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掠簷低飛,魚兒排萍暢遊,雅士舒心,流連忘返,毫無倦意。品賞禽、魚聲音顏色、動態神氣,遠的,棲息巢穴的飛禽,浮沉嬉戲的遊魚;近的,陽雀、飛燕、喜鵲、雄雞、烏鴉,種類繁多,不可勝數。青山綠水的園林,豈容凡品俗物進入其中。因此,必須置備各種可供觀賞的雅潔品種,使兒童愛憐飼養,調養心性。馴養鳥雀,戲弄遊魚,是隱居山林的必備技藝。
“原文”鶴,華亭鶴窠村所出,其體高俊,綠足龜文,最為可愛。江陵鶴澤、維揚俱有之。相鶴但取標格奇俊,唳聲清亮,頸欲細而長,足欲瘦而節,身欲人立,背欲直削。蓄之者當築廣台,或高岡土壟之上,居以茅庵,鄰以池沼,飼以魚穀。欲教其舞,候其饑,置食於空野,使童子拊掌頓足以誘之。習之既熟,一聞拊掌,即便起舞,謂之“食化”。空林野墅,白石青鬆,惟此君最宜。其餘羽族,俱未入品。
“譯文”華亭鶴窠村的鶴,體態高峻,綠足龜紋,特別可愛。江陵、揚州也產鶴。選鶴要挑選姿態俊秀、叫聲清脆、頸項細長、足瘦有力、身形挺拔、背部平直的。養鶴,應築寬闊的平台,或者高崗土坡上,並搭棚為窩;要臨近水沼池塘,以魚蟲穀物飼養。要教鶴舞蹈,等到它饑餓時,在空闊之地放上食物,讓兒童拍手頓足逗引,天長日久,習以為常之後,有人拍手,就會聞聲起舞,這叫做“食物馴化”。曠野山居,石岩鬆林,隻有鶴最適宜,其餘水禽都不夠格。
仙人坐騎——鶴鶴在全世界有十種,中國占八種。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按道教的說法,黃帝白日飛升,不是駕鶴而是騎龍,這似乎說明在道教興起之後,還有一段時間裏鶴未受到重視。鶴後來為道教引入神仙世界,看來是源自民間的,而且其最初之源,很有可能是在神仙那裏。正是由於鶴被視為出世之物,因此也就成了高潔、清雅的象征。得道之人駕鶴往返,修道之士也以鶴為伴。唐代詩人杜牧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詩句,而北宋高士林逋更是隱於浙江西湖的孤山,三十年中足跡不及城市,終身不娶,以梅鶴為伴,享有“梅妻鶴子”的美譽。鶴被賦予了高潔情誌的內涵,成為名士高情遠誌的象征物。這是鶴作為一文化現象的一種延伸意。