不數月,參大政。 ( 《皇宋類苑》卷四十。案:又見於《湘山野錄》卷上 )

  夏英公 ( 竦 ) 雖舉進士,本無科名,以父沒王事授潤州丹陽簿,即上書乞應製舉,其略曰:“邊障多故,羽書旁午,而先臣供傳遽之職,立矢石之地,忘家徇國,失身行陣。陛下哀臣孤幼,任之州縣。唯陛下辨而明之,若陛下以枕石漱流為達,則臣世居市井;若陛下以金墀丹桂為材,則臣未忝科第;若陛下以鳩杖鮐背為德,則臣始逾弱冠;若陛下以荷戈控弦為盈,則臣生不綿曆;若陛下令臣待詔公車,條問急政,對揚紫宸,指陳時事,猶可與漢唐諸儒方轡並袂而較其先後矣。”真廟再三賞激,召赴中書,試論六首,一曰《定四時別九州聖功孰大論》,二曰《考定明堂製度論》,三曰《光武二十八將功業先後論》,四曰《九功九法為國何先論》,五曰《舜無為禹勤事功業孰優論》,六曰《曾參何以不列四科論》。是歲遂慶中製科。 ( 《皇宋類苑》卷四十、《錦繡萬花穀》前集卷二十二、《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三十七 )

  丁晉公貶崖時,權臣實有力焉。後十二年,丁以秘監召還光州致仕,時權臣出鎮許田,丁以啟謝之,其略曰:“三十年門館遊從,不無事契;一萬裏風波往複,盡出生成。”其婉 約皆此。又自夔漕召還知製誥,謝二府啟:“二星入蜀,雖分按察之權;五月渡瀘,皆是提封之地。”後雲:“謹當揣摩往行,軌躅前修。效慎密於孔光,不言溫樹;體風流於謝傅,且詠蒼苔。” ( 《皇宋類苑》卷四十。案:又見於《湘山野錄》卷上 )

  太宗飛白書張詠、向敏中二人名付中書曰:“二人者名臣,為朕記之。”向公自員外郎為諫議、知樞密院,止百餘日。鹹平四年除平章事,後坐事出知永興。駕幸澶淵,手賜密詔:“盡付西鄙,得便宜從事。”公得詔藏之,視政如常。會邦人大儺,有告禁卒欲倚儺為亂者,密使麾兵被甲衣袍伏廡下幕中。明旦,盡召賓僚兵官,置酒縱閱,無一人預知者。命儺入,先令馳騁於中門外,後召至階,公振袖一揮,伏卒齊出,盡擒之,果各懷短刃,即席誅之。剿訖屏屍,命灰沙掃庭,張樂宴飲,賓從股栗。 ( 《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三、《合璧事類備要》後集卷十六。案:又見於《玉壺清話》卷五 )

  李文靖公沆為相,王魏公旦方參預政事。時西北隅尚用兵,或至旰食,魏公歎曰:“我輩安能坐致太平,得優遊無事耶 ? ”文靖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他日四方寧諡,朝廷未必無事。”其後北狄講和,西戎納款,而封岱祠汾,搜講墜典,靡有暇日,魏公始歎文靖之先識過人遠矣。 ( 《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二。案:又見於《澠水燕談錄》卷二 )

  仁宗景佑二年,置邇英、延義二閣,邇英在迎陽門之東北向,延義在崇政殿西南向。賈昌朝以書延進對,為二閣記注,命章得象等接續《帝學》。 ( 《錦繡萬花穀》前集卷十二 )

  仁宗天聖間,從夏竦之奏,增重製科之目。於是自賢良、方正以下,其科為六,自書判、拔萃以下,其科為四,驗之以進策十卷,先之以過閣六論,薦之糾之以台諫。 ( 《錦繡萬花穀》前集卷十二 )

  《歸田錄》載德州長壽寺《舍利碑》雲:“浮雲共嶺鬆張蓋,明月與岩桂分叢。”亦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同。 ( 《密齋筆記》卷三。案:《集古錄跋尾》卷五互見 )

  胡旦有俊才,尚氣陵物,嚐大言曰:“應舉不作狀元,仕官不為宰相,乃虛生也。”及隨計之秋,適座中聞雁,乃題詩曰:“明年春色裏,領取一行歸。”果魁天下。(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十六 )

  王沂公與李文定公連榜取殿魁,又相繼秉鈞軸,文定鎮並門,公均勞逸本鄉,作詩寄之,略曰;“錦標得雋曾相繼,金鼎調元亦薦更。並上兒童公再見,會稽幢紱我偏榮。”或曰如此名實,何由企及。 (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十六、《詩話總龜》前集卷十七 ( 末注《續錄田錄》 ))

  曾諫議致堯性剛介,少許可。一日,在李侍郎虛己座上見晏元獻公,晏,李之婿也,時方為奉禮郎,諫議熟視之曰:“晏奉禮他日貴甚,但老夫耄矣,不及見子為相也。”呂許公夷簡為相日,文潞公為太學博士,謁許公,改容禮接,因語之曰:“太博此去十年當踐其位。”夏英公謫守黃州,時龐潁公司理參軍,英公曰:“龐司理他日富貴遠過於我。”既而四公皆至元宰。古之貴人多識貴人,信有之也。 ( 《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九 )

  種放字明逸,隱居終南山豹林穀,聞希夷之風,往見之。希夷先生一日令灑掃庭除,曰:“有嘉客至。”明逸作樵夫拜庭下,希夷挽之而上曰;“君豈樵者,二十年後當有顯官,名聲聞天下。”晚逸曰:“放以道義來,官祿非所問也。”希夷笑曰:“人之貴賤,莫不有命,君骨相當爾,雖晦跡山林,恐竟不能安,異日自知之。”後明逸在真宗朝以司諫赴司,帝攜其手登龍圖閣論天下事,及辭歸山,遷諫議大夫,東封改給事中,西祀改工部祠郎。希夷又謂明逸曰:“君不娶可得中壽。”明逸從之,至六十歲卒。 ( 《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九 )

  初,寇萊公年十九擢進士第,有善相者曰:“君相甚貴,但及第太早,恐不善終,若功成早退,庶免深禍,君骨類盧多遜耳。”後果如其言。 ( 《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九 )

  劉昌言太宗時為起居郎,善稗闔以迎主意。未幾,以諫議知樞密院,君臣之會,隆替有限,聖眷忽解,曰:“昌言奏對皆操南音,朕理會一字不得。”遂罷。 ( 《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九 )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