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鞍製

──名西橋,前後橋皆高,壓不著肉,不打破馬脊。可用。

──名海糊橋,前後橋皆低,壓即著肉,雖有連替,亦蹋

脊損馬。不可用。

──名太師橋,前橋雖高,而後橋亦低,受壓則打傷馬後

脊。不可用。

──名錯結裹,後橋雖高,而前橋亦低,受壓則打傷馬前

脊。不可用。

──鞍橋鞔座合用黃油皮,不得用粉皮,惹水濕衣。

──鞍橋下發替合用摘[B13C]相連,不得用涼替,攀橋上

馬,則鞍倒垂馬腹,誤人性命。

臣聞鞍橋製有數等:一曰太師橋,二曰錯結裹,三曰海糊

橋,四曰西橋。近日三司、諸軍,皆用太師、錯結裹、海糊三

樣,池陽、江鄂、京南、襄陽多用海糊一樣。海糊之製,前後

橋低貼馬肉,其摘[B13C]低壓馬脊。師出日久,馬膘瘦減,受

重則鞍頰打破馬脊,膿血潰爛,不堪乘騎,以至死傷。前歲海

泗、符離、唐鄧之役,皆坐此患。海糊橋及錯結裹後橋雖高,

而前橋亦低,故傷馬前脊。太師前橋雖高,而後橋亦低,故傷

馬後脊。惟西橋一樣,前後橋比他橋皆高數寸,搭袋常係後橋

之下,雖上載甲軍、下□梢搭,鞍頰亦不著肉,鞍橋亦不砑脊,

甚為利便。關西人多用,故曰西橋。然諸軍鞍座盡用粉皮,欲

使騎坐者不被癮閣。不知粉皮惹水,遇雨則濕浸內透,坐馬者

衣褲皆濕,大為利害。不若用黃油皮鞔之。及鞍橋,雖用高空,

下用連替摘[B13C],免有轉側。緣涼替與鞍相離,上馬攀橋則

鞍與替不相粘著,多致攀轉鞍橋,墜下馬腹,臨陣誤人性命。

是謂鞍製。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