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製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製古潔者,取以注茶,更為適用。其“提梁”、“臥瓜”、“雙桃”、“扇麵”、“八棱細花”、“夾錫茶替”、“青花白地”諸俗式者,俱不可用。錫壺有趙良璧者亦佳,然宜冬月問用。近時吳中“歸錫”,嘉禾“黃錫”,價皆最高,然製小而俗,金銀俱不入品。宣廟有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世廟有壇盞,中有茶湯果酒,後有“金籙大醮壇用”等字者,亦佳。他如“白定”等窯,藏為玩器,不宜日用。蓋點茶須焰盞令熱,則茶麵聚乳,舊窯器篆熱則易損,不可不知。又有一種名“崔公窯”,差大,可置果實,果亦僅可用榛、鬆、新筍、雞豆、蓮實、不奪香味者;他如柑、橙、茉莉、木樨之類,斷不可用。
“譯文”茶壺是砂質的最好,它既不奪茶香,又無熟水味。宜興的“供春”砂壺最好,隻是形狀不雅致,也沒有稍小的,時大彬所製砂壺又太小。如有能盛水半升,形製又古潔的砂壺,用以沏茶,更為適用。其他如“提梁”、“臥瓜”、“雙桃”、“扇麵”、“八棱細花”、“夾錫茶替”、“青花白地”等俗式,都不可用。錫壺有趙良璧製造的,也很好,但隻適合冬季用。近來蘇州歸懋德所製錫壺,嘉興黃元吉所製錫壺,價格都很高,但形製小而俗,金銀製品都不入品。嘉靖年製的祭壇杯盞,其中有“金籙大醮壇用”字樣的茶具,也很好。其他如定窯白瓷等瓷器,可作玩器收藏,不宜日用。因為沏茶時,瓷器受熱而使茶麵浮起泡沫,古瓷器受熱就容易裂損,這些特性不可不了解。還有一種名叫“崔公窯”的瓷器,稍大一些,可盛果品,但也僅可盛榛子、鬆子、嫩竹筍、芡實、蓮子等不奪茶香的果品,其他如柑、橙、茉莉、木樨之類,絕不可用。
茶道的精髓——茶壺 茶盞茶壺是組成茶具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功用是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獨自酌飲的。茶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蓋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嘴、流、腹、肩、把等部分。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做差別,茶壺的基本形態就有近兩百種。泡茶時,茶壺大小依飲茶人數多少而定。茶壺的質地很多,目前使用較多的是紫砂陶壺或瓷器茶壺。茶壺在日本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日本曆史上曾經有人因拒絕向幕府將軍獻出珍貴的茶壺,而與茶壺同歸於盡的故事。
茶盞即茶杯,茶盞是宋朝之前的稱呼,宋朝以後就被稱為茶杯了。茶盞是飲茶的用具。陸遊曾題詩寫道:“藤杖有時緣石礅,風爐隨處置茶杯。”最早的瓷盞出現在東晉時期,到了唐代以及五代時期,著名的茶盞一般都產自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在開始的時候,茶盞是配有盞托的。茶盞的形狀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口沿較直;另一種則是撇口,像喇叭,有的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的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製茶盞。明清以後的茶盞又配以盞蓋,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的三合一茶盞,現在又稱蓋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