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2章 孝至卷(8)

  君子純終領聞,〔注〕純,善也;領,令也;聞,名也。言善於終而有令名也。蠢迪檢柙,〔注〕蠢,動也;迪,道也;檢柙,猶隱括也。言君子舉動則當蹈規矩。旁開聖則,〔注〕開,通也;則,法也。譔君子。〔疏〕“純終領聞”者,國語周語:“純明則終。”韋注雲:“終,成也。”“蠢迪檢柙”者,爾雅釋詁:“蠢、迪,作也。作,為也。”此與孝至“蠢迪王人”異義。彼文謂動、擾,即釋詁之“蠢,妯”;此文謂作為,則釋詁之“蠢,迪”也。“檢”治平本作“撿”,今依漢書改。“柙”各本及漢書皆作“押”,今正。司馬雲:“‘檢押’當作‘檢柙’。檢柙猶雲法式,荀子儒效:‘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注“純,善也;領,令也”。按:純、善古音相近,方言:“純,美也。”美、善義同。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非德不純。”索隱雲:“純,善也。”領、令亦同聲通用。李奇雲:“領,理所聞也。”讀領為理,於義未安。注“言善於終而有令名”。按:顏雲:“言君子之道能善於終,而不失令名。”全同李義。司馬雲:“君子既樂善以終,又有令名聞於後世者,以立言不朽故也。”亦與李義相似。此皆未得“終”字之義。純終領聞,謂善成其令名,非善終與令名為二事也。注“蠢,動也;迪,道也”。按:此析蠢、迪為二義,似亦未得。注“檢柙,猶隱括也”。按:“隱括”說文作“檃栝”,矯曲木之器。引伸之亦為法式,說詳修身疏。故此以釋檢柙之義,顏注同。

  孝莫大於寧親,寧親莫大於寧神,寧神莫大於四表之歡心,〔注〕言尊祖考,安神靈,故四方驩心。譔考至。〔疏〕“寧親莫大於寧神”者,司馬雲:“神者,祖考之神,大孝宜若周公然。”按:孝經:“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即其義。“寧神莫大於四表之歡心”,漢書“歡”作“驩”。按:孝經:“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歡”正字,驩、歡皆同聲通用。注“言尊”至“驩心”。按:顏雲:“安,寧也。言大孝在於尊嚴祖考,安其神靈。所以得然者,以得四方之外驩心。”即本李語而敷衍之。

  附錄一劉師培楊子法言校補[[學行卷第一]]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

  李注:“駕,傳也。”案: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注引作“仲尼之駕稅矣”;又引李範(上脫“弘”字。)曰“稅,舍也”。是李本“駕說”作“駕稅”,上有“之”字;“者也”作“矣”。今本挩李注詁“稅”之詞,正文複異,(古“稅”字亦作“說”。或李本正文亦作“說”,選注所引,亦用正字。)知非李本之舊。又案:注文“駕,傳也”三字如係李注,似“傳”字當讀傳遽之“傳”,今下注又雲“傳言”,知非李注。

  如將複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李注:“金寶其口,木質其舌,傳言如此,則是仲尼常在也。”案:李本“說”字亦當作“稅”。駕其所稅,謂駕其既息之道也。今注以傳言為訓,明係以“言”訓“說”,亦非李注。

  螟 之子殪而逢,蜾臝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李注:“肖,類也。蜾臝遇螟 而受化,久乃變成蜂耳。七十子之類仲尼,又速於是。”案:文選劉伶酒德頌注引“ ”作“蛉”,(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五、廣韻十五青、葉大慶考古質疑六、史容山穀詩外集注二引同。廣韻二十四果又作“臝”作“蠃”。)引“速哉!七十子”作“速哉!若二三子”。又引李軌注雲:“螟蛉,桑蟲也;蜾蠃,蜂蟲也;肖,類也。蜂蟲無子,引桑蟲蔽而殪之,幽而養之,祝曰:‘類我。’久則化而成蜂蟲矣。速疾哉!二三子受學仲尼之化疾也。”據彼引,是李本“七十”作“二三”,注文亦殊。今本惟“肖,類也”三字與同,嗣外均非李注,即正文亦非李本也。

  羿、逢蒙分其弓。

  案:分當訓裂。

  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

  李注:“桐,洞也。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時,製命於師也。”案:嘉佑本注文“洞也”作“侗也”,下“桐子”亦作“侗子”,當據正。漢書禮樂誌:“桐生茂豫。”顏注訓桐為通。劉攽刊誤雲:“桐,幼稚也。楊子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據彼說,蓋以“桐”誼同“僮”。俞正燮雲:“桐讀為僮。”(癸巳存稿。)本此。

  師者,人之模範也。(徐養原考異雲:“一本無‘也’字。”)案:初學記十八引有“也”字,“也”非衍文。

  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

  案:孟子盡心上篇疏雲:“楊子雲:‘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如,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

  為其不舍晝夜與?

  案:王觀國學林九引此文及問道篇“不舍”字並作“舍”,謂舍字之意與論語“不舍”不合。是所據本作“不舍”。

  滿而後漸者,其水乎?

  李注:“水滿坎而後進,入學博而後仕。”(考異雲:“宋刻一本無。”)案:事類賦注七引“漸”作“進”,疑涉注誤。禦覽五十九引注“學博”作“博學”,當據訂。

  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世德堂本作“歟”。)案:文選女史箴注、王融曲水詩序注所引並無“好”字,禦覽百八十八引同。(戴望校本引。)“好”疑後人所增。蓋既言斧藻,不必更著“好”字矣。

  睎驥之馬,亦驥之乘也。睎顏之人,亦顏之徒也。或曰:“顏徒易乎?”曰:(世德堂本無“曰”字。)“睎之則是。昔顏常睎夫子矣。”

  案:文選運命論注、禦覽八百九十七引“睎”並作“希”。運命論注又引李軌雲:“希,望也。言顏回嚐望孔子也。”謝朓辭隋王箋注亦引“希驥”語,複引李軌雲:“希,望也。”與運命論注引同。今本並挩。

  吾不睹參、辰之相比也。

  案:文選蘇武古詩注引“睹”作“睹”,又引宋衷曰:“辰,龍星也;參,虎星也。我不見龍、虎俱見。”疑宋衷注本作“辰、參”。

  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不(世德堂本上有“而”字。)至於山。

  案:禦覽六百七引“至於海”作“歸於壑”。事類賦注引“不至”作“而不至”,“而”字當有。

  是故惡夫畫也。

  李注:“畫,止。”案:禦覽六百七引“也”上有“者”字;五十三引“畫也”作“住者”,引注“畫,止”作“住,止”。

  使我懷金紆紫,其樂不可量已。(世德堂本作“也”。)案:文選鮑明遠擬古詩注引無“不”字,“已”作“也”;宦者傳論注、讓平原內史表注及後漢書宦者傳注亦引“已”作“也”。(“也”與“邪”同,“不”字當衍。)宦者傳論注引李軌曰:“朱,紱也。”擬古詩注引李軌曰:“金,金印也。”後漢書注並引之。(“朱”字疊。)今本並挩。

  顏苦孔之卓之至也。

  案:溫公從宋、吳本無“之至”二字,非也。修身篇雲:“公儀子、董仲舒之美之邵也。”此文句例正與彼同。之卓之至,猶雲卓且至。

  曰:“有教立道,無心仲尼;有學術業,無心顏淵。”(音義雲:“天複本並作‘無止’。一止雲天複本‘心’作‘止’。”案:音義一本雲雲,蓋謂他本校引天複本。)案:兩“心”字嘉佑本並作“止”。“無止”即下文所雲“孰禦”。彼文李注雲:“孔子習周公,顏回習孔子,無止之者。”是其說。(“術”與“述”同。)[[吾子卷第二]]童子雕蟲篆刻。

  案:顏氏家訓文章篇、後漢書楊賜傳注、文選任昉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注、楊修與臨淄侯箋注並引“雕”作“雕”,(白帖八十六引同。惟王觀國學林九引此並下文“雕刻”作“雕”,引“玉不雕”作“雕”。)或問景差。(音義雲:“舊本作‘景 ’。”)案:嘉佑本正作“ ”。又史記屈原傳“景差”,索隱雲:“楊子法言及漢書古今人表並是‘景瑳’。”足考唐本異文。

  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用賦也。

  案:意林引“用賦也”作“而用賦”,(禦覽五百八十七引同。)引“如”作“若”,“淫”作“媱”。

  或問蒼蠅紅、紫。

  李注:“蒼蠅間於(世德堂本作“乎”。)白、黑、紅、紫,似朱而非朱(世德堂本作“紫”。)也。”(世德堂本“也”上有“非朱之義四字。)案:俞樾平議雲:“蒼蠅則何間白、黑之有?疑原本本作‘蒼駹’。”其說非也。李注所言本屬古訓,詩小雅青蠅鄭箋已標此誼。楚辭九歎雲:“若青蠅之偽質。”王注雲:“青蠅變白成黑,變黑成白。”文選曹子建贈白馬王詩亦曰:“蒼蠅間白、黑。”蓋蠅淆白、黑,紅、紫亂朱,同為有害於色,故楊子並言。藝文類聚九十七及禦覽九百四十四並引此文入蠅部,足證李說非訛。又案:類聚引注無“也”字,亦作“非朱”,明本注誤,疑非李本之舊。

  多哇則鄭。

  李注:“多哇者,淫聲繁越也。”案:文選東京賦注、謝靈運擬陳琳詩注、養生論注並引李注雲:“哇,邪也。”今本挩。(李既訓哇為邪,或此注“淫聲繁越”亦非李注。)如玉如瑩,爰變丹青。

  李注:“如玉如(世德堂本作“之”。)瑩,磨而不磷。今屈原放逐,感激爰變,雖有文彩,丹青之倫耳。”案:龔鼎臣東原錄雲:“嘉佑中,予在國子監,與監長錢象先進學官,校定李軌注楊子法言。後數年,乃於唐人類書中見‘如玉如瑩’一義,惜其未改正也。‘或問:屈原智乎?曰:如玉如瑩,爰見丹青。’軌注雲:‘夫智者達天命,如玉加瑩(一),磨而不磷。’往日不知其誤,遂改軌注以就文義耳。”據龔說,似以作“加”為正。今考此語本於佚論語,說文引之,近儒考辨甚詳。古籍所稱,多作“如”字。如隸釋十一高陽令楊著碑雲:“其德伊何?如玉如瑩。”又蔡邕集幼童胡根碑雲:“實有令儀,而氣如瑩。”是“如瑩”本非誤字,故初學記廿一、山堂考索前集二十一並引此作“如”。惟李以磨而不磷為釋,似注本作“加”。(初學記亦引作“如”。)加、如形近,惟不得以“如”為誤字耳。又案:考索引注“之倫”作“之論”,亦通。(一)“加”字原本訛作“如”,形近而誤,今改。

  觀書者譬諸觀山及水。

  案: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注引“諸”作“如”。

  升東嶽而知眾山之峛崺。

  案:文選褚淵碑文注引“升”作“登”,“峛崺”作“迤邐”。(答東阿王書注亦引作“迤邐”,惟袁本作“峛崺”。)據慧琳一切經音義七十八雲:“‘峛崺’或作‘邐迤’。”(文選甘泉賦:“登降峛崺。”李注雲:“邪道也。”)是兩文古通。(禦覽六百十三引鄒子曰:“夫觀書者,譬猶登東嶽而知丘陵之 也,浮滄海而知江河之不廣也。”意與此同。)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

  李注:“末,無。”案:禦覽七百七十引注作“末,無之也”。

  山 之蹊。

  案:禦覽百八十八引“ ”作“徑”,(戴校引。)二字古通。

  曰:“子戶乎?”曰:“戶哉!戶哉!”

  案:禦覽引無上“曰”字;“戶哉”作“我戶哉”,無下“戶哉”二字。“我戶哉”與“子戶乎”相應,似屬古本。

  見草而說。(音義雲:“天複本作‘見羊而悅’。”)案:文選棗據雜詩注、禦覽七百六十六、九百二並引“說”作“悅”。

  綠衣三百,色如之何矣?

  李注:“綠衣雖有三百領,色雜(世德堂本作“雜色”。)不可以入宗廟。”案:類聚十五引裴頠女史箴雲:“綠衣雖多,無貴於色。”說本此。據裴說,蓋為綠為賤色,即詩邶風綠衣毛傳所雲“綠,間色”也。李雲:“領色雜”。蓋以綠衣為緣衣。緣謂緣飾,即禮記深衣篇所雲:“純袂緣純邊。”與裴似異。

  震風陵雨。

  李注“陵,暴。”案:禦覽十、洪興祖楚辭九章補注引“陵”作“淩”,文選陸機連珠注引注作“陵雨,暴雨也”。

  然後知夏屋之為帡幪也。

  李注:“帡(世德堂本“帡”上有“夏,大也”三字。)幪,蓋覆。”案:文選連珠注引“夏”作“廈”,禦覽十引注亦有“夏,大也”。三字,當從明本。又案:連珠注引此文,下有“帡,莫經切;幪,真公切”八字,亦古音。

  [[修身卷第三]]或問“治己”。曰:“治己以仲尼。”

  案:禦覽八百九十七引此文,夾注雲:“問治己何用?益以用孔子之道。”疑李注挩文。

  仲尼奚寡也。

  案:禦覽引此文,夾注雲:“言學孔子道多,而成者何少也。”疑亦李注。

  熒魂曠枯,糟(音義雲:“李軌讀‘糟’如字。”)莩曠沈。

  李注:“莩,孰(考異雲:“一本作‘熟’。”)也。”案:“糟”字當從柳注易“精”。淮南淑真訓雲:“夫人之事其神而嬈其精營(一),慧然而有求於外,(高注“營彗”連讀,失之。)此皆失其神明,而離其宅也。”熒、營古通。(“營”即老子“營魄。”後漢書寇榮傳:“營魂識路之懷。”李注雲:“老子曰:‘載營魄。’猶營魂也。”)熒魂、精莩,即淮南所謂“精營”。又荀子賦篇雲:“血氣之精也,誌氣之榮也。”成相篇雲:“思之精,誌之榮。”管子內業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精、營對文,亦與此文熒、精意合。(李注不改字者,蓋以“糟”猶淮南道應訓“糟粕熒魂”,糟粕別精粗言之。)(一)“營”下原本有旁書小字“句”,蓋校補作者以之示句讀,今刪。

  敢問四輕。

  案:意林引作“何謂四輕”。

  [[問道卷第四]]或曰:(音義雲:“天複本無‘或曰’二字。”)“事雖曲而通諸聖。”

  案:“或曰”二字衍。

  請問禮莫知。(音義雲:“天複本作‘請問莫知’。”)李注:“言已有禮製,則有尊卑。”案:“禮”字涉注而衍,溫公從天複本,是也。

  或問:“雕刻眾形者匪天與?”曰:“以其不雕刻也。”

  案:北堂書鈔百四十九引“雕刻”作“刻雕”。(引“曰”作“因”,誤。)如物刻而雕之。

  案:禦覽二所引疊“物”字,是也。

  及搥(音義雲:“舊本皆從手。”案:據此則音義所據本不從手,當作“槌”。)提仁義。

  案:宋雲翻譯名義集半滿書籍篇引“搥”作“槌”。

  惟聖人為可以開明,佗(考異雲:“一本作‘他’。”)則苓。

  案:管子宙合篇雲:“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下文釋之曰:“奮,盛;苓,落也。”彼文明、苓對文,(此文“開明”,“開”與“闓”同。李注訓發,似非。)與此文同,即此文所本。苓義詁落,當從彼說。

  或問(世德堂本作“曰”。)“太古塗民耳目”。

  李注:人以為太古不(世德堂本作“下”。)如絕禮樂以塗塞人之耳目。”案:文選劇秦美新雲:“弛禮崩樂,塗民耳目。”亦即絕禮樂言。彼注引六韜雲:“先塗民耳目。”據李雲,塗塞似亦讀“塗”為“ ”。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