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尖”、“齊”、“圓”、“健’,筆之四德,蓋毫堅則“尖”,毫多則“齊”,用檾貼襯得法,則束毫而“圓”,用純毫附以香狸、角水得法,則用久而“健”,此製筆之訣也。古有金銀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鏤金、綠沈管,近有紫檀、雕花諸管,俱俗不可用,惟斑管最雅,不則競用白竹。尋丈大筆,以木為管,亦俗,當以筇竹為之,蓋竹細而節大,易於把握。筆頭式須如尖筍細腰、葫蘆諸樣,僅可作小書,然亦時製也。畫筆,杭州者佳。古人用筆洗,蓋書後即滌去滯墨,毫堅不脫,可耐久。筆敗則瘞之,故雲“敗筆成塚”,非虛話也。
“譯文”“尖”、“齊”、“圓”、“健”,是毛筆的四德,因為毫毛堅硬,毫束就“尖”,毫毛多,毫束就“齊”,粘貼得文房四寶毛筆是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是文房四寶之首。毛筆的發明時間是公元前l600—公元前1066年,最初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則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毛筆的品種較多,以原料和特點來分,可以分為軟毫、硬毫、兼毫三大類。毛筆又有大小之分,最小的叫圭筆,然後是小楷、中楷、大楷。在春秋戰國時期筆的名稱很多,它在吳國叫“不律”,在燕國叫“弗”,在楚國叫“幸”,在秦國叫“筆”。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據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墨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是文房四寶之一。古人是什麽時候開始使用墨的已經無從稽考。在人工製墨發明之前,人們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作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留下了原始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麵)、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漫長的曆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鬆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麇大墨一枚,愉麇小墨一枚。”愉麇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鬆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更是文房四寶之王,它的發明者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太監蔡倫。紙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齊名,它為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曆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依靠結繩記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明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隨著曆史的發展,造紙區域最終遍及全國。紙的品種很多,分類方法也不一致。按生產方式分為手工紙和機製紙。按紙張的厚薄和重量分為紙和紙板。按用途分為新聞紙、印刷紙、書寫紙、生活衛生用紙、加工原紙、紙板等等。
硯又稱研。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儒也。”硯台是文房四寶之一,是中國書法的必備之物。由於硯台質地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曆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硯台不僅是單純的文具,也是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中國曆史上有四大名硯,分別是:唐代時出產於廣東肇慶的端硯、晚唐時出產自安徽婺源的歙硯、東晉時產自山西絳州的澄泥硯、宋代時出產於甘肅臨潭的洮河硯。好,毫束就“圓”,用純淨毫毛與香狸油、膠水粘和得法,筆就耐用,稱為“健”,這是製筆的要訣。古代有金銀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鏤金、綠沈管‘¨,近代有紫檀管、雕花管等,這些都很俗氣,不可用,隻有斑竹管最雅致,不然就用箬竹。有的大筆,用木做筆杆,也很俗,應該用筇竹做,因為這種竹子細而且竹節大,易於手握。筆頭應像尖筍,細腰、葫蘆等樣子的,隻能用於寫小字,當然這也是現在通用的式樣。畫筆以杭州的為佳。古人用筆洗,筆用後當即清洗,因此筆毛就不會脫落,經久耐用。筆用壞了就埋起來,所以有“敗筆成塚”的說法,此話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