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中國近代極負盛名的兩部小說:《浮生六記》和《老殘遊記》。前者是晚清閑適小說的典範,後者是近代譴責小說的翹楚。《浮生六記》的作者沈複,蘇州人,生於公元1736年,卒年無考。作者青年時曾為幕僚,後易儒為商,在當時並無文名。《浮生六記》全書六卷,因在每一卷中記一事,故有六記之名。六記的順序是:第一卷《閨房記樂》,第二卷《閑情記趣》,第三卷《坎坷記愁》,第四卷《浪遊記快》,第五卷《中山記曆》,第六卷《養生記道》。光緒三年(1877),獨悟庵居士楊引傳在蘇州護龍街舊書肆上發現它時,還是一本手稿,五、六兩記也遺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第五卷《中山記曆》、第六卷《養生記道》一般認為是後人的仿作。楊引傳將這份手稿收入自己的《獨悟庵叢鈔》,這是殘本《浮生六記》的首次出版。後來,又在東吳大學《雁來紅叢刊》發表,才使這部書流傳開來。《浮生六記》最為人稱道的是書中彌漫的閑適之趣。書中的主人——兩位極平常的雅人,他們似乎對一般人追求的“事業的成功”沒有什麽興趣,而隻是沉醉在大自然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之間,與幾位友人過著恬淡白適的生活,在平淡中蘊涵閑適、藝術化的趣味,保持著一種親近自然的生命狀態,使平凡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尤其令當代人白歎不如的是,書中的主人即使生活在窮困之中,也能以費錢不多的經濟方法,與二三友朋或涉足溪水,或忘情山林,文酒詩會,自得其樂。就如書中的女主人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這種生活,才是宇宙問最美麗的東西。後人常常驚歎於書中如行雲流水般的文字,自然天成的文章結構。這大概應了一句古語:“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著名學者俞平伯先生對此有如下評論:“即如這書,說它是信筆寫出的,固然不像;說它是精心結構的,又何以見得?這總是一半兒做著,一半兒寫著的;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然仿佛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當此種境界,我們的分析推尋的技巧,原不免有窮時。此《記》所錄所載,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著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異,異在韶秀以外竟似無物。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隻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隻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俞先生的這段評論仍不失高士所論。《老殘遊記》作者劉鶚,近代小說家。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場文字。他承襲家學,致力於數學、醫學、水利學等實際學問,並縱覽百家,喜歡收集書畫碑帖、金石甲骨。其《鐵雲藏龜》一書,最早將甲骨卜辭公之於世。早年科場不利,曾行醫和經商。《老殘遊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全書共20回,光緒二十九年(1903)發表於《繡像小說》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後重載於《天津日日新聞》。原署鴻都百煉生著。作者在小說的白敘裏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說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作家以如椽之筆描寫了晚清社會的腐敗,著重揭露了那些所謂“清官”的罪惡和“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政治的統治支柱,可謂切中要害。
《老殘遊記》出版後好評如潮。胡適先生說:《老殘遊記》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濫調,總想熔鑄新詞,著實地的描寫。在這一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浮生六記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清人沈複的這本自傳體小品文,以夫婦生活為主線,描述了作者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浮生六記》全文共分為六卷,包括《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曆》、《養生記道》。作品筆觸真純率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