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章 智囊全集下(1)

  迎刃卷四危巒前厄,洪波後沸,人皆棘手,我獨掉臂。動於萬全,出於不意,遊刃有餘,庖丁之技。集《迎刃》。

  子產鄭良霄既誅,國人相驚,或夢伯有(良霄字。)介而行,曰:"壬子餘將殺帶,明年壬寅餘又將殺段!"駟帶及公孫段果如期卒,國人益大懼。子產立公孫泄(泄,子孔子,孔前見誅)及辰止(良霄子)以撫之,乃止。子太叔問其故,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太叔曰:"公孫何為?"子產曰:"說也。"(以厲故立後,非正,故並立泄,比於繼絕之義,以解說於民。)(評注:不但通於人鬼之故,尤妙在立泄一著。鬼道而人行之,真能務民義而不惑於鬼神者矣。)

  “譯文”

  春秋鄭簡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時,大夫良霄因專權,被駟帶、公孫段等諸大夫群起而誅殺。然七年之後,鄭國又有人因此事受到驚擾。有人在夢中見伯有(良霄字伯有)全身胄甲,披掛而來,對其說道:"壬子日我要把駟帶殺掉,明年的壬寅日我還要殺死公孫段!"而駟帶與公孫段果然在這兩天相繼死去,於是,與誅殺良霄有關連的人們更加震驚恐懼起來。

  子產是良霄被誅後立為鄭國執政的。這些事情發生後,他把良霄的兒子辰止和以前也被誅殺的大夫子孔的兒子公孫泄重新立為大夫,以安撫他們,這些事情才不再發生。

  子產的兒子太叔問其緣故,子產回答:"死人的鬼魂沒有歸宿,就成為無主遊魂,並成為厲鬼而攪擾人。把他們的兒子重新立為大夫,就是為了能夠有人祭祀他們,使他們有歸宿。"大叔又問:"那麽立公孫泄為大夫是為什麽?"子產說:"是為了以繼絕的名義向國人解說。"

  田叔(二條)梁孝王使人刺殺故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乃悉燒獄詞,空手還報。上曰:"梁有之乎?"對曰:"有之。""事安在?"叔曰:"焚之矣。"上怒,叔從容進曰:"上無以梁事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後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於是上大賢之,以為魯相。

  叔為魯相,民訟王取其財物者百餘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二十,餘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汝主耶?何敢言!"魯王聞之,大慚,發中府錢,使相償之。相複曰:"王使人自償之;不爾,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又王好獵,相常從。王輒休相出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數使人請相休,終不休,曰:"我王暴露,我獨何為就舍?"王以故不大出遊。

  (評注:洛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以十數,終不聽。住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謂日:"吾聞洛陽諸公居間,都不聽。今子幸聽解,解奈何從他邑奪賢士大夫權乎?"徑夜去,屬曰:"俟我去。令洛陽豪居間。"事與田叔發中府錢類。王祥事繼母至孝。母私其子覽而酷待祥。覽諫不聽,每有所虐使,覽輒與祥俱,飲食必共。母感動,均愛焉。事與田叔暴坐侍王類。)

  “譯文”

  西漢景帝時梁孝王很受太後寵愛,他派人刺殺了過去的丞相袁盎,於是景帝召見田叔,讓他去調查審理這件案子,然當田叔完全掌握了案情後,卻把此案的供詞全部焚燒,空著手回到朝廷匯報。景帝問他:"梁孝王有這件事嗎?"田叔回說:"有這件事。"景帝又問:"供詞在哪裏?"田叔說:"我把它燒了。"景帝大怒。田叔卻不慌不忙地說道:"皇上請不要再追究梁孝王這件事了。"景帝問:"為什麽呢?"田叔答道:"現在不殺梁孝王,漢朝的法律就無法施行;如果殺了梁孝王,皇太後會吃不好飯,睡不好覺,那時陛下就要擔憂了。"於是,景帝認為田叔十分賢良,讓他做了魯國的丞相。

  田叔為魯國丞相後,有百餘民眾狀告魯王奪取他們的財物。田叔抓住了他們其中二十個領頭者,各鞭笞了二十下,其餘眾人各打了二十下,爾後又怒氣衝衝地向他們斥責道:"魯王不是你們的君主嗎?為何敢說他的不是!"魯王聽說了這件事後,大感慚愧,拿出了府中所藏之錢,讓丞相給百姓賠償。丞相回答道:"大王,您自己找人賠償吧,不然的話,是大王做惡事而丞相做善事了啊。"

  另外,魯王喜愛狩獵,丞相常常隨從。魯王總是讓丞相離開館舍回去休息,丞相出去以後,常常露天坐在魯王的苑圃外等候。魯王幾次讓人請丞相去休息,他始終不回去,說:"我們的大王還在外邊暴曬,我自己為什麽回房舍?"魯王因此就不大出外遊獵了。

  主父偃漢患諸侯強,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其封號。漢有厚恩而諸侯漸自分析弱小雲。

  “譯文”

  西漢時武帝憂患諸侯勢力強盛,主父偃出謀令各諸侯王可以推施皇帝的恩澤,將自己的封地劃開,再分給自己的子弟,隻要由漢王為其確定封號就行。自此,漢室有了廣厚的恩澤而各諸侯逐漸分崩離析勢力弱小了。

  裴光庭張說以大駕東巡,恐突厥乘間入寇,議加兵備邊,召兵部郎中裴光庭謀之。光庭曰:"封撣,告成功也。今將升中於天而戎狄是懼,非所以昭盛德也。"說曰:"如之何?"光庭曰:"四夷之中,突厥為大,比屢求和親,而朝廷羈縻未決許也。今遣一使,征其大臣從封泰山,彼必欣然承命。突厥來,則戎狄君長無不皆來,可以偃旗臥鼓,高枕有餘矣!"說曰:"善!吾所不及。"即奏行之,遣使諭突厥。突厥乃遣大臣阿史德頡利發入貢,因扈從東巡。

  “譯文”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宰相張說考慮到天子大駕東去泰山封禪,恐怕突厥乘機侵犯邊境,主張加派軍隊守備邊防,他找來兵部郎中裴光庭一同商量這件事。裴光庭說:"天子封禪,是向天下表明治國的成功。現在將要宣告成功的時候卻害怕突厥的入侵,這就顯示不出大唐的強盛和功德了。"張說問道:"那怎麽辦呢?"裴光庭答道:"四方的夷國之中,突厥是個大國,他們屢次要求與朝廷和親,可是朝廷一直猶豫不決沒答應。現在派遣一名使者,征求突厥國派一名大臣,隨從天子封禪泰山,他們必定欣然從命。隻要突厥來人,那麽其他外族的君長就沒有不來的了。這樣,邊境上可以偃旗息鼓,高枕無憂了!"張說道:"對!你的見解是我所不及的。"張說立即向天子奏明,按裴光庭的建議執行,派遣使者知會突厥。突厥於是派遣大臣阿史德頡利發入朝進貢,接著隨從天子去泰山封禪。

  崔?甫德宗即位,淄青節度李正己表獻錢三十萬緡。上欲受,恐見欺;卻之,則無詞,宰相崔?甫請遣使:"使慰勞淄青將士,因以正己所獻錢賜之,使將士人人戴上恩,諸道知朝廷不重財貨"。上從之,正己大慚服。

  神策軍使王駕鶴,久典禁兵,權震中外。德宗將代之,懼其變,以問崔?甫。?甫曰:"是無足慮。"即召駕鶴,留語移時,而代者白誌貞已入軍中矣。

  “譯文”

  唐德宗李適即位,淄州、青州節度使李正已上表稱要獻錢三萬萬文。德宗想接受,恐怕被李正己所欺騙;想拒絕,卻又找不到理由。宰相崔?甫請求德宗派使者,他說:"讓使者去慰勞淄、青將士,就用李正已所獻的錢賞賜給他們,使將士們都感戴天子的恩德,其他各道的節度使也能知道朝廷不重財貨。"德宗采納了崔?甫的意見,李正己十分慚愧而又佩服。

  王駕鶴是德宗時的神策都知兵馬使、右領軍大將軍,他主管禁兵已很長時間了,權勢炙手,震撼中外各邦。德宗想派人取而代之,又懼怕王駕鶴發生兵變,因此去問崔?甫。?甫說:"這是不足慮的。"德宗打消了顧慮。立即召王駕鶴入宮,留他說話,拖延時間,而代替他職務的白誌貞已經到軍中任職去了。

  王旦(三條)馬軍副都指揮使張?,被旨選兵,下令太峻,兵懼,謀為變。上召二府議之。王旦曰:"若罪?,則自今帥臣何以禦眾?急捕謀者,則震驚都邑。陛下數欲任?以樞密,今若擺用,使解兵柄,反側者當自安矣。"上謂左右曰:"旦善處大事,真宰相也!"

  契丹奏請歲給外別假錢幣,真宗以示王旦。公曰:"東封甚迫,車駕將出,以此探朝廷之意耳。可於歲給三十萬物內各借三萬,仍諭次年額內除之。"契丹得之大慚,次年複下有司:"契丹所借金帛六萬,事屬微未,仰依常數與之,今後永不為例。"

  (評注:不借則違其意,徒借又無其名,借而不除則無以塞僥幸之望,借而必除又無以明中國之大,如是處分方妥。)西夏趙德明求糧萬斛。王旦請敕有司具粟百萬於京師,而詔德明來取。德明大慚,曰:"朝廷有人。"乃止。

  “譯文”

  北宋時,掌握護衛京城重任的馬軍副都指揮使張?,遵照聖旨挑選士兵,但他對士兵每每下的命令都太過嚴厲,兵士們因懼怕而計劃嘩變,皇上為此召集有關部門商議這件事情。王旦說道:"如果處罰張?,那麽帥臣今後還怎麽製眾?但馬上就捕捉謀劃嘩變的人,那麽整個京城都會震驚。陛下幾次都想任用張?為樞密,現在如果提拔任用,使他解除了兵權,反叛他的人們自當安心了啊。"皇上對左右的人眾說:"王旦善於處理大事,真是當宰相的人才呀!"

  契丹王奏請宋真宗,要在每年給契丹送貢的銀緡之外再向宋借些錢幣,真宗把這個文件讓王旦看。王旦說:"陛下東巡封禪之事已十分迫近,隨駕的車隊即將出發,這個時候契丹提出此事是有試探我朝之意了。可以在給契丹的三十萬銀緡內各借給他三萬,並且告訴他們所借的這些在明年的貢品數額內除去。"契丹得之後大感慚愧。到了次年,真宗又給有關部門下命令:"契丹所借的六萬金帛,事屬微未,望今年還依照常數給他們貢品,今後這樣的事情就永不為例了。"

  西夏王趙德明向宋朝要求借給他們十萬鬥糧。王旦請皇上命令主管部門在京師準備百萬升糧食,而下詔書讓趙德明來取。趙德明對此大感慚愧,說:"宋朝真有人才啊。"於是不再提借糧之事。

  嚴可求烈祖輔吳,四方多壘,雖一騎一卒,必加姑息。然群校多從禽,聚飲近野,或搔擾民庶。上欲糾之以法,而方借其材力,思得酌中之計,問於嚴可求。可求曰:"無煩繩之,易絕耳。請敕泰興、海鹽諸縣,罷采鷹,可不令而止。"烈祖從其計,期月之間,禁校無複遊墟落者。――《南唐近事》。

  “譯文”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